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灵魂劲歌
7492900000015

第15章 泥工巧手塑人生(4)

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为了鼓舞中国赴朝鲜志愿军士气,武汉市戏曲改进协会曲艺分会组织了“抗美援朝慰问团”。“慰问团”成员名单上有罗友福的名字。继父听说后,害怕战场局势危险,倘若有个闪失,自己老无所养,便将罗友福接回家里。当时罗友福只提出一个条件:必须让他念书。继父当即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回家数月之后才兑现自己的承诺。

书算是有读的了,但是生活是必须做的。按照继父的规定,每天上学前,必须拾满一小担箢箕屎粪。身材清瘦的罗友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雾露深重的清晨,只有靠着屎耙敲地来判断,是瓦片砖块就会有脆耳的响声,敲上去没有声音,而且还有柔软感觉的就是猪屎。等到拾完猪屎粪,罗友福便急匆匆赶往肖桥小学去上学。为何要去这么早,因为那时的小学还没有早读课。在肖桥小学,一字不识的罗友福念了将近四年的书。

1955年,眼见上学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还没有小学毕业的罗友福毅然参加新洲县流动宣传队,随后转入新洲县楚剧团。1956年跟随楚剧团副团长童少阶调到县文化馆,组建新洲县曲艺队。当时县楚剧团和曲艺队皆自负盈亏,享有国家商品粮户口,罗友福的月工资从33元涨到36元。靠着自己微薄的工资,罗友福供养一家几口的温饱。

特殊年代的悲剧。1958年,罗友福被无辜打成“现行反革命”,当时新洲县人民法院以“(1958)刑字第351号”判决,判处罗友福有期徒刑两年,“下放”湖北阳新县劳动改造。十八年之后,新洲县人民法终于院摘掉罗友福“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为罗友福平反昭雪,可是,罗友福的工作却永远丢失了,十八年的冤案不了了之。

为了落实自己的工作籍,罗友福多次上访,被新洲文化局和文化馆以“原曲艺队已经解散”、“文化馆不能进入”为由拒绝,至今未能落实工作的问题。

酸甜苦辣皆尝透

1951年,一辆黄绿色吉普车开到了罗友福的家门口,然后驶向武汉。车上同行的还有师父童少阶等人。听童少阶讲,他们这次是去汉口搞接待演出,迎接毛主席的来到。快到演出场所,附近戒备森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充满了神秘庄重的气氛。这是罗友福第一次在大舞台表演鼓书,其紧张兴奋自然不在话下。这场登台表演,给予了罗友福全新的感触:新鲜、新奇、刺激。

由于罗友福长期的职业鼓书艺人的身份,他说鼓书每次出场费都要比同行多五毛钱,这多次受到同行的排挤,加上罗友福不善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性格,导致了许多人的眼红或不满。

在这里,先讲一个有关与罗友福性格有关的故事。本地有个比他年长的鼓书艺人,极善拍马溜须之能事。有次,罗友福参见县曲艺协会的会议,这位年长的鼓书艺人见了各位领导点头哈腰,忙不迭地握手寒暄散烟,唯独省略了罗友福(其实,他知道罗会吸烟)。下次参加会议,轮到罗友福先生给大家散烟,罗走到该艺人面前,从烟盒里面掏出一只烟,该艺人以为是给自己的,微笑着伸出手,罗迅速走向前,将烟发给旁边的同行,该艺人的笑霎时间凝固了。等到罗友福坐定,该艺人伸出食指中指作钩状,罗佯装不知,问其什么意思,该艺人说:这都不懂?耍一根烟撒!快点嘞!罗友福最讨厌这种见风使舵的人,立即横眉冷对其人,将一根烟丢在两人中间,待其弯腰准备捡起,罗友福猛地一脚将烟踩个粉碎,那人不禁悻悻然,脸色由红变青,又由青变紫。

1980年夏天,新洲曲艺学会以“表现不好”的莫须有的罪名吊销了罗友福的“演唱证”。罗友福是个生性耿直的汉子。接到通知,罗友福从数十里的乡下感到县文化馆曲艺学会,厉声质问会长。会长的脸当然挂不住,没好气地说,收到许多不良反映,说罗友福作风不正云云……罗友福把会长的桌子一拍,哪个说的?会长当然无可奉告。罗友福将“演唱证”啪地摔在会长的办公桌上,然后义正词严地说,新洲不让我讲鼓书,我可以到外地讲;没有“演唱证”,我有鼓书本领,我照样可以继续讲我的鼓书,谁也无权干涉我……气得会长目瞪口呆。

