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经典励志大全集
7741900000142

第142章 伟大的人物(11)

王永庆念小学时,对书本没兴趣,也从来没有认真过,在校成绩都是在最后一十名之内。他后来说: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欢念书,有的人对这方面就不感兴趣,我在国民小学的时候,对念书就缺乏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个人的因素以外,缺乏环境的引导也很有关系。”

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在家乡连做苦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在他15岁那一年,就立志要出去闯一番天下了。

1931年,他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并在叔叔王永源的介绍下,来到嘉义当米店的小工。日据时代的嘉义是台湾商业的重镇,它更是米谷的集散地。嘉南平原的米谷集中于此,南输北运,生意热络,繁荣异常。

王永庆回忆说:“那时一心所想的,就是能有个工作不要饿肚子就好了。我不但没有因为离家而感伤,反而满心的欣喜与欢慰,因为好不容易我终于找到了工作,有饭吃了。”

白花花的大米曾经是王永庆梦寐以求之物,今日竟能与其终日为伍,所以他在获得此项工作之后,不但高兴而且格外的珍惜。他除了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之外,并细心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一些诀窍,以之作为日后创业之准备。

一年之后,也就是王永庆16岁那一年,以他父亲四处张罗借来的200元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个小小的米店。

米店开张之初很困难,因为生意的对象是每个家庭,而他们都已经有了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只能挨家挨户去拜访推销,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愿意试用。

面对此种困境,王永庆心想:“如果我的品质与服务不比别人好的话,这几家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试用客户,说不定在试用之后,又会回头向原来的米店买进了。这样一来,就更谈不上再去发展其他新客户了。”

于是,王永庆便在米的品质与服务上苦下工夫。那时稻谷在收割之后,都铺在马路上晒太阳,碾成米后往往杂有米糠、砂粒、小石头等。虽然这种现象很普遍,卖米和买米的人都见怪不怪,但王永庆认为这样的米品质太差,他便将那些米糠、砂粒、小石头等杂物捡干净后才卖给顾客。.

在服务方面,他也想出了一套改被动为主动的方法。当顾客上门来买米时,他就主动提出送货上门,这种好事对顾客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当王永庆把米送到顾客家中,并将米倒入缸里的时候,他就掏出一本小小的笔记本,记下这家的米缸容量;然后,他又向顾客询问该户人家人口和饭量情况、一天米的用量等等,便依据这些资料计算出这家顾客米的用量,以及这次送来的米大约食用天数。在顾客吃完米之前的二三天——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顾客家里去了。

这样一来,不但这家顾客可以确保无断米之虑,而且他也可以确保顾客不会因为断了米而临时转向其他米店买米。

米卖出之后,接着是收钱问题,什么日子去收钱对顾客最方便呢?对于大多数薪水阶级来说,当然是发薪日。所以王永庆便一一记下所有顾客的发薪日。等到顾客发薪之后,他再去收米款,结果,十次有九次都能顺利收到钱,顾客对这种收钱方式也很满意。

那时,王永庆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厂,是一位名叫福岛正夫的日本人经营的,他比王永庆大二十多岁。在日治时期,日本人和中国人经营米店有悬殊的待遇差别,福岛正夫有很多条件都比王永庆优厚。但王永庆并不服输,他立志要超过福岛正夫。

福岛正夫的碾米厂做到下午6点就停工休息,而王永庆则做到10点30分,他比福岛每天多做四个半小时;每天碾米都会弄一身的石灰粉,福岛每天花3分钱洗热水澡,而王永庆则省下3分钱,只在屋外的水龙头洗凉水澡,即使冬天也不例外。王永庆认为,每天省下3分钱,就等于多卖出3斗米的利润。

在嘉义的26家碾米厂当中,后来王永庆排名第三,福岛第四。王永庆如愿以偿。

日本人实施配给制后,发动宣传要民间采用代用食。再经过一段时间,代用食也无以为继,民间呈现饥荒状态,主永庆的碾米店被迫关门了。

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王永庆的米店与碾米厂虽然关闭了,但经过10年辛苦努力,他也有了一些积蓄。次年,他便在家乡直潭里买了一些土地。于是,在他26岁,终于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贫寒子弟一跃成为小地主了。

