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捉住砍伐森林的那只手(星球保卫战)
7456100000025

第25章 和谐共生:森林资源合理利用(3)

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认识森林、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内优美而多样的自然文化资源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源泉,“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使森林公园成为向社会公众普及生态知识、增加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森林公园在我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森林旅游注意事项

①切忌单独进入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 以免迷路、失踪,遭遇饥饿寒冷或野兽的袭击;②不能随意采集标本、摘尝野果。有些种类的植物,它们的汁液、花朵或果实鲜艳惹人,但很可能有毒;③在林区或自然保护区内,不能随便砍伐、狩猎、野外用火、遗弃垃圾等。

防护林是为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目的而经营的森林。营造防护林,在干旱、水土流失等严重的地区,可减免自然灾害的侵袭,保障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并可解决木料、饲料、肥料、燃料的不足;在平原地区的农田周围,可改善林网内的小气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风沙为害地区,可抵御沙漠扩大、防止沙漠化发展。

根据防护作用的不同,可将防护林分为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固沙林以及牧场、海岸、道路、果园的防护林等。随着森林对人类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还出现了卫生保健林或环境林专门的林种。在某个自然景观地带内,将各类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防护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网络系统,即防护林体系。

1. 三北防护林工程

“三北”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 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是世界上最大的防护林工程。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该项工程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需73 年来完成,共造林3560 万公顷。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工程于1978 年启动,已走过35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全面超额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的规划任务,35 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507 万公顷。使“三北”地区2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4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区2/3 的平原农区实现了林网化,庇护农田达2000 万公顷,年均增产粮食1100 万吨。工程区还营造水源涵养林100 余万公顷、薪炭林91.2 万公顷、经济林近500 万公顷,年净增涵养水量3.3 亿吨。

另外,工程区还通过建设草原防护林体系,使原来严重退化、沙化、碱化的3000 万公顷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年均可增产牧草445 万吨,有效地增强了草原的载畜能力。

2. 平原绿化工程

平原绿化工程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四个大平原为主体的平原、低丘陵,共有918 个县(市),占全国总县数的45%,平原地区土地总面积1.5 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5%,它们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是粮食的主要产区,搞好这一大片的防护林对全国的粮食增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10 多年努力,已有671 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完成农田林网绿化近3000 万公顷,普遍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3.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涉及11个省、200 个县(市),造林6700 万公顷,增产5 万吨粮食。第一期工程在2000 年完成。这项工程对我国第一大河——长江这个黄金水道的畅通和保护水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林就是修水库。

4. 沿海防护林工程

我国有海岸线1.8 万千米,这些地区容易受台风、暴雨、海啸、旱涝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每年粮食减产损失约10 亿千克。为改变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在沿海的11个省(市)195 个县(市)建造沿海防护林工程,造林107 万公顷。

5. 太行山绿化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包括4 省(市)110 个县,规划造林395 万公顷,实现太行山“黄龙”变“绿龙”的目标。

6. 防沙治沙工程

我国沙漠化土地约2 亿公顷,沙漠化土地以平均每年2100 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全国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1.7 亿,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 多亿元,涉及近700 个沙区县(市、旗)。

上述这些工程建成后,用绿色的树木覆被在祖国大地上,护卫着万顷农田,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这无疑又是大森林对我们新的奉献。

苍翠的太行山

沙漠防护林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国保护森林、营造天然林、群众高度参与的一项工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过程,增加森林资源,尽快扭转林业落后的局面,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决定,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坚持依靠乡村集体造林为主,积极发展国有造林,并鼓励农民个人植树,发动城乡广大群众和各行各业扎扎实实地植树造林,各级人民政府要制订植树造林计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同时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完成植树造林规划确定的任务。大力抓好对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的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展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活动,充分调动单位和个人造林的积极性,在荒山荒地营造的林木归单位和个人所有。各行各业都应当把造林绿化作为本部门的一项生产建设任务。凡以木材为原料的大型企业,都应提取一定数额的造林绿化资金,专门用于营造用材林。普遍实行造林情况的检查验收制度。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条件,分别制定消灭宜林荒山的标准,达标一个验收一个,一个县一个县地狠抓落实,消灭宜荒山林。对在植树造林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是提高植被覆盖率的主要途径。在造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把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作为基本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在植被配置上,坚持适地适树(草),乔、灌、草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造林方式上,实行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相结合,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宜造则造;在林种布局上,凡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域,要营造各种防护林,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气候、雨水条件适宜、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可合理发展一些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在树(草)种选择上,以适生、抗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尤其是干旱地区,应主要选择耐旱树种或草种并积极引进适宜的优良品种。在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等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对义务植树的形式要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加大适龄公民

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义务植树要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

退耕还林

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单位绿化的责任范围,落实分工责任制,并加强监督检查。绿色通道工程要与道路建设和河渠整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把美化环境与增强生态功能结合起来,进行城市绿化,逐步提高建设水平。鼓励军队、社会团体、外商和群众造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