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
7483700000051

第51章 梦龙陶艺

缪淑秀

暮色降临,寒意逼近。历经六十多天的旅途劳顿,江南才子冯梦龙总算进入了寿宁境内。穿过石门隘,眼前出现了一座村庄,那便是平溪图的南溪村。

村口处矗立着一座黄墙黑瓦的土木结构建筑,门前青旗上赫然写着“南溪公馆”四个大字。馆役早已准备好了铺、舍、茶、食,在役丞带领下列站馆前恭迎知县大老爷的到来。一进馆,馆役早已拎着个大茶壶,“咕噜咕噜”给冯老爷一行倒满了一碗碗粗瓷大碗茶,喝上几口,顿觉神清气爽。

饭饱菜足,冯梦龙打开了话匣子,与役丞聊开了。过往行人、当地物产、百姓生活状况等无所不谈。渐渐地,话题绕到了眼前的大碗茶上。

谈起茶具,役丞几分自豪,又几多感慨。他告诉冯梦龙,平溪境内在宋朝时曾有上窑和下窑,生产一种叫做紫砂乌金陶的陶瓷,有白、黑两色,绘以龙、貔貅等吉祥物,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后来因战乱等缘故渐渐失传。现在,只剩一些人能做粗碗、硋钵之类。

冯梦龙扼腕叹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自己任内恢复此窑,让如此宝贵的技艺得以传承。

不久,冯梦龙跟南溪村与自己同榜的贡生李际商量此事,不料,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一起来到上窑村,找到烧制瓷器的艺人李德,与他谈起复窑烧瓷之事,可是李德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李德说,不是自己不想做,曾经实验过数百次,都没有成功,家里为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呢?冯梦龙考虑再三,决定自掏白银三十两帮助李德。就这样,李德跑遍了全县各个乡村,扛着锄头到处去找泥土和矿石样本,山上挖,地下刨,河里摸,肩上挑,把从各个地方弄回来的泥土和矿石一一编号,经过晾晒、粉碎、浸泡、踩炼、陈腐等工序,按传统制陶工艺进行制作、刻画、烧制。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烧出来的东西与前人传说中描述的差不多了,但颜色上还是有区别,大多是棕色,有的颜色偏深,但也不是黑色。李德想,肯定还需要用一种乌金釉来结合,便想尽各种办法来试验,可一试再试,成千上万次,都告失败。有的配起来觉得不错,烧出来就裂了;有的密度不均匀,这里一块,那里一块。

寒来暑往,一晃三年多过去了,正当李德都快绝望时,有一窑成功了,乌黑,发亮,散发着金属的光泽!李德喜极而泣,连夜进城,将此消息告诉了冯梦龙。

由于质量上乘,图案丰富,价格便宜,李德制作的陶瓷卖到浙江泰顺、丽水、杭州等地,一时声名鹊起,他也从此告别了贫困潦倒的日子。获知此消息,全县制瓷的艺人都争先恐后地前来拜师学艺,李德从不拒绝。渐渐地,上窑、下窑、上房窑等制作的陶瓷都纷纷进入千家万户。

崇祯十一年冬,心怀感激的李德带着一套精美的茶具来到县衙,想要送给冯梦龙做个纪念。衙役告诉他,冯梦龙已经在数月前离开寿宁了。手捧茶具,李德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为纪念这位县太爷,李德将自己制作的陶艺命名为“梦龙乌金陶”。

随着清兵入关,倭寇入侵,岁月的轮替使当年所产的陶瓷散失无存,制陶技艺也再次失传,唯有从偶尔出土的陶瓷碎片中还能依稀看到当初乌金紫砂陶的魅力。

直到一九九五年,民间艺人吴祖清重拾寿宁陶艺之梦,开始漫长的研究与探索之路,再次制作出了一件件集美学、史学、文学、篆刻为一体的第56章清官宴郑万江石门隘是寿宁县通往政和县、建宁府的门户。冯梦龙在寿宁当知县,进出都要经过石门隘,五年中他走过石门隘多少次,人们不记得了,但他上任时第一次由石门隘进入寿宁,离任时最后一次过石门隘告别寿宁,都与一席独特的“清官宴”有关,给当地老百姓留下难忘的故事。

