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最著名的女间谍
7406200000003

第3章 舞女的万种风情

1876年8月7目,玛塔·哈丽出生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城市,原名叫玛格丽特·吉尔特鲁伊达·泽勒。父亲是帽子铺的业主,母亲据说具有印度尼西亚血统。玛格丽特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上面有个哥哥,下面还有一对孪生弟弟。作为独女,她得到了父亲的特别宠爱,虽然活泼开朗但难免有些任性。

儿童时期的玛格丽特就充分显现出了与同龄女孩的不同之处,单从相貌来看,别的女孩子都是金发碧眼,而她却拥有一头东方人的乌黑秀发,还有一双深黑明亮的眼睛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学生时代的玛格丽特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自我意识,比如在穿着上以显眼的服装而闻名。当其他女孩子都习惯于穿灰色的衣服时,她赫然地穿着鲜艳的红色和黄色,而且衣服的下摆很大,像饱满盛开的花朵,正好适合她跳舞。

玛格丽特的学业并没有因出众外貌的影响而荒废,她不但外语成绩优异,还写得一手好字,在歌唱和钢琴方面也可以轻松地超过其他女孩子。情窦初开的少女通常喜欢读爱情小说,玛格丽特也幻想自己就是那个英俊善良的男主角的心上人,但却无法理解为什么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总会在历尽种种坎坷磨难和缠绵爱情后凄惨死去。

作为帽子铺富裕主人的掌上明珠,玛格丽特的幸福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景气,父亲亚当没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久,帽子铺就破产了。一向热爱时髦的玛格丽特不得不继续穿着过时的大摆裙,这让一向风光尽展的她有了自卑的感觉。其实,更糟糕的还在后头,独自外出谋生的父亲归来后脾气越来越差,不时与母亲吵架,最后两人在法律上取得了分居的协议。一连串的打击,使母亲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家庭彻底破裂后,15岁的玛格丽特被送到了伯父家。在那里,她出落得越发楚楚动人,既有光洁明亮的皮肤和东方人的黑发、黑眼睛,又有端庄秀气的脸庞和挺拔苗条、玲珑有致的身材。这个集东西方魅力于一身的女孩自然受到了不少赞美和追求。

1895年,19岁的玛格丽特对报纸上的一则征婚启事产生了兴趣,并积极地寄去了信件和照片,这促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一次婚姻。40岁的鲁道夫·麦克·里奥德上尉是驻守荷兰殖民地的军官,他16岁参军,在东印度群岛待了多年,并获得了好几枚勋章,但是当地的气候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在回国治疗风湿病期间,鲁道夫登出了这则征婚启事。当时应征者众多,但是玛格丽特的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不仅因为照片上女孩的美丽容颜,更因为她的信中洋溢着不乏理智的热情。

借着美好的机缘,两个人渐渐走进热恋状态。在交往几个月后,他们结婚了。1897年,玛格丽特生下一个男孩。但是随着新婚的甜蜜慢慢逝去,差距与不和谐便日渐突显出来。鲁道夫在部队形成了粗鲁和颐指气使的性格,疾病缠身更使他脾气暴躁,而年轻的玛格丽特则一心向往着盛大的舞会,常把自己打扮得雍容华贵,在水晶灯下翩翩起舞,接受众人的恭维和赞美。

玛格丽特随鲁道夫在爪哇岛度过了婚后的七年,并一直过着殖民社会上层妇女的生活。在这里,她学会了爪哇的舞蹈,还有幸在当地寺院中欣赏到了卡丽女神的舞蹈。巫女精妙绝伦的舞姿给了玛格丽特很大的震撼和启发,以后她在舞蹈方面表现出的种种艺术才情,与此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玛格丽特和鲁道夫的婚姻生活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糟糕。鲁道夫经常酗酒,有时会在酒后殴打她。更不幸的是他们的孩子被用人投毒,儿子身亡,女儿勉强活了过来。虽然严惩用人报了仇,但是鲁道夫每日都唉声叹气,觉得失去了生活的希望。越来越疏远的情感距离已然无法弥补,从爪哇岛回来没多久,他们的婚姻真的走到了尽头。

无牵无挂的玛格丽特开始自己闯荡人生。l905年她来到了巴黎,那里的每条街道上,都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景象,在那个人人向往的神话般的世界里,有香气袭人的风韵佳丽,有戴着高筒帽和金边眼镜的绅士,还有披着蓝色斗篷肩缀流苏的军官。是的,玛格丽特喜欢军官。在她无尽的幻想世界里,自己就是英俊军官身边那柔情蜜意的美人。巴黎,是她的梦想之都,凭借美貌和舞蹈,她相信自己一定会破蛹化蝶,成为巴黎社交界最闪亮的明星。

基于自己的舞蹈基础,玛格丽特跃跃欲试。在4月的春日里,巴黎上流社会的先生、女士先后收到了印制精美的请柬,邀请他们去剧院观看东方舞蹈示范表演。请柬的署名是东方舞女玛塔·哈丽。

那天晚上,剧院大厅里挤满了观众。玛塔·哈丽将为大家表演神秘的东方宗教教义式舞蹈,观众多数为男性,他们对神秘的东方艳舞充满期待。

大厅里弥漫着印度熏香的香气,吊灯把演出大厅折射得美轮美奂,一个婀娜多姿的女人的轮廓忽隐忽现,跳的是荡人魂魄的蛇舞。她扭动腰肢,如同蛇蜕皮一般,轻纱从她光滑的肩头慢慢滑落,引得周围惊叹声四起。玛塔·哈丽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她那美丽光润的身体和充满魅惑的表情更是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

这是一舞成名的绝好例子,第二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最抢眼的版面并配以巨幅照片。有关玛塔·哈丽精湛舞艺、色艺双绝的消息传遍了巴黎,也传到了其他城市。法国各大城市的剧院纷纷与她签约,观众们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剧院天天满座爆棚,盛况空前。媒体不惜以长篇累牍的文字热情洋溢地赞美她、宣传她、恭维她。人们纷纷传说她来自印度,她的名字玛塔·哈丽,在马来语中的意思是“黎明的眼睛”。

玛塔·哈丽成为了巴黎大红大紫的明星,虚名、金钱,还有众多追蜂逐蝶的男人将她紧紧包围。她开始频频出现在最时髦的游乐场、音乐厅、贵族沙龙和大企业主的私人聚会上,知名人士争相与她结识,贵妇们也以能邀请到她参加家庭宴会表演为荣。

从此玛塔·哈丽真正陷入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她绞尽脑汁设想着怎样更能够抓住观众的心,怎样把舞跳得更加风情万种。而在她塞纳河畔的豪宅里常常聚集着一些上流人士,他们在此彻夜狂欢、好不热闹。随着玛塔·哈丽不断在欧洲各地演出,她的影响渐渐向整个欧洲扩展。

玛塔·哈丽的影响是巨大的,渐渐地她已不只是一个妖艳的舞娘,而成了性感的符号。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那世界上少有的性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些运用声、光、电技术制作的各种动态展品。这类展品中有一些是展现作为“性符号”的著名历史人物,其中就有这位一战时期以妖艳的肚皮舞轰动巴黎的超级女间谍玛塔·哈丽,博物馆用大幅的场景表现了她翩翩起舞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