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作物实用新技术
7456800000002

第2章 小麦篇(1)

1.什么是小麦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生长阶段?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叫生育期。其长短因品种特性、生态条件和播种早晚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我地冬小麦生育期一般在240天左右。

为便于生产管理,根据器官形成的顺序,常把小麦生育期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一般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等12个时期。

小麦生育期可划分为三个生长阶段:一是前期(营养生长阶段),指的是从出苗期到起身期。生育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表现为单纯的营养器官生长,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主要时期。二是中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指的是由起身期到开花期所经历的时间。是根、茎、叶继续生长和结实器官分化形成并进期,是决定穗粒数主要时期。三是后期%生殖生长阶段),由开花期到成熟期所经历的时间,是决定粒重的时期。

2.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是怎样划分的?

小麦要从营养生长过度到生殖生长,必须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

在所需要的综合条件中必须有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否则就不能通过春化阶段,永远停留在分蘖状态。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可把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三种基本类型。

(1)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春化阶段适宜温度在0~3℃,需经历35天以上。45天以上才能通过春化阶段的品种,为强冬性品种。没有经过春化阶段难以抽穗结实。

(2)半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在0~7℃条件下,经过15~35天,可以通过春化阶段。没有经过春化阶段不能正常抽穗结实,产量低。

(3)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时对温度要求范围较宽,经历时间也较短。需5~20℃的低温,经过15天的时间可以。

所谓冬性、春性,指的是小麦品种春化阶段发育的特性,而冬麦、春麦指的是播种期。生产上说的春小麦指的是春季播种的品种;冬小麦指的是秋季播种、在生育期间经过冬季的小麦。黄淮麦区的冬小麦多是半冬性品种,北部冬麦区的冬小麦都是冬性品种。也就是说,我地种植的基本都是冬性品种。

3.小麦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合格的商品小麦种子一般发芽率在90%~95%。但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往往只有70%~80%能出苗,有时还不足50%。这主要是由于田间不能充分满足小麦发芽的条件。小麦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温度: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2℃,最适15~20℃,最高30~35℃。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小麦种子发育最快,发芽率也最高,而且长出来的麦苗也最健壮。温度过低,不仅出苗时间会大大推迟,并且种子容易感染病害,形成烂籽。

(2)水分:小麦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达到种子重量的45%~50%)才能发芽。小麦播种后,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都能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小麦发芽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因此,在播种前一定要检查土壤墒情,如果墒情不足,应先浇好底墒水。

(3)氧气: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都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土壤黏重、湿度过大、地表板结的情况下,种子往往由于缺乏氧气而不能萌发,即使勉强出苗,生长也很细弱。

4.怎样测定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是指100粒种子7天内的发芽粒数,发芽势是指100粒种子中3天内集中发芽的粒数。

小麦种子在储藏期间如保管不善、受潮受热,都易引起霉变或虫蛀而降低发芽率。播种前应做好发芽试验,避免因发芽率过低而造成出苗不好的损失,并为确定播种量提供依据。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直接法:在培养皿或碟子上铺几层经蒸煮消毒的吸水纸或卫生纸,预先浸湿,将种子放在上面,然后加清水淹没种子,浸4~6小时,使其充分吸水,再把淹没的水倒出,把种子摆匀盖好,以后随时加水保持湿润。也可将经消毒的纱布浸湿,把种子摆在上面,卷成卷,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水持湿,检查芽数。

间接法:来不及用直接法测定发芽率时,也可采用间接法,即染色法。先把种子浸于清水中2小时,捞出后取200粒分等量两份测定。用刀片从小麦腹沟处通过胚部切成两半,取其一半浸人红墨水10倍稀释液中1分钟,捞出用清水洗涤,立即观察胚部着色情况。中胚未染色的是有生活力的种子,完全染色的为无生活力的种子,部分斑点着色的是生活力弱的种子。这种测定结果与直接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因部分斑点着色的种子也在计算内,此法测定的发芽率略显偏高,因为一些发芽率弱的种子实际不能发芽。

5.什么是冬小麦分蘖?

