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我登陆涛声依旧文学吧,收到一份留言:咸宁籍的作家吴亮(笔名高原传说)他的一篇散文新作即将在某军事刊物亮相,让我随意为他的散文写两句评论。高原传说这个笔名,缘于裘山山的作品集《高原传说》。裘山山是当代颇有实力的作家,得过第四届鲁迅文学散文奖。读过吴亮的散文,得悉吴亮深得裘山山的喜爱与提携。在一次QQ对话中,我曾经戏称:“吴亮是裘山山瓜上的一条藤蔓”。能够得到裘山山的垂青的青年作家的赏识,我很欣喜,也很乐意去做好这件差使,何况吴亮兄也是我在网络论坛的素昧平生却神交已久的朋友。
吴亮的文字应该算是比较严肃的纯文学。吴亮的文章,生活气息很浓厚,思想厚重深沉;尽管吴亮的散文读起来感觉有些“枯燥”,甚或让人痛苦,但是却能愉悦人的心灵并给人深刻的启发。
对比吴亮的小说与散文,我更喜欢他的小说。吴亮的小说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散文底蕴。吴亮的有些小说,其实还可以当作散文来读,比如《一片青稞地》就是一篇不错的散文。吴亮的小说《一片青稞地》和《桑椹熟了就变紫》主题都是描绘军民鱼水情深。《一片青稞地》塑造一位温厚严厉、勤俭节约而“爱民如子”的老班长形象,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对军旅生涯的感念与敬畏,充满理性色彩;《桑椹熟了就变紫》偏重感性色彩,刻画了人民子弟兵的纯洁的心灵与博大的胸襟,以及他们情感的欲望,少女秋红对子弟兵的暗恋与憧憬仿佛历历在目,是篇好看耐读的小说。《大人》这个短篇非常独特的构思,让人想起外国名著《傲慢与偏见》,《大人》以一个小孩的视角为切入点,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起先浓墨重彩“热情”歌颂石匠“毛方贵”的高超的技艺与“彬彬有礼”,在文章结尾突然陡转直下,揭示出石匠“毛方贵”的色鬼嘴脸,正是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在这三个短篇中,我最喜欢《桑椹熟了就变紫》,因为这篇小说既有大众情怀,亦有思想深度,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如何在严肃与通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是纯文学作家想要获得更多喝彩的捷径。
吴亮散文的思乡情结很深厚,缘于他对故土风物了解、热爱与敬畏,因为那里有他念念不忘的父老乡亲。对故乡的热爱和军人的情结,使得吴亮的文章充满一股浩然之气,这无疑加重了吴亮作品的厚度与内涵,诚如吴亮在《裘山山情结》中深情写道:“在追寻着裘山山的足迹,和她一起聆听高原故事的时候,我落泪了。回想七年前的那次选择,我依然无悔。而今天,我才终于明白,那些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西藏的军人,他们心中那种对西藏的情结,对我们这些没有去过西藏、没有生活在西藏上的人来说,永远无法理解透彻。”
吴亮的写故土系列的散文,那种对故土风物不厌其烦的咏叹情调,颇有刘亮程怀旧的氛围。吴亮乡土散文的关键词有“泪流满面”、“根”、“泥土”、“跋涉”、“血泪和辛酸”、“池塘”、“土屋”、“心灵”、“悲伤”、“绝望”、“时间”、“生命”、“挣扎”、“就像……”,这些凝重的词语虽然加重了文章的厚度与内涵,但是久而久之会在无形之中拔高了文章本来的涵义,看起来颇有“原散文”的姿式——“原散文写作中,他们凸现出一种面对真正的叙述才华,与以往散文中对真实的平庸叙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们把事物置于文字的高处,从中取得它形而下的质地,并从强大的形而下中抽离出事物内在的存在感。”(作家马叙语)第一次粗略浏览《路之哲思》,我就产生这种疑惑,我就此征询吴亮的意见,却被他否定了。
吴亮就我对他的散文提出这个质疑,他特地在自己的散文观中答道:“不存在各种令人眩目的提法,散文也好,诗歌、小说也好,要有自由、独立的精神及文字间隐藏或展示的思想深度……”着意于“思想深度”与“独立的精神”,这就使得吴亮的散文读起来让人沉重,理性色彩浓酽,由此,吴亮的乡土散文自然而然忽视了形象思维、情绪与情感的表达,缺少一股灵动的气质。这不能不说是吴亮散文的一大缺憾。
比起《村庄里的树》、《宿命的河流》、《泥土的声音》和《高原过客》这些沉雄高古的散文,我更喜欢《梦未眠》中那个精彩动人的细节,“排长”舍身救你的那个情景,更能够拨动人的心弦。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吴亮的亲情类的散文——譬如《想转士官的高原》,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情深意笃的文风和自然平实的语言,就像从心底流出的清泉,父亲的期待与我的奋斗挣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颇有艺术震撼力。
在我的印象中,小说家写的散文“思索的况味”尤其淳厚。比如黄冈小说家刘耀兰(网名西岸柳)散文思辨的色彩尤其突出。吴亮的散文当然也不例外。这可能是小说家惯性思维与笔法所致吧?吴亮文字中所具有的“思索的况味”运用在游记散文中,却别具一番风韵。游记《江南水乡——乌镇掠影》带有文化散文的味道——“乌镇的水,柔和,腼腆,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缓缓的,静静的,没有一点媚俗的模样。浮在水上的摇着晃着的船,也是那般的恬静和安然,总是不知疲倦地‘咕噜噜咕噜噜’轻声地吟着,将水的心声与自己的故事慢慢诉说于人听。那倒影在水中的楼阁,在水光潋滟中轻轻揉碎又合起,一下子,这乌镇的楼台与水,都显得别致和灵动起来。”在游记散文中,吴亮的诗意情怀与凝练的思绪,在随意与洒脱之中,透射出一股灵动的艺术魅力。
希望吴亮以后能够在散文中融入一下细节描写,或者艺术氛围,多一些感性的语言。散文理性色彩过浓,读来让人觉得很累,甚至让人有“窒息”的感觉;另外,吴亮散文的沉雄高古让人无所适从,不妨试着以一个”低姿态“的身份进入,这样或许更能够打动并赢得广大读者的心。
吴亮的小说,大多运用了散文的笔法与手法,这使得他的小说无论是思想,抑或是内涵,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那些只懂小说技艺的写作者。我忽然觉着,吴亮小说的细腻而独到的心理刻画和颇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倘若都运用到他的散文写作中,那个效果将是始料不及的。祝愿吴亮兄弟的创作之路愈走愈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早日抵达他心目中圣洁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