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新潮宠物饲养(时尚生活指南)
7685500000035

第35章 观赏鱼的养殖观赏鱼的一般知识(3)

(4)棕七彩:这是最普通又很常见的,也是最容易饲养和进行繁殖的品种。体征是条纹特别少,主要集中在头部和鱼鳍上,基底颜色有浅黄色、土褐色、红棕色、红色等不同的颜色。

(十八)地图鱼

地图鱼又名猪仔鱼,属丽鱼科,原产地为南美洲亚马逊河上游、巴拉圭河等。地图鱼是一种大型鱼,其体长可以达到35厘米甚至更长。该鱼鱼体魁梧,头大且嘴阔,背鳍基部很长,自胸鳍上方背部直达尾柄。鳍条尾部是锯齿状硬鳍棘,腹鳍腹位,尾鳍后缘呈圆形。鱼体全身为乌黑色或黑褐色,其躯干夹杂着不规则的橙黄色斑块,其间镶有红色条纹,就像游动着的地图一样,故名为地图鱼。地图鱼虽然体态粗笨,但游泳十分迅速、反应敏捷、捕食准确,饱食后常懒洋洋地躺在池底侧卧休息,就像猪休息时一样,故也名猪仔鱼。体形硕大的地图鱼可以食用,且肉质鲜美,是名贵的药物之一。地图鱼对水质无特别要求,在偏碱、偏酸以及中性的水中均能生活良好,适宜水温为21~26℃。地图鱼对光线比较敏感,经不断选育,目前已培育出白地图鱼、红地图鱼、黄地图鱼、红花地图鱼等多个品种。地图鱼食性凶猛,不能与其他小型鱼一起混养。

(十九)三间鼠

三间鼠又名皇冠泥鳅,属鳅科,原产地印度尼西亚。三间鼠体呈扁圆形,体长10~30厘米,体色为杏黄色,头部和躯干部有3条黑色横纹,胸鳍、尾鳍为红色。头吻尖小,触须粗短,眼下有棘,在受惊时可弹出,可作为自卫器官。三间鼠喜弱酸性、高溶氧的水质,适宜水温为23~28℃。三间鼠性情温和、胆小好静,不宜与凶猛或好动的鱼类一起混养。

(二十)血红鹦鹉

血红鹦鹉原产地中国台湾,它是红魔鬼雏鱼的变态体。血红鹦鹉体形圆滚、丰盈,模样滑稽,具鹦鹉样的嘴,通体呈玫瑰红,其雏体呈灰色,但随时间推移体色逐渐由灰变白、由白变粉,最后变成血红。血红鹦鹉喜弱酸性新水、阳光,性情温顺,可与多数除大型凶猛性鱼类外的热带鱼进行混养。

(二十一)黑魔鬼

黑魔鬼又称魔鬼刀。原产地在巴西中部、圭亚那河流域。黑魔鬼形体怪异。体长45~50厘米,全身乌黑但无光泽。其腹鳍较发达,无背鳍,背部有一条黄线。头部呈流线型,胸部宽,愈往后愈细,尾部呈黑白相间的棍棒状。鱼的眼睛退化,几乎完全看不到东西,全凭体内发出微波来捕食和躲避障碍物。黑魔鬼泳姿很美,而且变化多端,时而正游,时而倒游,时而仰游,时而竖游。黑魔鬼喜弱酸性软水,要求水域中有水草、沉木以及砾石等物以供隐身。黑魔鬼一般白天平躺在水底,喜欢夜间出来活动。

(二十二)象鼻鱼

象鼻鱼属象鼻鱼科,原产地刚果、喀麦隆。象鼻鱼体形怪异,体长在20厘米左右.除背鳍、臀鳍、尾鳍边缘及背鳍、臀鳍之间躯干部有少量白纹外,通体呈黑色。象鼻鱼下颌前伸延长呈管形,其下颌能活动并用来探寻食物,故名象鼻鱼。象鼻鱼背部与腹部平直,胸鳍较长,腹鳍则较短,背鳍与臀鳍上下对称且形状相似,尾鳍呈叉形。尾部肌肉能发出微弱电流,用来自卫。象鼻鱼喜弱酸性或中性软水,适宜水温为22~28℃。其成鱼好斗,需要在水族箱中种植水草、置沉木砾石以供隐身,并在外加罩以防夜间象鼻鱼跃出箱外。

