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7656800000012

第12章 古币类(4)

楚国后期使用的殊布钱,在前文中已介绍过,在这里说明一点是这种异形布,首端铸有圆孔,应是受秦,魏圜钱有孔的影响。

币面上铸“当忄斤”字样,也显然是为了发展与魏、韩布币区的交往。

2.爰金楚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黄金产地,因此有能力铸造各种形状的金银铸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这些最古老的金币成色很好,含金量大多在96%以上。有的达到99%。有版状和饼状两类,爰是金币重量标度,也是币名。已发现的有郢爱、陈爰、镡(卢金)、少卣、鬲爰、寿春等多种。

郢爰:称为郢爰版或楚金版。它的形制内凹外凸,凸面呈范制痕的条纹,四周因浇铸时炉炼的黄金液流范槽而成一道不规则的无纹边。内凹弧形为浇铸面,光亮,无范制痕。但在弧形弯曲处呈比较明显的竖皱纹。在一块扁平的大致为方形,少数呈圆形的黄金版上,用铜印钤成10-19以至24个不等的小方块。在实际使用时,多要根据需要把它分切成小方块或半个小方块,然后用天平称量支付,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郢爰的郢即楚国都名,原在今湖北江陵,后受秦国威胁,东迁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徽寿县)。楚郢并称,也为国名,凡楚都铸金币,都钤印“郢爰”,所以郢“爰”即楚国所通行的金币的意思。流传下来的鎏金郢爰铜版,形制与金质的一致,都作两端凹入的梯形,上面各凿有若干的小方块。这种鎏金铜版经常从楚墓中出土,所以是仿制金版的冥币。还有包金银箔的铅饼以及泥质圆饼,都是摹仿黄金形状的冥币。伪造金版因成本太高,目前已经绝迹。

卢金:过去很少见到。卢有二种说法,一说卢为古国名,在今襄阳一带,春秋时卢国所铸,故自称为卢金。另一说法认为卢为炉,是炼金工具,标明卢金,即意为炉炼金十足之金币,以应付郢爰日益下跌的局面,维持其货币信用。卢金在1979年第一次在安徽出土,共四个整块,近方形,各钤有十六、十八、十九及二十一阴文“卢金”小圆印,印铭释为卢金,含金量95%-96%,由此使我们窥探了卢金的一些面貌。

从金版铭名地望及金版的出土地范围看,西起荆襄,南到湘沅,北达鄢陈,东抵吴越,东北抵郯邳之地,即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以至山东南部,这一广大地方均为金版流通区域。

先秦的货币无论从形制,铸造工艺,还是从它悠久的历史都引起钱币学家和爱好者的兴趣,而先秦货币的文字也是容易引进人们注意的一个方面。货币文字与它的形制一样,带着各自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国家文字也不同。秦统一后,这些各自为政的文字也逐渐消亡,但随之也带来了有些先秦文字至今也不能解释的遗憾。如果把商周金文作为官方文字,那先秦货币上的币文可称得上是民间俗字的代表。从这些币文中还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如:尖首刀的币文犹如各种符号,代表一些自然景物及现象,如日、月、山、星、云等等。繁简变化较多的要数“城”字,币文上常出现“城邑”二字,有的类方形或菱形,有的方形下添丨或十,可能象征城外道路。有的右面添戈,下方添土,分别代表武装力量及筑城的材料。“邑”字的变化不大,往往由二个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组成,下方的延长部分也指道路。古代“是”“氏”二字通用,多指地名。如“同是”方足布,“是”字的上方为“邑”字,“氏”字在方足布文中类似“城”字的变体。说明它们都有城邑的含义。秦统一下令尽收天下之金,六国时期钱币形制各异,单位重轻不一,钱文复杂难辨的紊乱青铜币当然在回收之列。六国富豪为了保存财富,有许多人把货币埋葬在地下,这也是先秦货币至今存世尚多的原因之一。

七、秦至隋时期货币的概况及特征(一)半两--秦统一的货币秦统一中国,规定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形的铜钱成为全国唯一通行的铸币形式,并在中国保持了两千多年,直至近代才被机制铜元取代。

上币黄金单位为“镒”,每镒二十两,用于大额支付和赏赐,仍沿用金钣,饼金等旧形制。

下币秦“半两”,形制为圆钱,以两为单位,有“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之说。为日常商品流通之用。留世下来的秦半两钱,轻重大小不一,一般直径3.2-3.4厘米,重8克。

钱文突起狭长,略具弧型,分列方好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20克的。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称为“孔方兄”。

