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枪械:世界经典枪械完全手册
7753000000018

第18章 革新运动(5)

M16在越南频频出问题是与越南的气候分不开的。越南是个气候潮湿的国家,同时它的温度很高,若不注意擦拭维护,很容易使枪生锈,但将M16改用步枪弹发射药是主要原因。M16原本所用的M193枪弹是原装的,来自杜邦公司的IMR4475单基管状药,这种枪弹,弹药燃速快、压力曲线升得快、残渣少。不久,杜邦公司通知陆军说他们无法大量生产IMR4475。1964年1月,陆军决定采用奥林公司的WC846双基球形药,他们认为这种发射药易于生产、成本低,而且燃速慢,有利于提高枪管寿命,而且原本T65枪弹也是使用这种发射药的。然而事实证明这两者差距非常大,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

M16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在改用了WC846药后,这种球形药有个特点,药燃烧后会在M16的枪管和导气管中留下一些黏黏的残渣,而枪管没有镀铬,导气系统也没有相应的维护装置和适合的润滑物,导致枪械很难恢复正常使用状态。这种药的弹道特性导致导气孔的压力,加上缓冲装置质量很轻,M16的全自动射速从正常状态下的每分钟750~850发大大提高到每分钟850~1000发,另外,由于枪机开锁时剩余膛压高,残渣也增加了膛壁与弹壳之间的摩擦力,因此经常出现卡壳和断壳现象。还有一点就是,M16的生产全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因为战争,对于对人员关于枪械的使用培训并不是很多,这也是导致在越南战场上频频出事故的原因,因此不能全怪M16本身的性能不好。

虽然关于要不要继续使用M16,陆军和政府内部发生了又一次争论,不过最后还是决定针对越南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一一改进。首先是调查事故产生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引起抽壳困难和射速问题的是设计缺陷。而针对弹药残渣的问题,则是改进了弹药配方的比例,将容易产生残留物的含钙元素的碳酸盐的含量由原来的1%减少到0.25%。最重要的还是对M16本身也作了改进,首先是弹膛镀铬,并重新设计缓冲器(即复进簧导管),使射速降低到正常状态。然后是设计了一种维护工具以及新的枪托,使清洁工具能贮存于步枪内,膛线缠距由35.56厘米改为30.48厘米。最后是严格控制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最人性化的是,为了使士兵们更正确地使用它,还制订了一项“应该如何正确地维护M16”的庞大训练计划,并印制了一份连环漫画式的步枪维护手册发给士兵,这项措施是关于操作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在操作性能和生产问题上所作的努力,使得M16/M16A1的运作开始变得相当可靠了。M16作了这些改进后被定名为M16A1,并一直装备到1988年。

改进后的M16/M16A1重新获得信任,曾经有谣言说士兵们宁愿扔掉M16而使用AK-47,而事实是常常被扔掉的是M14步枪,扔掉M16也是存在的事实,不过远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严重。这大概是吸取了M16的教训,每一批M16A1在配发到部队前,都会进行可靠性抽试,抽试的结果表明M16A1平均故障率为0.033%,低于指标要求的0.1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3000发。通过严格控制生产工艺,M16A1还是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的。尽管M16最初在越南战场上表现得故障频频,但问题在六个月内就解决了,M16/M16A1在战斗中的优秀表现证明了尤金·斯通纳设计了一种优秀的步枪。

总结之后可以发现M16与M16A1区别还不是很大,真正有大区别的是M16A2。那么M16A2是如何诞生的呢?

在1970年3月13日这一天,美国陆军要求其他北约国家仿照美国军队的做法把M16/M16A1定为北约的标准配备。这一做法震惊了北约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本来英国对于美国军械部人员20年前强制要求北约使用7.62毫米口径弹作为标准弹药就曾表示过不满,结果现在又出现同样的状况。当时英国使用的就是7.1毫米的小口径弹药,结果现在美国意识到小口径弹药的好处了,又要求其他国家装备小口径枪械,英国军方怎么能平静呢?