(二十三)反游猫鱼

反游猫鱼又名向天鼠,属鳅科,原产地刚果河。体形呈纺锤形,体长6~7厘米,体色呈棕蓝色,腹部较浅。背鳍较大而呈尖形,有脂鳍,尾鳍叉形。有3对触须,为触觉器官,能协助眼睛发现食物或探知周围的动静。其视觉比较敏锐,能在黑暗的环境中分辨物体。其躯干部有许多棕色或紫红色斑。反游猫鱼泳姿十分奇特,平常腹部朝上、背部朝下慢慢游动,逃避敌害或捕食时迅速翻身,背部朝上、腹部朝下快速游动,这是反游猫鱼一种独特的习性。

(二十四)七星刀鱼

七星刀鱼又名东洋刀、弓背鱼,属驼背鱼科,原产地泰国、缅甸、印度。该鱼鱼体侧扁,呈弓背形,体长可达90厘米,体色银灰色或灰黑色。其前半身较高,自背鳍之后逐渐变矮,至尾鳍处呈尖刀形,背鳍、腹鳍较长,并与尾鳍相连,鳍边缘薄似刀刃。在鱼体的两侧各有多个镶白边的黑色圆斑。七星刀鱼对水质的要求不高,能在弱酸、弱碱和中性水中生活良好,适宜水温在24℃以上。七星刀鱼为肉食性鱼类。不能与小型鱼混养,可与大型鱼混养。

(二十五)银龙

银龙又名龙吐珠、银带等,属骨舌鱼科,原产地亚马逊河。银龙体侧扁呈长带形,体长可达1米,体色银白。在光线的映照下呈淡粉红色。其背鳍、臀鳍呈带状,沿背腹部直达尾鳍基部,尾鳍圆扇形。口上位、口裂大而下斜,长有一对短须。体两侧各有5排大圆鳞片。银龙要求水体较大(不少于1.5米长的大水箱),水质也要求清洁。适宜水温为24~28℃。水族箱要加盖网罩,以防银龙跃出箱外。银龙是龙鱼的代表,此外还有金龙、红龙、青龙、黑龙等。

观赏鱼的解剖、生理特点

鱼的体型

观赏鱼类中的金鱼和热带鱼都是以独特而优美的体型而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使饲养者了解金鱼和热带鱼体形的结构,首先必须掌握有关鱼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人工培养的观赏鱼中,体型的变化基本上是由不同种的鱼杂交培育而来。

鱼类由头、躯干、尾三个部分组成。由于鱼类生活的水域环境和空间不同,其体型也有差别。

(1)纺锤型。鱼的头和尾细尖,体长而中间较宽,则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以最少的能量达到最大的效应,故游泳迅速。这种体型的有草鱼、鲤鱼以及观赏鱼中的锦鲤。

(2)侧扁型。体长较短,身体侧扁,左右轴较短。如观赏鱼类中的神仙鱼都属侧扁型身体,这种体型的鱼,多生活在水的中下、而受水流影响不大的水域中。

(3)扁平型。鱼体的背腹扁平,背腹轴短于左右轴,身体向左右两侧扩大。多生活在水的下层,如鳐鱼即属此种体型。

(4)长筒型。鱼的身体长而圆,头小、尾尖。潜伏于泥沙或石岩中,例如黄鳝、鳗鲡都属此种体型。

(二)鱼的皮肤

观赏鱼中多属硬骨鱼类,其皮肤结构与高等脊椎动物相似,由表皮与真皮组成。鱼的皮肤上覆盖着骨质的鳞片。鱼的皮肤具有保护肌体而避免伤害和抵御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入侵机体的功能。

