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并不等于情商高;有学问,并不等于会驾驭情感。聪明人一旦跌入情感之网,往往就变得糊涂了。所以有人调侃:你想变傻,就去搞婚外恋。
E、慎重选择离婚
一位离婚的女士说,婚变后才知道,人生就像小孩子手中的七彩积木,砌到临近辉煌的瞬间,一块积木突然松动,掉下,整个积木大厦就顷刻坍塌了!本以为这些年的磨合、付出,相濡以沫,婚姻会像铁桶一样牢不可破。没想到一纸离婚书,丈夫让我下岗了!我学会了吸烟,学会了喝酒。半夜望着窗外的星星,仿佛它们闪烁着眼睛,在嘲笑我内心的困窘。
对这位女士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理解。一些人决定分手时,往往很难理性地深思熟虑;可分手后冷静地反思,深感当初用离婚的方式来处理夫妻矛盾显然欠妥。满心以为离婚会给自己带来轻松和解脱,但事实不尽如人意。尤其在重组家庭时会碰到各种困难,心中免不了会生出怅然,更容易回想往日的时光。
不要以为争吵过,就判定两人感情破裂,无可挽回。如果你不过分要求对方和你一样地想问题,服从你,向你认错,你们是有充分的理由继续生活在一起。生活小事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是夫妻个性的自然流露。真实的生活是美好的,何必强求一致呢?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个性较强,平日爱和丈夫争个我高你低,甚至在许多方面都要求丈夫和自己同步。丈夫不期望她多么温柔,只期望她不要对自己那么严厉,可是她做不到。丈夫单位有个女同事,和他能说到一起,能给他温暖和同情,结果他们发生了关系。我的这位朋友一气之下就和丈夫离了婚。离婚无商量!丈夫的检讨、亲朋的劝说都不起作用。但离婚后的这些年,仗着她有较好的收入,过日子没问题。但重组家庭就困难了。高不成低不就,和几个男人同居,但后来都没能结合。现在年龄大了,她心中的苦水无法向人诉说。
有了第一次婚姻失败,就可能有第二次婚姻恐惧。没有学会调和而不战自败的人,会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带进第二次婚姻?家庭的解体或结合是大动作,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业,我们不能轻言离婚。告别过去,推倒重来是选择;尽力修复,和好如初也是一种选择。从这个意义说,善待婚姻就是善待自己。离婚,未必是最佳选择。
F、幸福的秘诀
有对中年夫妻,妻子聪慧能干,遇事沉着冷静,有板有眼。前几年夫妻双双下岗,是妻子用裁剪技术,不仅维持了一家四口人的生计,还供养儿子读到了大专毕业。丈夫是个胆小而无主见的人,平日换个灯泡,装块玻璃,换个水龙头,都不知从何下手,连蹬三轮车拉东西也是女人的事。邻居开玩笑地对女人说,你怎么能跟他过这么多年,换了别人,早把他蹬啦!女人笑笑说,一家有一家的活法,他笨点、窝囊点,可心眼好,对我和孩子好,对我的父母、我的亲戚也很好。一家人过日子,只图个和和美美,儿子都这么大了,我可不想给儿子找个后爹。人吃五谷杂粮,谁还没个毛病,将将就就才能是夫妻呢。
将就,凑合,这是形容过日子的话。如果形容婚姻生活,许多人肯定接受不了。他们会说,这么低的婚姻质量,怎么能维持下去呀!其实你细想,生活的哲理就是婚姻的哲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脾气秉性不同,在一口锅里搅饭勺,需要互相适应,互相迁就,互相体谅,这就是将就和凑合,也是婚姻幸福的秘诀。
一位婚姻问题专家给探索婚姻真谛的年轻人讲课,他说婚姻就是两句话:一是找一个好人,二是自己做一个好人,就这么简单。人们议论纷纷,说这样讲太简单太抽象了,让人不好把握。有人说,我们是来寻求婚姻奥秘的,就这么两句话就把我们打发了!教授说,如果你们还想知道的更多,我就再附加一条:把容忍变成习惯。学员们说,这还是太简单。
这位专家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她郑重地对大家说,婚姻就这么简单。如果做好了前两条,你就能保持好婚姻;如果再把附加的那一条做好了,你的婚姻状态会十分和谐。至于什么婚姻“奥秘”、“秘诀”,那全是由这几条派生的,我就把这个题目交给你们去做。如果超出了这三条,我敢说,那是江湖骗子的偏方。
老太太说完,教室里鸦雀无声,沉默过后,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那年,朋友们为著名词作家阎肃和夫人庆贺金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问夫人:您是怎样和阎老牵手走过50年的?没想到老太太说了两个字:忍耐。阎肃补充说:对,一忍再忍。待二位老人说完,所有嘉宾、后生都由衷地报以掌声和笑声。
学者钱钟书形容婚姻是个“围城”,说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我想引申一句:当两人携手走进围城时,春风满面,遐想无边;当两人分手走出围城时,伤痕累累,灰心丧气。
再说一则外国的故事。那一年,美国《时尚》杂志向读者征集“新家庭守则”,在众多来稿中,一位叫默迪森的家庭钻石法典脱颖而出。法典的内容很简单,第一条:太太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太太错了,请参照第一条。
