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①,萧散简远②,妙在笔画之外③。至唐颜、柳④,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⑤,极书之变⑥,天下翕然以为宗师⑦,而钟、王之法益微⑧。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⑨,曹、刘之自得⑩,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文集》卷六十七〔注释〕
① 钟、王: 钟指钟繇(151—230),著名书法家,梁武帝《书评》说繇书若“群鸿戏海,舞鹤游天”。王指王羲之(303—379?),晋代大书法家,草隶为古今之冠。
② 萧散简远: 指书法的风格萧闲疏散、简略幽远。
③ 妙在笔画之外: 指书法在笔画之外所反映出来的意态和情趣。
④ 颜、柳: 颜指颜真卿(709—785),史称“颜鲁公”,著名大书法家,工正楷草书,笔力遒劲秀拔,古法为之一变,人称“颜体”。柳指柳公权(778—865),工书,正楷尤知名,结体劲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⑤ 尽发之: 竭力加以发挥。
⑥ 极书之变: 极尽书法的变化。
⑦ 翕然: 形容言论、行为一致。宗师: 受人尊崇而可奉为楷模的人。
⑧ 益微: 更加衰落。
⑨ 苏、李: 苏指苏武(?—前60?)。李指李陵(?—前74)。相传苏、李在汉京及匈奴离别时,互相作诗赠答,为五言之祖。天成: 指风格自然、不做作。关于苏、李诗之真伪,参见本书序言。
⑩ 曹、刘: 曹指曹植(192—232),建安时期代表作家,钟嵘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指刘桢(170?—217),“建安七子”之一,钟嵘说他“贞骨凌霜,高风跨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他和曹植并称“曹刘”。自得: 从容自在,不受拘束。
陶、谢: 陶指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东晋大诗人,以描写自然景色、田园风光著称。谢指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
盖亦至矣: 也几乎达到极点了。
英玮绝世: 英俊奇特,举世无双。
凌跨百代: 超越百世。
尽废: 全都退避。
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指高亢的风节与超越世俗的韵致,亦有所衰落。
继作: 继起。
间有远韵: 间或也有高远的韵致。
才不逮意: 才力不能充分表达诗意。
韦应物(737—786): 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诗歌以写田园风物著名。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又因被贬官柳州,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世称“韩柳”,亦工诗歌。发纤秾于简古: 于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微浓郁的感情。
寄至味于澹泊: 在朴素无华的风格之中寄托深远的趣味。
余子: 其余诗人。
司空图(873—908),字表圣,唐末诗人。他所写《诗品》,用“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来论述诗歌风格,开创“神韵”之说,影响很大。
崎岖兵乱: 指在战争期间颠沛流浪。
承平: 太平。
“其论诗”数句: 语见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苏轼对其论点作了概括,并有所润色。
文字之表: 文字以外。二十四韵: 司空图著的《诗品二十四则》把诗歌风格分成二十四种类型。
黄子思: 名孝先,字子思,善诗。这篇文章是苏轼为黄子思诗集所写的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