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7656800000006

第6章 铜器类(2)

首先是看锈色。凡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美妙诱人,乃自然而生之锈,是为真锈。凡锈色浮于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者,称表皮锈:无论何种锈色,均不润而发出刺眼之色的,行话称“发贼”之物,均为伪制之锈。其次是辨手头和声响。用手掂量,是否过轻和过重:用手鼓击实物,声音清脆微细者,多为真品;铜声混浊者,就值得怀疑。至于花纹与款识,真品与伪作是截然有别的。且不说各代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就从铸作来看,伪品一般都有明显的破绽。因作假的花纹与款识大多是刻的,真器的花纹与款识是铸的,刻的再好,也不像铸的。察铜质与器式也是重要一环。凡在器物的某些部位露出黄铜的质地,都是近世伪造的。铜器的器式,各代不尽相同,同时,各代铜器器式形状虽然很多,但作工极为规律而匀整。而伪造之器,有的则不伦不类,有的则不合尺度,有的则模糊粗糙,其式样与作工是不能与真器相比的。

以上只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对青铜器的鉴赏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作为收藏者不仅要见得多,还要扎扎实实学习历史、文学和考古知识,掌握现代科学鉴定手法。不过,吸取前人的实践经验,既快而又明确地对实物的真伪作出初步的断定,对收藏者还是必要的。只要深入钻研青铜器的理论知识,广泛接触,长期积累,不管是大本营或小作坊的伪作,还是后世的仿造,大体都能看出个分晓。

四、千姿百态铜带钩铜带钩是古人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属于生活用品。它始于春秋,盛于战国至汉,南北朝以后喜用带扣,宋以后改用玉带钩。

带钩的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作钩,用以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其形状有棒形、鸭形、琴面形、竹节形、兽形。不管何种形状,钩首多作鸟、兽头形,钩首饰以华美精湛的花纹,有的还嵌有绿松石或错金银花纹。

铜带钩的工艺和造型,既有时代区别,也有地区差异。战国与汉代的带钩相比较,战国带钩背面的钮于后,且钮平呈钉状,汉代带钩之钮居中,钮呈菌状,时代越晚越靠前:带钩正面嵌松石者多为战国,嵌金银者多为汉代:战国带钩钩首的角度大,汉代带钩钩首的角度小,与钩近于平行。从地区特点来看,中原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江南楚地的带钩,形态也不尽相同。如楚地带钩大多错金错银,或镶绿松石,工艺水平较高,而北地一些带钩,其造型、纹饰有的则带有游牧民族的色彩。

目前在古物市场,各种形状的青铜带钩比较常见,价格并不太高。纹饰一般而又无错金银工艺的带钩,一只不过百元;错金银的带钩属精品,价格在数千元。笔者前几年在天津沈阳道古物市场的小摊上仅花150元就买了4件不同形状的青铜带钩。青铜带钩低价可得,一方面与这种藏品不得出口,非法者难以从中获取暴利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藏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意义尚未被更多的藏家所认识。这种藏品易得、所费不多的现状无疑为国内收藏者提供了购买的机会。

作为保值手段,购藏铜带钩当然以精品为宜。有的带钩工艺精美,且嵌松石或错金,即使价格高于一般藏品的数倍、数十倍,也值得投资购买。因为越是这样的藏品,增值便越高。铜带钩也有假货。古物市场小摊上兜售的赝品大都是用嵌铁片模仿错银的带钩,不但纹饰简单草率,不符合时代风貌,而且形体过大,笨重不堪,表面油黑光亮。战国至汉代的带钩作为生活实用品,是不可能如此粗大的。对此,藏家购买时一定要细心观察分析,以防上当。

五、青铜兵器的价格与行情青铜兵器是古人用以狩猎和战争中用于进攻及防御的器具,常见的有戈、矛、剑,镞、戟、刀,弩机、铜((钅尊))等。

戈是一种进攻性兵器,戈上长条形锋刃部分叫援,其下端的延长部分叫胡,援的后段叫内。戈有直内戈、曲内戈和銎内戈三种形式。它盛行于商至战国,秦以后逐渐消失。矛是一种冲刺兵器,通常和盾配合使用。矛分身和骰两部分。它盛行于商至战国,秦汉以后已少见。戟为戈与矛合体的兵器,既用于钩击,又用于刺杀。戟在商周时很少见,故专家学者大都认为戟始于西周。钺是古代横用的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形似大斧,多见于商至西周早期。剑是手持或佩戴而用于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之兵器,始于商,盛于战国,流行于秦汉。镞即箭头,主要形制为镞身由中脊分左右两叶,叶边缘呈刃状,向前为尖锋,向后成倒刺的后锋,镞后部有的延伸为茎或铤,可以接箭杆。镞在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均有所见,只是形体上存有差异。弩机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远射的兵器。我国新石器时代即有原始的木弩、竹弩,而青铜弩机源于弓,在用手拉弓的基础上,采用机械,这样拉力大,射程远。

