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枪械:世界经典枪械完全手册
7753000000011

第11章 硝烟弥漫的二战“斗秀场”(2)

M1911的诞生具有浓重的传奇色彩。1896年,勃朗宁和他的兄弟与康涅狄格州的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当时勃朗宁利用新发明的手枪结构为柯尔特公司设计了一种发射0.38英寸(0.97厘米)口径柯尔特手枪弹的自动装填手枪。这种枪交给美国军方测试后并未获得军方的青睐,而且美国军方认为其可靠性比左轮手枪差,因此没被采用。

后来美军在菲律宾与土著发生冲突时,才发现左轮手枪的缺点影响作战效率。因此,他们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新手枪和新枪弹,希望能近距离一枪击倒对方。经过大量试验,美国军方最后确认需要一种口径为0.45英寸(1.14厘米)口径的枪械才能提高战斗效率。1906年,美国军方开始进行选型试验,最后柯尔特公司和萨维奇公司的样枪被选中,但这两种样枪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因此军械部要求厂方继续改进功能和可靠性以参加进一步的试验。

为了达到军方要求,勃朗宁亲自去工厂监督。在评审期间,勃朗宁继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改进。他不仅改进了铰链、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和空仓挂机,还加长了握把并将倾斜角加大。终于,在勃朗宁的努力下,M1911赢得了美国军方的一纸合同。评审委员会在1911年3月20日发表的报告中写道:“这两支手枪,理事会认为柯尔特是最好的,因为它更可靠、更耐用,当有零件损坏时更容易分解并更换,而且更准确。”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0.45英寸(1.14厘米)口径自动手枪被选为美军制式武器,并正式命名为“柯尔特M1911式0.45英寸(1.14厘米)口径自动手枪”。M1911于1912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种半自动手枪。

一战结束后,美国陆军评估了M1911的表现,要求柯尔特公司再次对M1911进行改进。此次,柯尔特公司将M1911进行了如下改进:首先,加宽了准星,研制出了帕特里奇瞄具,这种瞄具使射手即使在光线暗的地方也能迅速瞄准;其次,加长了击锤,缩短了扣机距离,增加了防滑纹;另外,更改了握把的背部设计,使之形成一个弓形拱起,并在表面增加防滑纹,同时改变握把护板的网格防滑纹,这样可以使射手握得更牢;最后,在扳机后方增加拇指槽,使扣扳机的动作更轻松,并且加长了握把保险。

所有改进于1923年完成。1926年6月25日新枪通过试验再次被美军采用,重新命名为“0.45英寸(1.14厘米)口径M1911A1自动手枪”,这之后M1911几乎没再改进过。

尽管M1911有很多型号,但其基本结构并未更改。它采用单动发射机构,只能单发射击。它的击发与发射机构由击针、击针簧、击锤、击锤簧、阻铁、阻铁簧、单发杆、扳机连杆、扳机组成。在单发杆下部有一凸耳,套筒复进到位后,单发杆上移进入套筒的缺口内,凸耳与阻铁啮合在一起,这时如果压紧握把保险并扣扳机,则可释放处于待击位的击锤。如果套筒未复进到位,单发杆被套筒压下,凸耳则处于阻铁下方,与阻铁脱开,此时虽压紧握把保险并扣动扳机,也不能释放击锤。单发杆除有上述作用外,还可避免扣一次扳机形成连发。此外,它还有手动保险、握把保险、半待击保险三大保险机构。就是因为这些保险机构,M1911才能避免走火,从而到受各国欢迎,不断仿制。中国就曾在20世纪初仿制过M1911,直到近些年,在某些地区还能在武警部队看到M1911的影子。

除了M1911系列,勃朗宁设计的M1918式自动步枪在1917年也被美国选为制式武器,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1930式7.92毫米口径勃朗宁轻机枪”也受到了广泛好评。1890年,世界上第一挺导气式原理的机枪——柯尔特·勃朗宁重机枪由勃朗宁设计成功,该枪于1895年定型并装备美国军队。1900年,勃朗宁又设计了水冷式重机枪,1917年改进为M1917重机枪,并定为美军的制式装备。1925年勃朗宁设计出驰名世界的9毫米口径大威力手枪,这种枪首次采用了将弹匣中子弹并列排放的形式,使弹匣装弹量由一般7~8发增加到13发,这在20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一项创举,从此,现代手枪的弹匣大多采用这种形式。该枪在世界范围内服役长达半个多世纪。

1926年,勃朗宁去世,但他的创新精神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延续了下来。近年来,赫斯塔尔国家兵工厂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世界著名的轻武器制造商。

4.“三八大盖”