鳞片由钙、镁、磷等复合化学成分组成,从鱼鳞的年轮数目,大体上可以估算鱼的生长年龄,也可以推测鱼在过去的生长年代中的生存条件。硬骨鱼类的鳞片多为圆形,鳞片都由上下两层组织构成。在解剖镜下观察时,鳞片的中央比周边厚。

鱼的表皮所分泌的粘液,具有调节和保持体液渗透压相对稳定的作用,润滑体表。鱼的真皮较薄,含有血管、神经、感觉细胞、脂肪和色素细胞等。由于鱼表皮较薄而透明,色素细胞含有不同的色素和反光物质。如发珠光的鸟粪素结晶等.都从透明的表皮中清晰可见。

鱼类的运动系统

鱼类具有适应水中运动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鱼类在水中运动.要解决重力或浮力和前进或后退运动的阻力之间关系。鱼的特殊体形解决了在水中运动的阻力问题,使鱼在水中自由运动。流线型体型的鱼类用很小的力气达到最大的运动效应;非流线型体型的鱼类,在水中运动受到的阻力要大一些。鱼类在水中运动的能力还是对摄食运动的一种环境适应。

(一)鱼鳍的功能和类型

鱼鳍是鱼在水中运动与平衡时的重要器官,分布于身体各部位,由鳍条和鳍膜组成。分为背鳍、胸鳍、尾鳍、臀鳍、腹鳍等五种类型。背鳍在躯干部的背正中线上,主要是起维持鱼体平衡作用。胸鳍在鳃裂后方两侧。其功能一般为维持鱼体平衡与转变方向。臀鳍在肛门或尿殖孔之后的腹正中线上。起维持鱼体平衡作用,有的辅助鱼体前进运动。尾鳍在鱼体末端,其功能是掌握方向与推进器作用。腹鳍在臀鳍前方与腹正中线的两侧,具有协同背鳍和臀鳍维持鱼体平衡,以及辅助鱼体在水体中上下升降和转换方向作用。

(二)鱼体在水中升降运动的机理

鱼鳔不仅是呼吸的辅助器官,也是调节鱼的体重与协助沉浮的器官。鳔有这种功能与其形态构造有着密切联系。

鳔的构造。多数观赏鱼类的鳔是调节与协助观赏鱼在水中沉浮的器官。鱼的鳔可以分为一室、二室或三室。鱼鳔根据鳔管的有无,可分成有管鳔与无管鳔两大类。鱼鳔壁由纤维外层与粘膜内层组成。

鳔对鱼的升降调节作用。鱼类从水的表层游至水的深层,除依靠鳍的作用以外,同时必须使鱼本身的比重大于表层水的比重才能沉到深层。如观赏鱼类能在水中保持不下沉或也不上浮的状态。这就是鱼体的比重与所在水层中水比重相等的缘故。鱼体内的鳔,就是调节比重的器官。鳔内含有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有管鳔的气体可通过消化道出入,其气体的进出,通过鳔管、食道及口咽腔或鳃盖腔来完成;无管鳔者,可通过鳔壁上红腺细胞使红细胞释放气体,成为鳔内的气体,主要通过鳔壁上的红腺及卵圆窗进行气体交换。鳔能调节鱼体比重,主要靠鳔内气体容积的改变,也靠血管对气体的过滤。鳔内的气体增减与体外水压大小成反比,当水压小时,鳔内容纳气体多,气体含量增多,鳔的体积即增大,鱼体比重变小,鱼则上浮:当水压大时,鳔内容纳气体少鱼则下沉。

(三)鱼的运动动力

鱼类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体内肌肉节的收缩与舒张运动。是前进的主要力量。鳍的摆动,是完成鱼体运动的一种动力,其次是以鳃孔喷水,推动鱼体前进。

