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7475400000023

第23章 下

【原文】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②,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③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④也。人云则人,坐云则坐,食云⑤则食;虽蔬食⑥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⑦见帝,帝馆甥⑧于贰室⑨,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⑩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注释】

①挟:倚仗。

②孟献子:鲁国大夫仲孙蔑。

③费:春秋时小国,旧地在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

④亥唐:晋国人。晋平公时,朝中多贤臣,但亥唐不愿为官,隐居穷巷晋平公曾对他“致礼与相见面请事”,非常敬重。

⑤人云、坐云、食云:是云人、云坐、云食的倒装。云:说。

⑥蔬食:粗糙的饮食。蔬同:“疏”。

⑦尚:同“上”。

⑧甥:古时称妻子的父亲叫外舅,所以,女婿也称“甥”,舜是尧帝的女婿。

⑨贰室:副官,即招待的官邸。

⑩用:以。

【评析】

爱情需要纯洁,友情也需要纯洁,不可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的因素在内。古代人非常重视这一点。我们随手就可以写下一连串这方面的名言: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楚策一》)“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赞》)“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中说·礼乐》)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友其德”,而不要友其财、色、权、利、势。

至于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如莎士比亚名剧《雅典泰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以及中国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都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问题还是在于,说得越多,文艺作品写得越多的,往往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最多的现象。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不挟”而“友其德”的又有几人呢?

岂不闻——“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增广贤文》)所谓“钱权交易”,至今不也仍然是我们“反腐败”中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吗?

【原文】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①。孔子尝为委吏②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③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④,而道不行,耻也。”

【注释】

①抱关:守门的小卒;击柝(tuò):打更;柝指打更用的梆子。

②委吏:管仓库的小史。

③乘田:管苑囿的小吏,负责牲畜的饲养和放牧。

④本朝:朝廷。

【评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忧固然是忧,但如果你口若悬河,指点江山,评议朝纲政纪,那可就要小心自己的脑袋了。所以,孟子有“位卑而言高,罪也”的看法。尤其是在暴政专制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有“莫谈国事”的警告。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为贫而仕”,不是为了拿工资混饭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而做了高官,“立乎人之本朝”,更加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政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不然的话,“道不行”,就是耻辱。总之还是《中庸》所说“素位而行”的意思。担任什么角色就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尽什么样的力。即便圣人如孔子,不也是管账就说管账、放羊就说放羊吗?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多余的话可讲呢?

【原文】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释】

①尚:同“上”。

②颂:同“诵”。

【评析】

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只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实际上,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证明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产生的。

【原文】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①,有民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②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①贵戚之卿:指与君王同宗族的卿大夫。

②正:诚。

【评析】

弘扬大臣的职责和权力而限制君主权力无限地膨胀,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之一,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民主政治色彩。

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为与国君有亲缘关系,国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既不能离去,又不能坐视政权覆亡,当国君有重大错误又不听劝谏时,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在这里是弘扬宗族大臣的权力而限制君主个人的权力,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但我们知道,这种另立新君,在实践上往往酿成的,就是宫廷内乱。所谓“祸起萧墙之内”,弄得不好,还会引起旷日持久的战争。

对异姓卿大夫来说,问题就要简单得多了,他们既没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权力,也没有那么大的职责。所以,能劝谏就劝谏,不能劝谏就辞职而去,各走一方罢了。其实,这也是孔子“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的意思。

总起来说,孔、孟都提倡臣有臣道,臣有臣的气节和人格,反对愚忠,反对一味顺从,这的确是有积极意义的。

【故事】

注重品德的修养

在秦朝即将要灭亡的时候,朝廷中就出现了一次怪异的言行,那就是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这次怪异的言行不久,秦国就遭遇了亡国之乱。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把持了朝政大权。他担心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赵高牵着一只梅花鹿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秦二世听了,大笑说:“丞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秦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来评判。群臣心想,说实话会得罪丞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什么?”群臣都害怕赵高的势力,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秦二世被弄糊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糊涂,朝政上的事都由赵高来定夺。