小麦的分蘖就是小麦的分支,它是小麦的重要特征之一。小麦分蘖是以主茎为中心,在分蘖节上按由下而上的顺序形成。凡由主茎分蘖节产生的分蘖称为一级分蘖,一级分蘖上再生分蘖称为二级分蘖,如此循环增长,只要条件适宜,一株麦苗可生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分蘖。

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主茎或分蘖埋藏于地面以下,密集于植株茎基部的节和节间。特点是:节间不伸长,节密集,每个分蘖节都能分化出分蘖芽和次生根。

小麦一生分蘖增长有两个旺盛阶段:适时播种的冬小麦从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分蘖,到平均气温下降到3℃,停止分蘖进人越冬期,为小麦第一旺盛阶段。越冬后,当气温回升到3℃以上,小麦开始返青,分蘖继续发生,到起身期出现第二旺盛阶段。正常情况下,主茎及年前大部分分蘖成穗率较高,而冬前较晚出现的分蘖和春晚生分蘖成穗率低,一般不能成穗。

小麦冬前壮苗的标准是:冬前平均单株2~3个分蘖,4~5条次生根,主茎能长出6~7片叶(包括心叶),达到叶片、根系和分蘖同步生长。

6.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品种:冬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时间长,分蘖多;春性强的品种分蘖较少。

积温:出苗后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叶约需70~80℃的积温。要保证冬前形成壮苗(按6叶1心计算),需0℃以上积温为490~565℃。晚播小麦积温不足,叶数少,分蘖也少。

地力和水肥条件:地力高、氮磷丰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时有利于分蘖。单株营养面积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进分蘖发生,利于形成壮苗。生产上,水肥常常是分蘖多少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可通过调节水肥来达到促、控分蘖的目的。

播种密度和深度:冬小麦宜稀播,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过密,植株拥挤,争光旺长,分蘖少。播种深度超过5厘米,分蘖就要受到抑制;超过7厘米则苗弱,很难分蘖或者分蘖晚而少。

7.麦田耕作措施对小麦生长有哪些作用?

麦田耕作包括小麦播种前耕作整地和小麦生长期间麦田中耕、耙耱、镇压等措施。

播前耕作:麦田耕翻不仅可破除土壤板结,把施用的有机肥和田间残茬、杂草掩埋到土壤下层,熟化耕翻到上层的底土,而且能增加土壤通透性,蓄纳更多的雨水,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为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耕翻一要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墒情变化,掌握好适耕期,一般以土壤水分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时进行耕翻为宜。黏重土壤尤其要掌握好耕、耙、翻的时间和方法,以免造成大泥土和大坷垃。二是麦田翻耕后要及时耙细、耙实,平整土地,对于土层过松或有翘空的田块,还应进行适当镇压,以防透风和水分过多蒸发。

田间耕作:小麦播种后和生长期间田间湿润度大,或下雨、灌水后,或早春土壤解冻返浆后,可采用中耕、耙耕或耧麦等措施,及时破除地表板结,疏松表土,改善通气条件,以利小麦出苗和生长;麦播后如遇土层土壤疏松、表土干燥或越冬前后麦田经冻融交替、土层空隙增大,应及时镇压,以保麦苗安全越冬和健壮成长。特别是近年来多数麦田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这些麦田一定要注意播后镇压。对于缺少稳固性结构和过于松散的土壤,应减少中耕和耙耕地次数,以防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水土流失或风蚀;盐碱地和低湿黏土不宜镇压,以防返盐或使土壤过于紧密,影响麦苗生长;深中耕和镇压可抑制旺长,预防倒伏。

8.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点如何?