石门隘在南溪村头不远处。这里南、北山峰高耸入云,从西向东的溪流在乱石险滩中奔腾,官道就在这峭壁之下、激流之侧。石门隘所在之处特别狭窄,险峻无比,简直就像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但石门隘比长江天门要小千百倍,这里的溪流不仅不能行船,更看不到“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美丽景象。寿宁建县之初,官府为了打通这条官道,征集老百姓前来开山凿洞,凿通之后,官府在此设立关隘,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话说大明崇祯七年八月初十下午,白云朵朵,艳阳高照。新上任的冯知县带领随从、向导、挑夫一行,从政和县一路东来,正行进在寿政边界的深山峡谷中。冯知县坐在两人抬的竹舆(竹制的简易轿子)上晃悠悠的,看着身下的急流险滩难免有点紧张。走在前头的向导说:“县太爷,寿宁人都说‘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三支蜡烛过岩洞,三天三夜三望洋’。前面不远处就是‘过岩洞’的地方了,叫石门隘,十分险峻,十分难走,我们可要小心。”冯知县看到路途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难走,哪里像官道,横陈、流水咆哮;西斜的太阳照不进谷里,原本“秋阳似虎”的感觉也开始变得秋风怡人。冯知县说:“听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闽道之难难于行蜀道。我原来不信,但这一路走来,已经深有体会,看来前方的考验更艰巨啊。”他对轿夫说:“走了这么久,你俩也该累了。官路难行,就让我下轿自己走吧。”轿夫答道:“这哪能行,县太爷!您新官上任,现在就要进入寿宁地界了,那里就是您的天您的地,怎么能让您徒步入境呢?”说话间,已然看到前方有一面巨大的石崖特别凸出,好像横塞溪谷,看不到出路了;仔细看,石崖低处又有一个黑色小洞。冯知县问:“那是石门隘吗?”“正是。”前面的轿夫话才答毕,不防一个趔趄,差点把冯知县给甩下竹舆来!轿夫的脸都吓白了。随从见此情形,厉声斥责:“你怎么抬的!要谋害县太爷吗?”轿夫赶紧说:“不敢,不敢。刚才是脚下不小心踩着落叶,滑了一下。”冯知县安慰轿夫:“有惊无险,不碍事。我正想体验一下寿道之难,见识一下石门之险呢。我就下轿走走吧。”说完坚持下轿。

冯知县走到石门隘前,只见狭窄的官道悬在绝壁上,外无护栏抓手,脚下溪流奔腾,令人望而生畏,脚底发软。他嘱咐大家:“都小心点,千万不可出差错。”他小心走到石洞入口,仔细观察:洞内幽深阴暗,也不知有多长。返身看着轿夫抬着空竹舆,挑夫挑着行李,一步步走到洞里,他欣慰地说:“好,大家都安全过来了。”他叮嘱大家石洞阴暗,小心脚下。向导说:“不碍事。”只见他点起随身携带的火篾,洞里一下子照亮了。一行人步行数十步,来到洞外,只见前方豁然开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不远处还有几坵待收割的金黄稻谷,道路也宽敞了许多。冯知县忍不住赞叹:“简直是桃花源啊,洞里洞外别有天地!”后人有诗赞曰:“口异桃源光仿佛,形同巫峡势豪雄。徘徊试进三三武,旷野纵横任放踪。”

奇怪的是,前方官道旁站着十几个衣衫褴褛的老百姓,个个看起来面黄肌瘦。为首的是一个老人,他身后的人,有手里捧着几棵芹菜的,有手莲子的。冯知县走近询问:“诸位乡亲,你们是哪里人?这是为何呀?”冯知县说的是带吴语口音的官话,当地老百姓听不懂。向导过来当翻译:“这位是新上任的县太爷冯知县。他问你们是哪里人,在这里是为何事?”老人对身后的人说:“跪下,都跪下。”众人赶紧跪了下来。冯知县上前扶起老人:“请起,请起,有事好好说。”老人说:“我们都是南溪村民。几天前就听说新上任的县太爷要入境,我们就天天派人守着石门隘探听消息,今天终于等到了。”他让身后的人把捧着的东西献给冯知县。冯知县问:“你们为何要送我这些东西啊?”经过老人诉说和向导翻译,冯知县听明白了:多年来,朝廷内忧外患,苛捐杂税有增无减;前后几任知县无所作为,县衙差役下来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摊派徭役,见人抓人,见粮抢粮。整个南溪村的大半人口都逃到浙江龙泉一带种植苎麻谋生,或者到其他地方逃荒乞讨去了,留下来的一些人也都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当听到新任县太爷将要入境的消息时,村里老人们合计商量要向县太爷请愿,希望县太爷上任明白老百姓的心声,为民解忧,造福于民。于是决定推选李氏老人带头,在县太爷经过石门隘进入寿宁地界时,送给他三样礼物。