(四)鱼类运动的速度

鱼类在水体中的运动速度差异很大。有的每秒游5~10米,有的每秒能滑行15~20米,有的一天能游80~100千米,有的1小时可游50~100千米。

消化系统

鱼类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一)鱼类的消化道

观赏鱼类的消化道与一般硬骨鱼类相似,是由口、口咽腔、食道、胃、肠管一肛门等部分组成。

口。口位于头的前端,以吸吮食物,由上下颌组成,能自由开闭。口咽腔。口与咽没有明显的界限,口咽腔内尚有滤食器官,如鳃耙。食道。鱼类食道较短,其壁较厚,内壁为粘膜皱襞状,可扩大食管的口径,易于吞咽较大食物。

胃。鱼的胃在食道与肠之间的部分,鱼类的胃分为圆筒式、虹吸式、盲肠式,是消化管中最大部分。

肠。连与胃后较细的消化道部分,其长度和粗细因种类而不同。草食性鱼类的肠较长.食肉性鱼类的肠道较短。杂食性鱼类的肠道长度在草食性鱼和肉食性鱼类中间。鱼类的肠一般分为前肠、中肠、后肠。前肠粘膜褶最厚,顶部呈圆形;中肠粘膜褶较薄,基部宽;后肠粘膜褶较少,呈纵行状。

(二)鱼类的消化腺

胃腺。分泌胃液,在胃的内壁,具有分解蛋白质的功能。鱼类的胃具有分泌胃酸的功能。有助于食物消化。

胰脏和胰液。鱼类除胃内具有分泌消化液以外,还有肝脏与胰脏分泌消化液,进入肠内消化食物。鱼类胰脏分为块状胰和散状胰。胰脏能分泌多种消化酶,使蛋白质能进一步消化,具有分解脂肪作用。

肝脏和胆囊。肝脏是最重要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先存在胆囊,后经胆管进入肠道,激活脂肪酶刺激肠蠕动。

鱼类的呼吸

鱼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鳃,鱼类依靠鳃和其他辅助器官在水中才能进行呼吸。鳃能在水中进行呼吸,这与鳃的构造和功能有关。

(一)鳃的构造

鱼类的鳃位于头部两侧的鳃盖内部,鳃由鳃弓、鳃片、鳃耙、鳃膈组成。鳃是由表皮组织褶皱成的许多丝状体,即鳃丝组成,具有丰富的微血管,是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附着在鳃裂间隔(鳃间隔)表面,形成平板状的为板鳃,每个板鳃由两个鳃片组成。鳃间隔前后每鳃片被鳃丝所遮盖。鳃的颜色较鲜红是由于鳃丝具有丰富的微血管。

(二)鱼的呼吸机理

鳃丝是由表皮组织褶皱成的许多丝状体,而每一鳃丝上又有许多分支状突起,名为鳃小片。是鱼类呼吸时的真正气体交换机构。鱼类的呼吸过程由水经口进入口腔部,再经鳃隙扩散到鳃片,鳃小片上分布着许多微血管及血窦。当肌肉收缩食道关闭,鳃盖和鳃瓣张开,鳃裂排出时,鳃即浸没在水流中,当入鳃动脉带来二氧化碳即在鳃小片处释放到水中,同时摄入水中溶解氧气,由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

鱼类的呼吸运动,也受水温、溶氧量等外界因素影响。当水温偏高时,鱼的呼吸频率也相应地增高。当水中含氧量降低时,鱼的呼吸频率会加快。当水中的含氧量低于1毫克/升时,鱼类就会出现“浮头”现象,特别在炎热的夏天,因水中缺氧而“浮头”,使鱼造成缺氧而窒息死亡。

(三)辅助呼吸器

有些鱼类,除用鳃呼吸外,还有皮肤、鳔、口咽腔、鳍、肠等可辅助呼吸。

鳞片不发达的鱼类有的靠鳍呼吸,它们的皮肤还能兼营呼吸。黄鳝、鳢鱼能依靠口咽腔道呼吸。鱼类的鳔,不仅是辅助鱼体在水中沉浮的器官,也是缺水时的主要呼吸器官。

鱼类的血液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