1970年年中,北约标准化的计划很快启动,1977年关于不同弹药的测试正式开始。美国依旧是M193弹药,英国则提供了根据5.56毫米弹药改进的更长和更细的4.85毫米子弹,德国则开发了一种新的4.7毫米无壳弹药。测试末期,比利时提交了一种基于美国子弹的弹药,同样是5.56毫米口径。这种弹药具有比较重的有尖的钢弹头,这样可以增加穿透力,而且有效射程比M193更远,这种弹药就是SS109。SS109弹的弹头为组合钢弹芯,枪口初速为每秒3000英尺(915米/秒),它适合轻机枪使用,但是要完全达到这种性能表现必须将膛线缠距改为17.78厘米,而原来的M16/M16A1的膛线缠距为30.48厘米。如果SS109弹在缠距为30.48厘米的步枪中发射,SS109弹的表现只比M193弹好一点点,这样就无法发挥它最好的性能,为此只好将M15A1加以改进以适应发射SS109弹。在1980年美国陆军选定了比利时弹作为新的制式弹,这样就必须要有新的枪械来适应新弹药了。1982年M16A2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成了美国的标准军用步枪,并且还为美国专门生产了被称为M855北约标准的弹药。

M16A2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服役,可以半自动射击,也可以以最多3发连发的点射射击方式来射击,射击模式是由枪支一侧的选择开关决定的。这是M16系列的第二代。第三代则是M16A4,它是本世纪初美伊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装备,它具有配备护木的四个皮卡汀尼导轨,可以使用光学瞄准镜、夜视镜、激光瞄准器、握柄,以及战术灯。

尽管M16系列都非常优秀,但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还是决定让M16系列步枪退役。在伊拉克战争中,主体战事自2003年5月1日结束后,部队行动方式改用“悍马”车或装甲车为主,在拥挤的车身内使用笨重的M16显得很不方便,尤其在上下车的时候,士兵无法在空间狭小的车体内迅速瞄准、还击。此外,M16很容易在伊拉克多沙尘的环境里卡壳,这一系列原因造成了M16的退伍。不过,这也是所有的枪械都无法避免的,是一个时代在进步的证据。

8.“四人帮”的宠儿

1979年式7.62毫米轻型冲锋枪,简称“79式冲锋枪”,这种枪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3年生产。主要装备空降兵、侦察兵等特种部队,用于杀伤200米以内的目标。79式冲锋枪的研制时间长达15年之久,参加研制的主要人员多达几十人。在枪械史上,这是非常少见的。

79式冲锋枪的研制工作早在1965年8月就开始了,刚开始是一家原军械部属下的研究所接受了研制一种适合在丛林地带使用的冲锋枪的任务,这种枪简称为“丛林冲锋枪”。当时新中国依旧处于发展阶段,四处都很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研制枪械就更困难了。研制条件极其艰苦,没有试验室,也没有必要的试制加工条件,而且技术人员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大中专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初步方案样枪是在一个民用机械加工厂进行试制的,装配成枪后根本就没打响,第一次研制因此宣告失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研制工作受到了很大干扰,甚至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停止了“丛林冲锋枪”的研制。但没过多久,在1967年的时候,根据要求又恢复了研究,不过,在那个时期,要想好好研究枪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到了1969年又一次无奈地停止了研制。并且在这期间,科研人员频繁调动,科研工作几乎是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丛林冲锋枪”的研制陷入最窘迫的状态。这款枪在研制过程中的遭遇比63式步枪似乎还要糟糕。

1970年,在总参二部的要求下,研制工作再次开始。这次总参二部对新枪械提出了一些要求,他们要求这种枪适合侦察兵、通信兵、炮兵、空降兵等特种专业分队以及公安人员使用。通过研究,最终决定将这一研究交给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八研究所研制。4月份研究所重新组织人员,决定继续研制“丛林冲锋枪”,并将其改名为“7.62毫米轻型冲锋枪”。1971年12月至1972年1月,这种冲锋枪的样枪终于生产出来并在国家靶场进行第一次测试。不过测试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卡壳、卡弹,还有主要零部件强度不够。于是进行了改进,1974年第二次进国家靶场,遗憾的是这一次依旧未能通过测试。1975年9月,这种枪械第三次走进国家靶场,不过武器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之后,项目组在工厂试制了100支冲锋枪,先后送到济南、沈阳、兰州、昆明等地进行部队试用,并分别进行高温、泥沙使用试验,这一次终于得到部队认可,新枪械有了希望。

虽然部队已经认可,不过它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只能再一次改进。1978年4月至5月,新型冲锋枪第四次前往国家靶场进行补充设计定型测试,可喜的是这一次终于顺利通过。最后在1979年9月25日,这支冲锋枪被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1979年式7.62毫米轻型冲锋枪”。