小麦一生中耗水量受品种、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很大,每亩耗水260~400立方米。拔节前温度低,植株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的30%~40%。

拔节到抽穗,冬小麦进人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由于植株茎叶的覆盖,株间蒸发大大降低,而叶面蒸腾显著增加。该时期时间短,而耗水量却占全生育期的20%~35%,日耗水量达2立方米/亩以上。

抽穗到成熟,冬小麦在这一时期的时间也较短,而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的50%左右。

9.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营养物质需求是如何变化的?

小麦苗期对养分的需求十分敏感,充足的氮能使幼苗提前分蘖,促进叶片和根系生长,磷素和钾素营养能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寒和抗旱能力。

小麦起身、拔节需要较多的矿质营养,特别对磷和钾的需要量增加,氮素主要用于增加有效分蘖数及茎叶生长,钾用于促进光合作用和小麦茎基部组织坚韧性,还能促进植株内营养物质的运转。

小麦抽穗后养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穗的发育。供应适量的氮肥,可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磷对小花和花粉粒的形成发育以及籽粒灌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钾对增加粒重和籽粒品质有较好的作用。

小麦开花后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植株体内的养分能进行转化和再分配,但后期可通过叶面喷肥供给适量的磷钾肥,以促进植株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和糖向籽粒转移,提高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还需要吸收少量的微量元素,例如,锌能提高小麦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钼能提高小麦有效分蘖率,增加穗数。

10.不同肥料元素与小麦生长的关系如何?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需要大气中的碳、氢、氧外,还需要消耗土壤中的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钼、硼等元素。其中需要量和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氮、磷、钾三种元素,称为大量元素,其他称为微量元素。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纯氮3千克、五氧化二氮1~1.5千克,氧化钾2~4千克。氮、磷、钾在植株不同部位含量不同,氮、磷主要集中在籽粒中,占全株总含量76%和82.4%,钾主要集中在茎秆中,占全株的70.6%。锌在越冬前吸收较多,返青、拔节期缓慢上升,抽穗到成熟期吸收量最高,占整个生育期吸收量的43.3%。小麦幼苗生长阶段锰营养不足,会使麦苗基部出现白色、黄白色、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中部组织坏死、下垂。锰对小麦叶片、茎的影响较大,缺锰的植株叶片和茎呈暗绿色,叶脉间呈浅绿色。缺硼的植株发育期推迟,雌雄蕊发育不良,造成小麦不能正常授粉、结实而影响产量。

11.为什么要提倡在冬前化学除草?

过去一般习惯在春季开展化学防除。这种做法有如下弊端:一是有效用药时间短,极易错过防除时机,防除面积小;二是春季麦苗对杂草的覆盖度大,杂草受药面小,导致除草效果差;三是杂草个体发育健壮,抗药力增强,降低了防除效果;四是麦田中行走困难,喷药效率低,质量难保证,也为药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冬前11月下旬,麦田杂草2-5叶期,抵抗力较弱,易于用药防治。因此,应在冬前大力开展麦田化学除草,为夺取来年丰收奠定基础。

12.小麦叶面施肥有什么作用?

小麦从苗期到蜡熟前都能吸收叶面喷施的氮素营养,但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素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小麦生长前期叶面喷氮有利于小麦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而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粒重,同时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并能改善加工品质。

13.小麦什么时候收获好?

俗话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等到小麦植株完全干枯后再收获时,小麦茎、秆、叶以及根基等已不能再制造和积累养分,但这些营养体仍需要消耗养分进行呼吸,后果是粒重降低。过早收获也不利,一些晚熟麦田为方便机收而提前收割,小麦籽粒鲜重并未下降,小麦产量和品质损失较大。小麦人工收割以蜡熟中期为宜,机械收割以完熟初期为宜。蜡熟中末期全株转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初期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20%以下。

14.栽培措施怎样影响小麦产量形成?

小麦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平均粒重构成的。三者的乘积越尚,产量越尚。

亩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组成。穗数要足够就必须掌握播种量,使基本苗数量适宜且分布均匀,每株小麦都得到充足的光照和营养,才能有适宜的分蘖成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