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坦克
7752900000010

第10章 喋血东线(1)

1.苏联式坦克

虽然苏联坦克起步不算太早,但进展神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除发展了中型、重型坦克外,还发展了轻型坦克。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总生产量达10万辆。在战争的初期,苏联只有大约4000辆坦克,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在坦克研发和装甲战理念方面领先于世界。可以说,苏联的坦克是在战争中发展和壮大的。这其中有很多典型的坦克,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轻型坦克、T-70轻型坦克等最为有名。

2.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雪地之王”

就当时苏联坦克的起步和发展而言,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功不可没。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40~50毫米口径的水平时,被誉为“雪地之王”的T-34从一开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加农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在5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69毫米钢板,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一种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以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片弹。1943年的改进型T-34/85容弹量增加到100发。

动力方面,T-34性能也十分优越,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367749.5瓦,使T-34的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公里。V2柴油发动机的另外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有60升容量,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为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4型坦克的行程只有160公里,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有利也有弊,柴油发动机的缺点就是排放废气时浓烟滚滚,使坦克隐蔽困难。T-34坦克和先前的BT-7型一样,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底盘,这种底盘的负重轮轴上面装有巨型减震弹簧,可以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T-34的履带将近50厘米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厘米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坦克可以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难怪人们称其为“雪地之王”。1947年,美军考虑到在东欧同苏军交锋的可能性增加,专门测试了M26“潘兴”坦克的雪地越野能力,发现在雪深30英寸(76厘米)的行驶条件下,潘兴坦克的发动机很快过热,不得不停机,由此可见,T-34也可谓一代悍将了。

3.KV-1型坦克

苏德战争初期,KV重型坦克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德军装甲兵只要遭遇KV坦克便畏惧得停止前进,接着就是一场恶战。KV坦克在阻滞德军快速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V重型坦克的研制继承了T-35、CMK、T-100等重型坦克的有益成果,也为后来“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KV重型坦克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KV-1型坦克即“K.伏罗希洛夫”坦克,由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女婿——设计师科琴领导研制。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1939年2月开始研制,同年4月,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了该坦克的样车定型。1940年2月,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一共生产了13500辆KV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以KV-1坦克为基础,苏联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V-2型122mm自行火炮最为著名。

4.超强装甲

从1940年5月至1942年10月,苏军将有五辆KV坦克的坦克连和T-34坦克连混编成坦克营或团,在坦克师或坦克旅建制内执行作战任务。1942年10月至战争结束,苏军取消了这种混编的编组形式,组建了编入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用于担负突破任务的独立重型坦克团。全团包括21辆KV重型坦克,用于协同步兵和炮兵突破敌人的防御和野战筑垒地域。

1941年6月23日,苏军机械化第3军坦克第2师,与德军摩托化第41军第6装甲师在立陶宛南部进行了苏德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交战。在其中一个路口防守的一辆KV-2重型坦克击退了德军无数次的冲击。最后,德军用一门88毫米高射炮在近距离上,才将它击毁,七发命中的炮弹中只有两发射穿了它的装甲。1941年8月18日,苏军一辆KV-1重型坦克占领有利地形,伏击了德军第8装甲师的坦克行军纵队,共击毁德军22辆坦克和两门反坦克炮。

5.两万辆坦克

图哈切夫斯基的“纵深攻击”理论提倡以装甲集群为核心的混成大兵团高速切入敌军防线,截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创造巨型包围圈以歼灭敌军。这个思想比古德里安的装甲战理念还要超前,因此遭到苏军保守势力布琼尼与伏罗希洛夫等人的反对。1931年,图哈切夫斯基着手改革苏军,次年创建装甲军编制,并努力使苏军实现正规化、职业化。可惜图哈切夫基斯“出师未捷身先死”,在1937年的“肃反运动”中被处决,而他组建的装甲军也遭到解散,坦克被分散配备给步兵部队。一时间曾经一派生机的苏军坦克事业遭受沉重打击。

