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转而用温和的口气对女儿说:这样的行为实在不好,可你是个好孩子,这正是我难过的原因。不过好孩子也有犯错的时候,爸爸相信你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对吗?
是的,爸爸,请相信我,这样的事情不会有第二次了。女儿用感激的目光坚定地望着爸爸。爸爸友好地拍拍女儿的肩膀。整个过程只用了一分钟。以后,女儿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事情。
再说第二个爸爸的故事。这个爸爸为了配合学校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有意识地为孩子布置一些特殊的家庭作业。比如,他家住在12层楼上,为磨炼孩子的意志,爸爸让孩子自己上下楼,不要乘坐电梯。这是每天必做的一道作业。儿子10岁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到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用300元钱捐助了一名失学儿童,目的是让儿子从小学会关心别人。爸爸还给儿子出了这样一道题:用零钱买10份《北京晚报》,再原价卖出去,目的是让孩子体验到父母挣钱不容易。
几年来,这位爸爸为儿子设计了不少这样的“家庭作业”,使儿子的意志得到了锻炼,道德和心理素质提到了提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现在,许多家长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懂事、不珍惜,好吃懒做,想给孩子一点磨难和挫折教育;可一方面又在继续娇惯孩子,唯恐冻着饿着,甚至替他们做本该是孩子做的事。有人将这种现象比喻为,家长亲手给孩子挖掘的“温柔陷阱”。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的风浪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在生命的进程中自然接受磨难与挫折洗礼的权利。其实,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无处不在,孩子经历一次,就会成熟一分。
我们的社会终究要向前发展,但不管社会多么发达,作为个体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磨难与挫折。从小教育孩子增强风险意识,打造坚强意志,提高心理素质,正是为了让他的生命获得高质量,这是难能可贵的修炼。
三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A、雨人
1988年,一部名为《雨人》的电影获得了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4项重要奖项。“雨人”是个生活在个人精神世界里的怪人,然而他对数字有着非凡的记忆力,他弟弟就是利用这一点在赌场上狠赢了一把。“雨人”所患的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自闭症,也叫孤独症。
从四川到广州给儿子看病的一位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悲伤地对医生说:已经8年了,我儿子从来没有正眼看我和他妈妈一眼,也不理会其他任何人;从3岁说话到现在,除了叫爸爸、妈妈、贝贝,就从来没有说过别的。父亲满面倦容,行李扔在门诊部的外面。
在儿童心理诊室,还有一名4岁半的女孩,她妈妈眼泪汪汪地对医生说:我女儿茵茵到现在也不会说话,不和小朋友玩耍,即使摔了也不哭一声;她从2岁开始,总是斜着眼睛看人,我一直很难捕捉到她的眼神。
在妈妈向医生诉说时,茵茵一个人在诊室里跑来跑去,旁若无人。在医生地安排下,妈妈故意走出了房间;但茵茵没有跟过去,她根本不在乎妈妈走开。直到后来妈妈回到她身边,她也没看一眼,依然在那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路线上来回奔跑着。
中山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说:这些孩子的表现,就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刻板以及智力异常等。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孩子的举动是那样的荒唐、愚蠢、可笑。
邹教授经常给孩子的父母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安娜贝尔的美国母亲,坚持不懈地对患有自闭症的女儿乔琪进行教育训练,,后来女儿奇迹般地痊愈了,并考上了大学。安娜贝尔将她与自闭症抗争的历程写了一本书,叫做《雨中起舞》。这位母亲的故事,为千万家长带来了希望,越来越多的患病儿童,是可以通过教育走上康复之路的。
有许多异常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却有独到之处。一个5岁的孩子,平时沉默寡言,可是一谈起《三国演义》来,却滔滔不绝,对那些人物和故事如数家珍;一个10岁的男孩,在课堂上为所欲为,老师对他无可奈何,可是每到考试,总是得心应手,有几门功课还得了全班第一。父母批评他,可他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就是有点和大家不一样嘛。
邹教授说,我们一再强调,不要用歧视的、绝望的目光看待这些孩子,更不要用棍棒和训斥对待他们。如果我们的社会多给孩子一点宽容和理解,他们就有可能踏上健康成长的坦途。你的孩子其实没有什么,你的孩子只是与众不同而已。
不少父母习惯于通过孩子是否掌握了某种知识或技能,来判断他们是否聪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批评那种传统的看法是把人的智能看窄了,看浅了。其实人的聪明之处,除了阅读、计算,还包括语言和情感表达、对空间的想象、与人的交往、肢体动作的协调、对节奏和高低音的判断等等。何必强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一样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与众不同的“这一个”。
B、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洪医生的儿子小时候由姥姥带养,姥姥就教他洗衣服,说衣裳应该怎么洗,裤子应该怎么洗,袜子应该怎么洗,许多相关的生活习惯就这样培养起来了。孩子骑自行车摔倒了,洪医生的同事过去帮忙,孩子连声说不用。那年暑期发大水,孩子和同学结伴出游,同事说别让孩子出去了,洪医生说没问题,他能照顾自己。洪医生说孩子一出世,他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不会干的事都想尝试尝试。孩子想干的事,你就放手让他去做。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将来是干大事业的,这些刷锅、洗碗、洗衣服、搞卫生的小事,不会干也可以。洪医生说,连这些小事都不愿做,将来怎么能干大事?
