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7682100000052

第52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1)

【学习要求】

1.掌握水气病的成、因、分类、治法与辨证论治。

2.熟悉水气病的分类及气分、血分、水分的概念及鉴别。

3.了解五脏水的主症和病机。

本篇论述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及预后等。

水气病是以身体浮肿而重为主症的病。水气病的机理与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三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职,不能化水制水,即能导致水湿停留,发展为水肿。此外与三焦膀胱也有关。故水气指病机而言,水肿指症状而言。治疗法则有发汗、利小便、峻下逐水三法。

水气病根据病因病理和症状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黄汗进行辨证治疗。黄汗以汗出色黄如柏汁为主症,因其可同时出现水肿,故合并一起讨论。

根据与五脏的关系可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五脏水与四水有表里上下的关系。

根据水与气、血关系及病位深浅,分为气分、血分、水分。因大气不转、阳虚气滞、营卫俱虚、气血不足而致心下痞坚为主症的病,称为“气分”。凡“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日“血分”,治当通经佐以利水;凡“先病水,后经水断”者,名日“水分”,治当利水佐以通经。

这些辨证方法及治法为后世治疗水肿病奠定了良好基础,至今仍指导临床。

一、成因、脉证

(一)风气相击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脈浮而洪,浮則爲風,洪則爲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爲癮疹,身體爲癢,癢爲泄風,久爲痂癩;氣強則爲水,難以俛仰。風氣相撃,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爲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爲黄汗。(2)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脉象上论述风气相搏的水气病机,并兼及同因异病的变化。

语译

病人脉象浮而洪,浮是外感风邪,洪是水气涌盛。风邪与水气相聚合,如风邪偏盛,则可发生瘾疹,瘾疹使病人皮肤出现小丘疹并瘙痒,痒是正气排泄风邪外出的象征,所以叫泄风,瘾疹经久不愈,还可化脓结痂,有如癞疾之象。若水气偏盛者,则发为水气病,水气病人因全身浮肿,所以俯仰困难,可以采用发汗方法治愈它。怕风是表阳虚弱的象征,多属风水病;不怕风的,小便通利,这是寒湿郁于上焦,其人口中涎沫较多,此为黄汗病初起的证候表现。

阐释

浮脉属阳主表,风为阳邪,风邪伤于表,卫气抗争,其脉多浮,故曰浮则为风;洪是水湿之气与风邪相合,水气盛于外,气分偏实的反映。脉浮而洪,是风邪与水湿之邪相互搏结于肌表之征,故曰风气相搏,此时易产生浮肿,故日风气相击、身体洪肿。风邪与水湿之邪的偏盛,其表现的病证有所不同:一为风强,即风邪偏盛,风毒湿热入于血分,轻则发为瘾疹而身体皮肤发痒,这是风邪外泄之征,故曰痒为泄风。如持久不愈,瘾疹逐渐融合结痂如癞疾之象。二为气强,即水湿之气较强,水湿之气泛溢肌表而成风水,身体肿甚,则俯仰困难。此条说明风水的形成是水为风激,水气充斥肌表。故治宜发汗祛风,使风水从汗而解。风水证有表虚、表实之分,如恶风则虚,即表阳虚。若不恶风而小便通利,其口多涎则当考虑黄汗证初期,上焦有寒湿,营卫阻滞,津液停聚,故见口多涎沫;病未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通利。此时患者虽身浮肿,应与风水作鉴别。

(二)脾虚不运,水热互结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6)

[参考原文]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7)

[白话语释]

提要

此两条从趺阳脉的变化,论述水气病的病机。

语译

趺阳部位的脉象一般是沉伏的,而今反见紧象,这是素体有寒邪内结的缘故,所以病人常患腹痛,腹中积块或聚或散,游走无定处的证候,应当用温药治疗。如果医生反用苦寒之药攻下,病人就会发生胸中满闷和呼吸短促的变证。

阐释

趺阳脉为足阳明胃脉,其常脉当伏,今反见紧,紧脉主寒,寒气内聚则见寒疝腹痛,或时聚时散的瘕证。此疝瘕属于阴寒内盛之病,治当用温法,若误用苦寒攻下,则更伤中阳,导致阴寒上逆,而见胸满短气等症。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虚,伏則小便難,虚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爲水矣。(8)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水热互结的水肿病机理。

