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植物百科
7656300000073

第73章 趣味动物(8)

几维鸟产蛋很少,每年只产2~3枚蛋,虽然数量很少,但却个个是精品,每枚几维鸟蛋大约重400克,差不多是它们自身重量的1/4;几维鸟蛋约有]3厘米长,而它们自身的长度一般也不过45厘米左右。人们不禁惊叹小小的几维鸟居然能产下如此“巨大”的蛋!有科学家认为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大蛋有利于几维鸟日后的成长。几维鸟蛋中的蛋黄是给幼雏准备的食物,幼雏出壳后就依靠蛋黄维持生命,蛋黄的重量大约占整个鸟蛋的61%。但就是这样,蛋黄还是不能满足小鸟的营养需求,因此小鸟生长一段时间就会变瘦了。再过大约18天,小鸟就开始自己出去找食吃。科学家们认为几维鸟的雏鸟对营养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只有营养丰富的大蛋,才能让它们有机会存活下来。

但还有一些科学家却认为,几维鸟蛋事实上并不是很大,它只是显得很大,实际上几维鸟以前是很大的,后来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鸟体本身缩小了。有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几维鸟的祖先是平胸鸟类,这类鸟的体形非常巨大,和鸵形目、鹤鸵目等鸟类生活在一起。后来,自然条件的改变使它们的身体发生了改变,而鸟蛋的尺寸却保持原样,因此,几维鸟蛋就与几维鸟不相衬了。

有关几维鸟鸟蛋巨大的原因,一直都没有找到,相信有一天科学家终会找到答案。

鸽子为什么能够远行却不会走失

鸽子虽然没有孔雀那样漂亮的羽毛,也没有鹦鹉那样能说会道的巧嘴,但它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很早以前,人们就选择让鸽子来充当信使,“飞鸽传书”是古代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人们都不能明白,为什么鸽子经过长途跋涉后能够顺利返回,而且不会迷路。

人们都知道它能够不远万里地飞行跋涉之后按原路返回,而不会迷失方向。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缘由呢?经过科学家的努力探索,终于找到原因,那是因为鸽子具有能利用地磁场导航的能力。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地理北极大致对应着地磁场的磁南极(S极),而地球的地理南极则大致对应着地磁场的磁北极(N极)。但这样说起来大家听得都很矛盾,所以习惯上都将位于地理北极附近的地磁极称为“磁北极”,但它具有S极的磁性;而称位于地理南极附近的地磁极为“磁南极”,但它具有N极的磁性。地球上的所有物体只要是带磁性的,都要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力,比如排斥力或者吸引力的影响。鸽子就是由此掌握方向的,科学家们发现,在鸽子的眼中有一块突起的骨头,它被称为磁骨,鸽子正是通过磁骨测量地球磁场的作用力来为自己的飞行定向的。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科学家们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选取20只飞行素质差不多的鸽子,在其中10只鸽子的翅膀下都装上了一块磁铁,而在另外10只翅膀下则装上等重的钢片,最后它们被一起放飞。结果,装有磁铁的10只鸽子到4天后才有1只鸽子疲惫不堪地飞了回来;但装钢片的10只鸽子却在1天之内除1只鸽子没有返回外,其他全部返回。实验结果表明,鸽子翅膀下的磁铁干扰了地磁场对它的影响,也破坏了它的磁性导航功能。

鸽子卓越的飞翔技能和认路的本领,使它成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凡尔登被德军包围,其通信设备被炮火彻底破坏。在危急时刻,人们再次使用鸽子进行通信联络。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还训练了正式列入军事编制的军鸽。鸽子为在深山老林执行任务的边防军传送情报,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地形多么复杂,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通信任务。

经过研究发现,在蝴蝶、蜜蜂以及海豚等多种可以认路的动物身上也存在类似于“磁骨”的东西。可见,许多的动物都是通过“磁骨”来掌握方向的。

“灭蝗能手”——鸭子

一直以来蝗虫都是农作物最大的害虫,它们严重破坏庄稼,致使庄稼歉收。所以,人们想出许多办法来对付它们,但效果一直都不佳。在后来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发现鸭子能吃掉庄稼中的害虫,于是鸭子成为人们用来对付蝗虫的有力武器。

