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7682100000021

第21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2)

[医案举例]

郑某,女,49岁。1980年11月17日诊。患者有高血压5年。血压波动在(160~230)/(95~130)毫米汞柱之间。经常头痛头晕,服过多种降压西药,但效果不显。1980年11月6日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Q-T间期延长0.44,眼底检查:视网膜血管痉挛。

近一周来,头痛,眩晕加剧,手足麻木,面红,口苦,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硬数。血压180/110毫米汞柱,诊为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有欲动之势。用风引汤加减,处方:寒水石24克,紫石英30克,石膏18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石决明20克(均先煮半小时);滑石14克(包煎),赤芍15克,干姜3克,大黄9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钩藤12克(后下);菊花10克,黄芩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2次服。

三剂后头痛眩晕大减,便通溲清,黄苔消退,脉缓,血压170/100毫米汞柱,余症同前。原方加灵磁石30克,干姜增至6克再进。12月4日血压正常,头痛,眩晕消失,已可自由行走,唯舌头感不太灵活。原方去寒水石、磁石、大黄,加石菖蒲10克。至12月30日诸症皆失……追访一年,血压一直正常。

[程广里.风引汤的临床运用.中医杂志,1982,12:25]

(三)血虚受风(防己地黄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防己地黄湯:治病如狂状,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热,其脈浮。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阴虚血热,感受风邪所致癫狂的治疗。

语译

防己地黄汤用于治疗狂躁不宁,行为反常,自言自语不休,脉浮,但不恶寒发热的病证。

阐释

素有阴虚血热之体,感受风邪,风为阳邪,易人里化热,风之邪热与里之阴虚血热相搏,则化火生风,热扰心神,故病者狂躁,妄行,独语不休;其脉浮而无寒热者,言无恶寒发热的表证,脉浮为阴虚血热,风火内炽所致。治当用防己地黄汤滋阴凉血,清热息风。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喜妄如狂,而精神萎靡,独语不休,视物模糊而似鬼状,时欲漱口不欲咽,无寒热,舌质红,少苔,脉浮或数或虚。

[病机]

阴虚血热,感受风邪。

[治法]

滋阴凉血,清热息风。

[主方]

防己地黄湯方

防己一錢桂枝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二錢。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黄汁,和,分再服。

[主方分析]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凉血,以清其内炽之热;甘草助地黄清热而兼调诸药,防己苦寒,能泄血中湿热而通窍;轻用防风、桂枝疏风祛邪,以驱血中之风外出。

[比较鉴别]

防己地黄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大承气汤证均属热扰心神引起如狂或独语证。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属太阳膀胱蓄血证,热与瘀结于下,血热上扰心神,以如狂,少腹急结,甚至硬痛,发热,小便自利,脉沉为主症。大承气汤证属阳明腑实,胃热扰心,以日晡所发热,独语,烦躁,大便难,脉沉为主症。防己地黄汤证属血虚生热,热扰心神,以如狂妄行,独语,无寒热,脉浮为主症。伤寒蓄血与阳明腑实用攻法以下之破之,中风之血虚瘀热内结则用疏补以清之消之。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癫证、狂证、精神病,属本方证机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加天冬、知母、丹参;躁狂不安加龙骨、牡蛎、代赭石;肝气郁结加佛手、郁金、柴胡;兼有痰热加鲜竹沥、胆南星、桔梗;不识亲疏、妄言乱语、躁动不安加远志、石菖蒲、合欢花。

(2)心悸,证属风邪稽留,营血郁热者,加麦冬、黄连、木通、赤芍、茯苓。

(3)剥脱性皮炎,加荆芥、泽泻、土茯苓、黄连、前胡、野菊花。

(4)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风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如关节红肿、皮肤有环形红斑、舌质红者,去桂枝加忍冬藤、牡丹皮、赤芍、水牛角;心律不齐者加苦参;尿血者加白茅根。

[医案举例]

刘某,20岁。其父叔皆大贾(gǔ),雄于赀(īi),不幸于1943年次第殂(cú)谢,丧停未葬。君因自省休学归,店务猥集,不谙经营,业大败,折阅不知凡几,以致债台高筑,索债者络绎于门,乃只身走湘潭收旧欠,又兴讼,不得直,愤而归。遂神志失常,时而抚掌大笑,时而歌哭无端,偶尔正性复萌,深为赧(nǎn)然,医以为癫也。进加味温胆汤并吞白金丸,曾吐涎少许,症状未减轻。诊脉细数,舌绛无苔,胸中痞闷,夜不安卧,小便黄短,是为志拂郁而不伸,气横逆而不降,心神耗损,肾水亏乏,火气妄凌,痰涎泛溢,有癫之意不若癫之甚,所谓“心风”证也。治以益血滋阴,安神调气为主。拟《金匮》防己地黄汤加味。处方:生地60克(捣汁兑),甘草6克,防己9克,桂枝3克,香附9克,首乌、竹沥各15克,兼吞安神丸12克。日服2剂。三日复诊,神志渐清,潮发减少,随进滋阴安神汤,又调理半月;改用栀麦归脾汤,仍吞安神丸,善后补养,再1个月而身健复元。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60]