转机出现在1940年苏联和芬兰的一场战争中,苏军坦克部队表现极差,这一教训迫使斯大林恢复了装甲军的编制。苏军的装甲军编制有两个师,各辖两个坦克团共400辆坦克,外加一个摩托化步兵团和炮兵团。到1940年底,苏军已经组建了9个装甲军,并计划到1941年秋天再组建11个装甲军。1940年,苏军拥有坦克两万辆,比欧洲其他国家坦克数目的总和还要多。这两万辆坦克中绝大多数是陈旧过时的轻型坦克,比如T-26轻型坦克(12000辆),BT系列快速坦克(8300辆),而T-28中型坦克只有600辆。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年T-34和KV-1等先进坦克的研制已经完成,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下面就来看看曾经辉煌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8中型坦克。

6.BT-7——BT中的代表

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坦克,试验后由哈尔科夫工厂试制成功一种苏联自己的坦克。该坦克被称为BT-1快速坦克。BT坦克从BT-2起开始大量生产,并进行多次改进,先后生产了BT-1型至BT-7型多种快速坦克及多种变型车。其中BT-7的车体于1934年被改为焊接装甲,同时增大装甲倾角,采用新设计的炮塔和新型发动机,性能明显增强,于1935年开始正式生产。战斗全重14吨,装甲厚度6~13毫米,这些指标跟德国Pz2型坦克相仿。火力方面,BT-7坦克装备一门45毫米L/46加农炮,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38毫米厚的装甲,威力可观。BT系列坦克使用美国克里斯蒂坦克底盘,独特之处是在公路上可以拆卸履带,直接用负重轮行驶,公路最高时速可达86公里,机动性非常突出。到1940年为止,苏军一共装备有BT-7坦克5328辆。同时,BT-7的设计经验被成功运用到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从T-34坦克身上可以明显看到BT-7的影子。

7.第一款中型坦克

T-28坦克是世界上第一款中型坦克,作为苏联服役最早,并经过三次战争洗礼的中型坦克,T-28在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它的诞生有着一些有趣的故事:1931年8月1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制订了一个大规模发展坦克的计划,其中包括研制新式轻型、中型和重型坦克等项目。不久,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要求列宁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厂研制一种多炮塔的中型坦克,“用于突破坚固的防御阵地”。负责这项任务的是以C.A.金茨布尔格为首的设计组,该组曾研制了T-26坦克及其全部变型车,还设计了T-46和T-50轮胎履带式坦克。1932年,设计组参考了英国研制的“独立”号多炮塔式重型坦克的基本设计方案,由普梯洛夫工厂制成了一辆中型坦克样车。因为“独立”号属于英国的绝密试验产品,并未出卖给他国,所以苏联的坦克制品还引发了英国一起著名的间谍审判案,即“伦敦塔军官案”。

T-28的设计理念类似英国的步兵坦克,苏军称之为“突破坦克”,其作用主要是带领步兵冲锋,提供一线火力支援,因此具有装甲厚、行动缓慢、压制火力强的特点。苏联设计师研制T-28时明显误入歧途,搞了个多炮塔的落后格局,幸好后来设计T-34时迷途知返。T-28除了主炮塔以外,在车前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机枪炮塔,另外还有一挺机枪在主炮塔后面,火力可谓强劲。T-28最后的改进型战斗全重28吨,装甲厚度40~80毫米,装备一门76.2毫米L/28火炮,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61毫米钢甲。动力系统是一台M-17L汽油发动机。因为动力充足,T-28的公路最高时速可达40公里,对于中型坦克来说相当不错了。

