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闽赣万重山:向莆铁路建设纪实
7497000000044

第44章 风采篇(2)

李晓峰没有丝毫的畏惧,他与指挥部和项目部的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迎难而上,多项并举,破解难题。他们组织了两支高峰期约700人的隧道开挖架子队,对从事隧道开挖、施工的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业务、技术、工艺大培训,受训人员达6660人次,经过考核持证上岗,为隧道安全开挖夯实基础;对大型铺架运输设备、长大隧道斜井陡坡运输、桥梁高空作业、临近既有线施工、火工品管理等列为安全重点监控对象,加强检查,不留死角;对隧道复杂地质结构实施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和报告制度;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安全和质量风险源的排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确保安全质量全面受控达标;推行现场标准化管理,围绕隧道涌水和长大隧道排烟难等问题,开展专项方案和技术攻关活动。金瓜山隧道通过利用正洞、横洞、平导三者之间有效的空间,调整和增加轴流风机和射流风机的办法,成功解决了长大隧道单口独头掘进排烟难的问题。高盖山隧道通过在长达3200米,坡度9%的4号斜井分27处设立积水仓,分台阶抽送涌水的办法解决了隧道排水的难题……

金瓜山隧道光面爆破被评为全线的示范点,标准化建设受到了铁道部质监站的高度称赞,迎来了全线二十多个单位80多名各项目部领导和有关人员现场观摩学习,从而使安全文明施工成为全线的亮点!

莆田铺架基地项目部领导和工人,针对既有线有限的作业时间,开展在连续梁上倒装龙门架的方案,使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提高运送桥梁数量达一倍,用一年时间安全优质铺架了940孔莆田特大桥。

成绩面前,李晓峰没有丝毫松懈,他总在寻找差距,带领职工向新的制高点冲刺!

以调动积极因素为着力点,营造和谐合力氛围

向莆铁路建设的大幕一拉开,李晓峰就坚定地认识到:要完成好工程,实现向莆铁路又好又快建设,一定要紧紧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和沿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每位参建职工和农民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搞好与并肩作战兄弟单位的合作。他对自己的管理人员讲:“国家修建向莆铁路是为了广大人民利益,同样,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千方百计保护爱护人民利益。”

在这些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李晓峰每到一个工地,都要检查项目部和驻地村民们的关系是否融洽,了解是否有侵占农民利益,是否有冒犯当地的习俗。他要求项目部和工地的临建设施和场地一定要贯彻节约用地的原则,地够用就行,绝不可滥征滥用,一经发现,坚决处罚!

在他严格要求下,9个项目部都做到了严格征用土地。这样,不仅保护了农民基本农田少受或不受损失,而且也为项目节约了征地费用。

针对辖区施工现场地处青山绿水,地方政府对水源和森林植被保护的要求高,特别是金瓜山隧道相伴的溪源河是福州大学城师生和周围二十万居民生活饮水的一级取水源头,森林风景区又是福州市民众节假日的旅游地,保护好水源、水质和森林植被是施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晓峰和项目部经理、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对隧道排出的涌水进行化验分析,为了防止机械设备废弃油污渗入涌水中,他们采取在隧道外建立污水处理池和隔油处理等措施。并请驻地环保所质检人员到现场检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如今,中铁一局项目部施工过的森林地带景色依然,游人如织。看到这些情景,李晓峰心里很高兴。

职工架子队和农民工作业队,是工程建设的直接担当着,他们远离亲人,每天都要抛洒汗水,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李晓峰决定驱动分配杠杆,进一步激发他们为向莆铁路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创造性。于是,他在最艰苦的隧道施工中推行开挖工序完成定额超额奖励办法。他和项目管理人员,通过在现场对开挖打钻、装药放炮、找顶、出砟运输,每一道工序的试验,从而总结出标准的材料消耗量和作业时间,使其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工作定额,以此定额为标准,超额奖励,鼓励工人多劳多得,超额越多获得奖金越多。这办法一实施,工人们争先恐后往前赶,原来一天一夜开挖只有二个循环,如今达到三、四个循环,上个班砟子没出完,下个班就早早到工地接风管、水管,准备开始。工人们的超产意识增强了,而且安全防范意识也增强了,因为违章将受到严厉惩处!因而工人们都自觉按照标准化、程序化、规范作业,施工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

