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7683000000061

第61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洽(2)

【释义】伤寒之类热病初愈并发湿热内蕴水肿的证治。

伤寒之类热病初愈,由于阳气耗伤、气化不行或阴液不足、湿热停滞,常可并发水肿之证,其证多属正虚或正伤邪恋,与之相对,临床亦有表现为纯属实证者。从条文用牡蛎泽泻散治疗分析,该方以大队祛邪药祛邪为主,足见该证属之邪实有余。

从牡蛎泽泻散组成分析,方中泽泻、商陆根泻水利小便,蜀漆、葶苈开凝逐饮,祛水热之内停;牡蛎、海藻软坚以消痞;栝蒌根滋润津液而利血脉之滞,合方共凑逐水清热,通利血脉之功。因此,其所对应之证为湿热壅滞,气机不畅之候。

证既属湿热内停,则除“腰以下有水气”,如膝胫足附水肿外,当见及小便不利,尿色黄赤,下肢沉重,口中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沉实有力等症。

本证虽肿在腰以下,但与阳气不足致水气不化者不同,亦与湿热夹有阴虚者有异。阳气不足的水肿常见头面皆肿,面色白,乏力神疲,或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濡或沉细无力等症。湿热夹有阴虚者常在水肿同时伴见手足心热,面色黧黑,肌肉瘦削,舌瘦小,脉细数等症。

本证虽为湿热壅滞,但毕竟属之大病之后,因此,用此等攻击之剂犹当慎重。用时应以米汤等和服,以保养胃气,防止攻逐之剂损伤正气。用药宜中病即止。

【辨治要点】

主症:腰以下水气壅积,膝胫足跗皆肿,或伴大腹肿满,小便不利,脉沉实。

成因:湿热壅滞,膀胱不泻,水蓄于下。

治法:逐水清热,软坚散结。

方药:牡蛎泽泻散(泽泻、商陆根、蜀漆、葶苈子、牡蛎、海藻、天花粉)。

【原文396】大病差后,喜唾①,久不了了②,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词解】

①喜唾:即频频泛吐唾沫。

②久不了了:长时间不好转。

【释义】差后中阳不足喜唾的证治。

伤寒之类热病初愈,病人口吐唾沫、久久不止,是津聚不去、停积为饮之候。验之临床,证情既有寒、热之异,亦有虚、实之殊。

如何鉴别其寒、热属性,除依据仲景“胸上有寒”之训外,临床必见唾出唾沫既多,且其质清稀,并伴口中不渴,喜温畏寒,小便清白,舌苔白滑等症;反之,若吐出唾沫黏腻不爽,或兼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等症者,为病性属湿热无疑。

病人口吐唾沫,更有虚、实之异,若为实证,则因正气不虚,停积之痰饮每随吐而得去,故吐后多不复再吐,不至久久不愈;此证之吐不仅因寒饮内生,上泛胸膈,而见口吐唾沫不止,且因阳气内虚、津不得运而痰饮不断滋生,故不复其阳则病根不除而寒饮凝聚不止,因而旋唾旋生,久久不得息止,非若邪实停留,得吐则愈可比。

“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实即指出了该证的性质属之虚寒。至其病位,又以脾肺为中心。因脾为机体水谷、水湿运化的本源,其机能异常又是水湿滋生之根本,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脾阳不足,肺金失去脾土温养,则肺气日虚而布散无力,甚则肺气失敛,至此,津液不但不司其濡养之职,反聚为饮而成邪,脾失运化、肺不布津所生痰饮,停于胸膈,而为“喜唾,久不了了”之证。

本证虽有寒饮内停,但病根在于脾肺阳气不足,饮从中生,故温补脾肺为治本之法,理中丸确为的对之方。该方不仅能温补脾阳以助运化水谷、水湿,更可温肺以布散津液,脾、肺之阳得复,则津液自得正常敷布而不至留聚为痰饮,是不治饮而饮自消之意。

【辨治要点】

主症:大便差后,喜唾,久不了了。

成因:脾肺阳气不足,寒饮内停。

治法:温补脾肺。

方药:理中丸(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原文397】伤寒解后,虚赢①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①虚赢:虚弱消瘦。

【释义】病后胃热未尽、气液两伤证证治。

与前条相较,前条“喜唾”,本条“欲吐”,证候表现有相似之处,然其性质却有寒热之别。张仲景将条文作如此排列,正是欲示人差后有寒、热属性的不同。

对伤寒差后阶段证候性质的认识,“寒邪易伤阳气”的理论更为大家所接受,故从阳虚证着眼者多。实际上,《伤寒论》中所述的感受外邪,并非寒邪一端;即使确属风寒外犯,证候转归亦不是阳气损伤一种演变途径,而是受到患者体质因素、治疗措施等多种内外因的左右。

本条证候性质属于虚实夹杂,其“实”指胃热留扰不去;而“虚”为气阴两伤,且为“邪少虚多”之候。究其形成之因,多为素体阳盛阴伤者见及。正是由于胃热未尽,复加气阴两伤,致胃气失于和降,故见“气逆欲吐”;气伤不足以息,故见少气,阴津损伤不足以滋润形体,故见虚弱消瘦。除上述证候外,本证更可见及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舌红少苔、脉象虚数等热邪不尽、气阴两伤之候。

病后气阴两虚、余邪留扰、邪少虚多,宜用正邪兼顾的变通治法。竹叶石膏汤是由白虎加入参汤加减而成。正因其邪热已减,故去方中苦寒味重之知母,加入竹叶之清扬以清热除烦;以其正伤少气,故仍用人参、甘草;其阴津耗伤尤重,已至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故增甘寒之麦冬,助粳米以滋养胃液;妙在方中以半夏之辛散,配在大队甘凉滋润药中,既能防寒凉甘滋以碍胃,更有和胃降逆之妙用。经过对白虎加入参汤的合理化裁,变原先以祛邪为主、兼益气津而为以益津气为主、兼除余热。因此,就本证性质而言,其阳明胃热与白虎汤证、白虎加入参汤证相类,只是其热势已减、邪气已少,而气阴两伤的正虚较为明显。

【辨治要点】

主症:伤寒热病解后,身体虚弱消瘦,短气不足以息,干呕欲吐,或伴口渴、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等。

成因: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方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

【原文398】病人脉已解①,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②则愈。

【词解】

①脉已解:病脉已除,脉象正常。

②损谷:减少饮食。

【释义】大病之后微烦的机制及调护。

病人脉象已经转为平和,而至傍晚时分却出现轻微心烦不安,或见微有发热,源于大病新差,病人脾胃功能尚弱,加之饮食不节,调摄失宜所致。人与天地相应,日中阳气旺盛,日暮阳气渐衰,而脾胃阳气亦衰弱,不能消谷,致胃气生郁,食积生热。对此,只要适当减少食物的摄入,则虚弱的脾胃机能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胃气郁滞自然解除。

二、小结

阴阳易、差后劳复之病,皆发生在大邪已退的阶段,同属于病后失于调理所致,故张仲景在六经证治各章之后,另列一篇,专题加以讨论。本篇不仅分析了差后劳复病的有关证治,而且提出了大病之后慎房事、逸体劳、适饮食,防止复发,以保痊愈的护理原则,为后世病后调理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