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7636500000005

第5章 酬问(1)

1.酬问1

问:性是自有的,为甚么不见?要仗师友提醒才见?

师曰:性虽是有的,不遇师友说破,决不肯自信。譬如栗谷种子,若遇水火损坏,要逢水土发生。一粒归上,发生无尽(注释发生无尽:发出千万颗)。人之本性亦复如是,遇情欲而损坏,遇师友指出自信真常。世人愚迷,被情识恩爱管束,不得出头。岂不闻古人舍金轮王位(注释古人:指佛陀),乞化他方,也只是求师友。仲尼鲤死不妻,周流四方,也只求师友。如今学者多只在求名,不肯求人,纵求得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先圣求得一人,如获珍宝,方有付托。譬如传灯,灯灯相传,命命相续。而今学者,东窃西记,以聪明见解认为得道,醒眼人看来岂不惭愧!大丈夫出头一番,性命为重,不可泛泛而已,岂不闻船子和尚云:“三十余年海上游,水清鱼晏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今译】

问:自性是本具的,为什么看不见?要靠师友提醒才能看见?

师父说:自性虽然是本具的,如果不碰到师友来点破,多数人自己决不肯相信自己。这就譬如一粒种子,遇到火就损坏了,遇到水土就发芽了。一粒种子可以发出千万颗。人的自性也是这样,遇到情欲就被损坏了,遇到师友的点拔就生了信心。世人愚昧,被欲望束缚,不能挣扎出头。你难道没听说过古时候佛陀舍弃了金轮王位,到各处去乞化,也只是为了求得师友;孔夫子在夫人及儿子孔鲤死后,不再娶妻,周游列国,也是为了求师友。如今学道的人多半只是为了求名,不是真正求师友,这样即使求得盖世功名,最终无非也是一场梦。先贤寻求到一个能够付托大任的人,就如获珍宝。这就又譬如灯火相传,一个传一个,光明的火种就不会熄灭。如今学道的人,东偷一点,西记一点,总是把自己的聪明见解当成了道,这在真正觉醒的人看来岂不是惭愧吗?大丈夫来这人世一趟,保护自己的纯净心性最重要,不能半途而废,难道你没听闻过船子和尚说:“三十余年海上游,水清鱼晏不吞钩。钩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

2.酬问2

僧问:常人日用乐得来,我日用临事之时许多不乐。

师云:求得的乐非真乐也。不知千古圣人,尽是为己(注释尽是为己:意思是认识自己的本性),若不真为己,终难出头。或遇善知识,将一则公案,或一奇语问你,只拔你知见病根。若是个真无事的人,随机应答,无有思量(注释无有思量:随问随答,不用思考,即兴接引)。若是佛法知见不忘(注释知见不忘,忘不了佛学见解,反成障碍),虽口不言,面上带色。却有一物妨碍,此个病根最难消释。

【今译】

和尚问:平常人做什么事都快乐,我一做事情就有很多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师父说:求来的快乐不是真快乐。你不知道千古圣人,这样做都是为了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不是真的为了显露自己的本来面目,终究很难出头。或者,遇到一个善知识,用一则公案,或一句奇妙的话来问你,直到拔除你爱耍聪明的病根。你如果是个真正没事的人,随问随答,不用想那么多。如果你学多了佛法不能消化,虽然嘴巴上不讲,脸上的颜色却能看得出来。心里面有妨碍,这个病根最难消除!

3.酬问3

问:用何工夫?

师云:莫生妄想(注释莫生妄想:不生妄想)。

曰:如何是妄想?

师曰:求觅工夫(注释求觅工夫:找来找去。苦心但是盲目寻求)。

曰:如何得无事去?

师曰:莫生厌心。日应万端,未见疲劳,便是真无事的人。

【今译】

问:用什么功夫来修炼?

师父说:别生妄想。

问:什么是妄想?

师父说:想要学功夫。

问:怎样才能没事?

师父说:别生厌烦的心。天天待人接物,哪怕千人万人,也不疲倦,这才是真正没事的人。

4.酬问4

师弟问:如何是善知识?