铸铜弩机始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汉晋。削刀既是兵器,又是生产工具,有大砍刀和三角形双刃刀两种类型,前者于商代最为流行,后者从商至战国皆用。蹲是戈、矛、戟的饰件。

以上列举的青铜兵器,在古物市场均有所见。从市场和摊点上的销售品来看,无论是出口品还是传世品,凡上面不带铭文的,伪造的极少。这是因为一般的兵器过去是卖不上太大的价钱的,伪造无油水可捞。现在青铜兵器的售价仍然不算太高。在古物市场,一件不带铭文的青铜戈或青铜戟也就卖到300元至500元,青铜剑价格在千元以上。笔者曾买到一件战国时代的内刃戈,卖者要价为250元。西周时的戈基本也是这个价钱。青铜兵器,带铭文的,最有购藏价值,但价格比不带铭文的要高出许多。带有铭文的兵器,真品不多;有的则是在原器上后加的,藏家在购买时要认真辨别。

鉴定青铜兵器的真伪除了要看它的形制,还要看器物的锈色。

真器的铜锈,其表层经过氧化已浸入铜器的内里,有的形成晶莹透亮的包膜,有的通体翠绿,格外招人喜爱。这种自然形成的效果与人工作锈存有明显差别。这也是购买青铜兵器的藏家所要掌握的。

六、车马器及其它小型铜器小件青铜器除各种兵器、带钩外,各种车马器、镜鉴、玺印、小型生产工具等也可为投资对象。镜鉴、玺印将在他文有所涉及,这里仅将车马器、生产工具和某些小件青铜器的收藏价值作一简要介绍。

车马器是古代车马上的饰件。车是王室贵族用来作战、狩猎的陆地交通工具,由车架、车舆、轮、轭四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部件--辕、衡、轴及其饰件。车又是由马驾驭的。为了显示威武和保护战马,又于马首或马背等处装饰若干饰件--马冠、当卢、节约、衔、镳和铜泡等。车马器中,苦和辖是用于车轴两端的饰件:衔,俗称马嚼子;镳与衔合用,饰于马颊上,同衔的两端大环相接;毂在车轮的正中,为辐所凑集贯接之物;轭是辕前用以扼制车马之颈的物件:銮铃是轭或衡上的饰物:当卢是马的首饰,饰于马的两眼之间;马冠是系于马额上的饰物:节约是马络头上带与带相交的饰件:铜泡系为络头各种带上的串饰;盖弓帽为车伞上的饰物,辕首饰为车辕首端的饰件:轴饰为舆与轮间轴上的饰件;踵饰为车辕尾端的装饰物,与辕首饰相对应。这些车马器实际上都是些体积不大、造型灵巧的青铜器件,有的部件还有镂空、镶金、错银等工艺,有的镶嵌绿松石,有的饰以精美的花纹。它们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颇具收藏价值。车马器在古物市场亦有所见,一般器件售价只在百元以上。因车马器未被更多的藏家看重,尚属非抢手之物,眼下正是投资购藏的良机。

青铜生产工具有用作耕田的耜,挖沟掘土用的耒,挖土、锄草用的镢,铲土锄草用的铲,用于开垦的锛,用于收割的镰,切割工具的锯、砍伐工具、刮削工具、挖槽打孔之具、穿孔之具铜锥、垂钓之具鱼钩等等。青铜生产工具在古物市场偶有所见,大都无铭文,价格也不高,私人购藏一些,未尝不可。

此外,藏家若有经济实力,还可通过拍卖会出资购买青铜爵、薰炉、灯、符节一类的文物。这类青铜器虽为小件,只要是真品,更具保值功能。

从1992年10月举行的北京国际拍卖会上获知,国内外收藏家对高品位小件青铜器的竞价是相当激烈的。在这次拍卖会上,一件商代铜戈以400美元起价,经买主之间竞争,投买人遂以3000美元成交。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剑以800美元起价,经过买主十个回合的竞价,最终以1万美元成交。拍卖品中还有一件西周铜爵,估价为1.1万至1.3万美元。数家投买人在开拍之前已看好此物,所以拍卖会便展开竞价。拍卖师以4000美元起价,旋即升至1.2万、1.3万、1.4万至1.7万:此时买主仍互不相让,以1.9万、2万、2.4万、2.5万、2.7万竞价,最终一买主以2.8万获得此物。此番风云角逐提示藏家,小件青铜器的投资潜力的确不可忽视。

