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要懂心理学
7413400000006

第6章 学习过程与心理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

在记好笔记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记笔记要持之以恒

要保持做事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很多同学因为缺乏恒心,以致笔记残缺不全,书写也越来越不工整。这样,笔记就不够系统,不够完整。

2.一次把笔记做完整

不要为整洁而重抄、整理笔记。要养成一次把笔记记完整的良好习惯。记完笔记重读一遍,把漏掉的知识点补上即可。不能仅为了保持页面的整洁、美观而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

3.暂时不要顾及不必要的“小处”

一味追求课堂笔记不必要的细处,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的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本末倒置了。

4.课后要及时补充

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能记不全。下课后,应抓紧时间把笔记补充完整。对笔记中的混乱部分,需要重新整理、归纳,这样做有利于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

5.切忌抄别人的笔记

有的学生比较懒,自己在课堂上不认真做笔记,下了课就把别人的笔记拿来抄。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失去了锻炼自己总结能力的机会。只有自己做笔记才更有意义。

专家提示

记课堂笔记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简明扼要,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笔记的形式要灵活,不必千篇一律。可备一个专用笔记本,也可记在课本的眉头或字里行间;可用文字记述,亦可用图解方式。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切实有效地记好课堂笔记。

六、怎样尽快学会默读

心理困惑

我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特别是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经常要求我们默读课文,我也知道默读就是不出声音的阅读,可是我常常不知不觉就读出了声音,影响周围同学们的默读,有时还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我总感觉默读使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好不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了,可阅读速度却减慢了。当其他同学把整篇文章都读完时,我却仅仅读完一半,结果老师已经讲课了,我却还不清楚后面的内容是什么。请告诉我,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指点

默读这种方式因为不必字字咬音,还可以有足够的回读思考的余地,能充分了解文字的意思,所以是广泛获取语文知识,拓展信息容量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学生不可能读尽天下的好书,但应该承认,默读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阅读的快乐,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大多数成人读书时就采用默读的方式。

学习语文应该重视默读这种读书方法。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学习不可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促进思考,帮助理解

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理解内容。

2.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3.默读适合细研体味

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

4.默读的实用价值很高

由于默读速度快,理解程度深,所以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阅读方式。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多是指默读能力。

因此,奠定坚实的默读基础是默读能力提升的前提。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默读是重要的读书方式。由于默读是在心里读,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比较快,而且不影响他人,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所读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看通知、广告单、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默读的能力呢?

1.要明确默读的要求

首先,我们在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要边读边思考。开始学习默读时,有人常常伴有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这是借助读出的声音领会意思。这不要紧,不过要逐渐纠正。

其次,默读时还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划出重点词句,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最后,默读时还要注意速度,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时要牢固熟练地掌握字词,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句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时还要注意减少眼睛停顿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2.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首先,要养成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习惯。即在阅读时要培养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读物上的能力,力求做到眼到、心到,避免养成“漫不经心”“三心二意”或“匆匆过目,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就是在默读前要预先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带着问题默读文章,并结合内容进行思考,眼观其文,心思其意,必要时还可以在头脑中勾画出生动的画面。这样不但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还提高了默读的质量。

专家提示

在小学低年级,老师往往会要求同学们朗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默读越来越重要,因为年级越高,阅读的材料越多,仅凭朗读,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同时,默读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采用,比如数学,有时不需要将每一个公式、定理都朗读出来。因此,我们提倡每一位同学应尽快学会默读。

课后复习——学习要懂得温故而知新

一、课后要复习

心理困惑

我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每上完一节课,任课老师都会叮嘱一句:同学们回去以后,把课上学习的内容再复习一遍,下次上课会提问。放学回到家里,辛辛苦苦写完老师留的作业后,妈妈也在一旁催我复习功课,其实我们在学校里都上复习课了,所以我坐在桌子前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我觉得课上那点内容已经看过一遍了,觉得再没有什么可以复习的了。对此我该怎么办?

专家指点

复习,就是重新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它是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80岁时,还能丝毫不差地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数。别人问他为什么记得这么准,他回答说:“重复!重复!再重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要想记住所学过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中,经常听到一些同学抱怨:“我的脑子笨,课上学过的东西,一下课就忘了。”其实,脑子再聪明,也不可能不遗忘。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首次发现的遗忘规律表明:识记之后,遗忘很快就开始了,最初一段时间,不仅遗忘速度快,而且数量也多,以后便逐渐减缓下来。根据这一规律,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使记忆的痕迹或暂时神经联系在遗忘迅速发生之前得到强化,这是防止遗忘的最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材料在两三天内遗忘得最多最快。英语最好在24小时内及时复习。如果晚上识记单词,那么,第二天早上复习效果会非常好。

有的同学提出,写课后作业不就等同于课后复习了吗?的确,写作业实质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起着检验作用,但是有的学科根本就没有留作业或者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认真完成作业,即便是有作业,内容也不一定涉及上课所讲的全部知识点,这样凡是作业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就可能长期被忽略。如果课上没听明白,课下又没有通过复习去弄懂,久而久之,就会“负债累累”,从而导致学习更加艰难。

