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7656800000022

第22章 杂项类(5)

清木雕镂空人物如意长48cm价值1万元~1.5万元各种玉佩饰(带红木盒)价值4.5万元最后再说玉佩。玉是辟邪保平安之物。传说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泽,这种光泽白天不容易见到,夜里可照亮方圆数尺之地,而这种光泽是邪魔鬼魅最怕见到的。故此,上及皇帝下至百姓都喜欢佩戴玉饰以求辟邪禳灾。从历史上看,战国时龙纹玉佩最为盛行。汉代鸡心佩、玉舞人佩最时兴。鸡心佩呈不规则椭圆形,中有一圆孔,两侧或单侧线刻或镂雕、浮雕龙、风、虎、螭纹等。

玉舞人多琢舒袖舞人形象,以透雕和阴线刻琢成。后世多依战国、汉代玉佩的题材,且种类繁多,日臻完美,有子辰佩、虎形佩、斧形佩等。中国人佩戴玉佩之风,从古至今,代代不绝。根据报道,2000年的翰海春拍,玉器拍品中最受买家青睐的就是小件玉佩。

除玉佩之外,还有象牙佩、黄杨木佩、瓷质佩等,都是中国人的珍爱之物。前不久,一友人花400元从小贩手中购得一件黄杨木荷花佩,上雕金鱼、荷叶、莲子,活龙活现,呼之欲出,友人爱不释手,每日挂在腰间。国人钟情吉祥物达到如此程度,更可知其收藏投资前景之广阔。

十一、雕花板收藏正当时近年来,伴随着城乡旧房改造,许多古老的具有民俗特色的雕花板被主家从旧宅中拆卸下来,一批批极具艺术价值的木器雕件随之流向古物商店,登上收藏的殿堂,成为当今艺术品市场的“新宠”。

雕花板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的一个门类,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国的工匠就已运用木雕作为建筑装饰,或是用具上的装饰。唐宋时代,不少官宦文人建造园林、住宅时,已经将“诗情画意”融人建筑的雕刻之中。明清以来,更有相当多的富商、官僚、学者在家乡营造宅第,雇来能工巧匠,在房屋的门、窗,梁、栋、檐、柱等木结构上雕出各种精美的花样。时至今日,这些精雕细刻的建筑木件及木制家具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古代的雕花板,北方以北京、山西、河北一带为主,风格粗犷,具皇家气,南方主要集中在徽州、苏州、东阳、扬州等地,大都玲珑剔透,精巧细腻。明代的,大多简朴大方:清代的,大多厚重繁缛。

据观察,现今购藏雕花板的人主要出于三种考虑。一是用旧雕花板装修房屋。笔者在杭州的几家大饭店内见整个店堂,包括一楼和二楼,全部用旧雕花板装饰起来,颇显古朴、别致。二是作为艺术品用于观赏和室内陈列。收藏者认为:“雕刻完美的木雕品最吸引人之处,是单独摆放一处的装饰效果,比作为整个装饰系统之一部分更为突出。”我曾见到一出版社美编,家中便挂有木雕花明鎏金铜托沉香木雕花卉带板一套全套件其中铃板;件,桃形板6件,长方形板7件,条板3件价值8万元-15万元板,弥觉高雅有味。2000年夏,我和几位画家赴山西平遥、祁县。

他们在一小古玩店中花不多的钱买到几件小型雕花板,带回家中收藏、观赏或悬挂起来作为现代装饰中的壁饰。二是用于电视、电影道具。-位古玩商从山西一大户人家买到一套清初樟木大屏风,某电影制片厂得知后,欲出4万元将其买去,以作电影道具。

雕花板尽管是旧宅和旧家具上的残部件,但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以往它却未被传统的收藏家所看重。如今,众多的艺术品撩起封存已久的面纱,雕花板的价值及价格也随之上升。据业内人土告知,目前一块二尺见方的楠木人物三层雕的花板一般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己见方的普通花板可卖到80元至300元。而那些成套、成系列的雕花板比单件的价格要高2至3倍。那些残次、面部轮廓模糊不清、不完整的杂件,其市价则要大打折扣。因此,买家评定雕花板的价值和优劣,当从工艺、造型、木质及残损程度等方面全面审视,综合考虑。面对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的态势,一些新加工的仿制品也拥入市场。据说东阳、宁波及安徽的一些地方已出现一批私人加工作坊。他们实行单一品种的加工制作,然后销往沿海大城市。这些产品,无论在雕刻工艺还是图案造型上,均无法与先辈的技艺相媲美,整体上总是缺少古代工匠的那种刀法凝炼坚实、古朴稚拙、一气呵成的神韵,而且容易变形、干裂,收藏、观赏价值并不高。

