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7495500000025

第25章 驻藏军人常见心理问题与处理(15)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具有强烈自我中心意识的人,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喜欢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常常会产生对他人的嫉妒,以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

3)内、外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人们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容易发生在彼此的生理属性(如性别、年龄、容貌、健康状况等)、心理属性(如能力、性格等)和社会属性(如文化程度、职务、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所处境遇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们之间。如一名排长不会对谁当了团长产生嫉妒,可是却会为与自己一起参加工作、各方面与自己都差不多的同事晋升官职,而耿耿于怀、大发妒情。

4)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容易促发嫉妒心理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崇尚”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这种状况被打破,自己处于劣势,内心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嫉妒情绪。

三、怎样防止自己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

1)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自我价值,使原先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当别人超过自己而处于优越地位时,你若是聪明者就应当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以便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先前没能满足的欲望,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例如,某人虽无真才实学,却善于钻营,官运亨通,成为你的上司,对此,你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同样可以令别人刮目相看。

2)要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一般说来,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原来水平大致相同、彼此又有许多联系的人之间,特别是看到那些自认为原先不如自己的人都冒了尖,于是嫉妒之心油然产生。因此,要想消除嫉妒心理,就必须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对方的长处,纠正和克服自己的短处,而不是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这样心理就容易平衡,嫉妒心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3)要克服封闭、狭隘意识,驱除极端个人主义的阴影封闭、狭隘意识使人鼠目寸光,只看见眼前的和暂时的得与失;而极端个人主义者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不甘居于别人之下,不把别人的成绩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而却当作是对自己的剥夺或威胁。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要胸怀大志,与人为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会驱散嫉妒的阴云。

四、如何消除别人对自己的嫉妒

1)适当向对方表露自己的不幸或难言之痛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人却可能因此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不幸的。这构成了嫉妒心理产生的基本条件。此时,你若向嫉妒者吐露自己往昔的不幸或目前的窘境,就会缩小双方的差距,并且让对方的注意力从嫉妒中转移出来,同时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的谦虚,减弱了对方因你的成功而产生的恐惧,从而使其心理渐趋平衡。

2)求助于嫉妒者一方面,在那些与自己并无重大利害关系的事情上故意退让或认输,以此显示自己也有无能之处;另一方面,在对方擅长的事情上求助于他(她),以此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让对方感到:你的成功对他(她)并不是一种威胁。3)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你的成功使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黯然失色,于是,种种自卑感在其内心油然而生,以至于自惭形秽。这是嫉妒心理产生并且恶性发展的又一条件。因此,你适时适度地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就容易使他(她)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感受到”人各有其能,我又何必嫉妒他人呢?“当然,你对嫉妒者的赞扬必须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否则,他(她)会觉得你在幸灾乐祸地挖苦他(她),结果不但达不到消除其对自己嫉妒的目的,还可能挑起新的战火。

4)让嫉妒者与你分享欢乐在取得成功和获得荣誉的时候,你不要冷落了大家,更不要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你可以真诚地邀请大家(其中包括嫉妒你的人)一起来分享你的欢乐和荣誉,这样有助于消除危害彼此关系的紧张空气。当然,如果嫉妒者拒绝你的善意,则不必勉强于他(她),顺其自然。

孤独心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离群索居忍受孤独的,要么是野兽,要么是神明。”对于人来说,需要有亲人、有朋友、有接纳他的社会关系,总之,需要与他人的交流。在困难挫折时,需要他人的关怀、抚慰和鼓励;在成功时,也需要他人与之分享喜悦。如果找不到能与之交流思想、情感的人,没有可与之共享快乐、共担痛苦的知己的时候,人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

一、孤独心理的产生原因一般来说,孤独是由于和他人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而造成交流上的困难。新战士刚参军入伍时,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故乡、亲朋好友,来到新的、陌生的军营,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孤独感,表现出对故乡、亲人强烈的思念。一般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新环境的熟悉、交上新的朋友,这种孤独感会逐渐减轻。孤独感一般出现在离群索居的人身上。生活在大都市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人,也会因人际关系的冷漠等原因而产生孤单感。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情况可使人产生孤独感:1)由于有所追求而产生孤独一些人由于洁身自好、愤世嫉俗、追求理想世界的完美与纯洁,表现得与现实不适应,思想、行为也为多数人所不解,因而产生孤独感。这种追求有以下3种表现形式:

(1)宗教信仰引起的孤独。宗教徒为了追求信仰,放弃世俗的种种诱惑和物质享受,忍受世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潜心修炼,追求一种超越生死的永恒,领悟生命的真谛。如弘一法师,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成就、荣誉、事业和家庭而皈依佛门。

(2)道德上的超越所造成的孤独。一些人追求人格的完善和做人的尊严,对趋炎附势、投机钻营之辈深恶痛绝,深感人情冷漠、流俗的卑污。他们远离是非之地、名利之场,生活中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洁身自好,大有屈原“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感叹。

(3)追求精神自由所感到的孤独。一些思想家、哲人洞察了人性的弱点、传统习俗的弊端,或抨击,或讥讽,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甚至引起众人的反感。所以他们有一种沉重的孤独感,所谓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这一类孤独感,由于当事人清楚他们所追求理想的价值,是一种自愿行为,因此,一般能忍受甚至能享受这种孤独。

