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军”连吃3场败仗,不仅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赶过了三八线,而且再次丢了汉城,惊动了美国朝野政要,由此引发了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在失败责任问题上的互相攻讦:有的指责麦克阿瑟判断错误,指挥笨拙,要求撤掉这个年老发昏的家伙;有的归咎于杜鲁门推行的政策,提出对他进行弹劾,直接威胁着杜鲁门的总统宝座,给杜鲁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此困难时刻,麦克阿瑟这个刚愎自用的倔老头子,非但不反省自己的指挥失误,反而拼命保全自己一贯正确的战地指挥官形象,把一切责任推到白宫头上,他埋怨攻势惨败的原因是由于华盛顿强加的政治上的限制,而并非自己战场指挥的失误。为此,他在“东京一号大厦”频频接见一些新闻媒介的记者,发表讲话,为自己开脱,给白宫抹黑。他大言不惭地声称:他的攻势破坏了中国人突然发起攻击的计划,如果中国人的计划得逞,他们将以势不可挡的行动摧毁美军并占领朝鲜;他并没有使“联合国军”冒冒失失地闯入中国人布好的伏击圈,他完全意识到了中国军队的存在,只是派出了一支“武装侦察部队”,机智地跳出并逃离了赤色军队的包围圈;他反对报界把他的“有计划撤退”描绘成“溃逃”,并表达了对欧洲报界连篇累牍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评论”的愤怒之情;他对中国某些“战术上的成功”轻描淡写,说这些小小的成功是以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付出“令人震惊的人员损失”作为代价的。
然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记者的提问却使他陷入尴尬的境地。这位记者问:“将军阁下,我对您的精彩分析表示理解。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联合国军会退到三八线以南,而不是向赤色北方推进?”麦克阿瑟没辙了,万般无奈下只好朝他的上司推卸责任。他摇了摇手中的玉米芯烟斗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回答说:“这要归咎于华盛顿的我的那些上司们作出的特殊禁令,因为他们不让我对中国军队发起追击,并禁止我轰炸满洲基地。”他磕了磕烟灰,耸耸肩,接着说,“这样的禁令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在军事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麦克阿瑟文过饰非、将失败责任推给白宫的言论,令杜鲁门总统十分恼火。心中骂道,这个不识事务的倔老头子,看来存心与我作对,竟然与我的政敌《美国新闻与世界导报》拉帮结伙、一唱一和攻击我。他真想撤掉这个一贯自行其是的“总司令”,打发他回老家休息。但临战换将,兵家之大忌也,加之盟国和国内对朝鲜战争指责声四起,窝了一肚子火的杜鲁门只好在日记中发泄内心的愤怒。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月一直闹哄哄的。麦克阿瑟将军像往常一样信口开河……即使他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拆我的台,我仍须为他辩护挽回面子。”
容忍归容忍,杜鲁门还是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促使这位“总司令”闭上他胡言乱语的嘴巴。12月6日,他发出两道命令:第1个命令是,未经国务院的批准不得擅自发表“有关外交政策的言论”,以确保公开发表的消息准确无误,与美国的政策完全一致;第2个命令是,海外官员包括军事指挥官,应“在公开讲话中极为谨慎,除例行声明外,所有声明都要由他们的主管部门审批,并禁止就军事或外交问题与美国的报纸、杂志或其他公共媒介进行直接联系”。这两道命令,虽然是对所有官员发布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其锋芒所指,乃麦克阿瑟也。