工人们实现了多劳多得,腰包鼓了,见了李晓峰都高兴地打招呼、问好。

李晓峰还要求指挥部和项目管理人员要树立向莆铁路建设一盘棋思想,要干好自己的活,同时还要替别人着想。他说,我们的铺架施工,就是需要线下施工单位支持,桥墩没建好,路基没搞平,我们的架梁铺轨就寸步难行。因此,对于铺架相关联的工程,要给予积极支持。在架设闽江特大桥时,担负架梁的干部工人,就把架桥机停在桥头,帮助进行桥梁悬灌的单位运送材料、平整场地。把兄弟单位的活当自己的活一样对待,受到好评。

李晓峰经常注意对自己管段每一项工程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分析,防止拨付款与实际完成工程不符情况的发生,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投入的资金始终处于安全状况,没有超付款现象。这样使工程始终处于均衡生产状态。有位农民工看到有的单位因工程资金周转困难,出现怠工现象,看看自己却收入一分钱不减,高兴地说:“中铁一局真好,让我们信得过!”

但是,李晓峰也并不完全是菩萨心肠。对于违反管理制度、责任心不强、工作缺少计划性,造成窝工浪费的人和事,他是一副铁面孔,不仅给予严肃批评,而且给予经济处罚。

李晓峰和大家一样,过着单身生活,他的爱人、孩子、都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有限的节假日偶尔回家一次,除此之外,都坚守在现场。对于这些,李晓峰没有任何怨言,反而,他感到满足的是在常务副指挥长的岗位上没有辜负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期望,为祖国、为向莆铁路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体现了一个普通而平凡人生命存在的价值!

一个极端认真的人

--记中铁二局向莆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张中厚

何道新谢玉能

“长通风,高地温,大反坡,突涌水,驾长枪,刺破高盖山阙。壮志饥餐山猪肉,笑谈渴饮林泉雪……”

这首“戏作”《满江红》,字里行间洋溢着中铁二局“开路先锋”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与满怀豪气,忠实记录了中铁二局“铁军”在八闽大地完成向莆铁路建设任务的奋斗历程,尤其是攻克高盖山和金瓜山隧道突涌水、长通风、高地温等施工与技术难题的辉煌壮举,展示了中铁二局人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风采。

2012年5月21日,中铁二局承建的高盖山隧道左洞工程,历经三年多的建设终于贯通。这是该局在向莆铁路承建的“七隧七涵七桥”主要工程之一,随着这一“卡脖子”工程贯通,“开路先锋”们沐浴在胜利的巨大喜悦之中。庆功之际,中铁二局建设者们,包括领导层与一线作业员工,以及向莆铁路业主、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提到胜利的来之不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将全部的心血都用到了工程上,不计个人得失,无怨无悔;这个人是攻克一道道施工技术难题的“主心骨”;这个人不管施工技术难题多么繁多,有他在场,尽可放心;这个人提出的技术方案,所有的基础资料与数据,都是他事必躬亲地在一线测定、采集,绝无纰漏。

这个人,就是中铁二局向莆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张中厚,前引《满江红》就是他的手笔。

与张中厚共同战斗的中铁二局人,与张中厚深入打过“交道”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致地称他是“一个极端认真的人”!

“百战之身”上向莆

自1988年从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加入中铁二局,到2008年作为先头部队中的一员开赴向莆铁路,张中厚参与组织了中铁二局承建的一项项地质复杂、安全风险大、技术含量高和政治意义重大的铁路工程项目,包括当时国内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速度最快的京津城铁、最艰险的宜万铁路等,而且与员工们一道,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取得多项施工成果,技术新突破。如钢管拱桥架设、超过两百米大滑坡治理、非对称钢管拱桥铺架、高风险岩溶隧道整治等,每战必胜,不仅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企业增添了光彩,张忠厚个人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1996至1997年,担任中铁二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兼南昆铁路那百段指挥部指挥长,三个区间获得南昆部指“样板工程段”,永乐一号隧道和那蒙桥群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鹏等视察,个人获“南昆线建功立业”奖章。