第一批10辆T-28于1933年2月装备部队,至1940年,共用于装备4个坦克旅,其中三个旅完全装备T-28,第5重型坦克旅则混编了T-28和T-35。T-28中型坦克参加了三次战争,第一次是1939年8月诺门罕战役中对日本关东军的决战,由于日军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T-28的表现非常出色。第二次是在1939年冬季的苏芬战争中,苏军投入了两个装备T-28的坦克旅,即第10和第20重型坦克旅。作战中,T-28装甲薄弱和行动缓慢的问题暴露无遗,这些部队在芬兰反坦克炮面前遭受了惨重损失。第三次是在苏德战争初期,T-28的遭遇很惨,大部分被德军的反坦克炮和俯冲轰炸机所摧毁,有些则是因为机械故障而被部队遗弃,残存下来的T-28则被用来当做火炮牵引车使用。

8.钢铁洪流

在1940年,欧洲战场上的最佳坦克当属法国的萨摩亚S-35,该型坦克在防护、火力、机动性三方面都做得不错,而且首创铸造装甲这个影响深远的设计。然而在西线战场坦克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的法国,却如此不堪一击,令人深思。由此不难看出,良好的装备更需要优秀的战术思想配合,西线的战事也让德军更明白战术的决定性作用。

古德里安有句名言,意思是“别用巴掌拍,要用拳头打”。其战术思想就是若集中机动力量轰击一点,则无坚不摧。德军的装甲集团就是这样做的,西线英军战地观察员曾发回报告,称“德军坦克部队像是钢铁洪流,见不到一个人影”。一个德军装甲师通常是Pz3型坦克打头阵,后面紧跟Pz4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而轻型坦克Pz1型、Pz2型稍稍拖后组成两翼,这样便形成一个楔形。德军在突击方向集中投入装甲部队,比如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的攻击面不足20公里宽,加上德国空军用俯冲轰炸机开路,往往如摧枯拉朽一般撕开法军防线。德军的装甲集群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坦克质量和数量上同对手的差距。不过这种势如破竹的势头在遇见苏联军队之后,就渐渐失去了它的锋芒之势。

苏联一直是希特勒心目中不共戴天的死敌。社会主义苏联是德国在意识形态上无法容忍的异类,消灭红色苏维埃是希特勒全盘计划中或早或晚的一步棋。1940年6月初,希特勒就曾向德军A集团军群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真正的伟大使命,是同布尔什维克主义算账。”不过,他这笔账正是他没落的开始。

1941年夏天,德军集结3300辆坦克入侵苏联,但考虑到德军战线长达2000公里,而对面苏军装备了24000辆坦克,这对德军无疑是一大考验。虽然在战争的前三个月里,德军推进千余公里,击毁并缴获苏军坦克13000辆,俘虏苏军360万人。但德军装甲兵们却越来越惶恐不安,因为他们很快发现苏军坦克不但源源不断地涌现,而且技术性能都远胜德国坦克,这个势头继续下去,苏军夺回战场主动权是迟早的事情。于是东线战事引发了一场苏德之间的坦克军备竞赛,造就了一批二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坦克。由于苏德交锋的东线是整个战争中装甲战规模最大、战术水准最高的战场,交战双方为了赢得战场主动权,你追我赶,飞速提升各自的坦克装备,在短短三年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坦克型号。相比之下,其他战场的装甲战水准就差了一个档次。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英美两国的坦克装备发展就缓慢了许多。看来在战场上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有竞争才有进步。

9.王牌坦克传奇

军备竞赛自然给德国不小的压力,苏军的T-34和KV-1型比起德军同类型号优势太过明显,为此德国紧锣密鼓地研制出了新式中型和重型坦克,准备还以颜色,这就是著名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时,Pz3型坦克装备的50毫米L/60加农炮就已经是德军威力最大的坦克炮了。虽然这门炮在5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60毫米钢板,但却根本无法威胁T-34的正面装甲。Pz4型坦克的75毫米L/24短身管火炮穿甲能力更差,在500米距离上只能穿透38毫米钢板。可见德军坦克炮的威力相比苏联T-34和KV-1差距悬殊,这种火力上的劣势直到1942年夏天才开始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