默迪森说,法典是他结婚第6年时制定的。60年过去了,他们的婚姻一天比一天牢固,他也在法典中得到了男人的乐趣和成功。所以将它命名为“钻石法典”,是因为它有钻石般的神奇和魅力。
《时尚》杂志如沙海中发现了一粒璀璨的珍珠,立即宣布美国“新家庭守则”诞生了。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募集到一百万美元,说谁若因执行新家庭守则而失去了家庭的和睦,可立即得到这笔奖金。
30年过去了,这笔奖金至今还存放在《时尚》杂志的银行账户里,仅利息就已达到200多万美元。前不久《时尚》杂志宣布,新家庭守则改版,并以200万美元的酬金征集新内容。消息发出,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一片反对,其中包括前总统克林顿。他认为,美国虽然是一个花样翻新的社会,但新家庭守则不可能再有第二版。他之所以能在46岁时就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并取得连任,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家里时刻遵守新家庭守则。
在婚姻生活中,容忍是一把神剑,它往往能够四两拨千斤,荡平生活中的各种险阻和关隘,使错综复杂的矛盾迎刃而解,剑拔弩张的关系和谐自然,抑郁寡欢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将就,凑和,忍耐,“太太永远是对的”,归结起来就是容忍,这已成为中西方家庭追求婚姻幸福的共同的选择。幸福的秘诀竟如此简单。
D21z2适中——打开成功之门
一成就是一种心理满足
A、向往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功人士。幼儿能把一盘积木拼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她会拍着小手说,我做好啦!在幼儿园受到了老师表扬,她会高兴地告诉妈妈说,我的表现最好!在学校考试得了优,并把他的试卷在全班传阅,他会在心里说,我成!几个小伙伴搞成了一项小发明,孩子们会跳起来欢呼,我们成功啦!
就个人而言,成功没有价值取向,尤其没有社会功利性。成功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而达到自己愉悦和满足。成功就这么简单!
成功仅指某一项事情的完成。所谓“成功人士”,是指这个人一生的成就。一般人认为,所谓成就,就是创下了一番事业,积攒了一笔财富,学业上有所建树等等。其实不然,作者前面已经说过,人一生的事业,既包括职业的也包括婚姻的。职业和婚姻二者缺一不可,不然人生就不完整,很难说是一个成功人士。
有人在职业方面有创造,有建树,但婚姻不幸福,家庭不和睦;有人婚姻状态尚可,家庭也没出大问题,但终生庸碌,工作平平,似乎是人生的缺憾,但个人心里满足,不觉为憾,亦可称得上成功。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成就,成就大小,除了社会评判,对个人而言,都只是一种心里感觉。每个人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尽了心尽了力,付出了汗水,不枉此生,这就是成就。
一个农民,一生都在地里劳作,打了不少粮食;一个工人,一生都交给了工厂,生产了不少产品,你能说他们没有成就吗?我们的父母是极普通的农民、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荣耀,但他们一生都在既为自己,也为社会忙碌着,而且家庭没给社会找麻烦,甚至培养出了大学生、科技人员等有用之才,你说他们一生没有成就吗?
成就大小是相对而言的,重要的是一生都在为社会服务,而且心里很满足。人到中年,尤其到退休以后,觉得自己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容易产生自卑感。自卑就是对自己不满,其实这种心态大可不必。人生是一个过程,成就的创造也是一个过程。在生命过程中,你在不知不觉地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
一位住在沙漠边缘的老人,为了自己的房屋不被沙漠压倒,房前的一片菜地不被飞沙埋没,他每年春天,都要在房屋周围栽树,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若干年后,这里成了一片绿荫,成了沙漠边缘的独特风景。他植树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植树的经验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这位老人的举动,主观愿望是为了自己,但客观效果,却有相当大的社会意义。人是属于社会的,人的一切好行为,其实都有社会效价,只是你不觉得罢了。人一生没有杀人放火,没有盗窃抢劫,没有做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你的家人子女都能和社会保持密切亲和,跟着社会潮流走了过来。我劝你可以对任何人理直气壮地说:我对社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不枉此生!