1943年,发生过一个关于“三八式步枪”的故事。1943年9月的一天,山东省一个小山村里,一个年仅18岁的战士正要去打饭,忽然看到了紧急防空信号。他马上放下饭盒,拿起武器,快速向村边的坡地疏散。他在山坡上找到一块茂密的草地,迅速扑过去隐蔽了起来。没多久,西边的山头上空飞来四架飞机,它们一接近村庄就开始向下俯冲,进行轰炸和扫射。为提高对我军的杀伤力,那些飞机飞行的高度不仅控制得很低,速度也明显地慢了下来。小战士一直盯着飞机看,突然,一股浓烈的硝烟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等浓烟散去,他再睁开眼睛观察时,一架敌机在他上空仅百米的位置盘旋,情况非常危急。他看了看身边的三八式步枪,虽然部队有规定遇到空袭时要尽量隐蔽,但当时不知为什么,他举枪瞄准并扣下了扳机,而那架飞机居然掉了下来。这件事在我军传为佳话,这个小战士的名字叫宋岭春。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在面对那样危急的情况时能有那样的勇气。

日军三八式步枪,在我国被称为“三八大盖”。之所以叫“三八大盖”,是因为这种枪的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它的原型是三零式步枪和三五式海军步枪。日俄战争中这两种枪曾在我国东北使用,但是只要有细小的沙尘进入操作机关就会导致操作不良,于是有了三八式步枪。三八式步枪正是通过简化操作机关和改良随枪机动作的防尘盖而成。

三八式步枪的前身三零式步枪起源于日本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之后的较长时间里。当时日本武器装备中的步枪,大多是当时欧美的舶来品或仿制品,口径杂、构造差、型号多、质量大,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益膨胀的需要。明治二十二年(公元1889年)以后,日本工业技术飞速发展而无烟火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为枪械的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步枪技术的进步成为可能。这个时期,东京炮兵工厂在一个名叫有坂成章的日军大佐主持之下,对当时一些7毫米、6.5毫米、6毫米口径的步枪进行了分析研究。鉴于欧美各国普遍认为在当时盛行的“阵地战”中,步枪以使用口径较小、初速较高的枪弹最为有利,同时又受到当时较为优良的M1888毛瑟步枪的影响,最终确定日本第一代制式步枪口径折中采用6.5毫米,并决定该枪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及5发固定弹仓,于是诞生了日本明治三零式6.5毫米步枪。该型步枪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为了便于操作保险装置,在枪机机尾后端设有一个钩状部件,因此在我国照例被冠以一个形象的俗名——“金钩步枪”,同时也以发明人的名字命名为“有坂步枪”。

经过日俄战争的检验,日本立即根据三零式步枪在实际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订了一个旨在全面提高步枪的战斗使用可靠性、分解结合简便性以及生产制造简易性的三零式步枪的改进计划。其中,在提高步枪战斗使用可靠性这一方面,还特别针对中国自然环境和气候的特点,要求改进后的步枪必须确保在中国北部沙尘和严寒条件下使用时不出故障,并由南部麒次郎大尉——日本十四式手枪和日本十一式轻机枪的设计者来主持设计。于是,就有了“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于1905年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这一年是明治三十八年,因此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当年,三八式步枪就成为日军的制式武器,直到二战。三八式步枪的特点就是结构简单,射击时后坐力小、易于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确度。虽然弹头侵彻效果好,但是杀伤威力不足。尽管如此,它的枪机闭锁极为牢固,这一点是它在日本能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此外,它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焰。在太平洋岛屿战斗时,使用这步种枪的日军狙击手对美军造成很大困扰,美军士兵很难从枪口火光发现日军狙击手潜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枪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三八式步枪不仅用于骑兵,也同样用于工兵、后勤部队和其他非前线部队。

为了解决三八式步枪杀伤力不足的缺点,后来日军又改造了此枪,改用7.7毫米口径枪弹,并且在1939年正式命名为九九式步枪。

“三八大盖”自1905年开始生产到1940年停止生产,累计生产数量达300余万支。国民党当局曾经向日本购买过一批,此后辽宁和太原的兵工厂也先后仿造过。从抗战中期到抗战胜利为止,我军也使用了大量的三八式步枪,甚至解放后还有一部分三八式步枪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三八式步枪在中国军民手中使用时间之长、分布面积之广、赢得胜利之众,实为历史所罕见。以至于老一辈军人每每谈及它的时候,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到现在还有很多老人可以熟练地操作三八式步枪。

5.驰骋二战的大块头

汤姆森冲锋枪性能数据:

口径:11.43毫米(0.45英寸)

