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闽赣万重山:向莆铁路建设纪实
7497000000050

第50章 风采篇(8)

2010年4月至7月期间,闽赣两省遭遇持续强降雨侵袭,多处山体塌方阻断交通。面对赣龙、鹰厦、峰福、外南等线水害,他从大局出发,迅速响应,先后带领上千人次的员工队伍第一时间出现在抗洪抢险现场,积极组织抢险。在鹰厦线资溪县铁关站附近K77公里处水害严重点连续20多天的抢险中,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现场,第一个站在作业面,与抢险队员吃住在一起,安排好后勤保障工作,使全员斗志高昂,有效地加快了抢险进程,2010年7月3日凌晨4时,K77公里处线路顺利修复完成,确保了鹰厦线按期通车。

2013年7月19日中午11点13分,向莆铁路三明北站工地,骄阳似火。一位头戴安全帽的中年汉子,站在烈日下,目不转睛地看着通向远处的钢轨。只见他衣襟已经完全被汗水湿透却毫无觉察,似有所思。这时,一辆崭新的和谐号列车从隧道口徐徐开出,中年汉子眼睛陡然亮了起来,“5个春秋的付出,这条路终于要开通了”,说话的中年汉子正是魏义臣。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目送动车远去。

身心不羁永钟情

--记中铁十二局向莆铁路指挥长李永亮

杨广臣

他,的确不是不体贴自己,而是在火热的铁路建设大潮中激情壮志,将身体、心思都投入到了向莆铁路施工中。

他,也的确不是不爱惜自己,而是职责所系、品质所然,全然不顾多病的身体,依然奋战在施工第一线。

他,就是中铁十二局集团向莆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永亮。

李永亮所负责的向莆铁路FJ-3B标,2008年10月1日进场。但由于任务的反复调整,直到2008年12月18日才动工。

多次担负攻坚克险任务的李永亮,也不禁为如何干好这项工程而细细谋划。因为他知道,这段只有18.37公里的新建铁路,有大桥5座、隧道3.5座、车站1座,桥隧约占工程总量的88%,全部在崇山峻岭中。李永亮最擅长的隧道工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全长15627米的戴云山隧道,中铁十二局集团承担了出口段7590米的施工任务,是全隧施工难度最大、自然环境最差、各类风险最高的地段,交错出现了断层破碎带、软岩大变形、突泥突水、高地温、岩爆等多种地质灾害。此外,由于当地交通不便,上一次工地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车行近两个小时,管理的跨度大、难度大。

工程本身的难度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给李永亮和他的团队平添了很多困难。但是,在智者和勇者面前,任何挑战都将成为搏击的战场。

队伍进场后,李永亮就带着工程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踏勘现场。晴天,阳光强照下非常酷热;雨天,凉风夹着冰冷的雨水抽打着面颊。山间没有路,他沿着山坡,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中、杂草里,手抓荆棘、攀藤条,走遍了施工涉及的所有山头、沟壑,为现场布局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闽中山岭间。

这里,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在向莆铁路经过的山峦沟壑,或雾、或雨,飘飘洒洒,绕山遮日。还未成型的线路上,李永亮天天如此,仔细检查着每个构造物。

向莆铁路FJ-3B标分两段施工,一段集桥、隧、涵、路基、车站于一体,长10.77公里,另一段为戴云山隧道出口端,长7.6公里,管区直线长度达26公里,而实际则要绕山间县道而行,往返需4小时。为了保证现场监控到位,指挥部下设了4个分部,对整个标段实行分块管理。身为指挥长的李永亮,深知“未战先胜”的原理,他运筹项目于开工前,对每个隧道口、每座桥、每座涵洞都一一制订了施工方案,对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环保建立了管理体系,制订了材料、设备、资金管理制度。他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将基础资料、技术方案、现场监控等工作进行责任分工,纳入计划管理,制订了检查考核办法、评先评优办法、奖惩规定,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补、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他还主持创立了“难点控制法”的管理模式,即:对所辖工作按难易程度进行编排,列出难点构造物、关键工序,然后实行定岗、定人、定责,规定出责任人--管理部门--分管领导的职责。据此,李永亮仅对隧道工程就制定了20个断层、7个浅埋段、5处强富水、2处区间段高地温、4个掌子面反坡排水的专项技术方案,实行风险管理,使高风险、高难度地段的施工安全有序地推进。