同年夏天,罗友福先后到阳逻说了半个月鼓书,盛夏赴黄石大冶钢厂一个多月。在大冶钢厂,先是在职工宿舍讲鼓书,报酬相对较少。一个星期后,罗友福听说大冶钢厂居委会茶馆是个讲鼓书的绝妙场所,便径自去了大冶钢厂居委会,找到了居委会支部黄书记。当时刚好缺个讲鼓书的岗位,前两天刚走的鼓书艺人就是新洲人,因为鼓书技艺让人无法恭维而请辞。黄书记有些怀疑地看着眼前这个土头土脑衣着寒碜的中年人,显得有些犹豫。黄书记道出自己的疑问。罗友福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书记确实有疑义。我第一场权当是免费奉送。如果大家觉得不满意,我不要一分钱的报酬,立刻卷起铺盖走人!……”

罗友福的执着与坚定,打动了居委会的黄书记。晚上的鼓书即将开始。开场前,黄书记申明今晚算是义务演出,不收大家一文钱。大厅内先只有居委会的三个工作人员和两个打杂的,随着悦耳铿锵的节奏,惟妙惟肖的声色表演,茶座门口的听众纷纷挤进来,顿时茶座大厅座无虚席,茶座门口及窗外围满了钢厂的职工。演出结束,尽管书记一再申明,大家不约而同自愿掏钱付费,说人家是靠这手艺谋生的,怎么能够不收出场费呢!?

离开黄石大冶钢厂居委会时,居委会还专门请罗友福吃了饯行饭,并写了一份鉴定,用玻璃镜框镶好。离开之前,罗友福散步回到住宿处,看见床上堆满了一带苹果,原来是新洲籍的钢厂职工从窗口递进来的。新洲老乡盛情款待了罗友福一次。

腊梅香自苦寒来

天道酬勤。1981年,罗友福参加“黄冈地区第一届百花书会”,他创作的“尉迟恭让印”获得创作表演一等奖。

1983年秋,罗友福参加“黄冈地区第二届百花书会”,他创作并演出的长篇鼓书《逆流勇进》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同年,该节目被地区选送参加“湖北省第二届百花书会”,荣获三等奖。当时,黄冈地区为了展示本地鼓书实力,决定让罗友福在徐古柳河乡闭门创作长篇鼓书。鉴于罗友福是职业鼓书艺人的身份,新洲县文化馆满足他提出每天补足三元津贴的要求。罗友福当时拍着胸脯承诺:倘若不夺奖,一分钱的补助都不会要。一个月后,罗友福完成《逆流勇进》初稿十余万字,大改小改数次,终于脱稿。获奖后,罗友福获得省地县三级奖励200余元。

向上选送篇目的时候,有个小插曲。当时正值新洲即将从黄冈析出,划归武汉市管辖的过渡时期。黄冈地区的态度有些暧昧。观看黄冈百花书会的原湖北省曲艺协会副会长蒋敬生力举罗友福的鼓书,蒋会长这样评价罗友福的鼓书:“任何表演逗人笑,是很容易能够达到的;但是,能够感动的听众哭,那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很高的艺术造诣。

尾声

二十多年来,罗友福一直为“新洲县民间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并于1987年出任副主席,1989年出任主席。

1980年,罗友福完成人生的婚姻大事。妻子是建筑工人,靠做油漆活和搬运维持生计,膝下一双儿女,女儿已经出嫁,在小城一家网吧当收银员,女婿在交管部门工作。儿子在小城某菜场附近经营影碟生意。

现在,罗友福先生已经改行做中医,在小城某集贸市场门口租赁了一间店面,靠着微薄的收入糊口,闲暇之际帮助婆婆做油漆活。回首六十余载春秋岁月,尽管取得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成绩,并未有过某种成就感,一直疲于生活的奔波,精神始终处于压抑与困惑的状态。对于儿女,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寄托,只是希望和老伴开开心心走过平淡无奇的黄昏岁月。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虽然我明白:这未必能够给主人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作为一名新洲文艺作者,我还是诚挚为罗友福先生祝福:祈愿罗老先生安享晚年;毕竟,您还曾有过昙花一现的灿烂与辉煌,今生今世,您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