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精明女人会当家
7676800000022

第22章 母亲是塑造子女的“艺术师”(7)

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老师回答:“好极了!”接着她又问道:“先生,我感到惊讶,你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你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老师露出一脸的惊讶。

这个故事给人的深刻启示是:当人们坚信一个人是天才的时候,他就真的成为天才了。

这一切都源于孩子有了信心,他相信自己是天才,正是这种自信激发了孩子前进的力量。心理学表明:自信心就如同能力的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功能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若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形式进行,可以想象其积累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有人曾问居里夫人:“您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可以说,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自信心从何而来呢?孩子的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多肯定,多鼓励。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肯定与鼓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功能,还能激起孩子对生活、学习的热爱。上例中的“天才”正是因为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产生了自信。而生活中常有的例子:孩子考了90分,兴高采烈跑回家,可家长一问别的孩子,有考100分的,于是一顿批评。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后果是孩子的高兴变成了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信心,就认为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养成自卑的性格。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发现孩子的进步,常常肯定孩子,多鼓励,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生活、学习的热爱。因此我们要时常问自己:你,肯定孩子了吗?

尤其作为母亲,更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要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抓住他的点滴进步和成功,对他作出的努力给予赞赏和鼓励。给予鼓励就等于积累一些积极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还行。积极的性格就是在你一次一次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即使孩子做了不妥的事情,也不要过分指责,而要换成鼓励的口气。如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爸爸,当他看到两岁多的儿子打碎了奶杯,奶洒了一地而呆呆发愣时,立即跑到儿子面前安慰他说:“宝宝长大了,手真巧,会自己拿奶杯了。”接着,年轻的妈妈也赶了过来说:“岁岁(碎碎)平安,年年成长。不要怕,下次一定会拿得住。”这样便消除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一个出身平民的女子,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

然而,撒切尔夫人绝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气质、兴趣等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给她培养起来的高度自信!

玛格丽特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以维持生计。父亲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玛格丽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博览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从小对政治就有了相当多的了解。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要有主见,有自己的理想,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性,随波逐流只能使个性的光辉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请人来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提问。不管她的问题是比较幼稚,还是比较尖锐,她总是充满好奇地脱口而出,而其他的女孩子则往往怯生生地不敢开口,她们只能面面相觑或抬眼望着天花板。

回家后,玛格丽特向父亲汇报学校的情况时,父亲总是鼓励她:“孩子,你有这样的信心,我真为你骄傲。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辩论家。”

父亲的不断鼓励使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上中学的时候,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演讲从不怯场。但老实说当时玛格丽特的演讲技巧一点儿也不高超,用她同学的话说是根本不能振奋人心,这自然不受同学欢迎。玛格丽特却毫不顾忌,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上台演讲。有一次,因为她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那时尽管台下时有嘘声,讽刺嘲笑随之而起,玛格丽特自信好强的个性却使她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依然毫不脸红地演讲下去。

甚至到后来,听她演讲的人都跑光了,她却仍然坦然地把自己想讲的话讲完才停止。许多同学对她这种突出的个性不理解,但她对别人的议论也毫不在意,一直坚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信心是行动的原动力,信心十足的人积极乐观,容易成功。身为父母,要如何建立孩子的信心呢?主要是给予肯定和赞美。当孩子表现合宜行为时,给予肯定,如“你这样做是对的”,从被肯定中建立信心。同时常给孩子真心的赞美和鼓励,让他有成就感。在面对挫折时则要教孩子如何在错误中检讨、改进、吸取经验,并告诉他失败了没关系,要有勇气再站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肯定和赞美不是无原则的夸奖,也要掌握时机,恰如其分。以下几点原则是必须掌握的:

要把握适当的表扬时机 一般来讲,在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时,应马上给予相应的表扬,并让他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得到表扬。父母的态度可以使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对的,是会得到大人认可的,什么事情是不对的,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更好地扬优补缺。

要增强表扬的实效性 表扬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物质表扬、精神表扬(如拥抱、赞许性点头、微笑)、活动性表扬(如承诺一次去动物园的机会)等。一般来说,精神表扬可以多用,而物质奖励和活动性奖励则要慎重使用,不该用的就肯定不能使用。此外,要使表扬有效,父母必须不折不扣地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否则,这样的承诺和表扬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要选择正确的强化物 我们知道,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奖励一盒积木可能非常有吸引力,而对于10岁的孩子,或许他连望都不会望一眼。很显然,父母选择表扬强化物时必须考虑它是孩子心中最想要的而又不是轻易得到的。否则,奖品可能不具诱惑力。

表扬要疏密有度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开始时表扬的强度要大。只要他与昨天相比有一点儿进步,就要及时表扬,这时的表扬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下一个良好行为的出现。而当孩子有了长足的进步时,每次表扬孩子的间隔时间要逐渐拉长,这时的表扬是为了巩固其已经取得的成绩,使表扬真正发挥作用。

表扬宜具体忌笼统 “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表扬过于笼统,孩子听后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因此,在表扬时,要突出被表扬的事情,将评价性表扬改成描述性表扬,哪怕是很明显的优点,也要不厌其烦地重述一遍。如:“小明,你把房间整理得好整齐,我很欣赏。”而含糊笼统的说法,如“你很乖”、“你很漂亮”,则无意义。另外,表扬要真诚。要让孩子感受你对他的称赞是发自内心,并对于他所做的事情感兴趣。过于夸张、不切实际的赞语是没有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建立是很不利的。每个孩子都有个别差异,不要拿他与另一个孩子比较,即使是兄弟姊妹也要避免。据专家介绍,经常被比较为不如人的孩子常表现出丧失信心、退化或幻想、仇视或敌意、害怕被遗弃、攻击别人的缺点、为赢而不择手段等行为。而经常被比较为比人强的孩子则会表现出怕退步的焦虑、担心失去手足朋友的情谊、凡事求完美而造成压力、骄傲自大或不合群等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发现与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欣赏别人的优点,但不可藉别人的优点批评他;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就可以了。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特有的能力,父母要多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成长和学习,而非一味地与人比较,协助他走出亮丽的人生。

孩子不听话,母亲怎么办?

