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灵魂劲歌
7492900000029

第29章 有书作伴苦也甜(12)

我走近贾平凹,是从他的散文开始的。我比较喜欢他的亲情散文《我的父亲》、《喝酒》、《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还有他那篇自画像《丑石》。我读贾平凹的散文,主要是通过图书馆这条途径。我读过他的《长舌男》、《贾平凹文集闲澹卷》、《贾平凹幽默散文选》、写人散文集《朋友》和《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后两本是自己的藏书),应该还读过他其它的散文集,只是没有做过笔录,现在也无据可查了。我有个心愿一直没有了结,那就是寻找他获冰心奖的那部散文集《爱的踪迹》。

贾平凹,“其貌不扬,拙于言辞,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好像是作家格非的话?)简直令人难以想像,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写出那么多享誉文坛的鸿篇巨制?就是这样一个人,竟在散文和小说的天空里游刃有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他的文章,幽默机智,妙语如珠,拙朴淡雅,颇具生活气息。贾平凹写人独具一格,他能够把人物的性情写得栩栩如生,也常常把人写得太猥琐。例如有一篇散文,写他到处寻找刚刚写过的一张草稿纸,问他的夫人看见没有,他夫人忙问是哪一张,平凹先生如实相告,夫人不好意思地称“因为你平时很节约稿纸,我总是拿用过的费稿纸生炉子什么的,那天照例将一张费稿纸当卫生纸用了,谁知竟是有用的草稿……”贾平凹先生闻言,连忙赶到厕所,在垃圾篓里寻到那张散发着臭味的草稿纸,连夜重誊了一份……读到这里,让人忍俊不禁,为了一篇文章,非得要如此损人损己么?我过后仔细寻思,一下子揭开谜底——这不也是一种夸张艺术?哦,原来尚可这样做文章呢!

谈到散文创作的技巧,我认为创造应该抛开一切烦恼,无拘无束轻轻松松地去写作,功到自然成,不能一味注重技艺的锤炼,否则就会掉入雕凿的泥潭。我比较赞同平凹先生的两句评论:“随心所欲。注意,弃劳苦之态。”“具体到散文,我一向以为是一种你觉得要写的,最无规则最自由最易表现情绪的文体。”我想,正因为如此,平凹先生的散文才是独具创造性的,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使人不得不为之惊羡叹服。

贾平凹的散文非常注重情节的描写,因而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韵致,这是因为他将写小说的笔调融入散文里面。

一旦说起贾平凹的小说,大家自然会想到他的《废都》。《废都》被平凹先生自称为“安妥我灵魂的这本书”。《废都》我只读完前半部分和结尾,中间的章节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这是一部带给他毁誉参半的长篇小说。《废都》是一部引领时代的作品,因为其中的“露骨”“逼真”的性描写,贾平凹遭到人们的猜忌与误解,曾一度被文坛戴上了“异端份子”、“色情作家”、“反革命份子”的衣帽,因为那些描写确实写得太逼真了,以至让人感到如同身临其境。《废都》是一部超前先锋的作品,熔神话、寓言、历史、传奇于一炉,非一般优秀的作家所能为之。也只有像平凹这样有胆有识大智若愚的大师,才能在这块广阔的天地里呼风唤雨纵横捭阖。《废都》确乎是一部极为成功的现代主义作品,它深入地揭露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无奈、失望和迷惘的复杂心态。据说,《废都》正版发行量超过了100万册,盗版的印数自然无法统计,仅平凹先生自己发现的盗版版本就有20种之多。

今年十月八日,我去汉口中山大道修理海尔手机,顺道在附近走了一遭,在保成路旧书市场,无意间发现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土门》,毫不犹豫付了款,书商用塑料袋将书装好,我如获至宝。

《土门》中的“仁厚村”其实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而“房地产公司”则是崇洋媚外拿来主义的替身。这部小说其实是关于传统文化与拿来主义的一场较量。