深究麦克阿瑟与杜鲁门的矛盾,既有政见之争,也有个人恩怨;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斗争的背景。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的政见之争,集中在对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争论上。麦克阿瑟反对杜鲁门的欧洲第一战略,鼓吹亚洲第一,认为欧洲是一个垂死的体系,拥有几十亿人口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将决定今后1万年的历史进程。他把日本看做是美国的附庸,将中国当成日本的殖民地,视台湾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和舰艇补给船”,把朝鲜战争看做是美国与世界共产主义的决战。他无法容忍美国在朝鲜的失败;他主张强化对中国的经济禁运,对中国沿海实施封锁,叫嚷要用美国空军摧毁东北以及全中国的工业中心、交通枢纽、补给基地和部队集结地;他要求接受台湾国民党军队入朝作战,强烈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围绕美国全球战略重点问题在一系列对外政策上龃龉不断。首先在台湾“中立化”问题上双方意见相左。美国在介入朝鲜战争的同时,命令第7舰队占领了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后,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遭到苏联等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坚决反对。为了改变美国在外交上的被动地位,杜鲁门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应对策略:美国第7舰队进驻台湾是使台湾“中立化”的必要措施,目的是为了缓和紧张局势,既不允许大陆对台湾发动武装攻击,也不允许台湾对大陆发动武装进攻。然而,麦克阿瑟却自行决定对台湾蒋介石进行访问。事后蒋介石放风说,麦克阿瑟和他对于将要采取的行动步骤的意见完全一致,这无异于给杜鲁门的台湾“中立化”政策抹了一块污迹。
此后不久,他又在给美国国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主席的声明中大放厥词,说什么“再没有比那样一种人所主张的,如果我们保卫福摩萨就会自绝于亚洲大陆,因而主张在太平洋方向采取姑息政策和失败主义的陈腐论调更为荒谬的事了……”杜鲁门看过这篇声明,气得浑身发抖。他认为,麦克阿瑟太放肆了,在联合国正在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的当口,他以一个战区司令官的身份,擅自发表个人意见,说三道四,给公众舆论造成美国将以台湾为据点,实行军事进攻的印象,这对他的“中立化”辩解简直是一种嘲弄。世界舆论会说,美国总统连自己的司令官都管不住。一怒之下,杜鲁门让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给麦克阿瑟拍去电报,命令麦克阿瑟收回他的信件。电报说:“美国总统指示你收回你致国外战争退伍军人全国协会的信,因为关于福摩萨的各项论点是和美国的政策以及美国在联合国的立场相冲突的。”麦克阿瑟勉强发表声明,收回了那封信。不过,那封被正式宣布收回的信,早已在美国各大报上公开发表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杜鲁门开始考虑是否在适当时候解除这个桀骜不驯的将军的职务了。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的个人恩怨也由来已久。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麦克阿瑟就曾在共和党内争取了不少政治支持者,与杜鲁门抗衡。杜鲁门继任总统后,为了做麦克阿瑟的团结工作,专门发信邀请这位日本的“太上皇”回美国一趟,并计划用抛彩带式的盛大游行或类似活动表达对他的敬意,可麦克阿瑟压根没把杜鲁门放在眼里,以日本战区“形势复杂而困难”为理由拒绝了邀请。1个月后,杜鲁门再次向麦克阿瑟发出回国邀请,他又以日本“非常危险和内部一触即发的局势”为理由,再次拒绝。明眼人一看便知,总统的邀请是出于礼节,实际上就是命令,尽管麦克阿瑟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违抗命令,但他的答复是侮辱性的。
这使杜鲁门大为恼火。当时,杜鲁门刚接任总统不久,对于战功赫赫的麦克阿瑟还不敢轻举妄动,只是在他的日记里发泄了对麦克阿瑟的不满,认为这个虚荣自大、高官厚禄的五星上将甚至比卡伯茨和洛奇还坏。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成功,改变了美军在战略上的被动局面,这位一贯居功自傲的将军更加忘乎所以。为了摸清麦克阿瑟的下一步行动,讨论研究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杜鲁门屈尊大驾,亲自飞越重洋,赶到太平洋的威克岛去和麦克阿瑟会晤。对此,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军政要员们都感到总统的做法过于迁就麦克阿瑟,多数人主张让麦克阿瑟回到华盛顿汇报朝鲜战争的情况。但杜鲁门力排众议,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还是实现了他的威克岛之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杜鲁门走下“独立号”专机的舷梯时,麦克阿瑟不知是由于疏忽还是有意如此,他竟没有给身为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杜鲁门敬礼,这极大地伤害了杜鲁门的自尊心。