由上可知,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后复习呢?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

大量的事实证明,理解后的知识一旦记住,很难忘记。所以说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好复习,就必须先把知识理解、消化了才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做到:上课高度集中注意力,把课听懂,不明白就问,当天的疑问当天解决,决不拖到第二天。

2.要及时复习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我们学过新知识后,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巩固、复习,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因此,当天学过的新知识,当天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绝不能只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事;还应看看书,梳理知识的脉络,该想的要想,该写的要写,该背的要背。

3.要经常复习,复习的次数要先多后少

刚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又快又多,所以,复习的次数相对要多一些,间隔的时间也相对要短一些,也就是说要勤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加深,每次复习的间隔时间也可越来越长,到了一定的时候,知识就能牢固记忆,即使不复习也不会忘记了。

4.要试图回忆

心理学家发现,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比,前者是更为积极的智力活动过程,能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能强化记忆力,易于建立新的暂时神经联系,恢复加强已有的神经联系。同时,试图回忆又是自我检查的过程,如果自己能独立地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那就证明上课效果是好的,也就是在领会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基本上记住了,也能清楚地了解回忆中的错误和不能回忆的部分,从而集中力量掌握和纠正它。换言之,它使整个复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5.要养成固定时间内复习固定内容的习惯

有关研究表明,早上和晚上八九点钟人的记忆力强,因而可安排复习语文、英语、政治、历史;下午计算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可安排复习数学、物理、化学……这样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一到这时间,心理上就会做好准备,复习的效率自然会很高。

6.复习要有计划,注意分配时间

每一周的每一天对各学科的复习都要做出明确的计划安排,在时间的分配上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的关系,既不要用时不平衡,也不要不分重点和自己的薄弱科目而平均用力。

专家提示

复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特别是课余一些短暂、闲散的时间都要利用起来,还可以把每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做成一张张小纸片放在身边,以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复习。

二、下课后不休息会适得其反吗

心理困惑

我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每上完一节课后,我都不喜欢像其他同学一样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奔跑、嬉戏。到了高中,由于学习繁忙,课间休息我更是不走出教室半步。可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上课从来不“拖堂”,而且一下课总要让同学们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活动活动。如果这时还有哪位同学伏在课桌上写作业,或者坐在座位上看课外书,他就会批评:“上课就是上课,下课就是下课,下课不休息会使你得不偿失。”我想知道,难道下课不休息真的会“得不偿失”吗?这其中又有什么利与弊呢?

专家指点

由于学习的极度紧张,中学生的休息质量成了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从众多的评论来看,大多数人有一个认识误区,那便是周末、法定假期才算是休息时间。其实不然,课间的休息更重要。

大脑好比一台机器。机器连续运转时间太长,会发热发烫;脑力劳动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现象,学习效率降低。课间10分钟,就是要让大脑休息一下,以便在下一节课中仍然能专心听讲。但是课间10分钟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休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它还能对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

科学家认为,在看书、听讲、学习时,会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这些冲动通过一定的通路进入大脑,在大脑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持续循环,然后再巩固于大脑的一定部位,也就是说,在大脑的一定部位留下了痕迹。

一些心理学家指出,在学习以后的一定时间内,尽管我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大脑的神经细胞活动还是在持续着。因此,同学们决不要忽视课间短暂的10分钟休息时间,它对巩固上一节课学习内容的记忆是很有意义的。

心理学的大量实验证明,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能持续35-45分钟,大约就是一节课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会有所下降,易出现走神、小憩等现象。

因而,提高课间休息质量是极重要的问题。

就中学生而言,由于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初三、高三的学生尤甚,常常下课了还在冥思苦想或是奋笔疾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毕业班的学生总是抱怨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另一方面,广泛存在的拖堂、提前上课的现象也大量占用了本就不多的课间休息时间。

大部分学生虽然在休息,却休息得不得当,比如部分学生一到课间便阅读报纸,讨论足坛,待在教室里做毫无疑义的“休息”。事实上,这些学生虽然是在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但并没有真正地得到休息。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仍处于注意力集中或大脑兴奋状态,其实质与上课学习无异。

课间休息是消除上课所引起的疲劳,以保持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课间休息应到室外去,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

其一,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受到阳光的照射,这有助于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

其二,在室外活动,能进行远眺,可以使眼睛得到休息,从而起到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作用。

其三,保证教室充分地通风换气。据研究,教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随着学生停留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学生的疲劳,还会引起注意力涣散,思考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在英文中,rest和relax都有“休息”、“放松”的意思,可见,休息与放松是分不开的。放松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这也是休息最核心的内容。课间十分钟,到教室外走走、远眺、听听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抛开繁杂的思绪,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宁静的精神家园中,才是真正的休息。

会休息的人才是真正会学习、工作的人。把握好短暂的休息时间,及时地放松、调整心态,劳逸结合,才能达到效率的最大值。因此希望同学们能重视,提高课间休息的质量,使学习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