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对某大学200名毕业生进行了历时2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9名豁达、宽厚、意志坚强的人,全部都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只有2个人得了慢性病;而48名经常处于焦虑、忧郁状态的人,都是一事无成,并有18人得了重病,大部分人在50岁前后就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焦虑的心理,烦躁的心情就如同人生的腐蚀剂,让人身心俱疲,甚至还可能以付出美好的家庭、事业、生命的代价。保持一颗健康、阳光的平常心,不仅是每个人工作、生活的保证,而且对人的一生也有重大的影响。
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沉着冷静、脾气温和,轻易不与人争斗。他们生活态度积极,有幽默感,人们与之相处,是一种乐趣。而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是他们赢得幸福生活的制胜法宝。
有人向曾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度成为美国人批评的中心人物,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你,对你的言行举止嗤之以鼻。但是现在你是美国政界的元老,两大政党的人都对你十分尊敬,当你广受大家争议时,你有没有感到生气,进而扰乱你的目标?”赫伯特·克拉克·胡佛说:“每个人一生都需运用自己的头脑。当我决定从政时,我已仔细思考过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清楚地知道我将遇到最尖锐的批评,所以,当我碰到尖刻的批评时一点也不感到惊讶。我早已预料会有这种事,因此,我能够平静地面对批评。”
平常心看似无为,其实是无为中有为,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没有人能打倒他们。因为他们拥有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风也好,雨也罢,他们总是屹立不倒,静静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处挑战,就像傲然挺立在黄山上的迎客松。
一个人如果只会“心想”,却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他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事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它不只意味着一个人在春风得意、万众腾欢之时的气定神闲,更是他在曲终人散之时的坦然和淡定。
国际象棋高手谢军不管比赛的路途多远,她的行李中总会备有笔墨纸砚。临睡前铺开纸写上几笔,成为她每日必做的一件事。第一次参加世界冠军赛时,她喜欢写“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经过几次世界大赛考验后的她,落在笔下的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平常心”。
保持一颗平常心并非是一种深不可测的玄机,它只是普通人的平凡心态而已。但是,许多人却很难做到如此简单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在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在名与利的多重诱惑下,滋长了自私、贪欲、痴迷、浮躁、报复、好胜、狂妄等种种不良心态,导致痛苦烦恼和厄运纷至沓来。
人们应该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确保心态在任何情况下不失衡,头脑在任何情况下不发热,不断用恒温的天平来校正自己的人生航标。如出门无车,不必烦恼,你要知道“走路可以锻炼身体”;粗茶淡饭,不必发愁,你应当知晓“用不着因胖而发愁”;没有高档衣服,不必叫苦,你应当知道“内在美胜过外在美”;居室装修很简朴,不觉寒酸,你需要知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平常心是一种超脱凡俗,超越功名利禄的大悲悯和大情怀,貌似不动声色,实则声色尽收眼底。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人们应该提倡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人们想要快乐一生而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荣辱升沉,对待种种意外,都是拥有平常心的表现。
人的一生最难的是保持一份好心情,以一颗平常心应对人生的潮起潮落,你就会生活得像鱼儿一样悠闲,像鸟儿一样自在,像花儿一样灿烂,就会拥有最美好的人间天堂。所以,试着去拥有一颗平常心,你的生活就会从此与众不同。
让热情充满生活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如果你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那么生活就会赋予你阳光雨露,你会在愉悦的环境下收获累累硕果;如果你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那么你将一直在阴霾的天空下挣扎,潮湿的心永远得不到晾晒,甚至会霉变畸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作家杜利奥说道:没有什么比推动热情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如果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处于不佳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杜利奥定律”。在心理学上,充满热情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容易培养一种积极的正面情绪。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往往充满乐观和朝气,做起事来也更有劲头。
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感到疲劳。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只是用脑的话,不会使人们疲倦,单就头脑而言,在8个或过12个小时之后,工作还可以像开始时一样地有效率。那么是什么使人感到疲劳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就是所谓的“心理疲劳”。尤其是以脑力活动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更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因素决定了他们疲劳与否。心理疲劳的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思想迟缓、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
心理疲劳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它们主要由一些消极情绪,如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工作无聊、觉得生活无意义等引起。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热情,就不容易感到疲劳,而且会提高工作效率,生活也会很有激情。
一位哲人曾说过:“冷漠的人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因为他的冷漠不仅营造不了幸福的环境,反而会禁锢了自己的心灵,也就禁锢了一双飞翔的翅膀。”热情地面对生活并不需要你有多少金钱,有多少空闲时间,而在于你是否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如果你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那么生活就会赋予你阳光雨露,你会在愉悦的环境下收获累累硕果;如果你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那么你将一直在阴霾的天空下挣扎,潮湿的心永远得不到晾晒,甚至会霉变畸形。