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的继任者是美军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55岁的李奇微,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门罗堡,是美国陆军一位炮兵上校之子。1937年毕业于陆军军事学院,他在中国、尼加拉瓜和菲律宾服过役,会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1942年,他被选为第82师师长,主持该师改编为空降师的工作。在1943年7月的西西里岛战役和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中,参与计划并指挥大规模空降部队实施进攻作战,是美军历史上第一个使空降突击成为陆军进攻手段的指挥官。此后升任第18空降军军长,指挥该军先后在荷兰、比利时和德国作战。在战场上,这个相貌堂堂看起来严峻简朴的军长并非广受爱戴,他的部下私下管他叫“一个爱踢人屁股的人”。战后的李奇微,成了一名军事外交家,先是到联合国军事顾问委员会任职,然后出任美洲国家国防务委员会主席,后来又荣升加勒比地区司令官。1949年,他被召回五角大楼,在他的老同学柯林斯上将手下任陆军副参谋长,被公认是未来的陆军参谋长接班人。他接替沃克指挥第8集团军,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他踌躇满志,想去朝鲜战场上露一手给麦克阿瑟看看,给白宫和五角大楼看看。
上任之初,他从整治低落的士气人手,亲自到前线督战,下令撤掉5名作战指挥不力的将军。他精心谋划,部署了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宽250公里、纵深达60公里的两道基本防线,还在第2道基本防线与北纬三七线之间准备了第3道机动防线,命令部队采取夜间收缩,白天以步兵和坦克分队协同发起强有力反冲击的办法,顶住志愿军的进攻。然而这一切,被志愿军和人民军发动的第3次战役打得土崩瓦解,他不仅没有守住三八线,而且还丢失了包括汉城在内的三七线上的大片地盘。
李奇微一上任,志愿军和人民军就给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将军一个“下马威”。他本来是抱着“恢复进攻”的决心和大展宏图的信心而来的,而眼前战场上的事实却是在不断撤退,甚至连汉城都丢了,他感到太丢脸了。自尊和虚荣促使他下定决心,必须露一手来壮壮自己的门面。于是他在加紧布置纵深防御以作退守之计的同时,积极调整兵力部署,并采用各种手段到前沿阵地进行侦察,以弄清志愿军和人民军的情况。他玩弄“磁性作战”的新花样,用连排兵力,后来又以团的兵力实行火力侦察,结果收效甚微;他派出大批侦察机实施空中侦察,然而得到的情报仍然少得可怜。
“你们真是一群饭桶!”李奇微开始骂娘了。他真想像二战时期那样,踢这些膀大腰圆的侦探的屁股。他沉不住气了,决定亲自侦察。他坐上由第5航空队司令帕特里奇驾驶的AH-6型老式高级教练机,开始在纵深20英里的范围内进行侦察。飞机擦着树梢飞行,而且常常在山谷中盘旋,幸亏帕特里奇的驾驶技术娴熟,使得这位司令好几次有惊无险。尽管李奇微如此费心劳神,有时在飞机上眼睛都瞪酸了,他还是连个人影也没发现,也没发现证明志愿军大量集结的营火、车印以至雪地上踩过的痕迹。
中国军队到哪里去了?难道他们成了来无影去无踪的天兵天将?侦察不到结果,李奇微开始求助于逻辑推论。他站在作战地图面前,思考琢磨。一个令他如获至宝的发现浮现在脑际:中国志愿军入朝参战以来,已与联合国军进行了3次大的战役,前两次是联合国军为进攻一方,后一次联合国军为防御一方……想到这里,李奇微翻开他的作战记录,找到以下几个数字记载:“第8集团军第一次向鸭绿江的进攻,从1950年10月25日遭到中共参战部队的伏击,大规模战斗从26日开始,至11月2日第8集团军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为止,历时8天;第8集团军第2次向鸭绿江进攻,从11月25日夜开始遭到共军部队攻击,战至12月2日,中共军队却停止了对溃败的联合国军的进攻,历时8天;第3次是中共与北朝鲜军队于12月31日黄昏全线向联合国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战至1月8日,中共军队即停止了进攻,历时8天……”第1次是8天,第2次是8天,第3次还是8天,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是的,3个8天,3个相同的数字,3种相同的做法,即在有利的军事态势下而一反常例停止追击—仅仅是偶然巧合吗?不,决不那么简单。再愚蠢的军事指挥员,也会懂得乘胜追击的道理。答案只有一个:中国军队不具备长时间进攻的能力。据此,他认为,中共军队来势汹汹的大规模进攻,无非是“礼拜攻势”而已。
