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千年沿袭下来的“短兵相接”的战争局面离我们渐行渐远。显然,战争已不再只伴随着隆隆炮火声拉开序幕,而信息战作为这场军事革命狂飙的重心,开始登场。如果说海湾战争标志着信息战这一全新的战争样式首次在战场上运用,那么伊拉克战争则标志着信息战理论和实践更加趋向成熟。
美国在此次战争中运用的力量不到海湾战争时的一半,但却在更短的时间里占领了伊拉克,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军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战败,元气大伤,又遭到国际社会十多年的军事禁运,作战能力已大为下降。这场战争中,美英通过全程信息战,拥有压倒性的信息优势,也正是拥有了这一优势,美英联军才能在大规模空袭中把数以万计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地命中伊拉克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目标,才能使遍布陆、海、空、天、电多维领域的行动协调一致,形成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击败对手。
2003年3月20日,美国向伊拉克发动了第一轮空袭。而在此之前,一场无声的战争早已通过Internet打到了美伊双方的后方:美国情报系统不断地向伊拉克内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主流阶层发送Email,这些Email中,列数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执政20年来的种种“罪状”,并极力劝降这些社会主流阶层。与此同时,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计算机高手则打着“扶弱济贫”的口号,挑起反战的大旗,不断进攻美国政府和军方的网站。显然,战争已不再只伴随着隆隆炮火声拉开序幕。
实际上,信息战的手段在前一次海湾战争中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战前24小时,美军实施宽带强功率压制式干扰,造成伊拉克通信联络中断,而后美军则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在本次战争中,看起来在军事技术上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也已经对伊拉克进行了多方面的“进攻”。或者利用准确定位技术发射导弹破坏伊拉克的防空系统、指挥系统;或者通过所控制的信息传播渠道散布假消息迷惑对方;或者把配备精良的世界第一支数字化部队—第4机步师调往前线。
这些手段可以归结为两类:战略信息战和战场信息战,这是宏观层面的分法。通过现代通信或计算机技术,对敌方的基础通信设施、电话网、油气管道、电力网、交通管制系统、国家资金转移系统、各种银行转账系统和卫生保建系统等进行信息控制或者实施破坏,以达到战略目的,这是战略信息战;而战场上的“真枪实弹”则属于战场信息战。
一般来说,交战国双方都会将他们想散布的信息通过通信设施或者互联网向全世界,特别是他们的交战国散布,以迷惑敌人视听。而对那些于他们不利的信息,则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屏蔽,这是战略信息战中双方惯用的手段。
3月21日,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第二天,美国有消息宣布:萨达姆已经身亡。而数小时后,戴着眼镜的萨达姆却出现在屏幕上,号召伊拉克人民反抗美英联军的侵略。为了打击伊军的士气,在战争进行当中,美国CNN电台又散布伊军第51师率领全体士兵投降的消息。而当天晚上,伊军第51师师长就出来澄清事实。舆论界因此一片哗然。
而此后,在美国和伊拉克每天都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美方每天的宣传措辞如出一辙,比如联军在伊拉克的推进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又有多少伊拉克士兵投降了、又攻打了哪些地方等等,而对外界普遍所关注的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境内受阻的事情避而不谈。伊拉克则紧紧抓住美国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软肋:美国在实施空中打击的时候又导致了多少无辜贫民的伤亡、美国发动的是一场侵略战争等等。伊拉克希望通过这样的宣传来争取更多舆论支持的用意也非常的明显。
现在的信息战跟心理战的结合很紧密,交战双方都希望通过信息战达到心理控制的目的,从而使敌军涣散,这一点,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互联网的存在为这样的信息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平台,传统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台,很容易被毁坏,而互联网的灵活性要大得多。在军事上,从战术上讲,无论是电视、广播,或者是报纸,都可以被封锁。但是,互联网却可以深入到敌后。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虽然摧毁了南联盟的电视台、电话等基础通信设施,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大的服务网站,这是因为北约自己也要使用这些设施来掌控信息。
战略信息战中,双方会采取高科技手段对对方的通信设施进行信息掌控,从而掌握制信权。美国这次攻打伊拉克时,似乎显得很仓促,事后有报道说:因为美国截获了萨达姆的一个电话信号,然后美国情报部门根据这个信号分析出了萨达姆的藏身之地,于是就发了几颗导弹过去。美英方面把这次行动命名为“斩首行动”。
在战争过程中,美国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外宣称,“萨达姆已经失去对国家和军队的控制了”。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却是:伊拉克的军队正在有章法地进行抵抗。美国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可能是因为美国在他的情报侦测系统中没有发现萨达姆的指挥信息,但萨达姆却仍然在指挥着他的军队。