张欣几年前遭遇了下岗和离婚的双重打击,尤其是在家庭“保卫战”中,她更是一败涂地,伤痕累累。身心俱疲的她没有从此沉沦,而是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她说:“苦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给别人呢?痛苦的放大会让人远离你,而热情的传递会让人亲近你。”在朋友的帮助下,张欣应聘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的工作中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她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来,张欣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一个有知识、有修养且非常关心她、体贴他的男人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事业的顺利,家庭的幸福,让她每天都充满了朝气和自信。
时时刻刻充满热情,生活就会少几分无奈,多几分精彩。人的一生此起彼伏,曲折坎坷。快乐与痛苦参半,有时候痛苦会更多。你与其感叹或抱怨,不如拿出你的热情面对生活,为生存和生活的热情奋斗,这个奋斗的过程,恰恰就是培养生活热情的过程。
几千年前,苏格拉底提出“怎样才算是好的生活”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寻找新的答案。可是无论人们的答案如何改变,有一点可以肯定,热情可以让人们用内心的激情击退生存环境的寒流,让人们离想要的生活更近。
热情是一种难得的可贵品质。凭借热情,人们可以释放出潜在的巨大能量,形成一种坚强的个性;凭借热情,人们可以感染周围的朋友,让他们理解、支持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凭借热情,人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赢得宝贵的发展机会。用热情煽动生活,人们才能跨进幸福的门槛,享受生活的阳光雨露。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人们就会树立拥有美好生活的信心。一个人如果面对贫困、疾病、失业、失恋、丢官、破产甚至一无所有时,都能够不失对生活的热情,那么他必定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他有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态度,有对未来的饱满热情,这也是幸福生活的真谛。
著名音乐家亨德尔年幼时,家人不准他去碰乐器,不让他去上学,哪怕是学习一个音符。但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他对音乐的追求,他在半夜里悄悄地跑到秘密的阁楼里去弹钢琴。
莫扎特孩提时,成天要做大量的苦工,但是到了晚上他就偷偷地去教堂聆听风琴演奏,将他的全部身心都融入音乐之中。
巴赫年幼时只能在月光底下抄写学习的东西,连点一支蜡烛的要求也被蛮横地拒绝了。当那些手抄的资料被没收后,他依然没有灰心丧气。
同样,皮鞭和责骂反而使儿童时代充满热忱的奥利·布尔更专注地投入他的小提琴曲中去。
把每天都当成感恩节
感恩一词在《牛津字典》上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心理学所说的感恩是一种内心境界,把自己完全看成是世界、生命、人类的一个部分,因为整体我们存在,由此对整体充满敬畏与感激之心。
心理学认为:“感”是体验感受,通过人的感受认知世间的人与事,也就是知恩的阶段。但有认知是不够的,人的思想与情感如果对他人的帮助没有经历认同的过程,就无法达到施恩、报恩的彼岸。或许只是暂时的感动,没有得到及时反复巩固,久而久之便淡忘了。所以,从“感”到“恩”有一个质的飞跃过程,也就是体现在人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五个心理因素在感恩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作用,一般以知恩为开端,情感诉求为桥梁,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为条件,崇高信念为支撑,行为习惯为归宿。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人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时,你是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会一无所有。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有一个富裕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店老板。看着店外饥饿的孩子们,他拿出一篮子面包说:“这些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话一说完,饥饿的孩子一窝蜂似的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大声叫嚷着,说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谢谢,就都走了。
有一个叫艾丽丝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店老板表示了感谢后才离开。
第二天,面包店老板依旧把盛有面包的篮子放到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还像昨日一样疯抢,羞怯、可怜的艾丽丝只得到一个比昨天的还小一半的面包,但她还是真诚地向面包店老板道谢。
回家后,妈妈切开面包,一枚闪亮的金币掉了出来。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金币送回去,一定是有人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当艾丽丝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店老板的时候,他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让面包师把金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一颗平和、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这个金币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常怀感恩之心的人的生活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们的心中,给予得到的快乐永远大于自己的付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永远是温暖的,因为他们有亲情的关怀,爱情的滋润和朋友的真诚。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知足常乐的,因为他们不攀求高官厚禄,奢求荣华富贵,只求平平安安。
1863年,林肯宣布了感恩节为美国的国家节日。在节日期间,很多超市门口会有一个大筐,让人们留下一份食品给那些食不果腹的穷人。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准备大量的食物,敞开大门,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平日里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一天也会极其认真地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家门,募集食品。人们还会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感恩节来过,你就会卸掉很多沉重的心理包袱,拥有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你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宽容有助于生活平衡
心理学上认为:宽容的核心是接纳,也就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伤害自己的事,这并不是强人所难。因为无论是谁,我们不喜欢的人或伤害我们的事都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喜欢,或伤害而自动在我们的眼前消失,所以,接纳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