后来,李奇微的发现,证实了他的推论: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后,由于运输线延长,补给更加困难,已经到了不能继续作战的地步。他终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决定趁志愿军疲劳、补给困难、已无还手之力的时机,立即开始其“重新打回‘三八线’去”的进攻,以求挽回败局。于是,李奇微指挥“联合国军”依靠优越的运输条件,仅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兵力部署和后勤补给,从1月25日开始,由西向东向志愿军和人民军发动了全线进攻。这次进攻,李奇微动用了5个军16个师3个旅又5个空降团及其全部炮兵、坦克兵、航空兵,仅地面部队就达23万之众。他们一改过去轻狂冒进的做法,采用美军和南朝鲜军混合编队、由美军担任主要突击、互相靠近、稳扎稳打的战法,并根据志愿军和人民军装备低劣、补给困难的情况,依仗其现代化装备机动快、火力强的优势,始终同志愿军和人民军保持接触,防止对方突然发起进攻,穿插、迂回、包围他们。
志愿军和人民军判明敌人全线进攻是要重占汉城,迫使志愿军和人民军回到三八线以北的战役企图后,决定立即停止休整,准备作战,并定下了“西顶东放”的战役决定,即以一部兵力在西线组织防御,牵制敌人的主要进攻兵力,在东线则让敌深入,而后集中主力进行反击,进而向敌纵深发展突击,从侧翼威胁西线敌人主要进攻部队,制止其向“三八线”展开进攻。
西线的防御作战打得异常激烈。志愿军38军112师和50军以及人民军1军团在工程器材缺乏、食物不足、天寒地冻、连防御工事都是在雪堆上浇上水做成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顶住了数十倍敌人的疯狂进攻。在十几个昼夜的汉江守备战中,敌人的飞机与坦克、大炮的轰炸,使防御阵地沦为一片火海,炮火犁松了山头的每一寸土地,志愿军和人民军战士付出了巨大牺牲,鲜血染红了汉江。2月7日,敌人在付出重大伤亡后,突破了第2道防御阵地。考虑春季到来,汉江正在解冻,为避免背水作战,人民军1军团和志愿军50军除各留部分兵力坚守汉江南岸桥头阵地外,主力撤至汉江北岸组织防御,38军112师和后来增援的113师、114师仍坚守汉江南岸阵地,继续掩护志愿军主力向横城地区集结。汉江南岸,是用烈士们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汉江守备战的幸存者无不感慨地说,“最难忘的是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2月9日,东线的南朝鲜军第8师、第5师进至横城以北,在整个战线上处于突出的位置,侧翼暴露,利于运动中围歼敌人的战机出现了。彭德怀司令员当即决定实施反击,歼灭横城之敌。
2月11日17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4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在浅近纵深采取多层次的合围部署,乘着黄昏实施远距离开进,突然发起攻击,一夜之间,将横城之敌合围,紧接着实施大胆的穿插分割,取得速战歼敌的效果。其中,第40军118师352团直捣广田的行动尤为突出。该团于11日夜沿小路踏积雪,翻越海拔700米的高山,冲破敌人4次阻击,行程30公里,按时到达广田,并控制了附近的公路,坚决阻敌南逃,歼灭大量敌人。
横城反击战于2月13日晨结束。此战歼灭南朝鲜军第8师3个团、第3师和第5师各一部、美军第2师1个营,美军和南朝鲜军4个炮兵营,共12000余人。此战的胜利,震撼了“联合国军”,也教训了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后,李奇微在回忆横城地区的作战时仍心有余悸。
2月17日,志愿军和人民军按照既定部署全部转移至汉江北岸,置汉江于敌人背后,尔后转入全线运动防御,至此第4次战役结束。
汉江两岸传来志愿军退却的消息,令麦克阿瑟对朝鲜战争的兴趣死灰复燃。他又弹起“打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满洲”的陈词滥调。而此时“联合国军”的参加国之间,在要不要再次越过三八线的问题上,已经不再听信麦克阿瑟的蛊惑宣传了。英法等国主张见好就收,在三八线建立“事实上的停火”,以求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就连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也不得不承认:“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个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中。”因而也主张在战场上取得有利地位后,同北朝鲜方面进行停战谈判。