历节病

一、成因

(一)肝肾不足,水湿浸渍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爲腎,弱即爲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黄汗出,故曰歷節。(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浸的历节病机。

语译

寸口脉沉而弱,沉脉主骨病,肾主骨,故沉脉实揭示肾亏;弱脉主筋病,肝主筋,因此弱脉实反映肝虚。本肝肾亏虚,又于汗出之时用冷水沐浴,致水湿由汗孔而人,流注筋骨、肌肉,伤及血脉,遂出现全身诸多关节疼痛,而且关节肿胀局部溢出黄水,此称为历节病。

阐释

肾藏精主骨,又主人身元气,肾气不足,阳气虚衰,故日“沉即主骨”,“沉即为肾”;肝主筋而藏血,肝血不足,脉气不能充盈,筋脉失养,所以脉弱,故日“弱即主筋”,“弱即为肝”;肝肾气血不足,筋骨失养,是为历节病的内因。肝肾气血不足,营卫空疏,汗出腠理开泄,更因汗出入于水中,或冒雨涉水,寒湿乘虚内浸,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留滞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关节渐致肿大疼痛,甚或溢出黄汗,则形成历节病。此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临床应用】

风寒湿痹久治不愈,有骨变筋缩之变化者,常用熟地、牛膝、杜仲、川断、桑寄生等药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如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三痹汤(续断、杜仲、防风、桂心、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黄芪、牛膝、甘草、秦艽、生地黄、川芎、独活、生姜)等方,既益肝肾,补气血,又能祛风湿,止痹痛,实为本条精神的具体应用。

(二)气虚饮酒,汗出当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7)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气虚风湿历节的病机证候。

语译

外形肥胖之人出现涩小的脉象,同时伴短气、自汗、关节疼痛,不可屈伸,这都是由于嗜酒过度,复加汗出,感受风邪所致。

阐释

身体虚弱而肥胖的人,由于本虚标实,形盛气虚,湿盛阳微,气血运行不畅,故其脉象多滞涩不利,涩小无力;阳气不振,中气不足,故动则气短;中虚而卫阳不固,故时有自汗出;汗出则腠理空虚,风湿之邪乘虚侵入,况且肥胖之人素多湿盛,加之反复饮酒过度,伤脾碍胃,湿从内生,或汗出当风,风与湿内外相搏,痹阻经络关节,阳气不通,血行不畅,因此形成历节疼痛,不可屈伸之病。

【临床应用】

(1)凡气虚挟湿挟瘀,见气短自汗,舌质淡,苔薄白津润,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海桐皮、薏苡仁、独活、桃仁、红花,补气温阳、活血胜湿。

(2)如历节病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细白而滑,关节冷痛,确属阳虚湿盛者,可在桂枝附子汤或甘草附子汤温经复阳、祛风除湿的基础之上,再加活血化瘀之品。

(三)胃有蕴热,外感风湿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历节病病机。

语译

足背趺阳脉浮而滑,滑揭示胃中谷气实而有热,浮表示里热外越,蒸发津液外泄,故汗出。

阐释

趺阳脉是主候胃气之脉,在足背上五寸骨间动脉处,即足阳明经的冲阳穴。趺阳脉往来流利,轻取即得,故云趺阳脉“浮而滑”。因素积酒谷湿热而与外感风湿相搏,即谓谷气实,故曰“滑则谷气实”。趺阳脉浮,为里热外越而腠理开,津液外泄而为汗,故曰“浮则汗自出”。假如值此汗出腠理空疏之时,感受风邪或冒雨涉水,则内热与外邪相搏,亦能成为历节病。

【临床应用】

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常用宣痹汤以清利湿热,宣通经络(木防己、薏苡仁、滑石、杏仁、蚕砂、半夏、赤小豆、连翘、山栀),痛甚加海桐皮、姜黄、地龙之类宣络、祛风、利湿,并可配用三妙散以增强清热燥湿之力。

(四)过食酸成,内伤肝肾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不通,不獨行,营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黄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爲歷節也。(9)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偏嗜酸咸致历节的病机及其与黄汗病的鉴别。

语译

偏嗜酸味则伤筋,筋伤则弛缓不用,称之为“泄”;偏嗜咸味则伤骨,骨伤则痿软无力,称之为“枯”。肝肾俱虚,筋骨痿软,则称为“断泄”。营虚不濡,卫虚不煦,营卫俱衰,则三焦功能失职,而肢体的皮、肉、脂、髓失去充养,所以全身消瘦,唯独两足肿大。如果两胫发冷,身出黄汗的,属于黄汗病;两胫发热,关节局部出黄汗的,则属历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