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Ⅲ
7391300000020

第20章 负面情绪的干扰——如何面对并不光鲜靓丽的自己(3)

增强自信心

自信是治愈焦虑症的基础,一个自信心不足的人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总是认为自己失败的概率比较大,因此会忧虑、紧张和恐惧。我们应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越强,产生焦虑的概率就越小。

适当放松自己

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可以散散步,或者赏花、旅游等。总之,可以做一些轻松的休闲活动,让自己紧张的神经变得松弛。

自我反省

有些焦虑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进行了潜意识的压抑。当面对难题时,焦虑又会迅速出现。所以,要不时地自我反省,把压在心中的痛苦全盘托出。

自我刺激

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总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定,会胡思乱想。此时,可以采取自我刺激的方法,或读一本有趣的书,或做瑜伽,以此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有很多人,当看到朋友取得成就时,忌妒心就会发作,从来不肯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而且越是亲密的朋友就会越忌妒,心里似乎没有真正的朋友。要怎么样才能做到不忌妒自己的朋友呢?

忌妒是由于别人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抵触的心理。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就时,心里便会产生羡慕与憎恨、失望与猜疑、虚荣与屈辱的复杂情感。忌妒程度有深有浅,通常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通常会使人产生忌妒心理。因为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在群体生活中,免不了会有比较,而人与人之间天生存在着差异,通过比较能突显出这种差异,彰显出个体的个性。相对于动物来讲,人有着理性思维,所以会有比较意识,而动物却没有这种意识,它们会本能地选择一种补偿机制,跑得不快的动物也许跳得更高,不灵活的动物可能会更加凶猛。它们不会因为某方面有缺陷而悲伤。

然而人却不同,人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痛苦,例如自卑的人总是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做比较,而自信的人往往会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较,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忌妒朋友的成就表现出自身的自卑心理,拿朋友的成就和自己的缺陷做比较,自然会感到失落,进而产生忌妒心理。

再者,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关系,只有存在竞争,社会才会有进步,人的创造力也才会被激发出来。可是有些人害怕竞争、讨厌竞争。他们担心竞争给自己带来改变,不愿意承受改变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畏惧心理致使人对他人产生抱怨、忌妒,而抱怨、忌妒使人不求上进、不求进取的懒惰心理合理化。竞争迫使人不断更新观念、方法和技术。它考验着一个人的内在能量,如果你能在逆境中找到突破口,看到机会,那么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忌妒心理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大大降低学习与工作效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和忌妒。”同时,也只有浇灭心中的忌妒之火,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交到真正的知心朋友。那么,该怎么消除忌妒心理呢?

宽厚待人,开阔胸襟

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摆脱私心杂念,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要懂得“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客观规律。

找出优势,化忌妒为动力

忌妒者往往拿自己的短处和他人比较,试着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的短处比较,让失衡的心态得到平衡。同时还应该学会赞美别人,把忌妒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进而超越自我。

转移注意力,寻找自我价值

试着让自己忙碌起来,如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努力工作,或者学习一种新技能。

当一个人充实起来的时候,根本无暇去忌妒他人,同时又能找到自我价值。

总觉得自己做不好要做的事情,害怕面对未来,对于现在所做的事情没有信心。即使很小的失败也会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个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总有一种挫败感,我怎么才能找回丢失的自信呢?

自信是一种能够实现自身愿望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源泉。纳撒尼尔·布兰登对自信是这样解释的:自信,首先是一个经验,那就是发现自己能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也就是相信自己具有思考、学习、选择、决定、适应变化等能力,知道自己应得到幸福。

童年的挫败感会对一个人建立自信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童年时候,父母、老师可能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孩子没有能力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是不是很差劲,内心的愧疚、忧虑、自卑感等因素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很难建立自信。虽然自信不是天生的,但是却完全可以在后天的生活中建立起来。

要相信自己。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试着分析一下自己害怕生活的因素,是什么导致自己不自信的,内心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其实,自信就是一种觉醒,它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而来。因此,为了找回自信,就要把自己融入实践之中,不断地去感受生活,即使失败了,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人不能否定自己。在人的心灵世界中,接纳自己要比接纳别人困难得多。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总是以别人作为参照,在比较中进行的,通过比较,人们更容易否定的是自己。此外,对他人的期望和需求也很容易模糊自己内心的感受,往往看不清自己,否定自己,将自信丢失在人群之中。所以,人要接受自己,不要把自己困在比较的关系网之中,只有接纳自己,人才能变得自信和幸福。

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在生活中重新建立遭受挫伤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就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只有充满自信,生活才能充满阳光。

接纳自我

建立自信,首先要接纳自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思想,情感,不要逃避现实,更不能自我否定,同时,也要敢于行动,行动是获得自信的最直接方式。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建立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选择一些简单的事情,当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好的时候,就会有点幸福感,觉得自己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无能,接着做大一些的目标,自信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不要推卸责任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喜欢推卸责任。把事情做不好的原因都推给他人,这样不但不能建立自信,时间一长,还会养成得过且过的习惯。是自己应该负责的东西,就要自己负责,承担起来,你的自信也就会随之而来。

朋友做错了,我说了她两句,事后,我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说她,开始责备自己,有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让我很不好受,我想摆脱它,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负罪感就像住在我们大脑的一个精神审判官,时时刻刻都在监督我们的行为、思想、言行等。它时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自责。当我们的行为、言行、思想有一点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告诉我们,你不应该那么做,那么做是不对的,它便开始对我们进行审判、裁决。

负罪感和我们的文化界定有直接的关系,也和一个人的性格、思想、生活环境有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负罪感,这些负罪感有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痛苦,有的时候负罪感也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指导一个人的思想,负罪感能让我们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

