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要懂心理学
7413400000042

第42章 非智力因素——今天的孩子缺什么(2)

三、创造力能培养吗

心理困惑

我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今年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参加了省里的发明大赛,得了二等奖。她发明了一件很奇特的衣服,平时穿在身上是裙子。上体育课时,只要把裙子朝上翻起,再把两边拉链一拉,露出里面的西式短裤,就成了一件运动套装。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只是把裙子稍微做些改动就可以了。可是我为什么想不到呢?在书上看到过很多发明家的故事,很羡慕他们,我也想当发明家,可我一个东西也发明不出来,是不是我太笨了?请告诉我,创造力能培养吗?

专家指点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

创造物与一般物品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其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1.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2,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3.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

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智力水平过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创造力。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有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爱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广,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不是天生不变的,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首先要激发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思想支配行动,因此,没有创造意识的人根本不能创造奇迹。因此,激发人的创造意识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2.体会创造中的乐趣

家长和教师应当鼓励青少年自己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提出新的解题方法,尝试新的探究实验,进行小发明。当他们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积极肯定,得到表扬奖励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创造带来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强化创造意识。

3.培养创造技能要循序渐进

只有创造意识而没有创造技能也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此,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创造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同学们把创造意识通过创造技能予以展示,顺利完成创造过程。

4.聚合思考法

聚合思维是以某个思考的问题为对象,从不同方面将思维指向这个问题,在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选择寻求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也叫求同思维。

5.想象模型法

这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化的手段。模型有物质模型、数学模型和想象模型。想象模型就是运用想象和抽象相结合的办法,把理论知识同客体联系起来,建立起研究对象的直观形象的模型。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探索原子结构,科学家根据实验事实,运用想象建立起了各种原子模型。

6.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作文教学中的“一事多写”都是属于这类能力的培养。

7.培养独立精神

调查表明,具有独立精神的人,行为方式的特点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独立见解,喜欢个人钻研,勇于迎接困难的挑战,不为获取任何的赏识或称赞而学习、工作。创造者的这种独立精神,本质是追求真理的权威。爱因斯坦说:“我想,权威的意见固然很重要,但是科学比权威更重要,也可以说,它才是权威,我只听它的。”

专家提示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同学们创造性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一改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大胆假设,大胆探究,使学生全身心活动起来,在课堂,在课下,在校外,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创造性意识,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设计。

四、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心理困惑

我是高一学生,现在班里属下等生。还有20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可是现在上课却有时走神,发呆,没有办法认真听课。上半年,因为家里发生了意外情况,使我耽误了不少课,良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我很担心期末考试会考砸,等到下学期回来,又要被其他同学甩在后面。我该怎么办啊?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专家指点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俗说话:“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也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学习习惯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动作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在这里将其概括为:阅读自学习惯、总结归纳习惯、观察思考习惯、切磋琢磨习惯、练后反思习惯等。

既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那么,同学们该如何培养学习习惯呢?

1.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要想专心学习,就得养成做什么事情都紧张、敏捷、绝不慢慢悠悠的好习惯。做事时认真做,做完了就痛痛快快地玩儿。边玩儿边做作业是一种坏习惯,作业没完成,玩儿也玩儿不痛快。只有尽快认真地完成作业,才有可能痛痛快快地玩儿,玩儿的时间才能多一点。

2.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科普读物、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各种书籍,都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如果除了教科书什么书也没读过,那么会降低他的阅读能力,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教材还学不好,哪还有时间读课外书?”认为只有学有余力的学生才能看课外书,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同学们越是感到学习困难,就越是应该多读各类书籍。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思路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

3.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仔细看,但看得再仔细也只是看到了事物表面,若想深入认识事物,还必须将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才能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4.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首先,复习是为了防止遗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其次,复习可以加深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另外通过系统复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把先后学的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5.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6.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

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学习责任感,而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学习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一个好学生到了该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放下一切全力投入学习。应该自己完成的作业决不让别人代替,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到第二天。如果在做作业中遇到困难,尽量自己克服困难,找到答案,不能要父母代劳。因为要想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不怕困难的坚毅精神,只有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工作才能做到。专家提示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允许有任何一次例外。

