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坦克
7752900000023

第23章 欧洲大决战(4)

两军情况对比:苏军的尖兵是近卫第9机械化军第31机械化旅,装备有100多辆T-34/85中型坦克和威力强大的SU-100坦克歼击车。德军FHH装甲军有两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但部队严重缺编,实际战斗力只有编制的1/3。德军手里的唯一王牌就是陆军第503重装甲营,它装备有20余辆“虎王”坦克。但由于战斗任务繁重、故障率高和严重缺乏备件,503营配属的维修保养连最多只能保证十辆左右的坦克处于完好状态,一般情况下每天只有4~5辆“虎王”尚能战斗。

1945年4月20日,第503营在齐特斯道夫-阿特-霍芬一线完成了一次阻滞任务后,奉命撤往波斯道夫-斯塔斯铁路沿线一带,营部设置在阿普图斯道夫镇。这时只有五辆还能战斗的“虎王”,三辆留在营部组成营预备队,另两辆被派去负责铁路附近的安全。

1945年4月21日清晨,503营冯·德斯特·克贝尔上尉和前沿的第13装甲师通电话时听到电话里传来惊慌的喊叫“俄国人来了”,然后是嘈杂而密集的火炮声。电话断了,原来是苏军近卫第31旅借浓雾躲过警戒,直接从第13装甲师的师部上碾了过去,向西北方向穿插突破。冯·德斯特·克贝尔上尉扔下电话,命令全营火速进入戒备状态,立即准备战斗。在向车长们简单介绍形势后,克贝尔上尉命令营部特别参谋军官,预备队指挥官罗贝少尉带3辆坦克搜索阿普图斯道夫的外围,自己则上了一辆装甲侦察车开往第13装甲师的防御阵地进行侦察。

罗贝少尉按冯·德斯特·克贝尔上尉的命令迅速完成战斗准备,带领三辆“虎王”出发了。首先,在阿普图斯道夫的外围没有发现敌人的踪迹,由于浓雾的影响,能见度只有100米,也听不见T-34坦克的V-2发动机的轰鸣声。

罗贝决定顺着公路北边的一条小路碰碰运气。果然,仅行进了两千米,他们就发现了T-34留下的履带痕迹,至少有12辆坦克的痕迹,是一个坦克营留下的。罗贝马上向克贝尔上尉报告,但无回音,罗贝停下考虑一下后命令仍向北前进。

在经过两千米的搜查后,他们到达了米特霍夫村,从望远镜中依然看不到苏军的坦克,在问农夫时得知苏军往北去了。罗贝少尉明白可能要和对手交火了,他再次和克贝尔联系,还没联系上。情急之下,罗贝命令三辆“虎王”排成战斗队形,互相掩护缓缓前进。走了不到500米,几枚坦克炮弹落到德军附近,罗贝看到对面1500米的小树丛里的炮口闪光,心想:“终于看到苏联人啦。”

为了避免和数量、位置都不清楚的苏军交手,罗贝带领三辆坦克退回米特霍夫村。他把两辆坦克的阵地往北挪了挪,另外一辆则往南开以掩护后方。他想在得到2~3辆坦克的加强后再试探苏军的力量。为了解米特霍夫村的情况,他离开坦克来到一座高大的农舍。“奇怪,俄国人本该死守这重要的制高点,怎么连步兵观察哨都不设?”罗贝很纳闷。

打开窗户,罗贝吓了一跳,大约20辆T-34就停在一道土坝后面的菜地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对手已经发现自己。虽然地势非常平坦,但那条离德国人不远的4~5米高的土坝和一横列茂密小树丛挡住了视线,双方互相看不到对方。在研究了地图和问清附近的地形后,罗贝决定沿着迪耶河挡住苏联人。这时也和克贝尔联系上了,在得知情况后,克贝尔同意让罗贝在此组织防御。

为了不过早地暴露自己,罗贝决定用间接瞄准的射击方式给苏军来一个突然袭击。目测从农舍到苏军第一辆坦克的距离约2000米(战后实测1.6千米)。虽然“虎王”的88毫米口径炮是一种弹道比较平直的高初速坦克炮,但罗贝判断这个弹道高足以使炮弹越过土坝击中苏军坦克。