鸭子的嘴又宽又扁,吃起蝗虫来又快又准。有人曾统计过,一只鸭子一天能吃四百多只蝗虫,同时蝗虫也是鸭子的最佳美餐。

曾经有一次我国河南、山东等地闹蝗灾,有人提出用鸭子来灭蝗。几万只鸭子被放入庄稼地里,地里的蝗虫数量便开始迅速减少,养鸭与灭蝗不但各不相误,还能相互影响。如果幼鸭从小吃蝗虫长大,就会长得非常肥壮,会成为最好的肉鸭,并且肉鲜味美。因此,曾有人专门养鸭用来灭蝗,这样既保护了庄稼,又使鸭子长得肥硕。

鸭子为什么不怕冷

已是入冬时节,在寒冷的水面上,鸭子仍然欢快地在水里游着,难道它们感觉不到寒冷吗?它们为什么会不畏严寒呢?人们对鸭子做过一个实验,鸭子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状态下仍能正常生活。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鸭子体内有着不一样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鸭子与其他家禽不一样,它们没有汗腺,但在它们的皮肤中却有肥厚的脂肪层,而且这是最好的冷绝缘层。这样一来,它们就有了天然的“保温设备”。

鸭子身上的羽毛也具有很好的保温功能。有了这层羽毛的保护,外界冷气无法侵入,而且在羽毛里面还有一层保温性很好的贴身绒毛。这层绒羽非常松软,是最好的防寒佳品。在鸭尾巴上,还有非常发达的皮脂腺。皮脂腺分泌出许多的油脂,能帮助鸭子御寒。在羽毛上涂抹这种油脂后,羽毛就非常干燥,而且不沾水、不变形。

鸭子的体温一般在40℃左右。并且其心脏和血管系统发育良好,在鸭子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相当丰富的血红素。因为鸭子的血红素很难与氧发生反应,因此细胞组织中的氧含量很少,这样就加强了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而且鸭子呼吸很快,心跳也非常频繁,大约每分钟达250次。鸭子的新陈代谢也很快,这样它就能产生大量体热,从而保证了自身不怕寒冷。这样,鸭子对严寒毫不畏惧了。

另外,科学家发现,鸭子和某些禽类的足部一样都有一套奇妙的动、脉网。动脉网血管和静脉网血管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样就形成一张网。当这张网中有温度较高的动脉血流过时,就发生了热交换,一部分的热量从动脉血传到了静脉血,这部分热量随着静脉血进入体内,剩下的热量用来维持足部的温度。这套精巧的系统保持了鸭子的体内热量,使鸭子的体温恒定,不会被冻伤。鸭子之所以会具备这样多的耐寒特性,也是它们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现在鸭子的羽毛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用来防寒保暖,像羽绒服等,很受人们的欢迎。

最古老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按常识来说人们都会认为兽类是卵生的,而禽类则需要生蛋孵化下一代。可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岛等地的一种名叫鸭嘴兽的动物却是一个例外,它既要生蛋,又要喂奶,通过这两种本不应该该兼容的方式来哺育后代。那它究竟是鸟,还是兽呢?

鸭嘴兽

对于鸭嘴兽分类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动物学家最终还是将这种动物划为哺乳类,并称之为卵生的哺乳动物。之所以最终这么分类。是因为鸭嘴兽用乳汁哺育幼兽,浑身被毛,具有横膈膜,这些都是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

然而,古生物学家并没有忽视鸭嘴兽身上的其他特征。在鸭嘴兽身上具有哺乳类从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许多证据。由此不难看出,鸭嘴兽的确不是典型的哺乳动物,它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古老、最原始、最低级的。

由于鸭嘴兽的主食是水中的鱼虾等生物,所以鸭嘴兽把家也安置在了河边。鸭嘴兽的家可是它利用自己尖钩一般的爪子拍打出来的。每年10月左右,鸭嘴兽会进行交配。不久之后雌鸭嘴兽就会产下1~3个软壳蛋,每枚蛋的直径不足2厘米。此时鸭嘴兽会像鸟一样开始孵蛋,不久之后,小鸭嘴兽就会被孵化出来。刚出生的小鸭嘴兽体小无毛、嘴短眼闭,十分可爱。鸭嘴兽的哺乳方式在哺乳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雌鸭嘴兽没有乳房,所以幼兽无法用奶头吃奶。雌鸭嘴兽的乳腺位于腹部,乳汁从一个小孔顺毛流出。小鸭嘴兽吃母兽的奶时,必须努力地爬到母兽的腹部上。雌鸭嘴兽的奶水便会流入腹部中线的一处无毛沟槽内,小鸭嘴兽用舔食的办法进行吃奶。