2006年8月31日的《温州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消息:孩子沉湎于网吧,母亲费了好大的劲把孩子找到了;母亲要孩子回家,孩子不听;母亲一生气跳河了,孩子为了救自己的母亲也跳入河中,就这样,母子俩都离开了人世。

报道称,悲剧发生在宜山镇前河蒋村。8月27日这天吃过晚饭,周林18岁的儿子小强一放下碗筷就往外走,没有和家里人打一个招呼。儿子素来爱玩,周林估计儿子这回又是到镇里的网吧上网了。可是儿子这一走,一夜都没回来,母亲开始紧张了。

第二天晚上7点,周林左顾右盼,却始终没有等来儿子小强的身影。“太不像话了,一天一夜不回家,不能任他这样下去了。”周林挨家挨户,几乎走遍了儿子平时喜欢去的场所,终于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乐不思蜀的儿子。找到儿子后,母子俩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已不得而知。只知道一路上,两个人时有争执,走到金家洋河边时,可能见周围没有人,两人的争执一发而不可收拾。

叛逆期的儿子挣脱母亲的手,说道:“我不回家,你不用拉我。”

面对倔强的儿子,绝望的母亲从嘴角里迸出一句:“你再不回家,再不听话,我就死给你看。”接着就听到“扑通”一声,平静的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也许母亲只是想以死威胁一下儿子,也许跳河只是母亲绝望中一时的情绪激动。只是她想不到,这条河即将吞噬两条生命。母亲落水后,儿子在岸上大喊:“救命,快来救命啊!”毕竟母子连心,此情此景,不会游泳的儿子来不及多想,也纵身跳入河中。

母子的尸体先后被打捞起来,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

正如这篇消息写到的“这对母子就这样走了,背后留下深深的思索”,这确实是一篇值得我们每一个关爱生命的人引起思索的消息:作为儿子,如果能多听父母的规劝,不痴迷于游戏,那么母亲也不会绝望到想自杀;作为母亲,如果能够理解叛逆期孩子倔强的特性,委婉开明地从旁指正孩子的言行,而不是以死相逼,这两方中只要有一方做到了,也许这个悲剧就可以避免。

孩子不听话,首先要找原因。教育学家发现,孩子不听话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由于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管束过严。适当的管束是必要的,但有的父母把管束变为对幼儿一切行为的繁琐监督。这也不行,那也不放心,管束得很死,压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二,时机不当。当孩子正在看他喜爱的动画片或图画书,或正在很投入地玩他的玩具、做他的游戏时,如果父母向孩子提出某种与此不相干的要求或命令,孩子往往会不听话。

其三,方式不当。父母若总爱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执行大人的意志,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指令”。如果父母能用商量的口气、民主的方式,孩子则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其四,要求不一。如果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前后不一,或父母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表现出不听话。有时父母提出的要求与其他长辈或老师的要求不一致,孩子也会不听话。

其五,不良影响。孩子特别爱模仿,有时不听话就是受了大人某些行为的影响。比如,父母之间一方要求另一方办某件事,另一方听而不闻,对要做的事视而不见,孩子会在无意中受到“感染”以至效仿。

除此之外,孩子的不听话还有自身身心发展方面的原因,儿童三岁左右为第一反抗期,这一时期其不听话表现得非常突出。孩子往往突然变得令人难以辨认;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可是现在却执拗起来,似乎处处都与大人“作对”,令人惊异。除上述原因外,因身体的不适,环境、生活规律及气候的突然改变,幼儿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听话。

由此可见,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首先不要去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孩子,而要检查自己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有教育学家指出,许多的孩子不听话,恰恰是因为父母不会说话,缺乏与孩子友好的沟通,直接导致了孩子反感不听话甚至对抗的局面。很多家长对这个因果关系不甚明了,对孩子动辄责难训斥直至打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给他们未来的发展投下了长长的阴影——这真是家庭教育最大的败笔!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家庭研究所负责人史特劳斯说,孩子遭受到不公正对待,将严重影响日后他们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科学家已经知道青少年若在语言或行为被欺负后,易患忧郁症,表现出过分忧虑或有暴力倾向。美国德州大学心理学家纽曼还发现,当青少年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可能会产生暴力倾向或用酗酒等方式来宣泄心中不平;当孩子受到不公正对待后,如果能得到来自家庭、朋友或学校的关心,则有很大的正面效果;而在没人关心没人倾诉时,孩子受到的伤害最深……

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学会跟孩子讲道理,学会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也就是说善于把握表扬鼓励孩子的时机和尺度,在这个基础上对孩子的过错及时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将非常乐意接受我们的意见。如果我们总是冷言冷语一味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和逆反心理。要很好地解决孩子不听话的现象,家长应该转变作风,学会平等友善地与孩子交往,着力研究和孩子说话的方法和谈话的技巧。

另外,如果遇到特别任性的孩子,也不要采取打骂的方法进行教育,而应该进行科学的调整。一般来说,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孩子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具体是: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上玩得很上瘾,母亲劝他回家,可他就是不愿走,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或许他就会愉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