麦克阿瑟哪里能容得下这样的言论和主张?他气急败坏地给杜鲁门拍了一封急电,要求扩大战争,直至把共产党军队赶出北朝鲜为止。他还向五角大楼陈述他认为可以一劳永逸结束这场战争,实际上是进一步扩大战争的计划:一、对北朝鲜境内的敌人后方的全部地区进行大规模轰炸,切断其公路和铁路交通;二、如果仍然禁止轰炸鸭绿江和对岸地区,应在敌人的运输线上布设放射性废料,以切断北朝鲜和中国的联系;三、在北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和空降部队登陆,对敌人实行大包围,这个规模将大大超过仁川登陆,使他们要不饿死,要不投降。对此五角大楼不予理睬,用搪塞的方式将他的建议拒之门外。麦克阿瑟见自己的建议连连被否决,恼羞成怒,他当着参谋人员的面大骂五角大楼是“胆小鬼”、“毛孩子”。
麦克阿瑟仍然我行我素。3月15日,他召见合众社董事长休·贝利,又搞了一次答记者问。他在谈话中批评停止第8集团军越过三八线的做法,是“对我们完成统一朝鲜使命”的损害。并抱怨说,美国及其盟友早已放弃了这一使命。这些公开言论令白宫和五角大楼甚为恼火。为了让这位不识时务的倔老头认清形势,让他了解同他的打算截然不同的另一个计划—杜鲁门总统要结束战争,3月20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发去一份电报,告知他“国务院将很快拟一份总统声明,其内容是:由于南朝鲜大部分地区业已肃清敌人,一般认为在使用重兵挺进三八线以北之前,应进一步通过外交努力达成停火协议。”麦克阿瑟非但没买参联会的账,反而与杜鲁门总统对着干,抢在总统之前于3月24日发表了一项声明,公开叫嚣要把“军事行动扩大到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基地”,“使红色中国陷于立即土崩瓦解的危险之中”。麦克阿瑟的危言耸听令华盛顿大为震惊,英、法等国也作出强烈反应,他们致函致电杜鲁门总统,要求予以澄清,甚至提出了抗议。这令杜鲁门十分难堪。它不仅使华盛顿在外交上陷于被动,而且杜鲁门也不可能再发表他本人旨在寻求“停火”的声明了。为此,他在日记中愤愤写道:“麦克阿瑟的这一举动逼得我无可选择,我再也无法容忍他的抗上行为了。”
因为麦克阿瑟此举直接违反了参联会去年12月6日依据总统指示颁布的未经五角大楼批准不得公开发表任何有关外交政策声明的训令,杜鲁门几乎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怒火。他感到他与麦克阿瑟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已很难弥合。自威克岛会晤之后,他曾指望这个狂妄的远东总司令能表示出对总统职权的尊重。可事实证明,麦克阿瑟并没有给他面子,而且让他丢人现眼。他感到,除了解除他战场最高指挥官的职务外再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可他又考虑到,他的政府因陷入朝鲜战争,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此时此刻摘掉麦克阿瑟的“乌纱帽”,将会引起政治上不可预测的动荡。“小不忍则乱大谋”,考虑再三,杜鲁门还是忍下了这口恶气。
他决定最后一次向麦克阿瑟发出警告,明确无误地告诉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根据杜鲁门的旨意,五角大楼以命令的口气通知麦克阿瑟:“总统指示提醒你注意他于1950年12月6日发出的命令。鉴于1951年3月20日已把《联合国决定在朝鲜谋求停战》的情况通知你,你以后的任何声明均须符合12月6日的命令。”
五角大楼的严厉警告并没有堵住麦克阿瑟那张信口开河的嘴。
他在视察战场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又大放厥词,说什么越过三八线没有什么不良后果,不管是空军还是地面部队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跨越,因为这个问题过去已经充分讨论过而且已经解决了。他在接受伦敦《每日电讯报》军事记者的采访时,断言自己的部队“被束缚在人为的罗网中”,并抱怨在自己半个世纪的军事生涯中,“第一次发现是在打一场没有明确目标的战争”。至于三八线问题,是国内那些对军事一无所知的政客们粗暴地侵犯了军人的职权范围,使他的成千上万的士兵们白白送命。
对于麦克阿瑟一次次的“犯上作乱”,杜鲁门都在不动声色地给他记着账。他认为撤掉麦克阿瑟的职务已无可挽回,现在只是等待适当时机的问题。