一些家长评价孩子总爱说两句话:我的孩子笨着呢,或者说这孩子除了成绩好,生活上什么都不会。孩子笨是谁造成的呢?就是因为家长管事太多,不让孩子动手的结果。从小放手,孩子才能立得起来。在自立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出现差错,或磕了碰了,这是正常现象,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让孩子去做的事,孩子就永远不会。
一位母亲讲了她培养儿子的几个小故事:小时候,孩子从妈妈包里掏东西,让她看见了,过去打他的小手,告诉他说,不是自己的包不能随便伸手去掏;但是孩子不记事,几天后又有同样的动作,母亲再一次耐心教育他。这样重复了多次,孩子终于记住了,有了这个概念,养成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乱翻的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耐心培养,一点一点扎根,对坏毛病和无理要求不能迁就;对好习惯好举动,要提出表扬,全力支持。有一个孩子发现学校的一块玻璃坏了,回家告诉父母,并请他们帮助换上一块玻璃。父母帮孩子量了尺寸,换了新玻璃。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孩子影响很大,从此他看到学校和班级有什么事都主动去做;同学们有什么困难,他也倾力相帮。他在学习之余还爱听音乐,写诗,看历史、地理、军事等方面的书。高考那年,他作为班长,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主题,组织同学们对教室环境进行了重新布置,重新制定了班训,在一张中国地图上标出各知名高校,以激发同学们勤奋向上的自觉性……
高考成绩揭榜后,彭一以总分649的优异成绩,一举摘取了某市当年文科状元桂冠。她是一个喜欢安安静静坐下读书、思考的女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种杂志报纸,只要自己喜爱就不会放过。初中二年级时,她从妈妈的书堆里翻出一本《美国历程》,从爸爸的书架上找了一本《形式逻辑》,暑假期间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自此她爱上了读书,知识面拓宽了,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高考复习时,她制定了详细的每日学习计划,每天坚持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学习,一般不熬夜。她还有个提高自己的好办法,就是培养竞争对手。她和另一位同学,各带一组同学共同学习,由她和那位同学选择试题给大家做,每周做一套,周末大家讨论,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彭一的成才是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的。从她记事起,每天晚上,父母都在书桌前做自己的工作,她在旁边静静地看书,从不吵闹;放学回来后,就坐在茶几前做作业,专心致志,什么事情也打扰不了她。她在高考前的一次考试中发挥失误,落到了全年级100名之后,可她没有紧张,也没有焦虑,很快调整好心态,保持了成绩的优良。
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培养良好的心态。而稳定良好的心态,是孩子们成功的秘诀。
C、深厚的父爱
“你的女儿是双耳全聋。”医生对孩子的父亲这么说。当了48天爸爸的周弘,就开始给女儿治病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做一个聋孩父亲的痛苦,但他没有绝望。他决心要治好孩子的病,让孩子成为聋儿中的第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
她的女儿婷婷像别的聋儿一样,自卑,怕见人。来了客人,像小动物一样躲在桌子底下。她想要什么,无法表达,直哭得昏过去,父母仍无法知道;在幼儿园要小便也不会表达,每次都尿在裤子里。寒冬腊月天,父亲接到女儿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先摸孩子的裤子。如果裤子湿了,爸爸的心也结成了冰。偏偏女儿长得很漂亮,被阿姨们称为“哑巴白雪公主”。
有一天,一岁半的婷婷睡在爸爸怀里,梦中突然喊出“爸——爸”,那一声是那么清晰,直喊得周弘的泪水奔涌而出。可孩子醒后,又陷入了无声的世界。周弘认为,这是孩子在生命最深处对自己的呼唤,我的女儿只不过是耳聋,而其他方面并不比别的孩子差。生命是脆弱的,也是美丽的。我一定要为女儿打开有声世界的门,一定尽全部的努力,即使失败了,我也问心无愧。
就这样,周弘开始给女儿治哑。那天他骑车背着三岁半的女儿,一路指着路灯,不停地在女儿耳朵边大喊“灯——”见一个灯喊一遍,喊了500声,喊了40分钟,喊得周弘快要发疯了,可是女儿始终没有感觉。为了让女儿说话,姥姥抱着饼干筒,任孩子怎么哭喊,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说“饼干”。对抗了40分钟,婷婷终天发出了石破天惊的两个音:布——单——(饼干)。
周弘发明了母语玩字法,他将要对女儿说的每一个字词写在墙上、地上、桌上、手上,看见星星就写“星星”,看见孩子哭就写“哭”。每次从外面回来,父女俩总是玩得满身是字。周弘从不问孩子认了多少字,而语言却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一天,5岁的婷婷在家中睡觉,梦中醒来哇哇大哭。外出的周弘夫妇,却忘了带钥匙,只好打碎玻璃。婷婷大喊:大老虎来了,大老虎来了!周弘并不急着爬进窗户,而是用一根竹竿挑起一张纸条,那上面写着:婷婷,外面不是大老虎,是你的爸爸、妈妈。请你下床开门好吗?婷婷看懂了,开了门。三个人抱成一团,喜极而泣。
