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淑秀
明崇祯七年的中秋节,对于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县令冯梦龙来说有些冷清。破旧的县衙,连一个像样的案牍都没有,县城更是城门久废,谯楼无存,学宫倾圮,其破败与贫寒是冯梦龙始料未及的。没有文友墨客的陪伴,没有丰盛的美味佳肴,冯梦龙翻阅着一沓与寿宁历史相关的典籍,孤灯、冷月默默相伴,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感伤顿时涌上心头。
只听私署门“吱呀”作响,冯梦龙以为是风的,并没有太在意。“大人,今日中秋,可否邀您到寒舍小坐?”话音刚落,县城乡绅柳必得已经跨进书房,上前作揖。“你是?”冯梦龙站起来问道。
柳必得边自报门户,边注视着这位新来的县太爷的一举一动。冯梦龙感觉这名字似乎有点熟悉,冥思苦想半天,原来,刚到寿宁次日,县丞已经向他禀报过柳必得其人。据说柳必得是方圆十里内“有名”的人物,干过不少欺男霸女的坏事,但历任县官都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还有一些事务需要料理。”冯梦龙斜了他一眼,继续翻阅典籍。
柳必得原本准备好的一番巴结讨好的话,见冯梦龙如此冷淡,也就只好作罢。临别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放在冯知县书桌上:“今日中秋,一点心意望大人笑纳,买杯小酒,聊表敬意。”
冯梦龙抓起布袋,听到脆响,知道定是白银,足足有二三十两重,立即塞回柳必得怀里。
再次放下,欲疾速离开。冯梦龙一把扯住柳必得的袖子,指着川堂,厉声说:“这里是‘四知堂’,天知,地知,我知,子知!”见柳必得不肯收回银两,冯梦龙只好给他讲起了东汉名士杨震拒金的故事。相传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有下级官员夜访送金,说天黑没人知道。杨震斥责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说无人知道呢?
柳必得只好把银两放进怀里,悻悻地离开了。回想起来到小城的这四天,已经有十多人或携银两,或捎土产来登门看望自己,是山城百姓的淳朴,还是另有所图?为什么对柳必得的恶行历任县官能不闻不问呢?冯梦龙突然明白了万历年间寿邑知县戴堂为什么要把川堂改为“四知堂”了。
虽然如今四知堂已经破败不堪,匾额也不知去向,但戴堂清正廉洁、留心民瘼的美谈已然在小城传扬。冯梦龙几日来翻阅寿宁史料时,也已将戴堂的崇高品质深深镌刻在心底。
不久,冯梦龙自掏银两将破旧的四知堂重新修葺,写下“四知堂”三字,制成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并把书房移至四知堂,日日在这里思索为政策略,料理政务,读书著作。
古有杨震拒金,今有戴县勉励,冯梦龙对主政寿邑充满了信心。经过对寿宁的深入考察,不久,冯梦龙制定了“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施政纲领,并提出“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的施政理念。
次年,冯梦龙又在私署前“看花处”一株老梅树下构一小亭,名曰“戴清”,并赋诗一首:“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
如今四知堂已不复存在,冯梦龙所建的戴清亭也只留在了史料记载中。据考证,当年四知堂大致在如今寿宁县纪委、监察局办公楼所处位置。
今的从政者廉洁自警。政声人去后,自有春秋言。冯梦龙以“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载入史册,清朝编的《福宁府志》和《寿宁县志》都将他列为“循吏”。
正可谓:
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浮华名利今安在,四知自警青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