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党为公、忠诚无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品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忠诚无私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回顾历史,革命先辈的人生之路不仅写满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意志,同时也写满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党正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等重大考验。作为党的一分子,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自觉强化党的意识,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无私的品格发扬光大。领导干部尤其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忠实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思与悟
对党、对阶级、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反映和最高体现。对照方志敏烈士“舍弃一切都不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的坚强党性,已毋须再冒坐牢杀头危险的我们,又该如何体现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延伸阅读
一封未完成的革命遗书
“我不幸被反革命所仇视,陷我于狱,致我于死,可惜革命工作未完成,那一生责任没有尽到,虽死也不瞑目。凡我同志,切莫忘记这一不共戴天之仇,尤须共同昭雪……”
这是一封未完成的革命遗书,遗书的作者是铜鼓农民运动先驱李建康。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铜鼓的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国民党反动派控制了县城,反革命势力死灰复燃,对共产党人虎视眈眈。当时的县长伍世觉因为倾向革命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软禁,替而代之的是反动分子罗运甓。同年10月中旬,罗运甓假借伍世觉的名义将李建康等人骗至铜鼓县城逮捕,关押在位于南昌城西的“惩治共匪委员会”监狱内,胁迫他下令解散农民自卫军,遭到李建康严辞拒绝。
1928年8月15日午后时分,在那间专门关押铜鼓籍革命者的牢房里,七八位战友一起挥笔写遗嘱,其中一人便是李建康。考虑到这是写给后人的,对后人要有所裨益,于是他正襟危坐、不慌不忙、字斟句酌,把它当作战斗檄文来写。然而时不待人,下午3时20分,在他还没有写完几句话的时候,刽子手已扑进牢房把他拽了出去……
李建康英勇牺牲了。然而他留下的这封未完成的遗书,却成为激励革命者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战斗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