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一生有着极为开阔的眼界,他喜好冒险、行事果断的作风也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生意人的眼光应看得到一省,就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做外国的生意。”这种放眼天下、四海求财的观念到今天依然为众多的商界成功人士所追捧。由钱庄到药堂、由军务到洋务,胡雪岩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成功与眼界。
1.眼界越宽,望得越远
眼界决定境界,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庄子《逍遥游》有言:“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无疑是在阐释鼠目寸光者的短浅眼光。只有眼界宽,才能望得远,将目光放得远一些,一是可以看清方向,使自己接下来的路可以走得更顺利,不至于总是遇到障碍走回头路;二是走起来不会感觉太累,可以走得快、走得远。
做生意需要宽阔的眼界
胡雪岩曾经说过,做生意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一个生意人想要有大的作为,不仅眼光要看得准,而且要十分超前,要可以看到以后的事情,看出变幻莫测的商海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人们经常会将商场比喻成没有硝烟的战场,很多时候,商场上的厮杀虽然无声,但是却比战场上更加残酷、更加赤裸。一个没有长远眼光的人是根本无法拥有什么作为的。胡雪岩是一个极有眼界的大商人。商人的眼界主要是指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开辟自身财源的眼光。正如想要取水必须先找到水源一般,想要赚钱也要先有财源。立足于商界,首先要有卓越的见识,才能在商场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商业角度来看,便是要能够发现属于自己的财源。
发现财源的第一要点便是要求做生意者拥有宽阔的眼界,只有眼界宽阔了,才能发现更多的机遇,其意便是不能总是盯着某一门、某一行,将眼睛紧紧地放在眼前的利益上,而是同时也要在变幻莫测的商海形势中看出有利于自己的大方向,并按照这个大方向来更好地经营自己的财源。
在胡雪岩的生丝生意处于筹划期间的时候,他便发现用自己代理湖州官库存的银子贷到杭州,在脱手之后再解“藩库”银两的商机,而这一步正是胡雪岩开阔眼界的代表事例之一:湖州方面的公款本身就是要解往省城杭州的,交付给“藩库”,先行垫支一下,在买丝后,到了杭州变成了现银之后再交付给“藩库”也不为过。如此一来,死钱就变成了活钱,将这种活钱作为自己的本钱为己所用,何乐而不为?
不仅如此,胡雪岩的商业见识还有看得更长远的地方,在丝茧生意还未正式开始的时候,他便已经想到与洋人做生意了,并进行了生丝出口的组织,即当时利润最大的销“洋庄”。这一次,胡雪岩将自己的眼界放到了国外。
在清朝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日本地区的贸易主要以江南的丝、茶叶为最大宗。随着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对生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由上海销往海外的江南丝、绸,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时期,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本省以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生起与洋人做蚕丝生意的念头,本身也是起源于杭州丝商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丝商对胡雪岩说,在销“洋庄”时,先将上万两的丝慢慢地囤积起来,等待丝价上涨的时候,再将丝卖给洋人,所赚得的利益极大。只是销“洋庄”所需要的本钱过大,并且洋人做起生意来非常狡猾,表面上与你不断地讨价还价,但是暗地里往往又去寻找其他的买丝之路。有些商人由于手头的资金有限,急于将积压的生丝出手,便会以低价将货物出售。而这无疑增加了生丝生意的风险。一旦自己与洋人没有做成生意,货物又砸在手里的话,想要翻身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想要销“洋庄”,不仅要看自己是否有那么多的资本,更要看自己是不是敢于承担相应的风险。
