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
7475000000005

第5章 向着梦的地方去(5)

因为工作的不如意,那个春节我没有回老家。爱人和孩子都来到郑州陪我过春节。那个正月,我一直莫名其妙地失眠,整宿整宿睡不着觉,辗转反侧,烦躁不堪,叹气连连。一连十几天,天天如此。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了。爱人也对我陷入深深的担忧中。

然而,正月十九,我突然接到父亲过世的噩耗。那一瞬间,这个消息不啻晴天一声霹雳,炸响在我的耳畔,一下子把我击蒙了,大脑一片空白。我怔怔地、木然地捏住话筒,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我不知道我是如何坐上火车的,我又是如何回到家乡的?我只觉得躯体已不再属于自己,灵魂早已飞我而去。父亲不在了,我的整个人仿佛一下子都被掏空了。平时,总认为父亲是一座不倒的山,如今山不在了,突然觉得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心、自己的四肢不知该安放何处。这才想起,这个正月,我为什么烦躁不堪的缘由——爱至深处,一切都是有预感的啊!

为了抚养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父亲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大罪。风雨中,父亲把所有的苦难都扛在自己的肩上,踉踉跄跄,无怨无悔。想到劳碌一生的父亲如今就这样走了,我悲恸欲绝。

我从郑州匆匆奔回老家时,父亲已被净过身子,暂时停放在地铺上,被褥覆盖住他的整个身子,沉静而安详,仿佛睡着了一般,外界的风雨喧哗似乎从此再与他无关。我们那里有个说法,人过世了,是不易轻易被惊动的。因此,我回家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最后再看父亲一眼。但覆盖着被褥的父亲,就这样与我阴阳两隔。按照家乡的风俗,逝者入棺后,亲人将绕棺再看一眼,算是最后告别。但是入棺的那天,人特多,特乱,很多人都想争着再看父亲一眼,当我还没挤到跟前,父亲就这样被“盖棺论定”了……

父亲的辞世给了我莫大的打击。我匍匐在父亲的灵柩前,痛哭流涕,用头不断撞击着地板……让我悲恸欲绝的是,至死,我都没看到父亲一眼;直至入棺下葬,我也没有看到父亲一眼。

我痛悔自己因为人生的一次不如意,竟然连春节都没回去待在老人家的身边,让他至死都没看到自己的儿子一眼。我认为这是做儿子的最大不孝,是我一生都不能原谅的地方。

后来,听家里人讲,父亲过世前的那个正月里,一直在念叨着我们,曾数次向人打听我们正月十五是否回来过元宵节。想起这些,我禁不住又一次潸然泪下。

如今,父亲离我而去几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我童年走过的小路,我曾经玩耍过的禾场,我后来生活过的小屋,甚至我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流动、漂浮着他亲亲的气息。没有音乐天赋的我,最喜欢歌手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遗憾的是,这首歌却无法唱给父亲听了。想起父亲,多少次夜里,我都在梦里哭醒,泪流满面。

这一生,我都会活在一种忏悔中。

曾经有过的风景

在我们这里,“老”是小的意思,“毛”是对一个人的昵称。老毛在家里排行最小,因此,宠爱有加的爹娘便送她个“老毛”的名字。

我们那一茬的男孩子女孩子并不是很多。而老毛是唯一让我记忆颇深的一个。少年时期的老毛,剪一头齐耳短发,圆里透红的脸蛋,特别健谈的嘴巴,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总是令我不无神往,羡慕至极。只是那时在我家,贫穷如饥饿的嘴巴,已将全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统统吞噬掉了!我们哥弟姐妹都是肩挨肩儿大,都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困顿不堪的家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哪还顾及到上学呵!

因此,和我同龄的伙伴们都高高兴兴上学去了,而我整天还得牵着牛缰绳,翻过一道又一道沟坎,为老牛寻找那一簇簇葳蕤可口的青草。看着伙伴们兴高采烈地奔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的喉咙下意识里有一种骨骨碌碌上下滚动的贪婪。每当放学之际,我都准时把老牛牵回家,然后一个人跑到老毛的家。那时的老毛,就乐陶陶地向我讲解她在学校里的“轶闻趣事”,并且还把她所学的知识娓娓向我复述一遍。老毛向我谈及在学校里的“轶闻趣事”时,总是显得津津有味,唾沫横飞,让听的人久久沉浸在童话般的意境里,神醉情迷,流连忘返。那时的我,便对学堂情有独钟和殷切向往。于是学堂便成了朝觐的圣殿,我心灵的小鸟,时时都想欢呼雀跃在通往麦加圣地的路上。