村长“成义”的阴阳手、女主人“梅梅”突出的尾骨、漂亮狗“阿冰”异常的亮鞭皆各有隐射,是工业文明社会中变态的某些象征。它们给予人们无穷的启迪与沉思。

成义本是一个混混,一个江洋大盗,却因为偷了佛,沾染了佛光,因而改邪归正,当起了仁厚村的村长,锐意改革,使仁厚村脱离贫困,没有被房地产公司拆除。为了给仁厚村筹资搞开发,不惜重操旧业——去偷兵马俑,被人发现,成为全城通缉的刑事罪犯。一审判决死刑,梅梅和范景全正准备二审,但是适逢严打时期,被西京市政府负责人驳回上诉,不日执行死刑。其实,成义当村长作出了许多政绩,此次成义犯罪的起因,仅是为了全村父老筹资奔小康。在成义被围追堵截的过程中,因为他飞檐走壁的本领,警察局竟然产生录为己用的想法和行动。一旦四肢健全的成义变为残疾人,警察便“遗弃”了他。范景全和法官的对话很有意思——法官说“因为成义有超人的轻功,活捉了可以改造成为公安局服务的人,这就有活下去的必要。”范景全反问:“不残废就可以活,残废了就应该去死?”成义的结果和这段对话让人匪夷所思,不得不感佩平凹先生的机智和幽默。关于描写成义被警察围追的那一章,显得荒诞离奇,极富传奇文学色彩,充分显示了平凹先生对古典怪异小说的借鉴和发扬。

《土门》整部作品的取材很一般,写的只是普通农村的平凡故事,语言也是很通俗,充满了嬉笑怒骂;但是读过作品,却让人感觉到一份压抑和沉重。

我比较喜欢这部22万字的《土门》,读它只花了两天的时间。读着读着,我有时难免发出这样那样的笑声,这笑声会一步步吸引着我继续地读下去。后面的尾声也不错,梅梅和文学老师范景全有了喜剧性的结合,给人一丝温暖和惬意。

写完这篇《我眼中的贾平凹》,我突然想起自己的长相虽然比贾平凹先生稍微过得去,但也拙于言辞,更不会拍马溜须,缺乏生活的技巧,我该不会成为贾平凹先生藤下的一颗瓜吧?!

冷峻而又温馨的油菜坡情结

清明节后第五天,一个春光温煦的晌午,我有幸再次见到著名小说家晓苏先生,得到他签名馈赠的短篇小说集《金米》。本想回家之后认真读完,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不承想由于杂事缠身,居然忘记去读它。一个星期前,我打开书柜,找到这本红色封面的小说集,翻开目录,第一篇便是《金米》。

翻到正文第一页,我绷紧神经慢慢品味这篇充满象征色彩的文章,晓苏先生给我们讲述的是发生在油菜坡的故事。小说《金米》写的是主人公九女为了守住金米种植地,与各种势力作斗争,最后为了保护米筛大小的金米,被麻雀活活啄死的悲壮故事。读着读着,我感到压抑与困惑始终缠绕着自己的心灵,因为通过麻雀这个象征物,我想起鲁迅先生《秋夜》当中的夜游的恶鸟与鬼【目夹】眼的天空。然而,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晓苏并没有让读者感到完全绝望——“当父女俩把九女的抱起来的一刹那,一片金光猛然照亮了他们的眼睛。这片金光是九女尸体下面的那一小块金米发出来的,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那一片幸存的金米看上去犹如初生的太阳……”——这就是晓苏冷峻而温馨的油菜坡情结。

其实,晓苏的小说大多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他的父老乡亲,藉此来激发他们走向先进与睿智。诚如晓苏先生在接待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一方面要充当农民的批判者,第二,要充当农民的引导者,我们要引导他怎么走出愚昧,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小康。”

《侯己的汇款单》便是一篇有着浓重批判色彩的精品,在这篇离奇而略带荒诞的小说中,在这篇不到一万二千字的小说里面,晓苏给我们成功刻画了许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唯利是图的杂货铺老板和药铺老板、愚昧而心狠手辣的儿媳、中饱私囊的村干部、馋嘴而轻率的邮政营业员以及老实巴交的农民侯己。真是一部绘声绘色的众生百相图!在《侯己的汇款单》里,寄托着作者对治安现状的殷切期待。难怪此文获得北京的一项文学大奖。我个人认为,《侯己的汇款单》才是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最佳篇目,这部小说集之所以用“金米”,不是因为“金米”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丰富,主要原因大概源于“金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植物,可以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晓苏的小说可读性很强,尽管他的某些小说给人以压抑感,但是它们总有一种魔力牵引着读者往后阅读,读着读着,我们难免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笑声,有时是抿嘴浅笑,有时是凄然淡笑,有时是会心一笑,有时哑然失笑。比如《生日歌》这篇小说,以刑满释放归来的邱金庆祝他父亲的生日为主线,围绕一根猪蹄展开故事情节,割猪蹄的时候,由于邱金去找撅袋口的竹竿,没有看见屠夫装猪蹄,回到家乡之后,先是委托正在改建旧房的二弟邱木将肉带给大嫂,接着二弟将任务委托给身怀六甲的三妹邱水,金水又将任务委托给惧内的四弟邱火(当天金火老婆的叔叔来访),邱火又将任务委托给行将给派出所送礼的五弟邱土。第二天正值父亲生日宴会高潮,邱金突然发现少了猪蹄,大家相互猜测,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弄得宴会不欢而散。到底是谁动了了那根猪蹄的手脚,经过深思,邱金排除了自己的亲人,转念想起满脸横肉的屠夫,邱金重蹈覆辙,“抓起肉案上的一把刀,转眼之间朝那个满脸横肉的人捅了过去……”究竟是谁拿了那根猪蹄?《生日歌》写的扑朔迷离,几个嫌疑人谁都不能排除,关键是邱金又犯了愚昧的毛病,就算是屠夫拿了猪蹄,为了八块五角钱到底值不值?读了《生日歌》后,让人浮想联翩,掩卷沉思。这篇小说虽然有着深厚的技巧,却是很有生活的基础的,人物性格活灵活现,心里描写很有吸引力,让人不得不佩服晓苏先生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他擅长虚构故事的独特本领。

