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不拔,忍辱负重,是为了获得最终的成功。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特定时刻总有爆发的一天,而一味地隐忍则是个性懦弱的体现,而勾践最终也忍到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如勾践所愿,一开战便把吴军打得大败,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却是吴王夫差。夫差也恰如当年勾践一样想自己称臣为奴,勾践很害怕夫差,想应下了夫差的请求,可被范蠡劝住了,最后吴国被灭,夫差自杀身亡。那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在困境之中,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因此,勾践俨然成了春秋最后一代霸主,最终一吐心中二十多年的压抑。也正是坚韧不屈的个性、忍辱负重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
从勾践称霸的路程来看,坚韧是他成功路途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忍作为医治磨难的有效方子。由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太多,一不留神就会招惹是非。因此,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之怒,一方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对自己意志和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一般情形下所不能获得的根基。遇事三思而后行,能忍才是最佳策略。
在人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忍是一种坚韧斗争,是一种糊涂的做人手段,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阴险的有力武器。凡能忍者,志向一定远大;凡志向远大者,定能识大体、顾大局。古往今来,能成非常之事的人都是能忍之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方面是做人要学会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假如一点儿小事都容不下,脾气一来,很可能弄糟事情。很多大事失败,往往都是因为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方面是,做事要有“忍”劲,要果断坚持下来。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果断地坚持下来,才能成事,假如不当机立断,日后必会添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忍。这个“忍”字可以做这两方面的分析。
明朝的名相张居正,他在掌权的十年中,十分勇敢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重大决策,使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张居正2岁就能识“王日”两字,被家人视为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岁数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精彩的好文章,假如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心让张居正多锻炼几年,他必定中举。最终,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居正考上了进士,逐渐步入仕途。那一年他仅23岁。
被选为庶吉士的张居正,一边大量阅读,一边仔细琢磨官场上的门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可那时世宗皇帝昏庸无道,奸臣严嵩胡作非为。他只好隐忍不与严嵩正面冲突,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样张居正内心痛苦地熬了十几年。
最终,在专政15年后严嵩下了台,徐阶成了首辅,张居正也逐渐被重用。可是,张居正入阁后又碰上精明强干、聪慧的政界对手高洪。他只好再一次地忍让,他意识到,在官场上没有阴一套阳一套的能耐是不能生存发展的,因此,他被高洪处处针对,却用谦恭与沉默表示更加激烈的沉默来对抗。
高洪倒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因此当上了首辅。
张居正手握大权后,马上改变了以前那种谦虚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条有理,在全国领域内宣起了一场改革高潮,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忍有两类,一类是思而不发,求安;另一类是忍而待发,求变。求人者要专门学会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理想。
公元前352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武灵王即位,那时的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经常被拖入战争的泥潭。因此,广行富国强兵之策比其他的国家来得更急迫。
多年的征伐后,赵武灵王觉得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是值得仿效的策略,其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因此,他决定改变自己军队的战略,但这次改革颇费了番心思。先是,当时的中原服装不适合骑马作战,得换成胡服,胡服的下身差不多等于现在人普遍穿的裤子。
但是,要穿胡服并不简单,服装样式的变化,在中国古代经过一场大的变革。
决定一下,预想中的反对势力蜂拥而至,朝中的大部分大臣都不主张这次变革,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出卖自己祖先去穿胡服抛头露面,不能改变中国的传统服饰。
面对众多的反对者,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发王者之感叹,不以王者之尊强行推广,而是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策略,反复阐述自己的建议,用最大的忍耐来应对。最难应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尽管武灵王不清楚他哪里生病,仍天天去看望他,且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十分感动,最后同意了他的做法。
赵武灵王的“忍功”的确帮助他完成了所想,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目标准确的“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隐忍才能成就大事。
要是当下你仅是一个县官,以后的升迁还需看上司的印象而定。如果你的才能一直超过上司,上司就会产生危机感,那时他不但不会欣赏你,反而会对你心生偏见,你会随时惹祸上身而浑然不觉,那又怎能成就你的济世之志呢?所以,用心与身边的人相处,适应环境,暂时委屈,日后才有可能有大的成就!