主意已定,一个观察员爬上阁楼,一辆“虎王”在阁楼的下方占领了射击阵地,车长爬出炮塔,站在指挥塔上,这样他可以听清观察员的报告,并及时命令炮手修正。一切准备完毕,炮手瞄准土坝正上方,这时的“虎王”倒像是1门自行榴弹炮了。

“开火”,随着一声命令,第一发高了,第两发过了,苏军的坦克发动了,但土坝遮住了视线,看不到德军的坦克。第三发没中。第四发,88毫米穿甲弹击中了那辆T-34/85的炮塔,顿时起火,随后猛烈的内爆把它的炮塔连同车体顶部甲板掀掉了。

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苏军坦克全散了,但没跑多远就又停下来,并把侧面和尾部全暴露了。此时克贝尔带着剩下的两辆“虎王”、4辆“黄蜂”自行火炮赶来了,见对方阵势已乱,便命“虎王”冲上土坝自行攻击,“黄蜂”在后用105毫米榴弹轰击。苏军弄不清对方实力和攻击方向,乱成一团。一会工夫十来辆T-34便被“虎王”击中停在开阔地里燃烧起来,其余的也被“黄蜂”命中丧失了战斗力。在这场一边倒的战斗中,德军第503营一口气消灭了21辆苏军坦克,使得苏军近卫第9机械化军暂时无力继续进攻。

1945年4月21日夜,德FHH装甲军军长在战斗日志中写道;“经过奋战……突破我军防线的苏联装甲部队已被阻滞,防线勉强恢复原状,危机似乎暂时消除了,苏联兵没完没了的进攻不知何时又将开始,这真是末日的洗礼。”罗贝也在随后4月30日的反冲击中阵亡,冯·德斯特·克贝尔在5月份向苏军投降,被判刑10年,1953年他被提前释放回到德国。

7.攻克柏林

1945年,德国的工业已经完全崩溃,除了日本,德国在世界上已没有任何盟国。面对国内经济完全破产、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及军事上接连失败的严酷现实,德国法西斯政权已是四面楚歌,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东欧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以及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消灭了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攻占了德国东部地区,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1945年3月,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束后,苏军集结了250万兵力、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战飞机,完成了柏林战役的准备工作。德军此时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图负隅顽抗。他集中了近100万兵力,组织起近20万人的守备队,在柏林以东设立了三道防线,并环绕柏林城筑起了三层防御圈,准备与苏军进行最后一搏。

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起攻击。经过四个昼夜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5日,苏军形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27日,苏军攻进柏林市。4月30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宣告结束。在柏林战役中,250万苏军官兵无不舍生忘死,共消灭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德军48万人,几乎每三个德军中就有一个人被苏军俘虏。战后,艾森豪威尔说,他之所以将柏林让给苏军,是因为他知道柏林一役将使盟军付出10万士兵的生命。事实是:从攻克柏林的战役打响,到德国宣布投降,在仅仅持续了18天的战斗中,苏军死伤达30多万人,平均每八个苏军官兵中就有一个人倒在攻克柏林的道路上。5月8日午夜,纳粹德军统帅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二战中的欧洲战场至此落下帷幕。

8.老兵不死 只是离去

到了1945年,坦克在战场上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坦克作为战场之王的地位和反坦克力量的标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坦克已经不再像战争初期那样在战场上具有绝对统治地位。其他力量的使用使得坦克失去了曾经的威风,虽然坦克表面上看还是战场上无敌的陆战之王,但是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空中力量也就是飞机轰炸起到了更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变化体现在坦克的防御方面,反坦克炮的威力日益增强,并且步兵也已经开始使用比如火箭筒和反坦克手雷发射器等非常有效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在意大利、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不利的地形让坦克举步维艰;再比如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柏林等保卫战中,在城市巷战中,坦克的威力难以发挥,反坦克武器则大行其道,低成本的反坦克武器对高成本的坦克消耗极大,这使得装甲部队的进攻变成了一场缓慢、艰苦的资源消耗竞赛。在战争之初,快速而扫荡性的进攻方式是坦克名声大噪的重要原因,而这也是“闪击战”与沙漠战的突出特点,而到了1945年,坦克却已经很少能够完成这样艰苦的任务了,非常典型的就是以库尔斯克战役和阿登战役为代表的,有大量反坦克武器参加的坦克消耗战。在坦克战方面,盟国在战争后期终于意识到坦克要依赖于步兵来突破防线这一点,并将这一经验应用到作战行动当中,而关于这一点,德军早在战争初期就已经完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