鸭嘴兽具有较为发达的智力,因此能很好地适应恶劣的自然条件,因而能生存至今。虽然鸭嘴兽原始低等,但它们却有锋利的脚爪,长有毒刺的后脚踝也能够防御敌人的偷袭。此外,鸭嘴兽还具有超强的游泳与潜水本领,然而现实中,它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敌。

鸭嘴兽被称为是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演化的“活化石”。同我国的大熊猫一样,鸭嘴兽在澳大利亚也是“国宝”级的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已制定法律保护“国宝”鸭嘴兽,严禁捕猎。并严格控制活体动物和标本的出口。更有趣的是,该国政府还利用鸭嘴兽对水质污染的敏感性,将之用于对水质的检测。此外,鸭嘴兽也得到了来自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格外珍视。

用超声波定位的蝙蝠

哺乳动物中也有会飞的种类,这一种类的动物就是蝙蝠。蝙蝠均属于翼手目动物,它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飞行哺乳动物。蝙蝠的种类很多,而且都极为相似,并不容易区分,人们一般可根据蝙蝠的颜色、面部形状、皮毛来区分。

蝙蝠会飞,是因为它有翼,蝙蝠的翼极具特色,是由前肢演化来的。蝙蝠的拇指(第一个指头)很短,已经退化;其余各指则极度伸长。它的飞膜(皮质膜)从前臂、上臂开始与体侧相连直至踝部。蝙蝠的吻部比较突出,似啮齿类动物,也像狐狸。蝙蝠的脖子很短,胸宽肩大,胸部肌肉发达,髋及腿部细长。除翼膜外,蝙蝠全身覆盖着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色调较浅。栖息于空旷地带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点或杂色斑块。

大多数蝙蝠均于白天栖息,夜晚觅食。蝙蝠的这种生活特征使得它们能够避开天敌,并且避开高温之苦。除了狐蝠喜欢栖息在树上,大多数蝙蝠栖息于山洞、矿洞和悬崖下的怪石、废墟或建筑物内。蝙蝠在休息时总是倒挂着睡觉,它们足腱构造极为特殊,能够深深钳握住岩壁,即便在死后也维持这个姿态。

总的来说,蝙蝠是对人类有益的一种哺乳动物:大部分种类的蝙蝠是以昆虫为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害虫为主食;有些蝙蝠爱食花粉、花蜜,这又有利于花的授粉。吸血蝙蝠主要生活在热带美洲,以哺乳动物及大型鸟类的血液为主食,有时它们也能传播狂犬病毒。蝙蝠的体重虽小,但食量惊人,吃进的食物总是能达到其体重的2倍以上。蝙蝠也需要冬眠,但冬眠的深度不大。有时它们在冬眠期也会进食,即使被打断冬眠也能马上恢复正常。

蝙蝠对人类的启示主要在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蝙蝠喉头发出的超声波可以从嘴巴和鼻子中以声波脉冲的方式发射出去,超声波在遇到固体物体后能够折回,蝙蝠的耳朵接收后,这些超声波被传人大脑,蝙蝠的大脑经过处理声波后,就会形成反映四周地形的声波图,这样大脑就可以指挥蝙蝠做出下一步的行动了。

名副其实的“吸血鬼”——吸血蝠

提起吸血蝙蝠,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种恐怖的景象。它们经常在夜晚从盘踞的山洞中飞出,寻找那些可以猎取的温血动物。黑压压的一片横扫地面,发现猎物后便开始吸食血液,这种可怕的行为,让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

在美洲大陆的一些山洞里,就有一种“嗜血如命”的吸血蝠。它们经常在夜晚出没,当肉食动物们都停止活动后,吸血蝠就从阴暗的山洞中飞出,寻找可以吸食的猎物。

这种身体短小而浑圆的美洲吸血蝠,身长不超过7厘米,体重在100克左右。它有着锋利的牙齿,吸血蝠就是凭借这个锐利的武器捕食猎物的。

吸血蝠具有奇怪的生理特征,它仅以吸食到的血液为生。吸血蝠的生命是靠血液维持的,体重与吸到的血液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超过60小时没有血液食源,它便无法维持自身的体温,体重自然减少25%。所以,吸血蝠会疯狂捕食猎物,吸食它们的血液,以维持自身的代谢,保证体内有充足的能量避免死亡。

现已查明的吸血蝠共有三大种类:普通吸血蝠、白翅吸血蝠以及边毛腿吸血蝠。它们只生活于美洲热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