79式冲锋枪是为空降兵等特种分队研制的,所以在研制中与空军部队有协作关系,就是因为这一点才导致了这种枪被“四人帮”利用。

1971年,空军部队曾向研制单位索要当时还被称为“丛林冲锋枪”的设计图纸和两支样枪,之后,将图纸还回。没想到问题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当项目组拿回图纸时,竟然发现图纸上带有圆规孔,且图纸被磨薄,很显然图纸已被抄袭。经过调查才得知图纸与样枪竟然到了林彪反党集团手中,这可不得了,要是被反革命集团拿图纸和样枪制造出枪械那就糟糕了。同年9月13日林彪出逃时机毁人亡,事后在清查时发现他在上海藏有私造7.62毫米冲锋枪上百支,仿制的正是“丛林冲锋枪”,果然印证了之前的猜测。因为这件事,79式冲锋枪研制的项目组因此而受到牵连,幸好研究所保存了调取图纸的全部手续,完全符合组织程序,才免于被审查。

当然,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1976年2月,“文化大革命”进入尾声,这一时期,国防工办邀请有关人士召开会议,定下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定,规定内容如下:上海方面以二?八所冲锋枪图纸为基础,对其进行改动并试制。这就让众人纳闷了,这规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来众人才知道,当时上海方面试制出的冲锋枪实际上落入了王洪文反党集团手中。粉碎“四人帮”后,这些枪交给了二?八所。上海试制的冲锋枪,主要结构沿袭了346厂79式冲锋枪,但对机匣盖进行了改动,增加了散热孔,弹匣仓和拉机柄也作了改动,不过,这些改动不太适用,而且武器射击精度也较差。这就是为什么还会发现上海仿制和生产过79式冲锋枪的原因,好在数量不大,并没有造成多大危害。

林彪和“四人帮”费尽心思也要将79式冲锋枪的设计图和样枪弄到手,可见他们对这种枪是特别偏爱的,说是他们的宠儿也不过分。好在情况得以控制,他们的反革命计划很快就破灭了,而79式也没被他们大量生产,国家安全因此得到了保障。

79式冲锋枪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这种机构的优势是:工作可靠安全,运动平稳,闭锁支撑面在发射时受力均匀等。枪机前端有左右对称的闭锁突笋,开闭锁定型槽设在机芯上,减小了自动机的高度和宽度,使活动件的质心接近弹膛轴线,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而且它还设有缓冲机构,由缓冲垫和橡胶垫组成,用以吸收自动机多余的后坐能量,起到缓冲后坐的作用。枪弹击发后,火药气体推弹丸向前运动,经导气孔时一部分火药气体经导气孔进入气室冲击活塞,活塞撞击枪机框使其向后运动。枪机框带动机芯依次完成开锁、抽壳、压倒击锤、压缩复进簧、抛壳等动作。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的推动下,枪机框向前复进,完成推弹入膛、闭锁、解脱到位保险并复进到位。这样就完成自动机整个循环过程。

79式冲锋枪与54式冲锋枪一样,采用51式7.62毫米手枪弹,所不同的是,54式冲锋枪采用弯弹匣,79式冲锋枪则采用直弹匣。这是因为51式手枪弹锥度较小而特别采用的结构,通过实验,最终证明这种弹匣与51式手枪弹非常相配,便于使用。79式冲锋枪采用的钢性折叠枪托,不论展开或折叠,均能可靠地进行射击。另外,枪托折叠时,恰好被气塞前卡销卡住,便于固定,握把的弯形设计便于握持,且握把内装有冲子、毛刷等附件。

79式冲锋枪的击发发射机构与保险机构主要由单发阻铁、阻铁簧、扳机、到位保险、到位保险簧、快慢机,及击发机构轴等组成。扳机上方有两个一体的挂钩,充当阻铁的作用,击发方式为击锤回转式。击锤簧采用由三股弹簧钢丝拧成钢索而绕制的弹簧。其左右腿分别搭在扳机左右两侧,以便扳机复位。当快慢机置于机匣上位置“1”时为单发射击,快慢机置于位置“2”时为连发射击,快慢机至最上位则是保险位置。此外,79式冲锋枪还设置了不到位保险,在机芯与节套未完全闭锁前,由于不到位保险未解脱与击锤的啮合,即使扣扳机也不能形成击发。只有当闭锁完成后,枪机框继续复进,距最前位2毫米~4毫米时,才压倒到位保险,解脱与击锤的啮合。此后再扣压扳机,才能形成击发。以此来看,79式冲锋枪的保险已经做得很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