听到这里,冯知县还是纳闷:为民解忧,造福于民,这是知县的本分啊,为何要送这三样东西呢?他问老人:“这三样东西有何寓意吗?”老人解释,芹菜谐音“勤”,希望县太爷勤政为民;糍粑谐音“慈”,希望县太爷仁慈为怀。冯知县说:“我明白了,莲子谐音‘廉’,你们希望我清廉为官,对吧?”老人点头称是。冯知县说:“说得太好了,我今日就收下这三样礼物。我将努力做一个上不负皇恩、下不违民意的知县,到时请诸位当见证人。”

天色渐暗。冯知县一行和村民们来到南溪村,冯知县入住公馆,村民各自回家。冯知县嘱咐随从把刚才收下的三样礼物送到公馆厨房,他要当晚吃了这三样特别的礼物,牢记于心。饭后,他走访了几家农户,家境都十分贫穷、窘迫。回到公馆,他心潮翻滚,难以入眠,挑灯展纸,挥毫赋临溪势觉尊。笋舆肩侧过,犹恐碍云根。“这首《石门隘》诗,既生动描写了寿宁的独特景观,也隐约抒发了冯知县的内心感慨,他感到仕途艰难,重任在肩啊。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五年就过去了。五年中,冯知县始终记着南溪老百姓送给他的三样礼物:芹、糍、莲。他时时回味,时时自勉,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全县人民普遍过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安享太平的日子,南溪人民更是感受到冯知县泽被于民的点点滴滴。然而五年任满,冯知县就要挂印归乡了。

这天傍晚,南溪村口,夕阳西下,彩霞满天。远近各村男女老少齐聚在这里恭迎冯知县。南溪村民杀了一头猪,做了一臼糍,宰了一只鹅,准备用最鲜的芹菜炒猪肉,用最甜的豆沙裹糍粑,用最好的莲子蒸鹅肉,隆重招待冯知县。隔壁村民也送来鸡蛋、番薯扣、黄豆等,最远的是来自泗州桥的两个村民,他们代表全村百姓感谢冯知县捉拿惩治了恶霸陈伯进,特地跋涉几十里路赶来送别冯知县。冯知县来了,得知村民们的心意,他下轿作揖:“诸位乡亲的深情厚谊令我永志难忘。但我不能收受这些礼物,否则就是不清不廉,违背当初的诺言,也愧对全县百姓了。”为首的南溪村李氏老人上前跪拜:“县太爷,我们特地为您做了一餐清官宴,里头含有‘芹’、‘糍’、‘莲’三道菜食。这么多年来,您说到做到,才有了我们的今日,无论如何您要品尝一口这清官宴!”冯知县扶起老人:“好!我就请大伙把做好的‘芹’、‘糍’、‘莲’三道菜食各盛一碗,送到公馆去。其他礼物我一概不收。”

晚餐时分,南溪村民给公馆送来三碗香气扑鼻的芹菜炒猪肉、外红内白的豆沙裹糍粑、美味可口的莲子蒸鹅肉。冯知县吩咐随从取出二十两银子交付村民,说:“美食我收下了,钱你们也要收下。就请乡亲们用这些钱做一点公益事业吧。”这一餐,冯知县吃得十分香甜可口。

次日清早,冯知县吃完早餐步出公馆,外面已经站满恭送他的村民。

送来的,上面都缀满小布条,每一条布条上都写着一个不同的姓名。离开县城一路走来,冯知县已经收到五把万民伞,现在有七把了。村民们燃放着鞭炮,一直送冯知县到石门隘外的寿宁、政和两县交界处。这里有冯知县亲笔题写的“政寿交界”牌。冯知县下轿,与众人告别:“诸位乡亲,这里已是政和县地界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请就此留步。”村民们有的抓住冯知县的手紧紧不放,依依不舍,有的禁不住失声痛哭,跪地拜别。冯知县也不禁动容,手扶村民:“请起,山高水长非隔阻,有缘终有相逢时。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们又相见了呢!”

冯知县终于走了。村民们目送他远去,直到看不见了才返回。冯知县离开寿宁三百多年后,石门隘在一九六五年九月修建公路时被炸毁。人已逝,隘已毁,但冯知县和清官宴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