明代、贝益化、两甾等钱,都是圆形方孔钱,继续流通。

汉以后,由于圆钱便于携带,方孔又利于锉磨(铜钱铸成后,一般都要穿在方形竹或木条上也叫方贯上,锉磨边缘,方孔可使铜钱固定在方贯上而不滑动),所以被长期沿用下来。

先秦、秦、汉半两的区别:

秦汉半两钱在中国流通了数百年,其间几经变迁,造成半两钱的大小不一,轻重悬殊,明确区别先秦半两、秦半两,汉半两界线不太容易,这里主要介绍各钱的特征:

先秦半两钱的特征:1.钱面直径较大,一般在3.1厘米以上,有2.5-2.8厘米的,钱体厚重,一般在5.4克以上。钱周不圆,无内外郭。铜质绿锈斑驳,略带赭红色。2.文字篆书,“半”字下横划与“两”字横划均较短,“两”字中间“人”字上部带有较长的竖笔。整个钱面文字高挺,略呈隐起伏,笔划狭长而略带弧形,不及汉代规整。3.钱质厚重,铸法原始,钱面不平整而背有铜渍四溢。铸品铜茬较宽,有上下或左右流口,穿孔面大背小。

秦半两:初期形体较大,重8克左右,文字也规整。后期直径2.5-2.7厘米,重量在2.7-3.3克。周边较圆,钱体较薄,出现有外郭,钱文不及先秦高挺,字体呈方形,“半”字下平划及“两”字上平划较长,“两”字中间两“人”字上部竖笔渐短,出现连山式,铸口铜茬较窄。

汉刘邦时所铸钱,虽沿袭秦半两之名,但实际上重量仅重三铢,(秦半两重十二铢)用这种不足值的货币与厚重的秦半两等同使用,由此可知汉半两一般较秦半两轻,形制也较小。汉八铢半两,书体扁平而短,钱体较薄,直径2.7-3厘米,重4.8-5.3克,容易与秦半两相混。先秦半两及秦半两存世比较少,因而有伪造品。

(二)铢制钱币主要品名与特征1.五铢钱制五铢钱制的确立是在西汉武帝元鼎四年。这是因为西汉前期,仍用黄金和半两钱为货币,民间日用以铜钱为主,在汉初近百年中推行铸币减重政策,以缓解八年来楚汉相争所造成的国穷民贫没钱的局面,人为的增加了钱的数量,从而使汉期半两钱的重量名称与实际重量脱节,钱的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脱节。在经历了九次探索后,才认定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从而确立了五铢钱制。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最久,最成功的货币之一,因而它的版别非常复杂,而真正区别开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历代钱币学者和爱好者所追求的。

五铢钱制经过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三铢钱等确立的。

榆荚半两;直径0.9厘米,重0.4克,肉薄,形制也不太规整。

八铢半两:大样肉薄,文字扁平。

四铢半两,字文平面,笔划方折,不带隐起,背平素。直径2.4厘米,重2.5克,两字内常简化为十字,大致分常见类;即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一般两字的中竖与上横不连,相连的极罕见,称有颈半两。有的字体较长,笔划细劲,也较少见。有郭类;有外郭的多,内外郭都有的较少见。郭是制范时外圆刻划太深造成的。传形类;传形就是半两二字左右倒置,较少见。传形环读的,也少见。合背半两则更少见。标识类:四铢半两钱面,背上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有竖划的半两钱较少见。星纹的半两钱更少见。佩钱类:四铢半两有一种穿孔呈菱形的,这是为汉人随身佩挂之钱,如:太常半两,极罕见。

三铢:钱文“三铢”横读。直径2.2厘米,重1.8-2克,背平素,有外郭,无外郭二种,存世很少。有伪造品,用五铢改刻,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铢”字写法为“铢”字金傍从王,与五铢的“铢”不同。也有用真钱翻铸的。

2.西汉、东汉五铢钱的区分五铢钱制度的确立对中国钱币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持续延用不废,流通范围也广,从东南各省沿海地区到新疆,从云、贵、四川到内蒙、东北地区均有五铢出土。流传下来的五铢数量很广,有人曾对五铢钱的断代分期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但要将各朝五铢钱都分得清清楚楚,在实际上是很难作到的,因汉代已经普遍使用铜母范浇铸钱,铜范的保存期长,后代也可利用前朝的旧范继续冶铸,所以利用有纪年的五铢钱范断代较科学,但这类实物流传下来的不多。先说说西汉、东汉五铢钱的大致区分:

西汉五铢: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郡国五铢外郭有毛刺,赤仄五铢外郭整齐,铜色紫红,“五”字交笔较直,西汉五铢标准为直径2.5厘米,重35克。“五铢”二字书体早、中、晚三期有所不同,一般“五”字交笔由直而曲,“金”字头由“”演变为“△”形,但“朱”字头均为方折。武帝时五铢钱“五”字交笔直或略曲,“金”字头呈“”或“”形,“金”“朱”等齐。宣帝时五铢钱“五”字交笔转弯曲,中间两笔和上下两划相接的地方略向内收。“金”字头呈镞矢形,较小,“金”较“朱”为低,外郭较宽,穿上皆加横划,通称为“西汉五铢”。元、成、哀、平帝五铢钱“五”字交笔弯曲更甚,与上下两横连接处呈垂直状,“金”字头较小,呈镞矢形或等腰三角形,“金”较“朱”为低。西汉五铢钱面纹有模铸横郭,半星,四决文等。

东汉五铢:有建武五铢,四出五铢。建武五铢:直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五”字交叉弯曲,“金”字头比西汉五铢大,四点也较长,“铢”字头圆折,中间直笔,两头较细。四出五铢:为灵帝所铸,五铢钱背上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直达外郭,又叫“四角钱”。直径2.5厘米,重3克。还有一种社会上都比较熟悉的“董卓小钱”,董卓小钱是东汉末年董卓占领长安后,取秦始皇金人铸小钱.细薄脆弱,似鸡目鹅眼,字迹模糊,肉好无轮郭,粗制滥造的典型。

东汉时还有一种“更始五铢”,是绿林军与刘缤、刘秀为首联合推出的更始帝刘玄铸造的。直径2.5厘米,重3.5克。“五”字交笔弯曲,体较长,“朱”字圆折,“金”字头呈等腰三角形,较大,“金”字的四点排列整齐,比较少见。

3.磨边五铢、剪边五铢、对文五铢的区别磨边五铢:在砺(磨)石上打磨钱币的轮廓,取其铬(屑)。

磨边钱比一般五铢的钱径小0.15-0.2厘米,减轻1克左右。磨不到钱文,边缘较光滑。

剪边五铢:大多把面文剪去一些,形成文字不完整,边缘也不光滑,钱径差异较大,多数在2.05-2.2厘米间。

对文五铢:纟延环五铢,凿截后的外部称蜒环五铢,内部称对文五铢,品种较多。西汉、东汉、两晋五铢,甚至还有磨边,剪边后再凿的。

两汉的五铢钱在汉王朝前后三百多年中,一直是主要的流通货币。从文献记载和传世的五铢钱范看,西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东汉光武帝、桓帝、灵帝都曾铸过五铢钱。给后人区分五铢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五铢钱太多,普通的占绝大多数。因此钱币爱好者通常喜好收集一些形制特殊的五铢,如:传形,叠字等。有的五铢漏了“五”字成了“铢”字钱,有的漏了“铢”字成了“五”字钱,都是珍贵的版别。合背五铢、合面五铢,还有一种五铢钱的书体非常特殊,“铢”字金旁与三铢同,下部从“王”,应是刚刚废止三铢时郡国所铸,也是极为少见的。

(三)繁奇的新莽货币汉代钱中引起钱币学者和爱好者兴趣的要属王莽货币了。王莽篡汉建立新莽,仅执政了八年,就有四次货币改革,纵观历朝历代都没有新莽朝钱币形制多,堪称为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的奇景。共有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金货、龟货、贝货,泉货及布货)、二十八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泉货六品、布货十品)。这一时期的货币因品种繁多,式样奇特,铸工精美,文字隽秀而受到钱币收藏家的推崇,王莽也被人誉为铸钱第一好手。尤其新莽的六泉十布成为收藏爱好者追求的目标。

1.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六泉成套非常珍贵。分重内郭,不重内郭二种。

小泉直一:直径1.5厘米,重1.2克左右,流传下来的较多。有大样,额轮,直字异样,四角决文等。

幺泉一十:直径1.7厘米,重2.9克左右。

幼泉二十:直径1.7厘米,重2.8克左右。有人认为世上仅存30-100枚左右。有狭穿大字,广穿小字的。

中泉三十:直径2.2厘米,重2.2克左右,流传甚少。重内郭的更罕见。

壮泉四十:钱文悬针篆书“壮泉四十”,直径2.6厘米,重3.7克左右,流传在世的更少,重内郭的罕见,“泉”字一竖中断。

伪品较多,有取旧钱改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