十二、判定黄花梨条桌的依据张秉午先生曾是国营文物店文苑阁的主任,退休后一度为古燕斋当顾问。

1993年夏,有人家中有一件黄花梨明式条桌,请古燕斋代卖,索价6万元。古燕斋接受了,条桌很快运来,摆在店堂。可是,让外行一看,都觉得那家具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条桌长2米有余,高约1米,方腿,束腰,通体无更多雕琢,木质为黄色,看起来很旧。对这件条桌,我个人看,造型和作工确有明式家具的气派,只是木质分不太清,尤其是黄花梨、花梨、红木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清早期乌木罗锅枨半桌价值1万元-1.5万元我始终搞不太明白。为此,我向张秉午请教说:“在鉴定清早期黄花梨圆腿条桌价值8万元-10万元古典家具时,对黄花梨、花梨、红木应该如何区分?您说这条桌是黄花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张先生回答:

“在各种硬木中,最难分辨的就是黄花梨。

一般来讲,黄花梨与花梨相比,黄花梨常泛出金黄色的光芒,且大部分有’鬼脸‘,还发出一种香味,花梨颜色较深,木纹粗而呆板,无’鬼脸‘和香味,纹理也不如黄花梨细而活脱。黄花梨与红木相比,黄花梨比红木轻,硬度也比红木小,从鬃眼上看,黄花梨的鬃眼比红木的鬃眼要大。黄花梨的身价自不必说,若论起花梨与红木的价值,我认为一般的花梨是比不上红木的:从特征上看,红木的纹理比花梨的纹理要细,”说到这里,张指着那条桌说:“你看!这上面就有’鬼脸‘:你再闻一闻,还有香味哩!”我细细寻找“鬼脸”,果然看到木纹上有一块块横竖和斑点比较集中的纹样,这纹样确实与其他硬木的纹理不同。那气味也得细细地嗅,我趴在条桌前去闻,虽香味儿不大,却隐隐可辨。

清初黄花梨雕龙四扇屏风227cm×224cm价值5万元-8万元清紫檀雕龙纹八角桌62.5cm×75cm×78cm十三、秦砖珍贵“秦砖汉瓦”,散发着秦汉文化的芳馨,是不可多得的特殊艺术品,也是考古断代和研究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早已为中国文人所赏识,今人千万不可小视那些“砖头瓦块”。本文专言“秦砖”。

“秦砖”,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砖的统称,不限于秦代。当然,秦代的砖,最为难得。从咸阳宫遗址的发掘来看,除铺地的素面青砖,还有带纹饰的砖。纹饰砖有平行线纹、米格纹、太阳纹多种,也有用于壁面或台阶的几何形纹、龙纹和风纹的长方形空心砖。此外,还有用于屋脊的五棱砖、用于屋角拐接的曲尺形砖、用于墓室拱券处的子母砖、楔形砖。刻在秦叹曰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行无忧万岁之后乃复会永和元年万岁不败大吉砖E的文字瘦劲古雅,在砖上可见到秦代中国文字的本来面目,这种刻字的古砖更为少见。

陕西临潼、凤翔等地还曾发现过秦代扑印骑马射猎和宴请宾客场面的空心砖。两千年飞逝,这些宫苑遗址的残砖,如今都成了收藏家的珍稀宝物。

到了汉代,在临潼、风翔等地发现的那类空心画像砖就更加普遍了。画像砖的内容也愈加丰富,如阙门建筑、各种人物、狩猎,车马、乐舞、杂技、宴饮、驯兽、神话故事以及反映生产活动的画面。

这些画像空心砖主要用于墓室门扉和石壁上部,在四川、河南等省的汉代古墓中均有发现。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的生活和汉代的社会风情。汉代画像砖那独立完整、结构严谨的构图,具有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双重特征,永和五年造作竭力无馀用庸数千士夫莫不相助生死之义务矣至今仍焕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永和五年造作竭力无馀用庸数千士夫莫不相助生元之义务矣除了画像砖,两汉时期还有用多种形式雕记年号的纪年砖,也有几何纹、云纹等纹饰的花砖。中州汴洛一带还曾发现很多罪犯的葬砖,称作“刑徒砖”。形徒砖只记人名及死亡的年月,全是用刀刻划成字,笔道天然质朴,不加雕琢。笔者参观洛阳博物馆,在馆内就目睹了不少这样的古砖。纪年砖、花砖等,有的工整,有的古拙,对于考古和书法及装饰艺术的研究,也是不可多得的。齐白石的书法、篆刻就从刑徒砖里吸取了有益的成分。