未来的战争将是制信权的争夺,谁掌握了制信权,谁就会拥有更多获胜的机会。
美国B-2隐形战略轰炸机、“战斧”巡航导弹、“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尼米兹”级航母,这些已经在伊拉克战场上出现的超级武器,活生生地反映了信息战的另一个层面—战场信息战。战场信息战,主要表现在以高科技的军事装备指挥战争并且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战场信息战中,美国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由于长时间的制裁,伊拉克军队的实力与前一次海湾战争时相比已经大打折扣。伊拉克的陆军,除共和国卫队外,所有的部队只发挥出其正常实力的一半,且50%的装备缺乏零部件,而伊拉克的空中力量在美国强大的攻势面前,几乎丧失殆尽,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已经掌控了伊拉克95%的制空权。
对于美国投下的导弹,曾经有人开玩笑:“美国这不是在扔炸弹,是在扔钱。”一枚“战斧”巡航导弹和一枚爱国者巡航导弹的售价都在120万美元以上,在伊拉克的战争中,美英联军每天都要扔下数百枚这样的导弹。美国采用高科技支持的战争的一大特点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海湾战争中的战争经费消耗,相当于二战的20倍,朝鲜战争的10倍,越南战争的7.5倍。美国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是在科索沃战争中第一次用于实战,B-2只生产了20架便不再生产了,这使得摊开了巨额研制费用的B-2均价达到21.6亿美元,相当于一些中等国家一年军费的总和。而这种轰炸机的高科技附加值也是不言而喻的:能在接到命令后从美国本土起飞数小时内攻击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目标且不需要护航和压制对方的防空系统。
美国军方使用的一些武器,虽然很多在外观上并没有多大改进,但是它们在生产和装备的过程中,却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尽管改进增加了费用,但是由此而提升的作战效果却不容小视。现在美军装备的AH-64D型,号称“长弓阿帕奇”的武装直升机是“阿帕奇”的改进型。相比于改进前的机型,加装了“长弓”毫米波雷达和带射频导头的“地狱火”导弹,同时还改进了导航系统。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出风头的“战斧”巡航导弹,也是对旧有型号的制导系统改良而成的。
3月24日,在美英联军发生了多起误炸事件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打电话给俄罗斯总统普京,指责俄罗斯向伊拉克提供了包括夜视镜以及卫星等干扰技术。这个消息在美国上下引起一片惶恐。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的陆海空三军在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研制的新型卫星导航系统,耗资120亿美元。原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后来,美国五角大楼发现了GPS的巨大市场潜力,同意将GPS系统也用于商业领域。但是,作为妥协,五角大楼制定了一个被称为选择性的使用原则,即GPS系统中播出的最精确的信号将严格保留给军方和其他有权使用的用户。现在,GPS卫星发射两种信号:民用信号的精度达到100英尺以内,第二种信号只有军方才能解码,其精度在60英尺以内。GPS系统应用到武器装备系统是在上一次海湾战争前后。
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到沙漠作战,不知道怎么定位,这时,一家生产GPS手持定位仪的公司向他们推销产品。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也用得非常好。之后,美国就把这个装置大规模地使用到他们的武器装备之中。目前,这些定位系统已经广泛装备在美军各类飞机、所有的巡航导弹、大多数空对地导弹之中。定位数据的录入时间也大大缩短,原来在一个导弹上装一个数据打一个目标,需要好几百人装一个礼拜的时间,但是现在一两个小时就行了,甚至发展到一枚导弹携带16枚2000公斤的炸弹。在抛下的过程中,这16枚炸弹可以各自寻找目标,而且,不管刮风、下雨、沙尘暴,GPS都能发挥作用。
GPS定位系统是全球唯一的定位系统,虽然俄罗斯也有类似的系统,但是效能却远远不及美国。可见,GPS是美国军事的利器,它使美国在军事的较量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如果伊拉克真的拥有干扰GPS的卫星定位系统,那还不要了美国的命。
在本次对伊拉克的前一阶段的战争中,美国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想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围攻也未能实现。因此,美英试图通过增加援军来扭转战局。而有军事专家分析:如果美军第4机步师、101精锐部队、82空降师这些部队投入了战斗,就意味着巴格达之战打响了。
第4机步师是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在1993年美国倡导的信息化改造机械化的新军事革命中诞生,前身是美国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美国打算将陆军数字化列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首要目标,计划到2010年,整个陆军实现数字化,然后再用20~30年的时间,与海军、空军一起,共同把整个美军建设成一支信息化军队。第一支数字化部队成立以后,虽然在后来的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中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但它仍然被军事界认为是当前国外陆军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最高水平。数字化部队与一般部队的根本区别在于,部队的兵力和兵器通过通信技术数字化、C4I一体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系统网络化等方式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指挥实时化、侦察打击一体化,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在经过试验以后,美国军方也对外宣称:数字化部队拥有3倍于常规部队的潜在战斗力,而一个数字化师的作战能力已相当于6个传统师。