《娘家风俗》也是一篇耐读的小说,该文语言幽默风趣,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在中国农村,常常有许多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在油菜坡,就有这样一种陈规陋俗。作者在第四段开宗明义:“在油菜坡,女儿回到娘家是绝对不能和女婿同房的,否则就会视为伤风败俗。”“我”在回娘家的客车上说,“这个风俗真缺德,简直是违背人性嘛!”

“我”和媳妇雨花一共在油菜坡住了十天。第一天,“我”由于疲劳,一夜没有翻身,一夜无话,相安无事。雨花同她妹妹雨珠说话到深夜,时间还没有睡够。第二天和第三天的描写很耐读。

第二天晚上,发生的两个细节有些荒唐可笑。写“我”,“我迷迷糊糊地把我一只手伸出去放在了雨点的腿上,我把雨点的那条腿当成了雨花的腿,……”;写雨花,“她上床是和雨珠分头而卧的,但是半夜小解时却发现自己睡到雨珠那一头去了。她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爬到雨珠那一头去的。”作者看似轻描淡写地留下一句话:“除了这两个细节,其他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第三夜,情况十分不妙。那天晚上,我和雨花差不多彻夜未眠。”首先是晚上那部爱情电视剧搅得我们心情不定,接着“又是一只猫发出一串又一串淫荡的叫声,”、“猫仍是一声接一声地叫着,越叫越放肆,越叫越疯狂。大约半个小时,我听见两只猫的叫声。猫叫变小变弱变慢了,仿佛在窃窃私语我想他们去了一个非常幸福的角落。”然后是雨花不停地翻身,“我的想象便全部集中到了雨花的身上,我的想象像一只流氓的手,恬不知耻地在她的身上抚摸起来……我简直要发疯了。”于是,寂寞难耐的我和雨花走到各自寝室的窗前公诉心声,被岳父的咳嗽声打断,不经意间看见举着水瓢朝一堆黑木耳里泼水。

第四天吃早饭时,岳父亲自递了一个煮鸡蛋给我,同时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到了我这儿,睡不好但一定要吃好!”“岳母也搭腔,感谢改革开放,如今我们再也不缺吃了,你在这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吧!岳母说着也递了我一个煮鸡蛋。我愣愣地望着面前的两个煮鸡蛋,感到哭笑不得。”上午十点钟,我和雨花接着卖酱油的机会去了小镇的旅舍,我们刚刚走出客房的大门,就撞见了钱叔。我们被钱叔钻了封建习俗的空子,只得许诺他100块钱的保密费。我回娘家的寝室取钱,贪婪的钱叔见我的钱包里的钱不少,硬是多敲诈了50块钱,正当钱叔摸着钱乐不可支的时候,我岳父猝不及防冲进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钱叔手中的那两张钱。

从第四天起,我和雨花获得岳父的特许,终于住在了一起,“原计划住七天,结果住了十天才走。”

《娘家风俗》不仅好看耐读,不时点开读者的笑穴,而且具有浓厚的油菜坡情结。

晓苏小说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在情感与理智、精神与肉体、道德与伦理的矛盾冲突中,深刻凸现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金米》这部小说集中,《嫂子改嫁》和《误诊》这两篇文章非常突出地表现了晓苏的这种特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