1997至1998年,担任中铁二局进入钢管拱施工领域的第一座桥广西右江百色水利枢纽交通专用公路平圩钢管拱桥项目部经理,为后来陆续承建同类项目积累了经验,并发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98至2001年,担任中铁二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兼内昆铁路项目指挥长,获部指“样板工程”24项,个人获部总工会“火车头”及“内昆铁路建功立业”奖章。

2001至2002年,担任中铁二局五公司副总经理兼青藏铁路10标项目部经理,施工羊八井隧道群,安全通过110米风积砂偏压段及季节性冻土段。

2002至2003年,担任中铁二局首次进入国内沥青路面施工的青藏公路沥青路面改造10标项目部经理,为企业后来形成沥青路面支柱产业培育了人才,储备了技术。

2003至2004年,担任中铁二局五公司西藏首座跨径超300米公路悬索桥滇藏公路角笼坝大桥项目部经理,完成的312米跨越角笼坝泥石流冲沟及风化严重的主缆隧道锚施工项目,获西藏自治区“雪莲花”杯质量奖。

2004至2006年,担任中铁二局宜万铁路包括高风险隧道大支坪隧道、世界首座非对称钢管拱野三河大桥指挥部指挥长,大支坪隧道工程获中铁二局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野三河大桥获中国中铁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施工团队获铁道部总工会“火车头”奖杯。

在每一个项目上,张中厚都十分重视先进施工技术的开发、运用与总结,十分重视技术干部的培养与任用,经常组织员工外出学习参观,外聘专家讲解前沿动态,收集资料学习讨论,自身也逐步成长为“四川省建筑业优秀项目经理”、“中铁二局先进科技工作者”。他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的获国家级奖,有的获中国中铁、中铁二局科技进步奖;带领、指导的众多“学徒”,如今都已成长为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

“总是不放心的”的总工

采访张中厚是项困难的任务,因为总“逮”不到他,平时他总是在施工第一线,即使回到办公桌前,也总是置身在一堆堆资料和数据间。

中铁二局向莆铁路工程的同事们称赞张中厚是一个极端认真的人,指挥部指挥长贺洪松解释张中厚的“极端认真”,在于技术方案把关的极端负责,在于技术方案落实的极端细致,在于技术难题攻关的极端深入。贺洪松说,正是有了张中厚的“极端”,二局承建的向莆铁路段工程质量才会如期一次性达到100%合格的目标,工程本身作为新技术运用与开发平台,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二局向莆铁路指挥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员工们反复提到说,张中厚给他们布置工作,几乎很少用“你们明天去做什么”这样的句式,说得最多的是“你们明天跟我去做什么”,包括进入隧道内测量地温、查看通风情况并测量数据这样的小事,张中厚都要亲自操作仪器、记录结果。

指挥部工程技术人员们,还熟知张中厚这样一个行事“规律”:凡需要签字批准的技术方案,别想交给他之后“倚马可待”,一挥而就。几乎所有的技术方案,张中厚都会逐个数据核对、修正,凡是发生疑问的地方,都会再次到现场勘查,不到滴水不漏的地步绝不签字。一次他生病住院,张中厚放心不下工程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在病房里“遥控”,将技术人员叫到病床边详细指点与交代;尚未完全康复就赶回现场,深入到施工一线和隧道掌子面,指导解决完问题才重回病房。张中厚说:“有些关键环节和关键数据,不到现场很难发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偏差,我是第一技术负责人,不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放心!”

中铁二局向莆铁路工程“潜伏”着众多技术难题和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特别是高盖山隧道、金瓜山隧道的无轨运输长距通风和突涌水,给施工带来巨大困难。张中厚说,如何解决它们、解决的效果如何,事关整个向莆铁路建设进程,事关二局的声誉与品牌,更关系到奋战在一线的员工们的生命安危,及时发现并圆满解决这些困难,是总工程师的职责和使命,必须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