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危局
7439100000022

第22章 马化腾:企鹅的致命伤(3)

对此,有人就指出:当这些公司的竞争与对抗越来越令人关注,并成为公共话题之时,或许意味着蜕变的时机很快就要到来了,新的商业文明会显露头角。因此,就经济运行与企业的关系而言,“3Q大战”向我们昭示了市场经济法则探索的萌芽,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温家宝总理指出,正义和公平比太阳更具光辉。开放、民主、自由是中国互联网的梦想,也是所有国民的梦想。

消失的人口红利

对于腾讯的未来,《中国经济周刊》副总编辑迟宇宙有这样的点评:如果腾讯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心灵转型”,如果马化腾没有意识到“你的后院是别人的前厅”,如果QQ不能摆脱与公权力间的暧昧,那么“企鹅帝国”只能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创新与并购的最大障碍。帝国越大,崩塌越快。

拜舆论指责之福,经过“3Q大战”,让马化腾切实意识到了市场环境所发生的巨变。

据《国家财经周刊》报道,就在腾讯与奇虎爆发“战争”

的第二天,在香港证券市场,腾讯市值蒸发了106亿港币。但这并非腾讯在资本市场最惊心动魄的时刻,2010年6月,由于马化腾减持股票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跟风操作,腾讯的股价在7个交易日内暴跌超过15%,市值缩水高达430亿港元。

马化腾并非第一次减持股票,腾讯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争夺战也并非新鲜事。但细节中隐藏着魔鬼,被称为资本市场典范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或许正遭遇微妙的拐点。

“3Q大战”后,有媒体问马化腾,腾讯有没有必要接受反垄断调查?马化腾回应称,此事件给腾讯带来很大的教训和反思。

“过去是用户有需求,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提供给他。因此,我们的很多产品部门,不断开发新产品,进入新领域,客观上导致许多小公司感受到了生存压力。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要考虑更多的问题,很多事情是不是都要完全自己做,产业链怎么培养得更加丰满,如何和周边的同行相处得更好,甚至是说在竞争同时还有合作,未来腾讯应该更多思考这些。

“我在最近跟很多企业家进行了交流,最多的一个反馈是,一个企业不管做得再大,产品做得再好,或者它给用户的满意度很高,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公司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当整个行业,你的竞争对手,甚至你的敌人都对你表示尊敬了,这才是一个最受人尊敬的企业的基本要求。”

2010年11月11日,马化腾跟同事们一起为腾讯举办了具有轮回意义的12岁生日庆典后,独自回到办公室,给员工写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公开信:

“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当我们回头看这些日日夜夜,也许记住的是劳累,是委屈,是无奈,是深入骨髓的乏力感。但是我想说,再过12年,我们将会对这段日子脱帽致礼。

“这段时间来,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公司内部发酵,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认定为敌人。但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被愤怒烧掉的只可能是自己。如果没有360的发难,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因此也就没有今天这么多的感悟。或许未来有一天,当我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时,要感谢今天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磨砺。”

也许反思正是时候。尽管腾讯目前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家游戏公司,而游戏业已经走过了超速增长阶段。

一个事实是,腾讯正在面临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

中国人多,互联网又是新生事物,人口红利很好理解。年轻的腾讯就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然而,人口红利正在变成人口负债。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从2006-2010年5月31个省区市高考人数来看,各地报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已呈下降趋势,2010年是下降最多的一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群体正是腾讯最为核心的消费群体。

目标用户群体的绝对数字下降,不仅对于腾讯来说是不可抗力。受此影响,国内所有的网游公司增长也都不可避免地开始放缓,无一例外。

因此,随着游戏等现有核心业务增长的放缓,腾讯必将寄希望于广告(包括搜索)和电子商务等发展尚不理想的业务,但且不说这将与现有的百度、阿里巴巴等强势公司发生直接冲突,在高增长压力下公司都势必转向套现手头数亿用户的经济潜力,比如增加广告出现的位置,向用户收取更多的费用,而这将伤害用户体验。

小企鹅的大威胁

而对腾讯真正有意义、有威胁的还是未来,来自新技术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新革命。

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一样,比如,家电企业,以前是渠道为王,国美、苏宁展现出对产业链强大的控制力。但是这个趋势正在发生改变,我们看到的却是上游产业中控制着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正在操纵整个产业链,并获取更多的利润。例如,手机、PC行业里,ARM、高通公司、MTK、英特尔等都属于上游产业,他们的每一个动作,决定了下游产品的成本和利润,而且他们赚取的是更高额的利润。如果这些标准的制定者不去创新,整个产业都无法持续发展,不会有上网本、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的诞生。