后来,他到嘉义的乡下开设砖厂,砖厂用煤炭烧窑的时候,会冒出浓烟;而浓烟有损稻谷,所以当稻子开花的时候,日本警察就会强迫砖厂停工。

王永庆在嘉义的砖厂就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惨淡经营,后来因为不易取得烧窑用的煤炭,他把砖厂搬到板桥。板桥的砖厂经营一段时间后也因故停业了。

虽然他刻苦经营的米店及砖厂因故先后结束了,可是当时有一件事给他很大的启发。

抗战时期,由于粮食不足,鸭鹅当然也缺乏饲料,只得在野外吃野草。四个月下来,瘦得皮包骨,只有两斤重,比一般的轻三到四斤。

王永庆买下了许多瘦鹅,用包心菜的粗叶子喂养。两斤重的瘦鹅再经过两个月的饲养,重达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因,乃是瘦鹅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极强,只要有东西吃,它立即就会肥大起来。

喂养瘦鹅给王永庆两点启示:第一,一个人在失意之时,要像瘦鹅一样忍耐饥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第二,瘦鹅之所以瘦,问题不在鹅,而在养鹅的人饲养方法不当,企业经营的道理也一样,经营不善,问题不在员工,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不当。

1943年,王永庆27岁,他又从米店、碾米厂、砖厂等转向林木业发展。

在建南汽车货运林老先生的资助下,他开始了木材生意。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不久便血本无归。这一时期可算是他前半生最黯然的日子了。所幸林老先生再一次帮助他,才得以立稳脚跟。

8年抗战胜利了,台湾摆脱日本统治,重回祖国怀抱。二次大战时饱受美机轰炸之下的台湾,处处断垣残壁,一切百废待兴。因此,建筑业呈现蓬勃的景象。王永庆经营的木材业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业务蒸蒸日上。

到了1946年,王永庆30岁时,他的积蓄已达到5000万元。

王永庆说:“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使多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这个信念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深深影响并支配我的处事态度。在创办台塑企业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各种的困难,我都是以这一信念勉励自己以及台塑企业的同仁。因此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攻克难关,持续踏出稳健的脚步,追求成就和不断的自我超越。”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王永庆是因塑胶而发迹的,但他初时想投资塑胶工业时,竟几乎对“塑胶”的真正含义一无所知,遭到台湾工业会化工组主任严演存的白眼。但1年以后,他对塑胶之性质、制程、生产、加工、用途等均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知他努力求知的精神。

40年代的台湾,由于受到战争的破坏,百废待举。当局拟定的塑胶原料工业,原属永丰工业老板何义负责,但何义考察日本、美国、欧洲归来之后,认为前景黯淡,遂宣布放弃。

但是,美援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不做太可惜了。于是,当局找到了原想申请做轮胎的王永庆。当时的王永庆对塑胶完全外行,手头仅有一点资料,他却逆流而上,不假思索答应了。

1954年3月,王永庆登记设立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约50万美元,美援有67万美元。

王永庆回忆说:“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环境恰如一片荒芜的废耕地。我们所面对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原料困难、市场极其狭窄且封闭的情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从事PVC塑胶粉的生产,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开始在极为贫瘠的土地上耕耘。”

1957年3月,台塑建厂完成,正式开工生产。每月产量只有1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即使如此,当时台湾市场每月的需要量只有15吨。所制成的产品只有胶膜,品质很差,做成雨衣一穿就破;其余的用途有软质PVC,将它压制成细条状,用于编制小袋子,其消耗数量亦很有限。

加之风闻台湾当局要保护管制进口,原本便对自产品质没有信心的加工业者,立即把七个月数十吨的需要量一次进口,使得从1957年3月到12月,台塑生产的PVC塑胶粉一吨也卖不出去,库存堆积如山。

台塑当时的处境,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奄奄一息的地步。除非开拓外销市场,否则死路一条。

要拓展外销市场,以当时每月一百吨产量的规模,毫无竞争力。所以,王永庆决定一方面扩厂,希望借大量生产以降低成本;一方面筹建一次加工厂,为台塑的PVC粉找出路。

于是,在1958年,月产增至21吨。增产后虽然成本稍降,但日本那时已增产至五六千吨,成本更低。因此仍然无法开拓外销,所以,王永庆决定第二次扩充增产。

对于第二次扩充增产,大多数人都认为增至六百吨比较保险,就连外国的顾问也持这种观点。王永庆独排众议,主张增至1200吨。结果,在当时工业会第一处处长沈奴泰的支持下,于1960年顺利完成了1200吨的扩建计划。扩建之后,产量激增,成本大减。