语译

寸口部的脉象浮而兼迟,脉浮为外热,脉迟为热邪潜藏,热邪与营血相聚合,则内伏而不外达,故名之日沉。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兼数,脉浮为胃热气盛,脉数可使小便艰涩不利,热邪与水相互聚结,不能由小便排泄,则沉伏于下,故名之日伏。热邪沉潜,加之水邪留伏,水热互结,则可导致水气病,故名日水。热邪沉潜则使络脉营血亏虚,水邪留伏则使气化不利而小便困难,虚热与水邪相合,水热之邪不从小便排泄,反而泛溢皮肤,于是形成水气病。

阐释

本条通过寸口脉浮而迟的脉象,来论述上焦客热内潜的机理。浮脉为阳主热,迟脉为阴而主潜藏,热潜相搏为热邪内伏而不能外达,故名日沉。通过趺阳脉浮而数的脉象,说明中焦有热之机。趺阳脉主脾胃,脉浮而数指热邪留滞于内而不外达,故曰热止相搏名日伏;沉伏相搏,名日水,上中二焦之热相合,热盛损伤肺脾,水液的通调、运化失职,水热互结,停蓄于内,泛溢肌肤,形成水肿病;通过虚难相搏进一步阐述水热互结水肿病机的演化。因上焦热邪内伏,气不外行故络脉空虚,热邪伏止于中,阳气不化而小便难,此时水不循常道运行,浸溢于皮肤肌肉之间,而成水肿。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於陽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爲痛,沉則爲水,小便即難。(9)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肾密切相关。

语译

病人寸口部的脉象弦而兼紧,脉弦是卫气运行不畅,因而病人感觉怕冷。同时因水液不能正常浸渍和排泄,所以流注于肠道之间,形成水气病。

若少阴部位的脉象紧而沉,脉紧主疼痛,脉沉有水气。寒自内生,气化失职,所以导致小便困难,也能形成水气病。

阐释

寸口指寸部,候肺主表。弦紧脉属阴主寒。寸口脉弦而紧是寒邪外束于肺卫,卫气不行,故而恶寒。肺主宣发,通调水道。寒邪外束,肺气失宣,通调失职,水液不能正常敷布濡养脏腑形骸,亦不能下输膀胱气化为尿液,反而流注于肠道,蓄积而成水气病。少阴脉属肾,紧脉主寒主痛,沉脉主里主水。少阴脉紧而沉,是肾阳不足,阴寒水饮内盛之象。寒胜则痛,或腹痛,或骨节痛;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短少困难,则水蓄于内而为水肿。

(四)血病及水,水病及血

1.血分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爲水,遲則爲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爲血,血不利則爲水,名曰血分。(19)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从寸口、趺阳、少阳、少阴等脉的变化,论述水气病形成的机理。

语译

老师说:病人寸部脉象沉而迟,沉脉主水,迟脉主寒,寒水相互搏结,可以形成水气病。若趺阳脉见沉伏,表示脾胃阳气不足,脾气衰不能消化水谷,于是水粪杂下,像鸭子的稀薄大便,胃气衰则营卫运行不畅,故见身体浮肿。若少阳脉沉而弱,少阴脉细而小,则表示肾气不足。这样的脉象如见于男子,因肾气不化而小便不利,可导致水气病;如见于妇人,则常见经水不通。因为月经来源于血,经水不通则表示血行不利,血不利则化而为水,亦可形成水气病,但这叫做血分水气病。

阐释

寸口脉为阳主肺,寸口脉迟为肺气虚弱,血脉运行不畅;脉沉为肺失通调,水气凝聚,寒水内盛;沉而迟为阳虚阴盛,治节失常,水湿溢于肌表,故形成水肿。脾胃阳气衰弱,不能鼓动脉气,则趺阳脉沉伏不起;脾胃俱虚,不能腐熟运化水谷,不能分清泌浊,水粪杂下,则大便鸭溏;若水湿外溢肌肤,即可产生水肿。少阳脉候三焦之气,三焦气弱血少,故少阳脉卑;少阴脉候肾气,肾阳虚,故少阴脉细;三焦气弱决渎功能失常加以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故男子则小便不利。冲为血海,从《灵枢·动腧》“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可知,肾虚可使冲脉虚衰,阳气不足,寒凝血瘀,故在妇女则经闭。月经来源于血,血行不利,则水亦不利而为水肿,可见月经不调亦可形成水肿,故日“血分”。