李永亮是由一个普通技术干部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项目管理者、隧道专家。从工点技术员到项目总工程师,他一步一台阶拾级而上,这些经历也练就了他过硬的技术功底。他总是善于从方案上思考工程的安全保证、质量控制、成本支出和工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方案优化。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将戴云山隧道东乾斜井与正洞的交点和夹角调整后,斜井掘进比计划节点工期提前了32天到达正洞交汇点,为按期和提前完成戴云山隧道的施工任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1年初,二分部管区有一座跨线桥,原设计为预制梁桥。李永亮看了几遍图纸,又多次到现场仔细观测地形、线路位置后,感到如果预制梁,就得征地建梁场,而沿线难以找到适合建梁场的空地。同时,建梁场预制桥梁,然后再吊运、架梁,用时长,对安全、工期、效益等方面都不利。于是他组织技术干部提出框架桥的优化方案,然后向设计、建设单位提出变更申请,获得批准实施后,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投入。

认真钻研现场的问题,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分部负责施工的牛头羊小桥,原设计为1跨24米。李永亮拿着图纸,对照地形一量,发现了缺陷:如果按照设计施工,则有一段路基刚好落在河道里,如果填筑路基,除了要改移河道,还必须进行软基处理,不仅成本高,而且路基在河道里,容易埋下质量隐患,影响路基安全。他提出增加桥梁长度、减少路基工程量的建议,将原设计24米桥改为32米。这一建议得到设计、建设单位的赞同。这样,既不用改河道,也取消了在河道上做路基的麻烦,消除了路基安全隐患,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李永亮还先后优化了戴云山隧道东乾斜井的施工方案,主持制订了隧道高地温施工技术方案和20多份不良地质处理方案,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隧道内的高地温,是建设者首次遇到的难题,国内尚无成熟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方案。戴云山隧道斜井进入正洞后,左、右线分别有近3000米的高地温地段,开挖后的围岩,热得烫手,平均温度达到近40摄氏度,裂隙水流到热岩面上,形成很大的雾气,再加上机械、车辆尾气,爆破后的烟尘,整个作业面弥漫着桑拿般的污浊废气,人在里面呆上一会儿,就全身湿透,喘不上气来,令人难耐,大大超过人的生理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着施工人员的健康和施工效率。为了有效解决高地温问题,李永亮带领技术干部和分部领导认真进行分析研究,重新拟定了施工方案和工序。一是改变隧道通风方式,将原来的压入式通风改为巷道通风,在隧道左线靠近掌子面的横通道设两台轴流风机,右线超前100米左右,形成左线压入风、右线排出废气的空气循环状态。二是增加通风设备,加快排烟、降温的速度,使爆破后15至20分钟内将烟尘排除,洞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三是增设洒水车,实施有针对性的降温、降尘。四是增加作业人员倒班次数,延长休息时间。这一系列措施,较好地缓解了高地温对员工身体的损害,也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李永亮是个闲不住的人,更是个在家待不住的人。他有个习惯:到了工地从来不坐车。他说:“坐车看工地只能走马观花,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所以,他只要进入施工管区,就必须下车,一边走一边看。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灼在脸上、身上,经常被晒得脱一层皮。冬天,是南方的梅雨季节,冷飕飕的雨水,浸透衣衫,冻得直打战,李永亮好几次被冻得伤风感冒。在工地,他边走边检查问题,然后再一个个问题地解决。隧道几千米深处的掌子面有他的身影,几十米高的桥墩他爬上爬下,疲劳危险,他全然不顾,即便是在戴云山隧道高地温区,他也是不间断地进去查看。虽然改善了施工环境,但洞内温度仍很高。李永亮本身体质不太好,在洞内呆几分钟,全身的衣服就湿透了。但他从来没回避过艰苦环境,更没躲闪过施工难题。在戴云山隧道,先后出现过28次突水,最大涌水量每天两万多方。危险的地方、难啃的骨头,都是他冲在最前面,用勤奋努力、用集体的智慧,将风险化解,确保了工程平安、优质、高效。建设单位的一位领导曾这样评价:现在像李永亮这样实干苦干的指挥长太难得了。