正是因为聋儿反而更依赖于文字,婷婷靠着这根绳索,终于来到了光明的有声世界,也开发了心智。在女儿的教育中,一本书对周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就是卡尔维特的《儿童早期教育》。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潜能埋伏在每个孩子身上,往往是父母亲手扼杀了天才的幼苗。书中还说:让孩子幸福,你就必须处于幸福状态;让孩子自信,你就必须自己有信心。
无尽的父爱让周弘改变了。他在心里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她,拥抱她,赞美她。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才来到人间的。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女儿的智商远远低于一般孩子,但周弘告诉女儿,智商只能测记忆力,无法测悟性、灵感,而你正是这方面的天才。
周弘说,不是我教育了孩子,而是孩子教育了我。对于每个父母来说,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16岁的周婷婷成为中国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考入辽宁教育学院,开始了离开父母的独立生活,成为第一个照亮聋人心灵世界的使者。后来她写出了《无言的歌——聋人大学生的心路历程》。她选择美国加劳德特大学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因为这所著名的大学设有全球聋人研究中心。
周弘是一个睿智的父亲,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他知道与孩子一起快乐,一起成长。所以他说:我发誓救孩子的十多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D、寄语
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生儿不易,养儿不易,教儿更不易。
千里马再好,需要伯乐发现;天才的孩子,同样需要天才的家长和老师发现与调教。想要孩子聪明,首先家长要聪明,知道怎样培养和教育孩子。父母和老师都愿给孩子爱,但爱是需要智慧的。
这里,作者摘录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给中国朋友的寄语。我相信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读了都会受到启迪。
让·多塞,法国免疫医学家,发现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系统及其在输血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他说:
我向中国青少年和青少年的父母们建议:一、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他和你一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唯有让其自立,才能使其自尊。三、不要给他人造成痛苦,无论伤及的是肉体还是精神,在你伤害他人时也将给自身造成伤痛。
福井谦一,日本化学家,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成为解释、探索化学反应的有力工具,荣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说:
是大自然引导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我喜欢在雨后的山路上散步,那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崎岖小路,常常弄得浑身是泥。我喜欢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所有的回忆几乎都是与大自然接触得来的体验。体验到大自然那无比的深奥、美丽和微妙,那是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正是由于在少年时代亲近大自然,被大自然的深奥所吸引,才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走上了研究科学之路。当自然科学已成为我终身事业的时候,当我要尽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我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无比敬畏的存在。
西德尼·奥尔特曼,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发现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功能,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说: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要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元素周期表还对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做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我的父母总是鼓励我学习,并培养我对学习的兴趣。我们认为,读书,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相信,这些道理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