因为对上学的渴望,于是便也多了许多对老毛的崇敬。

那时的老毛,给我的印象总是那么的美好。虽然她只比我早上了一年学,但我从她身上听到或者学到很多从没有过的知识。少年的我,从此便用一种仰视的眼光,开始打量仿模她的一切。那时的我,觉得老毛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女孩子,以她优异的成绩,将来考取一所大学是不成问题的。我一直为老毛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膜拜心理一直持续到老毛为人妇、为人母,少年印象中的老毛形象,才一下子从我心目中摔落地上,被残酷的岁月年轮碾为齑粉!

漫长的岁月经过几多风雨,谁也无法去细说。在生命的河床中,记忆如泥沙,如石头,那些被世事之水挟濯而去的总是很多很多,让人根本无法敝帚自珍。譬如记忆中的老毛,后来为什么突然放弃学业而嫁人?我一直懵懵懂懂,搞不明白。我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向她询问考证。老毛也从没有向我透露的意思。这时的我,又在进行一番自我的人生挣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进卫校——然后踏入社会,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谦虚地说,此时的我,虽没有功成名就,飞黄腾达,但凭着我在医学和文学上的不懈努力,确实成为远近皆知的“人物”。

关于老毛的婚姻情况,我知之甚少。我只知道老毛的丈夫是位理发师,现在小镇上开了一爿发廊。老毛婚后一连生了两个儿子。开始夫妻还算恩爱,后来不知为何就闹起了别扭,俩人隔三差五扭打在一起,掀桌子,砸凳子,掼杯子,乒乒乓乓,此起彼伏,鸡飞狗跳。于是俩人便马拉松式地闹起了离婚。老毛坚信理发师在发廊起花心,理发师反说老毛在家里偷男人养汉子。孰是孰非,难裁伯仲。俩人就这么一直闹下去。理发师坚决要离,老毛坚决不离。于是老毛就变得有些目痴神呆了,和人说话总是有些颠三倒四。

后来理发师和老毛还是离了。婚离了,老毛显得比以前更痴傻无常。

在这期间,老毛曾来过一次我的门诊部。老毛到门诊部不是来看病,而是说我欠了她三百块钱,要我立时偿还。想一想,这多年我们很少谋面,又何曾向她借过钱呢?我冥思苦想,也没想出啥时向她借过钱。

我说我没有向你借过钱。

老毛说,你怎么会没有借呢?那次你和我老公赌博赌了通宵,你亲自从我手里借去三百块钱,难道你忘记了?

我这才明白老毛张冠李戴,把我当成了嗜赌如命的哥哥。

瞅着落魄中的老毛,我当下从抽屉里拿出三百块钱,郑重地递给了她。

老毛接钱的时候,双手不由窸窸窣窣地抖动起来。我的心也莫名地颤栗了一下,有一种很悲哀的东西霎时漫漶了我的心田,使我陷人对人生的极度困惑和迷离中……

这就是我少年时期的老毛吗?

修鞋老张的一片天

老张大名张春林,老家在柘城县胡襄镇张楼村。因为生活所迫,老张借了60元钱买了一台修鞋机,干起了修鞋营生,先后辗转到甘肃、商丘、新郑等地,后又来到郑州汽车南站摆了3年地摊。修鞋本来是一个最普通、最常见甚至有些卑微的职业。但外表看似木讷、内心却很精明的老张,却瞅准一个机会,在商家、顾客最多的鞋城门口开了间“张师傅修鞋店”。老张在他的修鞋店门头上打的是“科技修鞋”烫金招牌,虽然很惹眼,但因为店面又小又乱,没有一丝时尚气息。就是这样一处不大起眼的小店,却因为老张的“名头”不小,生意格外热闹。据旁人介绍,为了找老张修鞋,有人竟然会跑大半个郑州。