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负罪感直接相关。如道德观告诉我们要帮助朋友,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无能为力,内心就开始责备自己,会觉得自己对朋友太自私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朋友,或者当我们很不爽的时候,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厌倦,和父母顶了几句,惹得父母很生气。事后,孝道这种传统文化就会过来审判你,指责你的不孝,内心的负罪感悄然而生,我们开始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朋友,对不起家人,从早到晚这种自责感就没有断过。它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会让我们感到难过、自责,价值观审视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背负着负罪感。

负罪感也和人的敏感程度有关。有的人敏感程度很高,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惦记着这件事,总觉得是自己对不起朋友,没有尽到责任,负罪感一直在心中盘旋。

负罪感规范着我们的道德行为,同时也让我们心生痛苦,但是负罪感就像影子一样,是摆脱不掉的。

敢于冲突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么再怎么自责都没用,我们要敢于冲破现有的观点,不要总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检验现在的生活。要学着建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

我不亏欠别人的

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道德观点。当我们不能给别人提供帮助时,是我们的能力有限,不必自责,因为,我们不亏欠别人的,帮助他也不是你的责任。

改变自己的认知

一切负罪感都源于认知的错误。检查一下我们对哪些事情充满负罪感,这些负罪感来源于哪些认知,这样我们就能找出负罪感的根源,帮助自己摆脱负罪感。

赵越总是喜欢摆出一副高姿态,心高气傲,瞧不起人,因此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最后竟然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为此,他内心感到非常痛苦。那么,怎么样才能改掉这种心高气傲的缺点呢?

“心高气傲”一词,最早出自元代的《冻苏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气傲惹人憎。”心高气傲即心比天高,气性骄傲,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心高气傲的人通常是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点成绩、优点,或者物质上很富有,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有着良好的定位。这些人一般高估自己,表现出过分的自尊,对他人流露出看不起或轻视或贬低的态度。

有的心高气傲的人喜欢自我吹嘘,总是夸大自己的成就,喜欢张扬,逢人便说自己开的何种牌子的车,住的怎样高级的别墅;骨子里总是透着一股傲慢。有的人不喜欢物质上的炫耀,却表现出一种内心的自傲;在他眼中别人不是俗气就是土气,不屑与人来往,与人交流,总是把他人踩在自己的脚底下。心高气傲的人习惯怨天尤人,恨老天不公,感叹世态炎凉,对他人评头论足,在他们的世界里看到的永远都是负面现象。

其实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他们眼高手低,没有真才实学和实干精神,总是抱怨环境对自己不公或得不到他人赏识,好像自己是虎落平川。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拒绝与他人交往却又反过来责怪他人关闭了与自己交流的大门,把自己的尖酸刻薄误认为是他人对自己的不尊重。

成长环境是促使人形成心高气傲心态的主要原因。有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感情创伤,例如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和,家庭贫困,父母一方不在或者双亡,遭受他人的欺凌,父母没有给予安全感等,家族中有遗传的心理障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变得心高气傲,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有些人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感,为了获得心理上的补偿,通常会把自卑转化为自负和自傲。他们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错位的转移机制,即“心理移位”,把自己的问题巧妙地转移到他人身上。

通常来讲,心高气傲会把人推向人际关系的死胡同,甚至使人患上精神分裂症。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自己成为心高气傲的人。

提高心理素质

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改变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因此,不妨抽时间到书店去逛逛,认真挑几本可以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书籍。

学会忍耐与宽容

怀着理解的心态给对方一个微笑,忍耐并不是懦弱,也不是伤自尊,而是宽容美。适当的时候退一步,可以体现出你的涵养。

多参加集体型的活动

通过参加活动结交一些与你性格不同的朋友。学习别人性格中的优点,审视自己的缺点。

穿西服还是夹克衫?吃西餐还是中餐?这份工作是继续做还是跳槽?对有些人来说,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干脆利落呢?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优柔寡断、自己不做决定的人对自我缺乏正确评价,他们内心有一种不现实的完美主义倾向,希望能够把握所有的因素。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为此,变得畏首畏尾。众所周知,当你做出一个选择时,就意味着失去了其他选择的机会,然而有些人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在占有欲的驱使下,面对选择他们会变得犹豫不决。一个人越是优柔寡断,越是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事,过于追求和幻想完美,往往会阻碍他做出决定。因为迟迟不作决定,就可以幻想自己从来没有失败。

法国心理治疗师皮纳认为,那些犹豫不决不做决断的人是在等待别人给他做决定,他们害怕承担选择带来的责任,而把选择权交给他人则意味着自己不用承担责任。的确,所有的决定在解决问题时,总会连带产生另外的问题,任何做选择的人总要付出代价,而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可以通过自己不做选择来逃避责任。

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影响到人做决定的能力。

法国心理治疗师克勒斯贝认为,不能做决定的人可能小时候对父母的意志百依百顺,长大后,失去了听从自己需要的能力。很多父母,总是代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逐渐丧失了自我决断的能力,致使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做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所以,我们应该克服犹豫不决的毛病。

决定取舍

不要追求尽善尽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就可以决定取舍。

有胆有识

人的决策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决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有胆有识,有识有胆。”

主动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经常开动脑筋,勤学多思,是关键时刻有主见的前提和基础。

自强自立

培养自立、自信、自强、自主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自己性格中意志独立性的良好品质。

遇事冷静

排除外界干扰和暗示,稳定情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仔细分析,亦有助于培养果断的意志。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似乎人人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是力求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完美。但完美让人费尽心力,不知道是为了更好还是更坏。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追求完美的心理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就是尽最大努力使自己成为可能成为的一切,其实这是在追求一种完美。追求完美的心理完全符合人性,因为人天生就想体验极致的快乐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