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7475400000018

第18章 离娄上(1)

【原文】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⑥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⑦。’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⑧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⑨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

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謦”、“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的风缥孔子小,比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札记》、《国语》等。

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律、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

⑤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

⑥闻:名声。

⑦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经·大雅·假乐》。愆(qiān):过失;率:遵循。

⑧揆(kuí):度量。

⑨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ì):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言,话多。

⑩非:诋毁。

【评析】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其实就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延续。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居了高位,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因此,领导干部的选拔要谨慎。

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几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治法规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②酒。”

【注释】

①宗庙:这里指采邑(封地),因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后才有宗庙。

③强:勉强。

【评析】

依然是对“仁”的呼唤。

道理一说就明白,无须多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句式: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不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喝酒却又偏偏要喝酒一样。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丑上》3.4)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今也欲无敢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7.7)现在的人既想无敌于天下却又不行仁道。这就好像既热得难受之极却又不愿意洗澡一样。

这一类相同的句式,指出生活中的悖逆现象,如此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往往如以掌去背,令人幡然猛醒,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评析】

我们在《公孙丑上》里已听孟子讲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道理都是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做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讲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从治理国家政治说,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政治,强调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人品质紧紧连在一起。而自我批评则是其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在《论语》和《孟子》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确实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强调的必要。

【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评析】

我们今天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似乎与孟子所说的路数恰恰相反。关键是出发点不同。

我们今天面对利益,要敢于奉献,所以强调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

儒者则是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所以是先己后人,推己及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经》)由此可见,路数虽反,道理却是相通:都是要求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蕾①,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②之水清兮,可以濯③我缨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⑤:‘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蕾:同“灾”。

②沧浪:前人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水名(汉水支流),或认为是地名(湖北均县北),或认为是指水的颜色(青苍色)。各种意思都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

③濯(zhuó):洗。

④缨:系帽子的丝带。

⑤《太甲》曰:《公孙丑上》(3.4)已引过这句话,可参见。

【评析】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本身有清有浊造成的,人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不过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所以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有这一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我们今天说“堡垒最容易从内攻破”,当然也是这个意思。

因此,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咎由自取。你就是你自己的管家。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尔也:如此罢了。

②圹:同“旷”,旷野。

③爵:同“雀”。

④鹯(zhā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

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评析】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不可分,相互辉映。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境界。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和恶的历史辩证法。

换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由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最好了。

【原文】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注释】

①迩:近。

②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评析】

“道在迩而求诸远”是舍近求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则是舍易求难。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反之,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如说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不就会不太平了。

孟子这几句话说得平易朴实,但其中却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是“孝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归纳起来,就是“亲亲而仁民”,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大学》所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了。

因此,我们绝不可以轻忽了孟子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人从自我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清洁讲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做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的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起码都是我们会认同的生活哲理吧。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评析】

上一章除了最后两句外,与《中庸》第二十章里面的一段文字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中庸》与“思孟学派”之间的密切关系。朱熹认为,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孟子又受教于子思,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应该是《中庸》取于《孟子》,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