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
7493400000012

第12章 春秋战国(4)

有人对秦穆公说:“晋国已经认输了。他们不敢出来交战。主公不如埋了崤山的尸骨回去,也可以洗刷以前的耻辱了。”

秦穆公就率领大军到崤山,把三年前作战死亡将士留下的尸骨收拾起来,埋在山坡里。秦穆公带领孟明视等将士,祭奠了一番,才班师回国。

西部小国和西戎部落,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先恐后地向秦国进贡。秦国从此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以后,一连十几年两国没有发生战事。可是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夺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

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

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撤了职,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陆浑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为了显示楚国的兵威,楚庄王在洛邑的郊外举行一次大检阅。

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派一个大臣王孙满到郊外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的时候,楚庄王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楚庄王问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

王孙满是个善于应付的人。他劝说楚庄王:国家的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听鼎的轻重。楚庄王自己知道当时还没有灭掉周朝的条件,也就带兵回国了。

以后,楚庄王又请了一位楚国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为了免除水灾旱灾,他还组织楚国人开辟河道,能灌溉成百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粮食。没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强大起来,先后平定了郑国和陈国的两次内乱,终于和中原霸主晋国冲突起来。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和楚国发生了一次大战。晋国从来没有打过这么惨的败仗,人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船少人多,兵士争着渡河,许多人被挤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头都砍了下来。

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何必多杀人呢?”

说着,立即下令收兵,让晋国的残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庄王,前前后后总共五个霸主。历史上通常称他们是“春秋五霸”。

晋楚邲之战

邲,是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郑国地处中原,夹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经常遭受两国的侵犯,饱尝战祸之苦。亲晋则楚国出兵攻打,亲楚则晋国兴师讨伐。在周匡王五年(前608年)至周定王十一年(前596年)的12个年头之中,晋国五次伐郑,楚国七次加兵,几乎年年有战事。周定王九年(前598年),郑国迫于楚国的压力,参加了楚与陈在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举行的盟会,但又迫于晋国的压力,转而亲近晋国。这样便惹恼了楚国。楚庄王于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春,发兵攻打郑国。

楚军围困郑国国都达17天,郑国难于固守,想与楚国媾和,但一占卜,不吉利;再占卜,在祖庙痛哭,同时准备巷战,吉利。于是,全城人在祖庙大哭,守城将士也在城头放声号哭。楚庄王听到哭声震天,便下令楚军后撤;郑国人修筑好城墙,仍不服从楚。于是楚王再次进军围困,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攻破郑国国都,到达城中心的十字路口,郑襄公袒衣露体,又牵着表示驯服的羊来迎接楚庄王,请他任意处置郑国。庄王准备答应郑国求和的要求,但身边的将领不同意,认为既已攻下郑国,就不应该赦免。楚庄王则认为:郑国国君能屈居他人之下,必然能够取信和使用他的百姓,楚军长期在外,已经疲惫,灭郑可能引起郑人更坚决的反抗和其他国家的援助,那时,楚国就被动了。于是,庄王退兵30里,派潘与郑国订立盟约,郑襄公派弟弟子良去楚作为楚国的人质。

晋国得知楚军又围困郑国,便组成三军出兵援救。中军以荀林父为统帅,先为副;上军以士会为主将,克为副;下军以赵朔为主将,栾书为副。此外,由赵括、赵婴齐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晋军行至黄河边,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媾和,主帅荀林父打算回师,认为没有赶上营救郑国的机会而劳累了将士,出兵也无用。上军主将士会同意荀林父的主张。中军副帅先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晋国之所以能成为诸侯之长,就在于军队能武、群臣尽力。现在由于不战而失去诸侯,不能说是臣下尽力;有了敌人而不去追击,不能说是军队勇武。由于将领不敢作战而使晋国丢掉霸主地位,不如死去。他还表示,受君命做军队统帅,而以不配做统帅告终,只有诸位能这样,自己是不干的。于是就带领自己所属的那部分军队渡过了黄河。晋军司马韩厥见此情形,劝荀林父说:先率领一部分军队擅自陷入敌阵,您作为主帅,罪过就大了。失掉属国又丧亡军队,不如干脆进军。如果作战不能取胜,罪过可由六人分担,不是更好点吗?晋军于是全部渡过了黄河。

楚庄王带着部队北上,在地(今河南郑州市北)驻扎下来。楚军的中军主帅是沈尹,左军主将是子重,右军主将是子反。楚军原打算在黄河饮马以后就回国,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准备马上回去。令尹孙叔敖也不想与晋军交战,下令回车向南,倒转大旗,准备回楚。但楚王的宠臣伍参想与晋军交战,就对庄王说:晋国的主帅荀林父是新上任的,威信不高;副帅先,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三军统帅各自专权,没有实际的最高统帅。这次,晋军一定失败!再说,以国君身份逃避臣下,对国家的名誉将会怎么样?楚庄王最忌讳这一点,于是告诉孙叔敖:调转战车的车辕,继续向北挺进;在管地(今河南郑州市北)扎营,等待晋军!