师曰:善者善达无为(注释善达无为:借用道家无为概念,指:善于从虚无中发现实有,又善于从现有中发现消无),所说法语(注释法语:即依循佛教道理宣谈之法)不从文字中来,通达无量(注释通达无量:通晓世事与佛法。无量,无限。无量又有两个含义:一是有量的无量。二是无量的无量。有量的无量,是指数得到却无上限,或说无限、无数。无量的无量,是想不到、说不出的无量),妙义不用思议;知者混古今事,天地未剖,日月未光,威音那畔境界,无不知之;识者能辨邪正,不被境惑,顶天立地,达佛心宗(注释达佛心宗:到达佛性根本)。广演无上,大法普利群生,大开不二法门,天下独尊,是名善知识。

如何是法师?

师曰:法师者,证九地果位,八风不能动,说法不属有无,不落文字。汝今错会以讲文字者便谓是法师,不知正是谤法。何以故?一切学人只在文字上注解,背自心宗,丧佛命脉。

问:弟一生立志不起,望兄提携。或抱公案?或持经咒?

师云:抱公案、持经咒,要识得那个是我汝。今我尚不知是谁做人,且看父母未生前,一着子是何相貌?忽然觑破,方知天上天下,古往今来,恒沙劫事,无不明了,才不被天下人瞒,方是出世丈夫。

【今译】

师弟问:什么是善知识?

师父说:“善”就是“善达无为”。所讲的佛法不是从文字上来,通晓世事,妙处不可思议;“知”就是视古今如一体,天地没产生时的样子、日月没发光时的样子、彼岸世界的境界,没有不知道的。“识”就是能分清正邪,不被外部环境迷惑,顶天立地,达到觉悟佛教心宗。演化出无限佛法,普渡众生,打开不二法门,共同成佛,天下独尊,这叫“善知识”。

师弟问:什么叫法师?

师父说:“法师”就是能证九地果位,八风吹不动,讲佛法超越有无,不拘泥文字,言行合一者。你以为会讲经说法的就叫法师,却不知道这正是在诽谤。

师弟问:我立不下一生的志向,希望师兄帮助。请问:是要读公案,还是要颂经念咒呢?

师父说:不论是读公案,还是颂经念咒,首先要分清哪个是你我。问题是至今你还不知道自己是谁!设想一下,父母没生下自己的时候,那时自己是什么样子?忽然猛省,才会明白天上天下,古往今来,浩浩荡荡的业,密密麻麻的劫,正如恒河的沙子,没什么不容易明白的。这样才不会被天下人骗,才是出世间的大丈夫。

5.酬问5

问:今人不得圆通,未审病在甚么处?

师曰:或病在穷今博古(注释穷今博古:希望穷尽一切知识),歌赋诗词,事事要通,言言要妙。不知蔽真智(注释蔽真智:遮蔽了真正的智慧)而求外慧,被知解遮障;或病在取舍二边(注释取舍二边:指只知道取或者舍),忧厌生死,贪乐涅槃,知教是尘(注释知教是尘:知道终归尘土。知教,教人知道)。执吝不舍不知爱(注释执吝不舍不知爱:执着吝啬但不知到爱),一文不值一文;或病在断恶修善,不知背真宗而向知觉(注释背真宗而向知觉:抛开门户之见求真知。真宗本指宗门法脉),认识神而作元明(注释元明:道家语,指元气神明,即元子。本处借指本我)。

古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

【今译】

问:如今的人得不到圆通,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师父说:问题出在圆通上,你们一个个想博古通今、一个个想填词作赋,每件事都想通,每句话都想妙。却不知道这样一来就蒙蔽了自己的真知,去向外寻求小智慧,反而被自己的见解遮住了;或者病在两边,既怕生又怕死,既贪享富贵又想成佛,面对这种情况,就要使他知道人最终会归于尘土。这种人又执著,又吝啬,不知自爱,叫做一文不值;或者病在表面的断了恶去修善,不知道抛开门户之见去求真知,又误认神灵当作佛法。

古人说:“金粉虽然珍贵,落在眼睛里会把眼睛搞瞎。”

6.酬问6

库头(注释库头:寺庙里主管仓库的和尚)问:如何是日用神通变化?

师曰:你二六时中,治事待客,上下酬应,何处不是神通变化。

【今译】

管仓库的和尚问:什么是日常生活中的神通变化?

师父说:你每天管事待客,上下应酬,处处都是神通变化!