血分主症为全身水肿,面色黯黑,唇青甲紫,胸胁或腹部刺痛,尿血便血,甚神志昏聩,女子月经量少有瘀块或见闭经,舌淡紫黯,边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辨证属血脉瘀阻,阳虚水停;临床根据“血不利,则为水”之旨,立活血化瘀,佐以利水法,方药可选当归芍药散或桂枝茯苓丸加大黄、泽兰、益母草、红花、土鳖虫等。亦可用于治疗眼科水肿病、渗出性胸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等因血行不畅或血瘀而致水湿停聚之疾。

2.水分、血分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間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20)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妇人病水,有血分、水分之分。

语译

妇女患有水肿病,有血分、水分之不同,这是为什么?老师说:如果病人月经先停,后病水肿的,叫血分,这种水肿病难治;如果病人先病水肿,其后月经闭止不来的,叫做水分,这种水肿病易治,为什么呢?因为去其水,则月经自然即来。阐释

所谓血分,是指月经先闭,而后病水肿。经水先断的原因有二:一为血脉壅塞不通;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因血先病而后形成水气病,故曰血分。属瘀血者难化,属血虚者难补,血分深而难通,血不通则水不行,故曰此病难治。所谓水分,是指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因水分病浅而易行,治宜行水散湿,水去则经水自通,其病可愈,故曰此病易治。

水气病在水分,其主症为全身水肿明显,按之凹陷,面色(huànɡ)白,恶心呕吐,小便短少或频数量多,女子可伴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可伴阴囊肿大坠胀;舌淡苔白润,脉迟缓滑;病机当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故治以温阳利水为主,佐以活血;方药可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桃仁、红花等。

(五)气分病成因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爲寒,澀爲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爲氣,遲則爲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不利;營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防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虚則遺尿,名曰氣分。(30)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气分病的病机、脉证和治则。

语译

老师说:寸口脉象迟而兼涩,迟为有寒,涩是血不足。又趺阳脉象微而兼迟,微是气虚,迟是内寒。由于气血虚寒,于是手足逆冷,说明营卫运行不利;而营卫运行不利,则致腹部胀满,肠中气水相攻逐,故肠鸣有声,甚至寒气攻冲于小腹膀胱部位。如果营卫之气俱衰,卫阳不通即身体寒冷,营阴不通就骨节疼痛。如营卫失调而不谐行,卫阳不通则恶寒,营阴不通则肌肤麻痹不仁。只有营卫二气相互结合协调,人体之气才能正常运行,大气一转,其水湿邪气就会消散。如病变属实证,患者常有腹胀矢气的表现;如属虚证,则常有小便失禁,这叫气分病。

阐释

寸口脉候心肺,趺阳脉候脾胃。从寸口与趺阳之脉象说明气分的病机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寒气凝滞。症状可见手足逆冷、腹满、肠鸣、身冷、骨痛、肌肤麻木不仁等。阳气不通,肌表失其温煦则身冷、恶寒;阴气不行,精血不滋润于骨则骨痛,不濡养于肌肉则麻痹不仁。原文“阳气不通”与“阴气不通”,“阳前通”与“阴前通”四句属互文见义笔法,宜前后互参。病属阴阳失调,治宜调其阴阳,温运阳气,即文中所说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意在恢复人体阳气的气化功能,使气行津布,水气消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系指气分病有气虚、气实之分,若阳气衰微,肾气不固摄,见遗溺,属气虚;若寒气郁结,泄于后阴,则见矢气,属气实,但二者均为气分病变。

本条所述气分病阴阳相得,调和营卫,转运大气的治法,不仅适用于水肿病,其他如血痹、虚劳、胸痹等病,亦常采取这种治法。

气分的主症为水肿,腹胀嗳气,胃脘痞塞胀满,舌淡苔白或白厚,脉迟涩。病机属阳虚水停,结于气分,气滞不畅;故当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散结;可选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或枳术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