七、熠熠生辉古铜镜镜子古称“鉴”或“镜”。宋代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曾将“镜”字改为“照”,故铜镜也叫“铜鉴”和“照子”。我国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鉴”字,字形像一个蹲坐的人侧面对着盆子照脸的模样。(孔子家语)中说:“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进一步说明了镜的作用。

镜,在古铜器中属小巧古朴之品,而且又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展现出优美画像或纷繁有序的图形,故而颇受藏家喜爱。清乾嘉以后,金石考据学兴起,文人更倾心于古镜的收存与赏玩。江苏太仓有一位叫徐元润的文人,平生收集古镜精品百余面,多出自汉、唐两代。这些古镜,有的是他用自己的东西与朋友换来的,有的是他从古董商那里买来的。徐将其所存(少数为里人之物)分别注明尺寸、重量、铭文和其他特征,有的还与《宣和博古图》和《西清古鉴》相对照,加上自己的评价,著成《铜仙传》一书。书中对“透光镜”形成的原理、为何唐镜呈银白色等,均有创解。此后又出现了《藤花亭镜谱》、《小檀栾室镜形》、《古镜图录》、《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簋斋藏镜》、《岩窟藏镜》等有关铜镜的私家著述。其中,尤以梁上椿的《岩窟藏镜》和陈介祺的《簋斋藏镜》为好。此外,冯云鹏与冯云鹓合撰的《金石索》中也把铜鉴作为《金索》中之-类。

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铜镜的收藏和鉴赏已经成为一个专项。藏者中,有的在收集各种铜器的同时,兼收古镜:有的则专收古镜,并着力于古镜的研究,专擅古镜的鉴赏。天津画家梁崎平生喜爱文房用品,兼而收藏汉镜,平日摩挲把玩,深得其趣:藏泉家邱思达以收藏古钱为主,同时也收集古镜,两者相互增进,鉴赏能力益强。当年,天津女一中有一位叫陈述的先生则以收藏古镜为主。他的古镜大都黑漆古色,品相极好,他自己便自然成了鉴赏铜镜的专家。解放以后,由于出土铜镜不断增多,在考古学家的队伍中也涌现一批鉴赏铜镜的专门人才。如多年鉴定文物的程长新对古镜作过精深的研究,学有所长,并发表过专著。湖南的周世荣、浙江的王士伦,以及朱士诫、苏健、侯鸿军等人,均对铜镜有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对古镜的藏玩可分别从“稀”、“精”、“全”上着眼。

所谓稀,是指传世和出土极为稀少的铜镜种类。除战国和战国以前不同类型的铜镜,汉代和汉代以后也有纹饰图案较少见的铜镜。凡这类铜镜都是收藏者渴望得到的珍品,自然出价也高。

比如,汉镜与战国镜相比,战国镜比汉镜稀见,汉镜中除极为特殊的品类,其收藏价值一般都不如战国镜。再比如,在收藏者看来,汉镜一般是品位很高的藏品,所以很多人热衷于搜罗汉镜。可是,汉镜也有稀见和常见之分。昭明镜、日光镜和规矩镜都是汉镜,但因流传在人们手中的太多了,因而也就不那不值钱了;而变形四叶纹镜和以浮雕手法表现主题纹饰的神兽镜、画像镜因比较少见,比起前者来,便显得贵重得多。还有这种情况:同一类型的镜子,纹饰大略相同,但有的或纹饰复杂一些,或稍稍有所变化,这种铜镜也值得珍视。

所谓精,是指制作精美、纹饰美观、品相甚佳的铜镜。譬如唐镜,因处在大唐时代,一般制作较精,但精中之精之品往往是不可多得的。“精中之精”是说唐镜中纹饰最美、制作最为精良的品类。

其中不仅包括那些工艺考究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也包括风乌透腿镜、双鸾衔绶镜等。这些铜镜均代表了唐代铸镜的最高水平。

如果纹饰清晰,镜面光洁闪亮,又没有破损,那就是唐镜中的上品了。宋、金、元时代本来是铸镜工艺江河日下的时期,但这几个朝代也有代表其工艺特色的铜镜上品。像宋朝的人物故事镜、金朝的双鱼镜都是很有特色的,如果品相好,又很完整,也是颇有收藏价值的。除了看纹饰,还要看镜背的铭文,特别是汉镜和唐镜,配以图案的文字越多,越为收藏者所喜爱。因此,从总体上看,战国、汉朝和唐朝的铜镜价值较高:从每一面铜镜的自身特点来衡量,同一时代的东西,价值也各不相同,对此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