魏晋南北朝的墓砖,以东晋为多。当时民间风俗,士大夫治葬做坟,必用特别烧造的墓砖。这种砖坚牢厚重,两侧都有文字,记治葬年月和墓主名字,或治葬子孙名字。另外还有一种长方形墓砖,两面刻着简单的墓志铭,大多出于江南晋宋人墓中。因那时禁止刻石立碑,故改用土砖。这种古砖,称为“砖志”,也可将其归人墓志之属。南宋时曾出土过著名的王羲之《保母砖志》。近年来南京一带也发掘到不少。新疆高昌古城发现过一批砖志,其文字不是刀刻的,而是用朱笔写的,出土后容易漫灭,故存者不多。黄文弼编过一本《高昌砖集》,罗振玉编过一本《高昌砖录》,为这些古砖留下了记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古砖在宋代已不断有所发现,但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直到清朝乾嘉时代,古砖才成了收藏家寻觅的对象,并进入金石研究领域。古砖之所以进入收藏领域,与当时金石考据之风的兴起有关。正如清人所讲:“乾嘉巨卿魁士,相率为形声训诂之学,几乎人肆篆籀,家耽苍雅矣。诹经榷史而外,或考尊彝,或访碑碣,又渐而搜及古砖。”清乾嘉时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中记有“古砖”一条,言及“仁和明经赵宽夫先生坦,好聚古砖,于断垣败甃间,极意搜讨,前后共得凡六十有一”。书中说,赵坦的藏品,有两块上有孙吴纪年,有21块上有两晋纪年,始于吴主亮太平元年,迄于晋孝武帝太元四年:有4块上有吉利语,分别为“吉利叶宜”、“万岁不败”、“弄吉日造”、“六月黄吉”,有6块上面题识姓氏,分别为“褚谒者”、“陈叔惟”、“贺信”、“章氏所作”、“章先作记”、“哙壁”;有21块上有古钱文,似为六朝厌胜之品;此外还有人形的、双鱼形的,等等。“其字有篆有隶,悉方整古劲,画亦奇愕有致。先生珍此,因自号日保甓居士”。

明代文字砖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卷二也有“古砖”一条,言称他从友人那里借拓古砖计30种,且在书中一一说明其来历和特征,以“传文艺林,亦可备嗜古之一助”。这些古砖分别是:汉万岁砖、汉五风砖、汉竟宁砖、汉建平砖、汉永建砖、汉本初砖、汉中平砖、汉长亭砖、吴宝鼎砖、吴潘冢砖、晋太康砖、晋蜀师砖、晋永平砖、晋元康砖、晋永宁砖、晋永兴砖、晋永嘉砖、晋建兴砖、蜀汉建元砖、东晋泰元砖、晋咸康砖、晋永和砖、宋元嘉砖、宋泰始砖、梁天监砖、梁台城砖、隋大业砖、唐大和砖、唐大中砖。钱泳还对古砖的题字作了研究。

乾嘉时及乾嘉之后,张廷济、陆增祥、阮元、陆心源、况夔笙诸人亦大量收集古砖,文人中以致相习成风。如苗先路得君子馆砖于河间,李申耆得廉颇墓砖于寿州,冯柳东著《浙江砖录》,皆见于文献所载。阮元积得汉晋八砖,因题室名曰“八砖吟馆”,宾友联吟,乃编为骸Ij烛集》三卷。陆心源收藏古砖达800余块,作《千甓亭古砖图录》20卷,他的许多藏品现收藏在浙江博物馆。张廷济曾在海盐观海潮,海潮远退数十里,见井灶街墓基址,其中有古砖累累,于是雇渔人担之,得汉晋古砖8块,因取名读书处曰“八砖精舍”。八砖之中,有汉永宁元年砖、太康年郭家葬砖等。况夔笙在扬州,见虹桥西南有颓垣一角,屹立荒烟蔓草间,便请郭姓老仆登城寻砖,先后得城砖7块,既有唐砖:也有宋砖。况又将一断砖琢为砖砚,苍坚致润,非他砖所及,甚为欢欣。

古砖伪作,清代已有所见。据《笑笑录》卷六载:毕沅出任陕西巡抚,正值六十寿。有一县令命家丁送来20块古砖作为寿礼,并将砖名拓出,装成册页,古雅可爱。喜爱金石的毕沅见之甚喜,特地接见送砖的家丁,说道:“我过生日,你的主人送±这样风雅的礼物,我甚为感谢。你回去代我向你主人致谢,过几天我再写信给他。”那家丁顺口答音说:“小人对这件事也出力不少。”毕问其缘故,仆人便将其主人如何觅旧本摹仿,如何在某处定造,如何上色,如何使之剥落,如何使之生出苔鲜,一一言之,毫不隐讳。毕听后,不作一语,拂袖而人。钱塘还有一位叫孙承祖的文人,嗜好古砖,也曾被人欺骗。同治年间他游台湾,每到一处便以重金购买古砖,行囊中装十几块大砖,一有闲暇便取出,陈列于几案,一一摩挲,至夜不倦。其实这些砖中,半数是赝品。

清朝人对古砖尚且如此看重,今人则更应珍惜它了:百年前世间已流有古砖赝品,今之藏者更需要严加鉴别了。清代以来,不少文人喜用古砖作砚,称为“砖砚”,这种雅好在文人中至今不衰。鲁迅亦爱古砖。他早年收藏的砖文拓片,已经被鲁迅博物馆编辑成《俟堂砖文杂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