但是胡雪岩却并不这么想,他听了对方的话之后,立即想到了“喂”。他认为,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这些专门与洋人进行丝交易的丝行与洋庄可以坐下来进行公议,定一个固定的价格,愿买便买,不愿买也不调价,洋人便无计可施了。对于那个由于本钱不足、周转不灵而急着将手中的货物出手的商行,也可以用下面的两计来应对:一是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卖给洋人还不如卖给我;二则是如果对方不接受收购的话,则可以进行约定,不将货物卖给洋人。我有钱庄作为后盾,你可以将货物抵押于此,货款救急,待日后货物脱手后,再将钱还于我。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会不愿意?如果在这种条件下还有人要将自己的货低价卖于洋商的话,便一定是受了外商的好处。对于这种吃里爬外的人,可以将其隔离,令其在同行中无立足之地。
胡雪岩这一有关于销“洋庄”的构思可谓是眼界宽阔、气魄宏大。后来,他在生丝生意上的发展上将这一构思实现,而且见地不凡、行之有效。在生丝生意开始之后,胡雪岩不断地在杭州、湖州、上海三地周旋,在联合同行、垄断价格、控制市场上进行精心的策划,与外商买办斗智斗勇,终于按自己的构思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一举赚下了18万两银子的利润。
胡雪岩做成这笔生丝生意,不仅与上海丝行巨商庞二结成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在丝业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通过这笔生意积累了与外商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为日后他驰骋于十里洋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成功不仅证明了胡雪岩的卓越商业意识,而且还将他的眼界进一步的扩大了,而这些实在不是18万两银子可以衡量的。
根据《光绪实录》中的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走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在1872年新丝将出之时,胡雪岩特地派出人员到各地去收购生丝,江浙地区的各个州县均有胡雪岩的人。在这一年间,他为了将丝业市场垄断,投入了高达2000万两的白银,使当时的外商“欲求一斤一两而不可得”。经过了几年的用心经营之后,生丝生意成为胡雪岩商业帝国中仅次于钱庄、典当行的重要商务领域,而且这一领域一直以外贸为主。也正是因为胡雪岩的见识极为卓越,从而使他的生意自然做到了世界范围内。
眼界多宽,生意便有多大
雄鹰高翔万里的时候,它犀利的目光却在紧紧地盯着在地上奔跑的兔子;金龟子游荡草原的时候,短浅的目光却总是搜索着周围圆圆的粪球;青蛙静坐于井底,仰望的目光只能看到井口处那巴掌大小的天空,这便是动物的眼界所在,视野所极,心之所止。
动物如此,人却不然。试想,如果没有了远大的政治眼界,晁错削割“尾大不掉”的诸侯国的举措便很可能不会存在;如果没有了放眼于宇宙的眼界,便不会有霍金在轮椅上探究黑洞的奥秘;没有了独特的音乐视角,帕格尼尼成为演奏界“魔鬼天才”的神话便不复存在。正是因为拥有了非凡的眼界,才成就了历史上一个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
做人如此,做生意同样如此,拥有了过人的眼界,生意才有可能会更进一步,如果总是将眼光放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上,总是不愿意去展望更为广阔的未来,那么自己的生意便永远停滞于目前的状况。
南宋时期,杭州城内街市失了大火,数以万计的房屋与商铺在一片火海中被烧得精光。
一位裴姓富商大半辈子的心血也毁于一旦了,但是他却不动声色地派人从长江沿岸平价购回了大量的木材、毛竹与砖瓦、石灰等各种建筑用材。大火烧了数十天之后便被扑灭了,但是曾经车水马龙、繁花似锦的杭州城却变成了一片狼藉。
没有多久,朝廷颁下旨令:重建杭州城,凡是经营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税。一时间,杭州城内外大兴土木,各类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暴涨。裴姓商人趁机将自己手中积存的建材抛售出去,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无独有偶。在近代美国,一位经营肉类食品的老板在电视里看到墨西哥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他想,如果瘟疫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蔓延至美国境内的话,肉类食品的供应必定会变得非常紧张,于是便立即购买了大批的菜牛与肉猪进行饲养。不久之后,墨西哥的瘟疫果然传到了美国的某两个州中,市场上的肉价飞涨。他便趁机将自己饲养的菜牛与肉猪出售,待售完后,核算利润时他自己都被吓了一大跳:净赚了数百万美元!
