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听《红楼梦曲》,最后的一支曲子是“收尾·飞鸟各投林”,暗指贾府的结局。头两句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甲戌本脂批:“二句先总宁荣。”指出这两句写的是宁荣两府的结局。最后一句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甲戌本脂批:“与树倒猢狲散反照。”
小说第二回写冷子兴介绍贾府时说荣、宁二府如今已渐萧索,不比先前光景,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么,如果不是突发性的事件发生,贾府的荣华富贵尚有时日,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公子小姐的贵族生活恐怕不会这么早就结束。
令这个家族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是“抄家”。抄家使贾府立刻走向“食尽鸟投林”、“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个结局是小说从一开始就不断强调的。秦可卿临终时对王熙凤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甲戌本眉批:“‘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树倒猢狲散”中的“树”,是指贾府的政治靠山。这个政治靠山就是贵妃贾元春。在元春“才选凤藻宫”之后,贾府立刻呈现出“中兴”气象。大树底下好乘凉,各式各样的“猢狲们”醉生梦死于个人私欲中。为官的、富贵的、痴情的、纵欲的,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每个人都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但不幸的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一死,大树颓倒,于是食尽鸟投林,猢狲们纷纷散去。这个“树倒猢狲散”强调的不是猢狲们各奔前程,而是猢狲散尽之后大树底下的一片空旷与落寞、悲哀与无奈。所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才是作者所无法释怀的。
围绕着“树倒”,《红楼梦》写了两种强制性的“抄”,一是“抄检大观园”,一是“抄家”。“抄检”是强制性的搜查,“抄家”则是抄查并没收家产。“抄检大观园”发生于贾府内部,是贾府的“内耗”;抄家则是由外而内、由上而下的致命一击。
抄检大观园本由荣国府贾赦、贾政的大房、二房之争引起,其开端是邢夫人与王夫人之间的一场冷战:邢夫人把绣春囊转交给王夫人,意指王夫人治家不严;王夫人想澄清自白,同意王熙凤的抄检建议;王熙凤则趁机要把大观园里那些年纪大的,或者“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这样一来可以清洗不顺眼者,二来则可以减少平日的开支。
抄检大观园不妨视为贾府抄家的一次预演。从贾府的内部氛围看,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就在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而就在这次的抄家行动中,探春的反应代表了作者的态度和潜在意图。探春说:
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是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第七十四回)
这里所说的“议论甄家”,是议论甄家被朝廷抄家。第七十五回接着就写贾珍听说“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
甄家是贾家的“影子”,甄家已被抄家,贾府的抄家也为时不远了。可惜曹雪芹的原著只写到第八十回,贾府的被抄家由高鹗去续写。
在高鹗续书第一百零五回,写锦衣卫查抄宁、荣二府。宁府的查抄用虚笔,只从赵全口中一笔带过,荣国府则实写。贾赦被锦衣卫拿下,罪名是:“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祖德,着革去世职。”
据顺治十年上谕:
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其在外官员,亦不许与内官互相交结。如有内外交结者,同官觉举,院部察奏,科道纠参,审实一并正法。防禁既严,庶革前弊。(《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
贾赦结交外官,犯了朝廷的大禁忌。高鹗这样写并未照应第五回的“首罪宁”的提示,而对贾赦的劣迹反倒津津乐道。
俞平伯先生认为,高鹗之所以如此写抄家,是因为他要看着宝玉中举。写贾政后来又还世职,发还家产。俞先生对高鹗续书在抄家问题上的诸多考证,后来被刘心武先生写进了他的“探秘”故事里了。
原文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第十三回)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第十三回)
注释
赫赫扬扬:形容兴旺显赫。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利相结合的人,为首者一倒台,依附的徒众即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