7.酬问7

僧问:我日用处处搬营(注释搬营:折腾),无处不是觉性灵通(注释觉性灵通:悟性很好),忽然气绝,未审灵灵寂寂的东西归于何所?

师曰:你即今灵灵寂寂(注释灵灵寂寂:指灵魂)的东西,在甚么处!

僧:无语。

师曰:学道人惟有此关难破,此处若不分明则属精灵(注释精灵:游荡无依的灵魂)。

【今译】

和尚问:我在做日常事情的时候处处折腾,处处都觉得自己脑子好使,将来有一天死了,不知道那神秘灵寂的东西归到哪里去了?

师父说:你如今那个神秘灵寂的东西,在什么地方?

和尚不说话。

师父说:学道的人只有这一关最难破,这个地方如果分不清楚,就成了游荡无依的鬼精灵。

8.酬问8

僧病中,问:弟子寻常形体坚固(注释:形体坚固,身体健康),自谓快活,能做得主,无生死可怖。今日忙乱,却死得来,则与常人无异。

师曰:但看忙乱的是谁?如此省得,即无生死,恐怖何来?

【今译】

和尚在生病中,问:弟子平时身体健康,自己也觉得很快乐,能做得了自己的主,没什么生死可以怕的。如今生了病手忙脚乱,心里总想着万一死了,就跟常人没有两样。

师父说:向你这样就要去看忙乱的是谁。如果明白了忙乱的是谁,也就明白了本无生死,既然没有生死就不会受到生或死亡的恐怖了。

9.酬问9

问:道可思议否?

师曰:道是何物,容汝思议(注释容汝思议:意思是指佛法不是平常所谓思考能获得的)?

又曰:虽不可思议,灵变滔滔(注释灵变滔滔:变幻无穷),千问千酬(注释千问千酬:千般问答),都从不思议中来。但落言语意解,便属鬼家活计。

禅宗初祖达摩

【今译】

问:佛法可以琢磨出来吗?

师父说:佛法是什么东西,允许你琢磨?

师父又说:佛法虽然不可思议,却变化无穷。你问千个问题它就有千种回答,但又都从不可思议中来。所有这些你要只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属于鬼把戏。

10.酬问10

问:或有身住佛地(注释身住佛地:本处指寺庙),朝闻正法,不肯信受,不能了悟来生,还得闻否(注释还得闻否:还有机会觉悟佛法吗)?

师曰:要了此时即了,有何欠缺更待来生?

【今译】

问:有人就住在庙里,早晚听讲佛法,却不肯相信,也不明白来生,这种人还能觉悟佛法吗?

师父说:要觉悟现在就觉悟,还有什么欠缺的要等来生!

11.酬问11

如何是透脱(注释透脱:透彻)?

师曰:用透作么?

又曰:透脱者,或因教典,或因触事,或因言句(注释言句:言语唱颂),得个悟入,见大地众生,无不平等,又要出此窠臼,才得自由。

问:如何忘得情境(注释忘得情境:把心情即内在,与环境即外在都忘了)?

师曰:且道情境又是何物?只这个忘字就是病根。此时你问我答,有甚忘得。

【今译】

问:怎么样才是透脱了?

师父说:说透脱来干什么?

师父又说:要说透脱,或者因为读佛经,或者因为遇到感触自己的事情,或者因为别人的某句话,得到个证悟切入,看见大地众生,无不平等。这时又要打出俗套,才会得到真正彻底的自由。

问:怎么样才能忘掉内外情境?

师父说:你先说内外是什么东西?在内称“情”,在外称“境”,都是虚妄。你说的这个“忘”字就是病根。这时你问我答,有什么忘不忘。

12.酬问12

客曰:此时说话是一大梦(注释大梦:白日梦,醒时梦),睡着做梦是一小梦(注释小梦:夜晚梦,梦魇)。师正色曰:此时说话既是大梦,如何是醒时(注释如何是醒时:怎样才是醒?这是禅师的责语)?

客无语。

师曰:若要求醒,直待驴年。

【今译】

客人说:这时候说话是做一个大梦。晚上睡觉做梦是做一个小梦。

师父严肃地说:既然这时候说话是大梦,那么什么时候是醒?

客人无话可说。

师父说:你这样如果想求醒,恐怕要等到驴年马月了!