2)由某些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孤独一些人往往会由于自卑而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人因身上存在某些缺陷(生理或性格上的),总感到抬不起头来,在与人交往中变得敏感多疑,认为别人会影射自己,会嘲笑、轻视自己,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尽量少与他人交往,这样做虽维护了自己的脆弱的自尊,保全了“面子”,代价却是使自己陷入孤独。还有一些人则会因自傲而造成孤独。生活中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有些小才气、小聪明,或具有某些特长,干成了一二件事,因此就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拒人以千里以外,认为别人太平庸,不配与自己交往,结果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另有一些人的孤独感是幻想出来的,大有林黛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伤感,这类人多愁善感,自怨自艾,总把自己放在软弱的地位,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孤独无援的。

二、如何摆脱孤独的心理状态

(1)对于由于有所追求而造成的孤独,当事人要考查一下自己追求的理想是否有价值。如果有,就要义无反顾地追求下去,大道难寻“,不经过艰苦的攀登,是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的。同时要看到,追求美好的理想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只要愿意是会找到志同道合的知己的。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理想的人生是应该与他人和睦相处,与社会建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但不是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迁就他人。不要过分地指责他人的世故与庸俗,对与自己不相同的言行要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在不与外界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是最佳的选择,这样才能减少麻烦,获得安宁,享受一种孤独之美,在有所追求中获得一种新奇的体验。

(2)对于自卑造成的孤独,当事人要理性地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头脑中存在的非理性观念,如“我就是不行”、“别人肯定不喜欢我”。这些没有事实根据的想法会支配你的思想、行动。你以低人一头的心态与人交往,就会感到别人总是那样的盛气凌人,就会感到与人交往是件令人难堪的事。改变的方法是清除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看到自己的长处,认识到人与人是平等的,别人能做的事,自己通过努力也可能做到。先从小事做起,培养自信心,一旦树立了自信心,你会感到自己并不那么笨,别人也并非都讨厌自己。当你勇于敞开自己的心扉,用自己坦荡、真挚的情义获得友谊时,别人也会邀请你进入他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许多新鲜而神奇的东西。当你体验到交往的快乐时,孤独感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你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我。

(3)对于因自傲而陷入的孤独,当事人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阅历,要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比起众生来,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自以为是只能证明自己的浅薄与无知。自傲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增大与他人的心理距离,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以看不起别人开始,以被别人看不起告终,这是非常愚蠢的。所以要学会平易近人,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优点,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容忍别人的缺点,这样你就能和众人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你自身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虚荣心理

所谓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期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和尊重。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一、虚荣心理的主要表现

1)喜欢炫耀自己的“过人”之处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昔日的荣耀经历或现今的辉煌业绩,他们或夸夸其谈、肆意吹嘘,甚至是卖弄,或打肿脸充胖子,明知自己办不到的事,他说能办到,明明自己不懂的事,偏要装懂……总之是为了哗众取宠,让别人高看自己。

2)喜欢炫耀有名气、有地位的亲朋好友虚荣心强的人喜欢炫耀有名气、有地位的亲朋好友,希图借助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于那些无名无分、地位“卑微”的亲戚和朋友则避而不谈,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二、虚荣心理的产生原因

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受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1)自尊心过强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都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这是人的本性。但倘若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尊重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足以令人称道的实力,则就不得不寻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他人的荣光来加以弥补或进行替代,以此来满足自尊的需要。

2)私心过重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总希望自己时时处处胜过别人、超过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常不惜费尽心机地营造或借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便抬高自己、显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3)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式,其中包括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与尊敬,虚荣心便由此产生了。

4)虚荣心理的产生还受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注重“脸”和“面子”,是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所谓脸“,是一个人为了自我和相关者的完善而通过形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特定形象;所谓”面子“,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依据对脸的自我评价,估价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或占有的地位。通俗地说,无论是”脸“,还是”面子“,都是围绕着荣誉和尊严,甚至可以说,”脸“和”面子“代表着人的荣誉和尊严。一个人要想有脸面,他就必先做一件大事,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人们的赞扬,他的形象也就随之高大起来。如果没有能令人折服的实力和业绩,则得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此获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与尊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注重脸”与“面子”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中国人虚荣心理的产生。

三、怎样克服虚荣心理

1)要认识虚荣心的危害既然虚荣心所追求的是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光,那么它终究会失去美丽的光彩,是靠不住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谆谆告诫后人“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之外,是会毫无所得的”。虽然虚荣心可能使人得到一时的心理满足,填补一下内心的空虚,但它像沉重的包袱压在人的身上,时刻使人担心被识破假象,过着提心吊胆、诚惶诚恐的生活。而且,一旦露馅,还会更加难堪。

2)加强个人的心理修养,驱除私心,增强自信要把虚荣心换成“平常心”,承认自己是个平平常常的人,安心过平常人的生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在别人有困难时,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不要因事小而不为,也不要许诺自己办不成的事,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这样自己就会以真诚与实在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要驱除个人私心,“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如果一个人考虑更多的是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利益,把个人的工作、生活与集体、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那么虚荣心所可能带来的心理满足对他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培养高雅的情趣,发现生活中值得去追求、奋斗的东西,这时自己的生活也就充实起来了,找到了生活的支柱。当一个人充分地肯定自己,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自然就不会用虚荣来笼罩自己,而是坦然地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