老张不仅人缘好,而且是一个特别敬业的人。老张修鞋时从不敷衍塞责任何一位顾客,遇到技术难题,也从不轻易放过,总是不断钻研,直至“柳暗花明”,把问题解决为止。老张有一手“妙手回春”的技术绝活:旅游鞋起皮了,他可以修;皮鞋的前尖“塌”了,他打一针,鞋尖就重新站了起来;皮鞋的大改小、小改大,在他的手下更是小菜一碟……老张因为过硬的技术和敬业精神,很快赢得广大顾客的信赖,鞋城里很多商家、批发商纷纷找到他,请他给产品维修、改色等,并兼做一些售后服务,“修新如新”,不露痕迹。慕名上门找他修鞋的人也就更多了。如今,就是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张,由一个农民来到城里,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一个小小的鞋店经营得风风火火,月收入早已过了上万元。

由老张,我想到了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很多人在干事创业时,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本想一口吞天,气壮山河,结果却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什么都未捞着。还有很多人在工作中眼高手低,挑肥拣瘦,缺乏敬业精神,大事干不来,小事干不好,空有勃勃雄心,却连最本职的工作都没有做好。我有一个朋友,由于自身技能问题,大半年的时间仍没有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这就牵涉到自身定位问题,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英雄才有用武之地。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称心如意的事情,我们要想办法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适应自己。一个人,无论你在任何岗位上,如果连小事都干不好,不可能干好一件大事。这是人所共识的箴言。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对于善恶标准的这句话,同样也适宜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小的物事,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照样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开辟一番新天地。这正所谓“螺丝壳里做道场”,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一种成功。修鞋“老张”,即便如此。有了稳定收入的老张,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并把儿子送到郑州一家最好的中学里去读书,儿子的好成绩,一直成为老张的骄傲和自豪。老张是个有梦想的人,尽管他的梦想并不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但他毕竟是在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走近。

根植现实,手握梦想,无论大小,放飞后总会收获一片蓝天。

难忘片断

我曾经在一篇创作谈里这样叙述过:我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与我苦难的家庭不无关系。是的,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背景呵:母亲十岁时双目失明至今,父亲长年到头患有哮喘病,兄弟姐妹七八个……

我记事的时候,家里从没舍得吃过一顿干饭。最奢侈的时候,不过就是稀饭锅里下着麸子搓就的丸子。就这还不能时常食用。家里是旧账摞新账,债台高筑。我们时时感到家庭的岌岌可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二哥二嫂与我们分家,为了多分得一头猪崽,和父亲吵得不可开交。一向刚强的父亲,气得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那哭声至今仍是一条呜呜咽咽的河,湍湍流淌过我的心灵,让我震颤不已……

读高中时因拖欠学杂费,被班主任多次下“最后通牒……

上卫校时,因经济拮据,吃饭吃菜总成问题,闹了个神经衰弱不说,和炊事员的关系也一度吃紧。

有一次因没钱作路费,借别人的一辆自行车,不想半路上抛了锚,连打气的钱都没有,只好推着车子步行到卫校,已是夜里两三点钟。

还有一次皮肤过敏,痒得实在没法上课,是善良的堂哥过来把我领到他一位熟人那里打的针。

卫校的最后一年,因实在交不起学费,被迫停学一个多月,是在县政府工作的堂叔借钱给我的。我永远记住那由三个汉语文字组成的朴素又伟大的名字:吴——良——树。

再让我告诉你一个关于自己去拜访编辑老师的片断吧!

那还是高二的时候。我刚刚在我们县文联主办的《弦歌》报上发表了诗作《愿你》和小小说《老郭头的死》。于是我决定利用中午午休时间,去拜访一下编辑老师,以便当面向他们讨教有关文学创作知识。

那是一个阴雨天,当上午放学的钟声刚刚敲响,我便急不可待地冲出教室,跨上借来的自行车,一路向县城奔去。刚出孙铺镇,瓢泼大雨下个不停。为了及早见到神圣的编辑老师,我义无返顾地向县城方向一路狂奔。那是怎样的一辆自行车啊!用别人的话说: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部位都响;用我自己的话形容是:蹬一圈,走半圈,一圈不蹬退下来。就是这样的一辆自行车,丝毫没有影响我对文学朝觐的火热心情。雨中的我,早如一只落汤鸡,依然是摇头晃脑一路引吭高歌。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自己,并对此行美其名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雨中的那个傻小子,那天不仅没拜见到几位编辑老师,反而因为风吹雨淋,回来后大病一场,高烧40多度……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父母教导我说: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这些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生活原理,宛若田野里挑起的一秆秆高粱穗子,生生息息养活了我们多少代人啊!

往事如烟,我用心灵之笔,在胸中搅起缤纷片断……

行走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