初速:282米/秒

表尺射程

M1928A1式:549米

M1式/M1A1式:183米

有效射程:200米

自动方式

M1928A1式:半自由枪机式

M1式/M1A1式:自由枪机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弹鼓

容弹量

弹匣:20发/30发

全枪长

M1928A1式:852毫米

M1式/M1A1式:811毫米

枪管长:267毫米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

M1928A1式:4.9千克

M1式/M1A1式:4.78千克

汤姆森冲锋枪是一种短枪管、发射手枪弹的抵肩或手持射击的轻武器,装备于步兵、伞兵、侦察兵、炮兵、摩步兵以及空军、海军等。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结构特点是威力大、火力猛,缺点是结构复杂、质量较大。它的重量超过10磅(4.5千克),在国内俗称“十斤半”,有些书上也叫它“大块头”。

汤姆森冲锋枪的原型是在1920年春天诞生的。虽然该枪以美国汤姆森将军的名字命名,但是它的设计者是在自动军械公司工作的T·H·艾克霍夫和O·V·佩尼这两位美国技师。之所以会叫汤姆森冲锋枪,这跟生产它的厂家的创立人有很大关系。自动军械公司是由汤姆森和约翰·布里斯以及托马斯·F·瑞恩于1916年在纽约合伙创办的公司。他们三人都曾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工作过,而汤姆森正是这个自动军械公司的总经理,因此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因为这样,很多人常常误以为这种枪的研制者就是汤姆森,这是错误的。自动军械公司从1918年开始研制冲锋枪,这款汤姆森冲锋枪最早的型号是M1919式,在1920年他们为这款枪申请了专利,这款枪虽然具有优秀的性能参数,却没能受到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采用。不过,不久后,汤姆森公司和柯尔特公司签订了生产15000支M1919式的合同,这批枪在M1919式的基础上改进后被命名为M1921式,一直生产到二战前夕。1940年,美国陆军也订购了20000支该枪,1941年,陆军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单。

汤姆森冲锋枪型号比较多,但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是汤普森M1928A1式、M1式和M1A1式11.43毫米冲锋枪,其中M1928冲锋枪是汤姆森M1921冲锋枪的发展型。美军认为M1921式冲锋枪每分钟800发的射速过快,在实战中缺乏实用性,因此,根据美国军方的要求,自动军械公司于1928年把射速降到了600发/分,还增设了防止枪口上跳的枪口制退器,新枪被命名为汤姆森M1928AC冲锋枪。

在欧洲战局出现危机的时候,经过精挑细选,美国陆军最后选中了M1928AC冲锋枪,并将该枪更名为M1928A1冲锋枪。1939年,欧洲各国的战争爆发迫在眉睫,没有装备足够冲锋枪的其他国家为了对付大量装备冲锋枪的德军,也陆续向美国订购了冲锋枪。法国也在1939年秋季订购了3750支,同年11月又增加了3千支汤姆森冲锋枪的订购量。甚至在对德战场上失去了大量武器的英国也看上了汤姆森冲锋枪,在1940年2月订购了450支汤姆森冲锋枪,到1940年年末,订购数量急速增加到了107500支。

刚投入批量生产时,公司还因汤姆森冲锋枪销售情况不佳而忧心忡忡,没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情况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各国订购汤姆森冲锋枪的数量上升到了318900支,转眼间公司接到了这么庞大的订单,反而出现了因繁琐的生产工艺而无法满足需求的局面。但是,汤姆森冲锋枪就是借着这场世界劫难闻名于世的。

M1928A1式冲锋枪采用独特的半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枪机上有个青铜制H形延迟后坐块,膛压开始下降时,H块两侧的开锁凸起与机匣上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H块上升,这时,枪机开始向后运动。而M1式冲锋枪主要是取消了H形块枪机延迟机构,工作原理改为自由枪机式。M1A1式是M1式的改进型,它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击针,并取消了击铁,其他与M1式完全一样。而瞄准装置上,M1928A1式采用带觇孔照门的翻转式表尺,M1式和M1A1式则采用带觇孔照门的固定式表尺,其它性能数据这三种枪械都没太大区别。

虽然汤姆森冲锋枪的缺点是质量太大,缺乏穿透力,但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靠性好,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工作,因此才能跻身于二战名枪的行列。

6.“法国女郎之吻”

日本92式重机枪有个很好听的外号叫“法国女郎之吻”。虽然有这么好听的称呼,但是这种机枪却是二战重机枪中性能最差的一种。这种枪采用的是弹板供弹系统,这种供弹系统比起弹链供弹有很多缺陷。92式重机枪无法由一名射手单独射击,它虽是气冷式机枪,但质量却很大,甚至比水冷式的MG1908还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