这在伊拉克战争中,对除了空袭、找不到其他更好进攻方式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而美国也正好把伊拉克战场当做这支数字化部队的第一次实战演习。
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点特点是,美伊双方跌宕起伏的心理对抗,备受世人瞩目。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将绝对的信息优势融入到大规模的心理战之中,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伊拉克战争开启了新世纪信息心理战的大门。心理战已经成为超然于陆、海、空、天、电之上,并与国家战略密切相融的“第四种战争”。伊拉克战争以事实表明了这一趋势。美军动用几乎全部专业化心战力量,花样翻新,威逼利诱,以分化、威吓、离间、诱导、震慑伊方,展开了全方位、全过程、高强度的心理战攻势。萨达姆自然不会在美方的恫吓下束手就擒,相反,以他的正义和公理为后盾,以伊斯兰教为精神支柱,不断反击美军攻势凌厉的心理战,寻求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伊拉克战场上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场真实与谎言、情感和意志的较量。
在伊拉克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围绕“倒萨”,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心战战略。在战争爆发前,“心理战”成为了美国的主要作战手段。
在战前,“心理战”的主要方式有:利用“总统签署决策”,进行心理总体战;鼓动萨达姆手下发动政变;为“倒萨”战争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利用电子邮件向伊拉克高官发动宣传战等。
在战争爆发后,“心理战”的地位从第一位下降到了第二位,成为了武力手段的重要辅助方式。而美军发动“心理战”的主要目的也从“不战而屈人之兵”转到了“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军事目的”。美军在这一阶段的心理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策划和发起“斩首”行动和“震撼”行动,以摧毁伊抵抗意志。二、通过是允许新闻记者进行“嵌入式”采访来炫耀武力进行实力威慑。三、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开展信息欺骗。四、利用离间手段挑拨伊方高层政府要员与萨达姆离心。五、利用心理战部队对伊拉克全国进行“地毯式轰炸”。六、限制新闻“自由”,统一报道口径。七、及时公布战犯名单,彻底瓦解伊残余抵抗力量。
在这场心理战中,美军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手段,使心理战具备了全方位、全时空、多形式的高技术特征。首先,传单和广播这两种传统手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在伊拉克境内抛撒了几千万份传单,这些传单由美军方和地方公共关系公司、广告公司共同制作,不仅印制精美、图文并茂,而且抓住伊军和民众的心理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诱导,企图削弱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美军斥巨资建立了消息电台,利用特种作战飞机,每天通过5种不同频率对伊拉克进行长达17个小时的宣传广播。其次,美军利用电视、网络、电子邮件、移动通信、卫星频道插入等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报道,在战争爆发前美军就搞到了伊方高层领导人及军队重要指挥官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向他们发送了大量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甚至雇用懂阿拉伯语的情报人员直接与他们通话,对萨达姆政权的“骨干”展开恐吓和劝降活动。另外,信息生成技术成为这次信息心理战中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焦点。美国的信息生成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它可以用这种技术制造假新闻、假图像、假声音、假消息,其效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有报道称,在战争中美军曾运用这种信息生成技术向伊军下达假命令,并冒充伊拉克的本土电台进行广播,还模仿萨达姆和伊方其他军政领导人的声音下达假命令和假指示。
美军对伊拉克发动的心理战,也是舆论战。媒体成了直接的战争工具,新闻成了锐利的作战武器。美国为发动战争并达成战争企图,全面启动国家舆论机器,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对伊实施了强劲的舆论攻势,达到了一般军事打击达不到的效果,这标志着舆论战战法的基本形成。
通过这场新世纪最大规模的信息心理战,世界其他国家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拿破仑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所说的名言—“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其他条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并没有过时。在着眼未来军事斗争准备时,必须将心理战从战役、战术层次提升到战略层次来对待。在加强心理战专业部队作战手段、科技含量和编制体制建设的同时,要善于借助和利用发达的大众传媒来实施军事心理战。只有这样,才能打赢新世纪的信息化战争,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