时机终于来了。2月12日,共和党领袖,众议员约瑟夫·马丁在一次国会发言中说,他认为不在朝鲜使用中国国民党军队简直是“愚蠢透顶”。会后,马丁将这个发言稿寄给了远在东京的麦克阿瑟,并请他发表意见。麦克阿瑟在发表他的抗旨不遵的3月24日声明前4天,给这个话题投机的马丁先生写了回信。信中不仅赞同马丁的意见,而且进一步发挥道:“有些人好像莫名其妙地难以理解,共产党阴谋选定了亚洲来实现他们征服世界的图谋,因而我们才在战场上参与了由此引起的争斗,就在外交家在欧洲唇枪舌剑,用言词反击共产主义征服的同时,我们却在这里用武器为欧洲而战;如果我们在亚洲这场战争中败给共产党,那么欧洲的陷落就不可避免;如果我们打胜,欧洲就很可能避免战祸,依然保持自由。正如你(马丁)指出的,我们必须打赢。只有胜利,别无选择。”马丁为了在国会拉来更多的支持者,4月5日,他在众议院的演讲中,当众宣读了麦克阿瑟给他的这封信,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这一重量级的政治炸弹,直接向杜鲁门的欧洲第一战略发起挑战,将杜鲁门搞得狼狈不堪。
1951年4月11日下午,杜鲁门在白宫总统办公室召来布莱德雷,气愤地将麦克阿瑟给马丁的信交给这位参联会主席,然后极其严肃地说:“这是一颗政治炸弹,我决不能容忍这种放肆行为,一再违背最高统帅的意志,我行我素,把形势搞得一团糟。”布莱德雷看完信的内容说:“麦克阿瑟太固执,等于违抗命令。他坚持要扩大战争,要用国民党军队。他说什么亚洲输给共产主义,欧洲也要完蛋。这是在鼓吹亚洲第一,现在每个月美国人在朝鲜都要伤亡600多人,要扩大战争,美国将落入深渊,不能让他再干下去了。”杜鲁门接着说,“朝鲜问题只靠军事手段已无法解决,我认为我们那位‘可爱的英雄’该休息一下了,他太累了。”布莱德雷附和说:“主要盟国已经动摇,看来谈判停战已势在必行。”
杜鲁门说:“得先去掉这个捣蛋鬼。”布莱德雷顺手送上撤掉麦克阿瑟的书面命令说:“参谋长联席会议意见一致,应撤掉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该下决心了,总统先生。”这时国务卿艾奇逊走进总统办公室,对总统说:“我们需要一位可以信赖的战场指挥官,麦克阿瑟应该滚蛋。马歇尔和哈里曼都和我看法一致。”杜鲁门毫不犹豫地在命令上签了字,并问艾奇逊:“那么谁来接替麦克阿瑟呢?”布莱德雷早已准备好了接替人选,他和柯林斯已经推荐李奇微为接替这一职务的理想人选,并认为詹姆斯·范佛里特将军应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官。杜鲁门对这两个人选均表赞同。
次日下午3时,杜鲁门让当时正在朝鲜的国防部长佩斯立即回到东京,当面向麦克阿瑟转达解职的命令。这样做,可以使麦克阿瑟避免由军方渠道直接传达命令而带来的难堪。不知是哪个渠道走露了风声,还是记者的职业敏感,《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电台一位记者给该报社拍回电报说,据权威渠道的秘密消息,麦克阿瑟将要被解职。布莱德雷得知这一消息后,怕麦克阿瑟对总统反击并提出辞职,使总统陷于被动,遂决定立即向麦克阿瑟传达这一命令,同时决定于星期一凌晨5时召开记者招待会予以宣布。
4月11日下午,美国新闻广播播放了撤掉麦克阿瑟职务的消息。这时的麦克阿瑟正在美国驻东京大使馆内的客厅里与夫人珍妮一起请两位美国客人吃饭。突然,麦克阿瑟的随员哈夫上校走进客厅,一脸痛苦的表情,珍妮起身走到哈夫面前,哈夫简短而迅速地低声告知:“我从收音机中听到司令被免职了……”麦克阿瑟夫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弄得惊慌失措,但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走到麦克阿瑟身旁,耳语一番,将这一痛苦的消息告诉了丈夫。麦克阿瑟的脸顿时阴沉起来,他的客人不知出了什么事,都停下来望着他。此时的麦克阿瑟沉默得像尊石像,他抬起头来望着夫人,用大家都能听到的声音,温和地对夫人说:“珍妮,别难过,这也是好事,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麦克阿瑟不失礼貌地送走客人,回到室内从哈夫上校手中接过华盛顿的电报。电文写道:“我深感遗憾的是,我不得不尽我作为总统和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之职责,撤销你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你的指挥权将交给马修·B。李奇微中将,立即生效。”落款:杜鲁门。
接着,大使馆工作人员将白宫发布的新闻记录送交麦克阿瑟,上写内容是:“我深表遗憾地宣布,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担任职责的问题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政策。根据美国宪法赋予我的特殊责任和联合国赋予我的责任,我决定变更远东的指挥……”落款:杜鲁门。
完了,一切都结束了。麦克阿瑟这个战争狂人,极不情愿地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告别了他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