眼界越宽,望得越远,善观风云者,艳阳之下可以听到雷声,这便是眼界,眼界决定事业的发展方向与规模,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李嘉诚之所以可以将一个生产塑料花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长江实业集团”,其中的财富秘诀自然有很多,但是眼界开阔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
1967年,香港社会经济变得极不稳定,此时大部分投资者都普遍地失去了信心,香港的房价暴跌。但是李嘉诚却凭借着自身过人的眼界与开拓的魄力,趁机将其他地产商放弃的地盘全部收到了自己的手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回温,对楼宇的需求大幅度回升,李嘉诚赚了个盘满钵盈,为日后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企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李嘉诚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他超人一等的长远眼光便是他成功经营的最佳保证。
将眼界放得宽一点,其实本身就是给自己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之下奋斗,才不至于失去方向或者半途而废。其目标便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所在,可以使人不断地开拓进取,永不满足。学会将自己的眼界放得更宽,这才是生意人应有的做事态度。
眼界宽广者必成大事,眼界狭小者成就必微。三国时期的袁术固然有着极深的心机,但是却只能看到弹丸之地,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天下豪杰群起而攻之。眼界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人一生成就的高低。一个拥有过人眼界的商人,才可以看到未来的巨大商机,并及时为实现更大的事业发展进行积极的准备。没有过人的眼界,商人的事业便会困于一隅,注目于一角,而这种自高自大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事业的败落。眼界广者正如胡雪岩一般,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想到了几尺之外的利益,更希望得到未来更大的利益。
2.觅己之长,果断行事
想要拥有过人的眼界,摸清未来做什么最赚钱,想要拥有预见今后十年间会发生什么事,便要对过去十几年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仔细的回顾。只有学会觅己之长,果断地进行投资,才能在激烈的商场中站稳脚跟。胡雪岩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依靠财力建立典当行
在商战中赢得利润是每一个商人为之努力的目标,虽然这一过程可能非常艰辛,但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却非常简单: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以长处出击。
在做成了第一笔销“洋庄”生丝生意之后,胡雪岩立即注意到了这么一点:在乱世之中、乱世之后,有这样两笔生意,自始至终都能给自己带来滚滚的财源。
其一为典当行。胡雪岩之所以投资典当行业,与他对当时所盛行的各种生意的了解有着密切关系。在战乱频繁、饥荒不断的年代中,居住于城市中的人,不仅仅是那些没有任何资本的穷家小户,即使是稍有一些家底的小康人家也往往会一不小心便陷入困境之中。在急需用钱的时候,常常需要典当东西来渡过难关,以至于当时的典当行在各个城市与乡镇中都极多。
在清朝同治与光绪年间,仅仅是京城一地,便有当铺超过100家。胡雪岩此时的卓越眼界便发挥了作用,他及时地看到了这一大有可为的行业。而事实上,胡雪岩之所以后来真正地进入了典当行业,却是由于与钱庄下属朱福年的一番交谈。
朱福年原是胡雪岩丝业合作伙伴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胡雪岩在联合庞二销“洋庄”的过程中将他收服了。朱福年原本是徽州人,他的一个本家叔叔便是某一典当行中的管家,当时称为朝奉。朱福年从小耳濡目染间便熟悉了典当行的各种行情。从朱福年那里,胡雪岩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于典当行业的具体运作方式、行规等各种知识。同时他还意识到,经营典当行业所带来的利润极为丰厚,而且典当业与药店一样,不管时局是好还是坏,都有生意可做,是一个稳定性非常高的行业。
之后,他便请朱福年替自己留意典当方面的相关人才,而他自己则回到杭州,在杭州城里开设起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当铺“公济典”。此后几年间,他的典当行发展到了20多家,其范围包括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华中、华南大部分的省市。
但是胡雪岩开办典当业,并不仅仅因为开典当行风险小、利润大,在他看来,“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而当铺则是穷人的钱庄”,自己开典当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方便穷人。而日后,典当行却成为胡雪岩仅次于钱庄的第二大经济来源。
就当时的记载表明,典当行业取息率至少在二分以上。胡雪岩深知,如果自己可以将手头这几十家典当行好好地进行经营,便可以稳稳地立于不败之地。如此看来,典当行是胡雪岩为自己所找到的一条全新的、可以赚钱的投资渠道。而他在这一事件中所运用到的自身长处便是极为开阔的眼界,在看到了典当行的利润之后,胡雪岩便果断地投资,并聘请人才用心地进行经营,最终使得典当行成为自己庞大商业网络的重要支撑之一。
生意人的眼光绝不能只盯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如果仅仅盯着自己做的那一行,即使是你看得再远,也只能做好这一行而已,而自身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限制。所谓井底之蛙便是如此,永远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无论自己如何跳跃,终究是无法跳出井口。
因此,一个生意人的眼光,除了要看得准、看得远之外,还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在三百六十行中不断地寻找自己可以一展身手、有所作为的行业,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发现了商机之后便果断地进行投资。
客观认识自己,理智进行投资
客观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自己所领导的企业的长处在哪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走一条自己的路,这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与成功来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自己在一个并不擅长的方面花费了过多的精力与财力的话,便很可能成效不大、甚至无功而返。
企业与个人的发展相同,对一个企业来说,了解自身的长处同样重要,既要对自己的长处与特点进行了解,更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哪一项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瓶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