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这点,自杀的通常心理行为过程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曲解、反感与对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
什么样的人容易自杀呢?通常地说,内倾型性格的人易自杀,外倾型性格的人不会轻生。抑郁质的人易自杀,胆汁质的人易轻生,粘液质、多血质的自杀者少。瘫痪、癌症等病人容易自杀,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自杀率尤高。
(3)自杀意念的特点
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
自杀意念有如下特点:
隐蔽性。不易暴露,但会无意识地流露。常常连受试者本人也未察觉自己有自杀意念。原因是:
属于偶然体验,还未酝酿成熟为自杀意图;
自杀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情绪一出现便会遭到理性的自我克制;自杀是结束生命的行为,这种情绪一出现便会遭到人类求生欲望的本能的抑制。
广泛性。自杀思想的偶然体验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外流行学研究表明,自杀意念在婴儿期便有。
偶发性。自杀意念常是一过性,并非时常有。而且有自杀意念的人绝大多数不会发展为自杀行动。自杀行为的酝酿,通常要经历厌世情绪——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动这几个阶段。每一具体阶段都有若干种应激,诱导发生新的变化,向下一阶段发展。倘若没有这些新的应激,不足以诱导从量变到第二阶段新的质变。自杀意念的迭加,没有激化剂,依然不能成为自杀意图。即使有自杀意图,也会碰到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情况,如遇后者,同样不致出现自杀行动,即使发生,也只是未遂自杀即准自杀或蓄意自伤。
个体差异性。人群中具有自杀意念的虽然高达3%~60%,但是自杀发生率不过是1~30/10万。自杀即使作为一种疾病,在死亡谱上还未到达前三位的位置,这同自杀意念的个体差异性有关。不然我们在看到自杀意念的广泛性时,会变成人人自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个体差异性的表现在于:①强度不同。②频率不同。③诱导因素不同。诱导因素大多起因于挫折和失望。但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他们的期望值各有不同,因此对挫折和失望的评价和对待也就各有不同。诱导因素不同决定自杀意念的强度和频率。有的人的自杀意念同时带有犯罪感或者其他担心,有助于消除自杀意念。
(4)自杀的信号
自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杀前信号。
倘若你怀疑一个很亲密的人有自杀倾向,那末你一定要和他好好谈谈,告诉他你已注意到他最这的行为有些不太正常,而且你很为之担心。你应当指导他去寻求专业的帮助,这包括设法取得心理专家的私人电话号码,有时甚至干脆就给他们打电话。
自杀危险信号如下:
与家庭和社会隔绝,孤立;
吸烟,饮酒;
学习成绩下降;
易激惹;
在着装、行为、交友方面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放弃财产;时常谈论自杀;睡眠或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对于老年人还包括以下信号:
慢性躯体疾病;
身体机能的丧失;
抑郁;
绝望;
孤独;
倘若以上信号是确定存在的,那么请你一定要安排他们获得适当的心理专家的帮助。
(5)与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
注意到很多人曾经历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危险因素但未采取自杀,这十分重要。
一次或多次诊断明确的精神异常或药物滥用;
过分冲动;
经历不良生活事件;
精神异常或药物滥用家族史;
自杀家族史;
家庭暴力,包括躯体暴力和性虐待;
先前曾经有自杀企图;
家中私藏枪支;
幽闭症;
通过不同途径接触或了解到他人的自杀行为,包括家庭、社会人群、新闻及虚构的小说情节。
(6)预防自杀心理
怎样预防自杀心理?自杀是个人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它通常始于心理挫折,发生于正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这种意念可能是延续短短几天,也可能拖上数月,甚至几年。
从现实情况分析,自杀有如下一些心理因素。
厌世感: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与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因度日如年而自杀。
极乐感: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或婚后婚姻不美满,或第三者涉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
罪孽感:平时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惩罚畏罪而自杀。
冲动感:在家庭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在工作单位同志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气不过”,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
失落感: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倘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极端的自尊心也可能驱使他自杀。
从众感: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一旦组织者产生邪念,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而自杀。
当然,有意自杀的人通常是充满心理矛盾的,既想自杀又想生活下去。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他们在表现中难免流露出蜘丝马迹来。
如有的会在自杀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等。因此,只要做有心人,自杀的预防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思和埃克特兰德认为,下列因素有助于确定自杀的可能性。
年龄:有意自杀的人年纪愈大,死亡的危险性也愈大。
性别:尽管企图自杀的妇女大约是男人的3倍。但是男人自杀身亡的数目大约是妇女的3倍。
自杀安排:自杀的安排愈具体,方法愈致命,危险愈大。
得到援助的来源:人们在危机中得到援助的来源愈少,自杀的危险性愈大。
因此,为了预防青少年的自杀,要注意以下几点:
重视家庭的健全。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家庭有时是罪魁祸首同时又是牺牲品,大约50%的自杀是因为家庭破裂。即使是完整无缺的家庭,当生活变得杂乱无章和缺乏交流时,它应有的功能也将消失殆尽,同时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事实上,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的可能性将是同龄人的倍。
教师应具有发现青少年异常行为的敏感性。根据众家之言,能首先发现青少年有异常行为的往往是教师,因为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过程中,教师不仅有识别不良行为的能力,并且有中断这种行为的绝好机会。
建立咨询协作小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条件的话,以社区为单位或以每一个居住区组成一支由校长、任课教师、心理学家、医务售货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咨询协作小组。负责对有麻烦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以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把自杀意念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