13.酬问13

僧问:你这龙湖僧众,个个皆出火宅否?师曰:你将甚么作火宅?谁在火宅内?

僧无对。

师曰:你正言语时,在己分上作么生出(注释作么生出:意思是多此一举,在自己已经明白时还去想什么明白)?僧曰:且请和尚作么出?

师一喝。

僧拟议。

师曰:火宅出不得也。

问:如何照见五蕴(注释五蕴皆空:指突破色、受、想、行、识五蕴的障碍)皆空?

师曰:将何作五蕴?照个甚么?你说看。

【今译】

有个外方和尚问:你们这些龙湖的和尚,个个都能跳出火宅吗?师父说:你把什么当火宅?谁又住在火宅里?

和尚无话可说。

师父说:你说这话时,在已经有了分别的念上还做什么分别?和尚说:那么请问你怎么出?

师父大喝一声。

那和尚还想说。

师父说:掉进火宅里出不来了!

和尚问:怎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师父说:什么是五蕴?又看又照个什么?你说来看看。

14.酬问14

居士问:某甲(注释某甲:某人)向学(注释向学:好学。本处指喜好佛学)之心久矣,而不知何门悟入。

师曰:公今二六时中,上下酬应,无非悟门(注释悟门:领悟之处),不必更求悟门。既欲向学,学到无可学处,便是真学。问头脑,今时学者把古人看得太高了,重彼轻己,是为小人。只要信得自己是人,方知圣人亦只如此,才不被圣凡所碍。

曰:某在家行忠孝,而恐上下不到,常有一愧在心。

师曰:古之行孝者多不自知,若自知我能行孝,恐上下不到(注释上下不到:父母双亲不喜欢)是为造作,非真行孝也。若真行孝,无心可愧,无尔我分,不用做作,上下自然一团纯和(注释一团纯和:一团和气)。若要做个名色(注释名色:名堂)出来,令人知我行孝,正是忘恩背义不孝之子。

【今译】

居士问:某人想学佛,这个心已经发了很久了,但不知道该怎样入门?

师父说:你现在天天应酬,哪里不是“入门”的地方?不必另外寻求入门。既然想学佛,学到没什么可以学的地方,就是真学了。你问头问脑的,如今学佛的人把古人看得太高了,把自己看得太轻了,这就叫看不起自己。只要相信自己是正常的人,就知道圣人也不过如此,才不会被圣凡障碍。

居士说:我在家里行忠孝,又害怕上上下下照看不到,经常心里很惭愧。

师父说:古时候行孝道的人多半不知道自己在行孝道,如果自己知道自己在行孝道,又恐怕上上下下照看不到,就有些造作了,不是真正行孝道。如果有意真正行孝道,不必去分你我,不必做作,问心无愧,上下自然就会一团和气。如果非要做个名堂出来,让人知道我在行孝,这正是忘恩负义的不孝之子。

15.酬问15

客曰:过去许多古人,毕竟也有个不了事(注释不了事:没觉悟的)。

师曰:莫替古人担忧,只要自家果然了得干净,命根断绝(注释命根断绝:尘缘断绝),自然与一切古人相见,莫要管他了不了。

又曰:你开言吐语时古人在那里?曰:不晓得。

师曰:不晓得最亲切(注释不晓得最亲切:不知道最亲切)。

曰:我还不亲切?

师曰:你不亲切处问来?

客无语。

师叹曰:有话须向知音说,不是知音莫乱言。又问:一切人如何得自在去?

师曰:我今一目所视,个个停停当当,贵者自贵,贱者自贱,寒则穿衣,热则取凉,何处不自在?

【今译】

客人说:过去许多古人,毕竟也有些没觉悟的。

师父说:不要替古人担忧。只要自己果然了结得干净,断绝尘缘那天,自然就与一切古人见面了,现在不要管他人了了还是没了。

师父又说:你开口说话时古人在哪里?

客人说:不知道。

师父说:不知道最好,这话说得亲切。

客人说:我还不亲切。

师父说:你不亲切就去问那让你感到不亲切的地方。客人不说话。

师父叹了口气说:有话要向知音说,不是知音不要乱讲。客人又问:所有的人怎样才能自由自在?

师父说:我现在一眼看去,眼前的人个个都自自在在,贵者自贵,贱者自贱,冷了穿衣,热了乘凉,他们何处不自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