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7679500000006

第6章 解析心理学(5)

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这种整体观点有着与之相应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飞速崛起,快速发展,并妄图征服整个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个地区的国家都完全臣服于德意志帝国。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对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例外。

六、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是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的,其后被不断地修正,发展至今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创始人弗洛伊德,以及弗洛伊德的学生阿费烈德·阿德勒、奥图·兰克、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史塔克·苏利文、卡伦·杭妮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自然性、情欲的一面,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分析、总结,经多年累积逐渐形成的。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学派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的理论观点涉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和防御机制,其关键的治疗核心在于宣泄和对移情的成功处理,以有效、彻底地消解问题的情结,这些都构成了此后精神分析学派发展的基本框架。

1971年,美国曾经有人将精神分析视为“伪科学”,将精神分析比喻成为“骗人的巫术”和“骗钱的玩意”,这显然是一种以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衡量所有人文科学的偏差、偏见。精神分析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科学和经验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在目前的效果研究中,精神分析各学派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精神分析并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唯一真正有效的疗法。精神分析学是一个心理治疗的创造性的开始,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部。至少在人本主义疗法和行为主义疗法兴起后,它就不是唯一的有效疗法了。

七、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同时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可以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

1903年,在安吉尔的指导下,华生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动物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之后在芝加哥大学主持动物心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1908年,华生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到霍布金斯大学担任教授的职务。期间,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建立和发展起来。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各种身体反应的有机组合。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质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则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他认为:心理现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具体来讲就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只不过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深受进化论问世以来的动物心理学的影响,华生曾经做过许多动物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以外,一切复杂的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界长达30年。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了很多人文科学中去,并因此出现了“行为科学”这个名称。发展至今,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涉及的领域仍然在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是名称的起源、原因都不能不归之于行为主义。后来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虽然意识重新被重视,但是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也尽量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

八、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所创立的,现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应当是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例如动机、欲望、快乐、幽默、价值、情感、爱情、生活的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嫉妒、仇恨等真正属于人性各个层面的问题。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的看法,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的,而且在人类的本性中原本就蕴藏有无限的潜力。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了解人性,而是更进一步地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善”的人性的充分展现与发展,以期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对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做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对人类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时代条件和具体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人本主义的主要理论有二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根本动力不在于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将需要层次论归结为两大类、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就好像一座金字塔一样递次推进,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这些递次推进的层次,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地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两类需要中,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一旦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驱动力。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为人类所特有的,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的需要之后所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第二个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产生真正的、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将这个幸福感称之为美妙的“顶峰体验”。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是这样的: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任何关于“自我”的概念,而随着他(她)——这个婴儿与他人以及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把“自己”与“非自己”渐渐地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这个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就开始激活了,在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所有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但有些则是相反的。满足、愉快、幸福的积极经验会使儿童保持、寻求、再现,而那些不满足、不愉快、痛苦的消极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满足、愉快、幸福的积极经验的过程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儿童的这种受关怀、受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因为他人(包括他们的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们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儿童关怀与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所需要的这些条件体现了父母以及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真实地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然后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来是属于父母或他人、社会的价值观念内化,成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就这样,渐渐地儿童就会被迫放弃按照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真实的经验,而变成用自我中已经内化了的父母的、他人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这些真实的经验。这也就表示:儿童的自我和真实的经验之间发生了异化,而当真实的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之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因而就会产生焦虑、烦躁等。当预感到真实的经验与自我不一致之时,个体就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或选择性知觉来对真实的经验进行加工,使这些真实的经验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的效果。如果运用防御成功,那么个体就不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而如果防御失败,个体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观察人的动机发展,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金字塔的顶峰只能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一点仍然不足以解释人类为了真理、和平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与行为。晚年时期的马斯洛意识到了这个矛盾,所以提出了超人本主义,以弥补从单纯的个人出发追寻人的价值的动机论的不足,打破局限。

超人本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第四势力,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渴望以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生命尊严的心理学,那么超人本主义则是一种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了人类以及人性的心理学。

九、日内瓦学派

日内瓦学派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所创立的,所以又称为皮亚杰学派。日内瓦学派是当代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的主要派别之一,此派别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对儿童科学概念以及心理运算起源的实验分析,探索智力的形成和认知机制的发生以及发展规律。日内瓦学派的最初活动可以追溯至J.皮亚杰于1921年前后在巴黎比奈实验室工作期间所进行的一些关于儿童智力的研究与分析。

日内瓦学派的分析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以及智力成长的一般规律:第一个是知觉的发展,知觉的场效应在各个年龄阶段是保持相对不变的,但是知觉活动却受到了智力运算的影响而水平呈现渐次地增高。第二个是符号功能和记忆的发展。儿童从感觉——运动阶段到前运算阶段,逐渐发展了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绘画、心理意象以及言语等符号功能。第三个是具体运算的发展。儿童在获得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之后,就掌握了类与关系之间的逻辑,能够对加法和乘法进行分类,能够进行一维和二维的序列化活动。

日内瓦学派注重研究人的认知活动,但是这一点并不同于认知心理学的内容。日内瓦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以及教育学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J.皮亚杰本人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

日内瓦学派的理论与所进行的实验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日内瓦学派只侧重于儿童认知一般规律的研究而忽视了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别;有的学者认为,日内瓦学派对于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些绝对化等等。一系列的批评促进了皮亚杰学派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完善,例如后来的英海尔德、辛克莱·德茨瓦尔特以及D.博韦就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差异、儿童教育以及学习等社会因素对发展的作用加以详尽的探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