B、“中”
成就动机也叫成就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为自己设计的完美人生的内在推动力量。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物质积累日益丰富和改善,这大多依赖于群体和个人成就动机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繁荣时期,其国民的成就动机趋向提高,反之则趋于降低。以我国为例,处于“文化大革命”动荡中的人们,缺衣少食,人身安全没有保障,“臭老九”到处遭到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成就动机不可能太高——对大人来说,只要不批判到自己头上就行;对孩子来说,只要能识几个字就行;对关在牛棚里的人来说,只要快点解放出去就行。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增长指数每年都有所提高,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成就动机也大大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读大学,读博士,当科学家,当专家,当律师,当企业家、艺术家等等,已成为新一代人的普遍愿望。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往往愿意接受中等风险,不愿意在极大成功和彻底失败两极上进行赌博。这已为不少研究所证明。高成就需要者渴望持续成功,而不愿意以一次的彻底失败来毁掉所有。当他认为面临的工作过难或过多时,都不会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只有当他认为工作难度适中,即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时,他的成就动机最为强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具有挑战性,只要全力以赴就有把握做好。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人的行为动机有两个决定因素——期望和效价。期望是指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效价是指对目标意义价值的估计。期望值为百分之五十时为最优。一个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因为他的动机的期望理论主要是以这样的公式为基础的:
动机(M)=估计的成功概率(PS)×成功的效价(IS)
这就意味着,如果成功的动机等于零,那么成功的价值再大也等于零;同理,如果认为成功了也无任何价值,那么成功动机再多也等于零。只有当成功的概率处于适中状态时,才会有最强的动机。比如踢球,当两队水平相当时,双方都会竭尽全力去拼搏。如果实力一边倒,劣势者没有赢的可能,就不会卖力争取;而优势者觉得赢了也没意思,因而也不会认真去踢这场球。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你只能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家长、教师、领导在给孩子、学生、属下布置任务时,既不要难得无法企及,让他望洋兴叹,失去希望和信心;又不能不费吹灰之力,让他不能发挥才能而变得慵懒。这就是适中。
好一个“中”字!在我国曾经大批特批的“中庸”、“中道”、“折中”等,恰恰是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所主张的。我国当前提倡和谐,这个理念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个“中”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睿智,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产生了多么重大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适中,是使个人心理安静,而又不屈才、不浮躁的一剂药,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平和的治国方略。
C、心态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区别。造物主给每个人一样的头脑和四肢,也给他们同样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还公平地给他们每天24个小时。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后建功立业,而有的人竟一无所成呢?成功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心理学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心态。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与其说你要驾驭好生命,不如说你要驾驭好心态。一个心情,决定一件事情的好坏;一种心态,决定一生命运的成败。一个人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他的人生态度!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别,就在于心态。一个是在始终积极思考,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和成熟的经验去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个则没有一贯到底的精神、抵御不了诱惑、缺乏自信心等等,甚至以失败的经验支配自己的一生。所以说,百分之九十的失败者并不是被别人打败的,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放弃成功希望的人,就不会千方百计去努力争取,奋力拼搏。不为之人,一辈子无所作为。
他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也是盲人,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妹也是盲人。瞎眼的父亲和母亲只好当乞丐,住的是乱葬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骨头相伴;会走路了,就和父亲去乞讨。他9岁时,有人对父亲说,你该让儿子去读书,不要让他长大了和你一样当乞丐。于是父亲就送他去读书。他脏得不成样子,同学们都躲着他;可上学第一天,老师给他洗了澡。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洗澡。
为了供他读书,才13岁的姐姐就到青楼去卖身;而照顾父母和弟妹的重担就落到了他小小的肩膀上。他从不缺一节课。每天一放学就去讨饭,讨回来后就跪着喂父母;瞎且弱智的母亲每次如厕,都是他打理。后来他上了一所中专学校,竟然获得了一个女同学的爱情,未来的丈母娘极力反对,说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一窝窝人,便把女儿锁在家里,用扁担把他打出了门……
他说,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父母虽然眼瞎,但是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是苦难的命运磨炼了我,给了我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感谢我的丈母娘,她用扁担打我,是让我知道,获得爱情必须自己有出息。
他就是台湾第37界十大杰出青年、一家消防器材公司的厂长赖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