赵高怪异的言行,是他想夺权篡位的先兆。赵高为了试探大臣是否为他所用,故意用“指鹿为马”的怪异言行来测试,然后扶植私党,铲除异己。这种怪异言行之后,他的阴谋诡计便实施开来,篡夺了大权,导致了秦国的亡国之祸。

在平常的时代,要维护和平,则要运用正道,远离阴谋与怪异。这方面,西晋羊祜就做得非常恰当,堪称我们的典范。羊祜在西晋镇守边防重镇襄阳时,以慈惠治军安民,深得江淮地区的民心。他在军中,经常身着便服,很少披甲戴胄,身边警卫也不过数十人。与羊祜对峙的是吴国大将陆抗。羊祜身为边防大将,吴又为敌国,但他对陆抗却以诚相待,时常与陆抗互致问候,从未企图去偷袭吴国。对凡是向他献阴谋和诡计的人,羊祜都赏给美酒,使其大醉不醒,口不能言。有一年,晋军缺粮,不得已到吴国境内收割了些粮食,羊祜也用价值相当的绢帛给以抵偿。在打猎时,羊祜从不越境,对被吴军击伤而被晋军猎获的飞禽走兽,他都让人清点,全部送还吴国。由于羊祜以诚对吴,保持了晋吴边境长时间的安定和平。

羊祜在镇守襄阳时,为了“招和平”,便以“庸德庸行”为本,行正道,以慈惠之心治军,以平等之心对待晋军。羊祜没有设阴谋诡计,也没有表现出怪异的言行,而是以朴实的行动来与晋军相处。由于羊祜行正道,远阴谋怪行,两军相安无事,和平相处。

阴谋诡计、怪异言行只能给世人带来祸乱,行正道、用质朴的言行来对待他人,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

宽容仁厚永富贵

宽厚待人、与人为善是中国人的一条行事规则,尤其是那些有很多财产、身份很高者,更应该这样做。那些为富不仁、重疑多忌,对人苛刻冷酷、毫无慈悲之心的人是不可能保持永久的富贵的。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还有一句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这两句话说的都是为富不宽厚者的下场。

富贵之时要懂得宽厚待人,以财富换得人缘。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齐国身居丞相之位,可说是富贵中人了。在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叫冯驩的老头儿,因为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做食客。孟尝君却把他当成上等食客对待,出门有车马,又派人给他老母亲送了很多衣食。冯驩看到孟尝君很富有,便想到要为孟尝君的将来留下一些人情。

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时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儿什么东西吗?”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冯驩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老百姓正发愁还不起这些债,冯驩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起债的,一概免了。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驩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冯驩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清清楚楚地告诉了孟尝君。

这时的孟尝君不明白冯驩以他的名义宽厚待人的用意,他听了愤怒地吼道:“你把债券都烧了,是何道理?”冯獾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后来,孟尝君的威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愍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重新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了。

这时,孟尝君的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驩跟着他,替他驾车去薛城。当孟尝君的车马还差100里到薛城的时候,就看到薛城的百姓已经远远地出来迎接。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感触颇深地对冯驩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看到了。”

孟尝君因为冯驩以他的名义在薛地做下了宽厚的举动,赢得了人情,为落难时留下了退路。而有的人在富贵之时却不施宽厚之举,最后只落得贫贱而无所依靠的下场。

石崇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富豪,他的下场却十分凄惨,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宽厚待人,不会用自己的家财去收买民心,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和别人斗富上,一心炫耀自己的财富。这就是“富贵而贫贱”的真实写照。

被孙秀处死之前,石崇仰天长叹:“这个狗奴才是贪图我的家财!”押送犯人的小吏听到石崇的叹息,应声道:“你既然早知道财货伤身,为什么还一味炫耀?怎么不用那些钱财散结乡里,收买民心?你有现在的下场,都是罪有应得啊!”

孟尝君和石崇两人下场的对比,就是在告诉我们:大富大贵之后,也不要忘了帮助那些不如我们的人,这样才是真正的为富之道。这样做,既可以让自己安心,又能自保,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