晋军过河后驻扎在敖、两山(今河南荥阳县北)之间,郑国的皇戍到晋军中诱使晋国与楚国交战,说郑国与楚国媾和是为了保存国家,对晋国没有二心。楚军由于屡次得胜而骄傲,但士气已经衰落,又不设置防御。若晋国攻楚,郑国为内应,楚军必败。先一听,洋洋自得地说:“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就在此一举了!”下军副将栾书却看出了皇戍的来意,他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情形,认为郑国是用晋军占卜,晋国若胜楚国,郑国就来归顺,不胜就去投靠楚国。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赞同先的主张,认为领兵而来,就是寻找敌人作战;战胜敌人,得到属国,没必要再等待了!下军大夫荀首认为赵括、赵同的主张是一条取祸之道;而下军主将赵朔也认为栾书的见解正确,实践他的话,一定能使晋国长久。晋军将帅的意见很不统一。

楚国的少宰前往晋军说,我们国君年轻,不善于辞令,听说晋、楚两位先君曾往来在这条路上,为的是训导和安定郑国,楚国哪里敢得罪晋国?诸位不必在这里久留。晋国上军的主将士会回答说,以前平王命令我们的先君,与郑国一起辅佐周王室,现在郑国不遵从天子的命令,我们国君派遣臣下们来质问郑国,怎么敢劳您的大驾?谨拜谢贵国国君的命令。中军副帅先认为这样的回答是奉承讨好楚国,就派赵括追上去更正说:刚才我国使者的言辞不恰当,我们国君让臣下们把贵国军队的足迹挪出郑国,吩咐不许退避敌人,臣下们没有办法逃避君命!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也只好答应了,双方已经确定了结盟的日期。这时,楚国的大夫许伯为大夫乐伯驾御战车,以摄叔为兵车右卫,单车向晋军挑战。晋军追赶他们,左右两角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两角不能前进。只剩一枝箭了,有麋在前面跑动,乐伯一箭射去,正中鹿的背部。晋军的鲍癸从后面追来。乐伯让摄叔捧着麋献给鲍癸,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击,乐伯三人免于被俘。

晋国的魏锜请求做公族大夫,赵旃请求做卿,没有办到。又要求派他们去和楚国议和,荀林父只好同意。两人心怀不满,存心要让晋军吃败仗,借议和的名义前去挑战。上军副将克说,这两个人去了,必定会出问题,建议晋军严加戒备。先不同意。士会认为,还是防备着些好,如果魏、赵二人激怒楚国,楚国人乘机袭击,军队灭亡就在眼前;如果楚国人没有恶意,解除防备从而结盟,对于两国友好也无损害。再说即使诸侯相见,也不撤除军中守卫,这就叫有备无患。先听不进去。士会派遣巩朔、韩穿率领七队人马埋伏在敖山前,赵婴齐派步卒事先在黄河边准备好了船只。

魏锜向晋军挑战,被潘党追逐逃亡;赵旃夜里到达,在楚军军门外席地而坐,派部下先进入楚营。楚庄王组建左右两广,每广战车30辆,许偃驾御右广的指挥车,养由基为车右;彭名驾御左广的指挥军,屈荡为车右。庄王乘坐左广的指挥车追赶赵旃,赵旃弃车逃入树林,屈荡下车与他搏斗,夺得了他的铠甲。晋军主帅荀林父怕魏、赵二人激怒楚军,派用来防守的战车去迎接他们。潘党追逐魏锜,望见尘土飞扬,派车飞驰而去,报告晋军来到。楚军将领担心庄王追赶赵旃而陷入晋军,于是出兵列阵。孙叔敖下令进军,要求楚军宁肯先发制敌!于是楚军全速进兵,士卒奔走,战车驰骋,向晋军袭来。荀林父无法应急,在军中击鼓宣布:先渡过河的人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人害怕人多船沉,就用刀砍断后来要攀附上船人的手指,船中的手指多到用双手可掬的地步。晋军向右面的黄河边移动,上军没有动。楚军中的工尹齐率领右方阵的士卒追赶晋国的下军。

楚庄王派大夫唐狡和蔡鸠居去告诉附属国唐国的国君,让他出兵帮助楚军,并让潘党率领40辆后备车,跟随唐惠公组成左方阵,去追赶晋国的上军。晋上军主将士会认为,楚军士气正旺,不如收军撤离,这样既分提其他将帅失败的罪责,又保全了士卒的性命。于是士会亲自在队伍的后面押阵而退军,所以晋国上军没有溃败。

晋军有的战车坠入坑中不能前进,楚国人教他们卸掉车前横板;向前走了一点,马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掉车上的大旗,扔掉车轭,这才跳了出去。晋人回头讥讽楚人说:我们不像你们楚国屡次打败仗逃跑,因而连怎样使兵车脱险的经验都有了。赵旃在败逃中以两匹好马帮助他的哥哥、叔叔脱逃,自己用别的马驾车回到军中,后来碰上了楚军,难于脱逃,就弃车跳进树林中。这时晋国的逢大夫同他的两个儿子驾车经过,嘱咐其子不要回头看,两个儿子偏偏回头去看,并说赵老头在后面。逢大夫发怒,让两个儿子下车,指着一棵树说:“在这里寻找你们的尸体!”边说边把上车的绳子扔给赵旃,赵旃得以逃难,逢大夫的两个儿子被追来的楚军杀于树下。

楚国的熊负羁活捉了荀首之子知,荀首带族兵回兵援救,射死了楚国的连尹襄老,射伤并俘获了楚庄王的儿子谷臣。黄昏时分,楚军在地扎营,晋军剩余的士兵溃不成军,连夜渡河,整整一宵,喧哗之声不绝。

这次战争,以晋军大败而告终。战争结束后,楚将潘党建议修筑高台,陈列晋军尸体,以显示武功。庄王不同意,认为以别人的危难为利,人民不会拥戴;暴尸于台,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荣耀,这是强暴,而不是德行。于是,楚军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建造了先君的神庙,报告大事成功,然后就班师回国了。秋天,晋国的败军回国。主帅荀林父请求处死自己,晋景公准备答应他。士会的庶子士贞子劝景公吸取楚成王兵败城濮而杀死大将子玉的教训,于是景公仍然让荀林父官复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