除此之外,王永庆于1958年成立了南亚塑胶公司,做一次加工,设法协助台塑销售PVC粉。等到第一次加工品质较稳定之后,立刻设立卡林、新东等二次加工厂。

经由扩厂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并成立一次及二次加工以拓展外销的情形下,总算解开了PVC粉滞销的困境。以后逐渐发展的结果,不但找开了PVC粉的销路,也促成了PVC塑胶加工蓬勃发展的局面。

遇到问题要追根究底

1978年,台塑集团企业的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此一成就证明了台塑已具备与世界大企业竞争的条件。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时,PVC粉原料缺乏的问题暴露无遗。王永庆看准了美国的PVC原料充足,而且比台湾更便宜,非常适宜在当地设厂。

1980年,王永庆正式进军美国。他在美国德州休士顿建成了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工厂。该厂于1980年6月开始兴建,从策划、设计、安装、施工、试车安全由台塑一手包办,因此大大降低了成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该厂于1983年正式投产,一船一船的PVC原料由美国运回台湾,解决了多年来原料缺乏的严重问题。

目前,美国市场PVC粉的售价,每公吨已达700美元以上,而台塑公司供应国内加工厂的PVC粉价格,从198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每公吨600美元以下。

由此看出,不断地追求低成本,做到物美价廉,是王永庆的经营信念。他曾说过:“经营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我看美国人、ICI、史托福都没有这么做,我就晓得我们台塑有饭吃。”

这种“追根究底”的原则乃是王永庆经营企业成功的法宝。

凡遇到问题或发生异常都要深入加以分析,并且追究问题的本源。就好像河川的流水混浊了,我们要探求它的原因,必须溯流而上,一直追到河川的源头处,才能排除异常,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法也常称为“原流方法”。有一次,他们开会讨论南亚做的一个塑胶椅子。报告的人把接合管多少钱、椅垫多少钱、尼龙布和贴纸多少钱、工资多少钱,都算得很清楚,合计550元钱。每个项目的花费在成本分析上统统列出来了。

但王永庆追问:“椅垫用的PVC泡棉1公斤56元,品质和其他的比较起来怎么样?价格如何?有没有竞争的条件?”

报告人答不出来,一点用都没有了。

王永庆再问:“这PVC泡棉用什么做?”

“用废料,1公斤40元。”“那么大量做的话,废料来源有没有问题呢?”又不知道。“南亚卖给人裁剪组合,在裁剪后收回来的塑胶废料1公斤多少钱呢?”“20元。”

“那么成本1公斤只能算20元,不能算40元。使塑胶发泡的发泡机用什么样的?什么技术?原料多少?工资多少?消耗能不能控制?能不能使工资合理化?生产效率能不能再提高?”结果没有,报告人根本没有分析。

这么一大堆工作没有做,在王永庆看来,是绝对不对的。

他还把“追根究底”的精神带到中外驰名的台塑“午餐汇报”上。

为了追踪、考核台塑各有关事业单位,以了解意力贯彻的实际程度,并考察各单位主管与幕僚人员的工作能力,台塑总经理室定期安排“午餐汇报”,每一事业单位都有轮到的机会。

一般“午餐汇报”都由王永庆亲自主持,气氛严肃,会中王永庆一听到有疑问的地方,立刻在该处摺角,待报告告一段落之后,以惯有的“追根究底”方式不断发问,若准备不充分,随时会被问倒。因此,在会报中报告的单位无不战战兢兢,唯恐当场出丑。

对此,王永庆的看法是:“什么叫做人情?人情用在努力、有贡献的人身上是一种爱和鼓励。假如这个人不努力、不用功、没有贡献,你还怎么照顾他呢?淘汰就淘汰了,让他有机会反省,这样才有救。中国式的人情在过去家族式的企业上表现得最明显,不管旁人能力如何,自己的亲戚最重要。他们不讲理,只顾情。事实上,没有理怎么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