在互联网行业卖的不是这种实质性的产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理念。而文化、习惯、理念则来自于用户需求,只有那些能够把握住用户需求,并有能力满足需求的公司才可以持续创新,持续发展。比如,微软的衰退不是因为技术不强大,而是因为不能把握新的需求;Google的强大却无法阻止Facebook的诞生和壮大,是因为Google没把握住用户新的需求社交化。而Facebook却又未能阻止住Twitter这种微博的发展,是因为异步通信和即时通信的结合又成为新的需求。

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可以算作web1.5,因为支持社交网络,是web2.0,但需要定期下载客户端,个人的好友与好友之间、群之间还是隔断的,是web1.0。

威胁正是从这两方面来的。马化腾说,他最担心就是用户会抛弃腾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变成现实。因为,有了比即时通讯更便捷实用的交流工具。

2010年11月17日,马化腾在第12届高交会上表示,SNS的崛起以及微博的应用影响了人们网上交流方式,腾讯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不能死守在即时通讯这个领域。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马化腾的此次演讲,透露出了腾讯现有的一些忧虑感,尤其是腾讯不得不面对SNS、微博等媒体形态的大势崛起,这种忧虑感因而显得更为强烈。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000万,业界预计在未来的三年内新浪微博的用户数还将保持100%的增长。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认为,微博甚至可能成为网民新的必备网上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像腾讯一样具有高黏度的社区,从而与QQ形成直接竞争。“自从注册新浪微博以后,我甚至连博客都很少写了。”

他说。之前他也是QQ的用户,但在号码被盗后,他再也没有申请过。

腾讯以往的复制可以成功,因为复制的都是平台上的应用,但微博是替代的平台。IM有的应用,微博API都有。基于平台的原因,腾讯可以胁迫用户卸载360,但却没有能力胁迫用户放弃新浪微博这样更新、更实用的平台。

甚至,连马化腾的“老敌人”周鸿都直言说,QQ的最大敌人不是360,而是新浪微博,“3Q大战”曹国伟和新浪微博才是最大受益者,马化腾选错了敌人,让新浪微博得以悄悄地坐大,及至马化腾惊醒时,新浪微博已成风云之势,逼的马化腾不得不于仓促间推出微博产品,来防御新浪的咄咄攻势。

而可替代QQ这种即时通讯平台的不仅仅来自于微博这样的新技术革命。比如,苹果发布的iPad,延续iPhone上的AppStore,就是对互联网的又一次颠覆性的革命。1981年以来,桌面上一个图标,机箱里一个插槽,都是一个十亿级以上的产业。企业系统早就开始从C(客户端)-S(服务器)架构升级为B(浏览器)-S(软件)架构,提出软件即服务。AppStore模式殊途同归,所有信息和应用都从远程调用,不再有桌面市场。PC软件和客户端什么的,都将成为历史。

马化腾已经意识到这种巨大的危机,甚至下一步该怎么做也已谋略在心。但显然,在这样一家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公司进行巨大的变革,那将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决定”。

有人就指出,相比外部的威胁,马化腾的挑战可能主要还是来自内部:在从上到下已经习惯了在一种半封闭的状态中野蛮生长后,现在他的当务之急可能还是带领公司重新审视过去的做法——公司在与360的战争中所采取的做法暴露出公司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核心原则。比马化腾年长一岁的周鸿认为正是这一点给了他机会,“如果他们把自己影响用户体验的弹出式软件关掉,并在安全方面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我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机会”。

为此,马化腾可能不得不首先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变革领导团队,确立更详细的战略,并进行相应的组织调整,甚至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不但自己必须首先想清楚非变不可的理由,还要帮助上万名感觉良好、一直处于顺境中的员工也认识到这点,并乐意参与到打破“铁饭碗”的过程中。

没有壮士断腕般的勇气,是很难摆脱对QQ成功模式的依赖的。

可以说,腾讯的一系列成功,源于QQ,但也因此患上了QQ依赖症,以致腾讯一直未能成功拓展至QQ核心用户群之外的广阔天地。这种成功者的诅咒并不鲜见。键盘式直板手机使诺基亚一度称王,但这却限制了其跟上触摸屏手机时代到来的步伐;微软因为桌面软件的极大成功,没能拿出更多的力量跟进搜索引擎——成功者总是被自己的成功所拖累。

曾任联众和中国雅虎总经理的谢文就指出:腾讯“在一个比较陈旧的平台上堆了太多的服务,所以它的扩张效率、信息传递效率和服务效率都急剧降低”。他警告如果腾讯不能“打好平台升级这一仗”,将可能落入雅虎的困境——他认为雅虎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产品和平台太过庞大的问题,才落入今日境地的。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化腾曾说过:英雄和枭雄仅一线之隔,有时候会把枭雄看做英雄,但枭雄永远不可能成为英雄。

他希望未来自己能成为互联网界的英雄而不是枭雄。

马化腾能否真如其所愿成为互联网界的英雄,一切等待时间来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