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训告自己的座右铭。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不应该过分看重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而应有开阔的心怀和远大的志向。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够获更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面对某些事情,我们应镇定自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更开阔些,目光放远一些,思考这些是自己今后的长远利益,切忌忍不住而贸然行动。
做人要学会弯曲
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需要留有一点回转的空间,这样做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不然,一直苦撑下去,你和你身边的人都会很累。适时地弯曲一下,也许你遇到的棘手问题就会在弯曲之后迎刃而解了。
忍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成为英雄之前要忍,当自己被别人欺负时也需要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因此,忍是一个人生存的首要才能,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忍,并且要用心去领悟它。
然而我们该怎样会忍呢?就是做人要学会弯曲。山路有艰难,水路遇险阻,人生之路布满艰难险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需要挑战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一颗学会弯曲的心。
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婚姻濒临破裂。为了再次寻回逝去的爱情,他们计划做一次浪漫的旅行。倘若能找回曾经的感觉就不离开对方,相反就和平分手。
于是,他们来到一条山谷,山谷很普通,是东西走向的,大都比较相似,唯一惹人注目的是,它的南坡长满松、柏等树,但北坡只有雪松。
此时,天突然下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注视着映入眼帘的雪景。他们看到,由于风向独特,北坡的雪总比南坡的雪下得猛烈些,下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被覆盖上很厚的一层雪,可是当雪积压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树枝便会弯到下面,直到雪从枝上滑落。类似这样,不断地被压弯,不断地有雪滑落,雪松却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则因为没有弯曲的本领,树枝就被折断了。南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顽强地挺过了难关,所以南坡不仅有雪松,还有柏树等树木。
妻子在帐篷里看到雪松弯曲而得以存活的场景时,对丈夫说:“北坡一定也长过其他种类的树,他们之所以被大雪压毁是因为不会弯曲。”
丈夫同意地点了点头。一会儿,两人像是突然有什么重大发现似的,紧紧拥抱住对方。
丈夫特别兴奋地说:“我们明白一个秘密——要尽自己最大限度地去承担那些压力,在无法忍受的时候,尝试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才不会被雪压折。”
大自然中的树如此,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弯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它并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适应和忍耐。实际生活中,忍是弯曲艺术的最好体现。
做人既懂得弯曲并敢于尝试弯曲,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境界。有一个小故事:
同一所牢房里头有两个身受不白之冤的人。一个犯人眼中看到的是窗外闪亮的星星,而另一个人却只看到了身边的高墙。看到星星的人独自默默地忍受着苦难,而看到高墙的人却最后因为心里承受不住外面的流言蜚语,在风雨交加之夜选择了自尽。8年之后,那个案件的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那个看见星星的人沉冤终于得雪,重获了自由;令人叹息的是,另一位悲观的犯人已经不在人世了。由此看来,生活中傻一点,懂得弯曲,也仍可称得上是大丈夫。这种弯曲不是阿谀奉承,不是卑躬屈膝,不是昧上欺下,反之,它反映了人格的超脱和人生价值的升华。
学会弯曲是为了不将正直折断;有时候,必要的弯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弯曲不代表软弱,而是为解决困难而采取明智的退让;弯曲不等同于倒下,而是准备更好、更坚定地站起;弯曲更不是灭亡,而是为了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更加宽广,是为了让生命在磨炼之下更坚韧。
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原则立场的事情并不常见,多数矛盾的产生,大多缘于生活中的琐事。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会忍让。忍并不是表面的忍气吞声,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忍要有分寸
忍是一种苦恼,是一种经历,代表着由幼稚转向成熟,是最高人格品行的体现。忍是一种大智慧,是看透人生的大彻大悟,是饱经患难后的一种持重。
先人曾作过一首“百忍歌”,虽然并不是全部可取,但现在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欠缺忍耐,有的人由于一点小事就兴师动众;有的人竟为了几棵白菜白白断送了性命。事实上都是一些小事,却闹得翻天覆地……如何将“忍”字练好,也是我们应当重视的课题。
有一次,一个人因一点小事与人争吵起来,一气之下就打了别人几巴掌,被打的人当场就被打晕了,送医院后,被检查确诊出耳朵出了问题。因此,打人者不仅赔偿了数千元的医疗费,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他后悔不迭地对朋友说:“我真的好后悔当初没听你的话,忍一忍就好了。”
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大多都是矛盾产生的根源,只要忍耐一下也就化解了。但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
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这个活生生的字作为一种提醒出现在我们眼前,它告诫我们:“忍”必须有强大的自制力!
从古到今,“忍”的美好品德一直都被中华民族传承着,蔺相如让廉颇,忍得廉颇抛开傲慢,使得将相团结起来,从而使“将相和”的故事流传了下来;韩信忍受住了胯下之耻,从而助刘邦取得汉王朝之大业。
如果一个人的忍已经达到无懈可击的境界,那他就可以镇定坦然地面对一切的挫折,对嘲笑自己的人并不在意。
要想达到那种至高的境界,需要时间的磨炼。我们要从简单的生活小事开始做起,一点一滴的去养成,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不习惯到习惯,使自己成为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宽容忍让是可以选择的人生态度。正是出于这种精神,使得我们民族关系融洽、家庭关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在不同的场所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见面,总免不了有意见不一致、有摩擦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各自主动退让,宽以待人,不放在心上,就有利于减少冲突,维持好人际关系,于人于己,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尤其在当今社会,人群中有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趋向的时候,这时,更是应当提倡宽容忍让的精神。
可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极端化处理,宽容忍让总要有个限度。
一条大蛇害及人间,人畜都饱受其伤害,农夫吓得不敢去地里耕田了,商贾不能外出做买卖,大人为自己上学的孩子提心吊胆,最后,大家全因惧怕不再外出了。
大家听说有位高僧住持,讲道时竟点化过顽石,无论多凶猛的野兽都会被驯服。大家走投无路之时,便找了寺庙住持求救。
在很短时间内,大师用自己的修行,就将这条蛇驯服并加以教化,不仅教它不能随意将人伤害,还传授了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而似乎那条蛇也有灵性。
人们慢慢发觉这条蛇脱胎换骨似的改变了,甚至变得懦弱胆小,因此,人们纷纷欺侮它。它被人用竹棍打,被人用石头砸,甚至顽皮的小孩都会将它捉弄一番。
某天,蛇拖着满身是伤的身体,大汗淋漓地爬到住持面前。“发生什么事啦?”住持见到蛇这副惨状,不由大吃一惊。“我……我……我……”大蛇顿时不知如何开口。“别急,慢慢说!”住持的目光满是关心。“你不是再三叮嘱我要与世无争,与人友好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之举吗?但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驯服真的是正确的吗?”“唉!”住持大叹声说道,“我只是请求你不要使人畜受伤,可也没不许你吓唬他们啊!”“我……”大蛇再次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