偶尔一次没认真学习,仅因特殊原因抄了别人一次作业,字写累了暂时歪歪身子,为了看一部好电视剧而没有及时复习和预习,这常常是不良学习习惯的开始,同学们绝不能因恶小而为之。

五、如何做到科学用脑

心理困惑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大家对这句话可能都很熟悉。但在学习中却时常会偷懒儿。一有好的电视,就舍不得离开;一到周末就和同学去疯玩儿,作业不做,书也不看,然后等到交作业的时候,就开夜车临时抱佛脚。这样一来,既没有学习好,也没有休息好,整个人变得浑浑噩噩,无精打采。没有科学地利用时间,也没有科学地使用自己的大脑,学习也没有了效率。那么,请问,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用脑呢?

专家指点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人行动的指挥所,我们平时学习、做事都得用脑,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脑力好,学习、做事效率高,有的人却脑力差,学习、做事效率低?关键在于肯不肯用脑和会不会用脑。掌握脑的活动规律,科学地运用大脑,会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大脑的保护。要想科学地用脑,应注意如下几点。

1.勤用脑

勤用脑会使脑细胞对信息的接受和应答敏感度提高。脑电波的研究发现,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老化波形,而非脑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出现老化波形更早。这说明脑的使用愈少衰老愈快。勤用脑能使脑细胞保持充沛活力,延长生存时间,从而延缓脑的老化。

2.适应大脑的活动规律

一个人在最佳时间用脑,效率就高,否则事倍功半。所谓最佳用脑时间是指人的精力充沛,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间。人脑的活动在24小时之内会有周期性变化,但这种变化又因人而异,每人均有不同的“生物钟”。如百灵鸟型的人早上大脑特别清醒;而夜莺型的人晚上则思路特别清晰。因此,每人要了解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在大脑最清醒时多用脑子效果最好。

3.适度用脑

就是指学习、休息、运动要有机结合,不要造成大脑的过度疲劳。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持续学习时间长短各异,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效率下降时,不要强迫自己继续学下去。这时应休息或起身运动。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当学习疲劳时,大脑正值缺氧期,适当的休息、运动会补充脑氧量,促使大脑更快恢复正常,以更清醒、更兴奋的状态投入学习中,使学习效率更高。

4.劳逸结合

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劳逸结合可有效调节流经大脑的血量,改善脑营养代谢,促进脑能源物质的合成,消除脑疲劳。劳逸结合的主要方式有:学习与文体活动交替;学习与睡眠相互调节;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变换;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等。

5.强化右脑

传统的教育方法偏重于阅读、书写、逻辑、运算等,这些活动多由左脑半球支配,因而左脑不断被强化,右脑半球却相对被闲置而处于弱势。右脑半球侧重于空间关系、艺术、情感等并支配左侧肢体的运动。因此为了活化右脑,促进左右脑均衡发展,专家建议:应加强左肢体的运动,重视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对左右脑功能的全面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家长对习惯左侧肢体活动(左撇子)的孩子顺其自然,不要强迫改正;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艺术爱好予以热情关注和支持;对孩子的直觉创造不因其“怪异荒唐”而横加指责;对孩子的广泛兴趣爱好悉心爱护和引导。

6.睡眠要充足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较好地工作的重要因素。因为长时间的工作,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疲劳,充足的睡眠会消除这种疲劳,恢复脑力。一般来说,15~20岁的青少年,每天至少要睡9~10个小时,成年人要保证8小时。建议广大学生要养成中午午睡的习惯,这样可以使脑细胞得到暂时休息,以有好的精神投入到下午的学习当中。

另外,还要有稳定的情绪以保养大脑,动手活动以刺激大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有警觉,不要放在心上,可以听听音乐,静想大海。学习时间久了,可以动手做些其他事,只要动手,增加手的运动,就可以调节、刺激大脑。

专家提示

大脑是耗氧最多的器官,充足的氧气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要注意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同学们在宿舍里生活的,要注意宿舍卫生,保持宿舍的空气新鲜,为学习用脑提供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