长期在施工一线辛勤劳作,加上工作压力大、生活缺少规律等因素,李永亮的身体出现了多处不良症状。2011年3月下旬,戴云山隧道地质发生变化,掌子面突现大量涌水,李永亮和工程技术人员在洞内一起研究处理方案。突然,他感觉胸闷、刺痛,浑身无力,大家急忙把他送到了附近的尤溪县人民医院就诊,经医生初步诊断是心脏异常,为心肌梗塞先兆。医生安排他住院治疗,可是,李永亮说:“我自己的身体,心里有数,没事的。”医生说:“你这病有生命危险。”硬是不让他走。李永亮惦记着隧道里的事,一边服药一边靠电话指挥工地处理隧道涌水问题,一边又磨医生要求出院。医生“拧”不过他,只得放他走。就这样,他又返回工地,坚持了10天时间,直到把涌水治住才去医院治疗。经确诊,他得的是心肌梗塞,医生在他身上安装了两个支架。即使这样重的病,从住进医院,到做手术,不到一周时间他就出院了。

工地上,每天他又和往常一样辛勤工作着。

近几年,随着企业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补充了许多大学毕业生,李永亮就在现场进行传、帮、带。他把工地当课堂,把现场发现的问题当教材,分析原因,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年轻的技术干部挑起了大梁,掌握了桥、隧、路基、车站等专项工程技术。

四年来,李永亮和他所在的指挥部硕果累累:指挥部先后获得南昌铁路局“技术管理先进单位”、“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标准化施工指挥部”、“优质样板工程”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连续两年荣获“优秀指挥长”称号。

如今,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一座座隧道相继贯通……它标志着带动福建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向莆铁路即将承载着建设者的深情厚谊和闽赣两省人民的期盼和喜悦,奔向希望的明天!

李永亮站在桥台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记中铁十四局隧道公司向莆铁路项目部经理梁尔斌

叶巍

这里四季如春,这里绿草葱葱,这里民风朴实,这里掩映在一片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有一群挥洒着青春和汗水的铁路建设者,他们无怨无悔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辛勤工作。在这群人中,有一位时常紧蹙着眉头,夜深了依然在伏案工作的人,他就是隧道公司向莆铁路项目经理梁尔斌。梁尔斌看上去斯斯文文,戴着眼镜,个头不高,但他有着山东人特有的执著和热情,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因工作出色,他被公司从总工的位置上提拔为项目经理。无论是在总工还是在项目经理的位置上,他都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工地上的“拼命三郎”

项目部负责施工的戴云山隧道全长15.623公里,为全线“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期最紧迫”的出一座长隧;棋盘石隧道全长10.808公里,是全线唯一一条被铁道部认定的Ⅰ级风险隧道,两条隧道均为向莆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是隧道公司成立以来担负建设最长的两条隧道。面对如此重大的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对这个年轻人来说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心尽责抓好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为项目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创优保驾护航。

项目部下设四个工区,每个工区路程相隔较远,跑一趟就要一天时间,技术管理跨度大。白天他深入施工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检查指导,认真进行现场调查,晚上研究图纸,精心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从来没有八小时工作制、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概念。在工作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当工作上遇到难题他都要亲自与有关人员研究解决办法,发挥集体智慧果断决策,使困难迎刃而解。在工作中他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有一次感冒发烧到39.5摄氏度,为了不耽误白天工作,他凌晨4点便起床输液,为他输液的大夫都感动得竖起了大拇指。当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时,他已经早早来到工地现场,因为输液输得急,令他身体感到不适,脸色苍白,额头上渗出密密的汗珠,同事们见他还因为发烧带来嘴唇干裂,个个心疼不已。在他的带领下,项目技术人员攻克了戴云山隧道“燕尾大跨段、双联拱和小间距地段施工”这一技术大难题,又先后完成了“戴云山隧道进口大跨段和分相关节段可调断面衬砌台车的研究和应用”、“长大隧道通风技术分析研究”和“高坪斜井多级泵站抽排水技术”等科技攻关,并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施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