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就取出一本账簿。杨昌浚偷偷地瞄了一眼,见果真是阜康钱庄的账簿,魂都吓飞了,颤悠悠地走近一瞧,“杨昌浚存银10万两”几个字异常刺眼。左宗棠瞟着杨昌浚说:“一个清官哪会有这么多银子可存,这个杨昌浚一定是大贪官。你说呢,杨大人?”杨昌浚浑身发抖,低声应合。左宗棠见时机成熟就说:“你的为人,老夫也有所耳闻。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也许这个杨昌浚不是你。”杨昌浚见有台阶下,连声说:“对,对,这个杨昌浚不是我。”左宗棠提起笔道:“既然这个杨昌浚不是你,那这笔银款就一笔勾销,充公了。”然后,提笔一勾,就帮胡雪岩勾销了10万两银子。
杨昌浚颤颤颠颠地出来,桌上已摆满了佳肴。接着,每个官员一个挨一个地被叫进去,出来之时,都一个个脸色苍白,浑身颤抖,有气无力地瘫坐在座位上,面对山珍海味却连提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等最后一个官员跌跌撞撞地离开后,左宗棠开始捋着胡须哈哈大笑。不到一天时间,他已经把账簿上的几千万两纹银赖得所剩无几。这才叫出胡雪岩说:“大功告成,亏空的银两都给你解决了。”胡雪岩忙跪地连磕几个响头拜谢左宗棠。
做人有气节固然重要,但必要的时候放低姿态,向他人低头示弱,又何妨?低头求助就能渡过难关,一味逞强只能在困境中挣扎、潦倒,面对岔路,你愿意选择哪一条?
做人要学会示弱
生活中,人们常会赞赏刚强、竞争、奋进、勇气等行为,而鄙视柔弱、不争、退缩等行为,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拼搏,只有坚强不懈才能很好地生存。其实不然。在澳洲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性烈的马,因为难以驯服,经常遭受被杀食肉的命运,生命一般较短。相反,那些“示弱”的马,因为较易驯服,往往能够赛场夺冠而被人们精心饲养,它的寿命也得以延长。可见,示弱也是一种生存技巧。
示弱并非是真的弱,示弱是在对人生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所显现出的一种生存智慧。示弱并非妥协,而是理智地忍让。无论处于社会、职场,还是商场,都应当学会这种智慧,这样不仅能够为你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让你的才能得以发挥。
匈奴首领冒顿就是一个善于通过示弱而赢取战争的人。在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出现变动,社会动荡,人心不稳。这时,邻近的一个民族东胡想借机攻占匈奴。他们先是向匈奴勒索,要匈奴献出自己的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觉得东胡欺人太甚,执意不送出国宝。匈奴单于冒顿却说:“给他们吧,别为了一匹马与邻国伤了和气。”冒顿把自己的国宝拱手让与邻国,这让众将士很不满,冒顿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就更加肆意了,他们要让冒顿进贡一名妻妾。匈奴将士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愤愤不平,想与之决战一场。冒顿却制止了,不顾众人的不满依然答应了东胡的要求。东胡见匈奴如此软弱,就认为匈奴是虚有其表,内部肯定不堪一击,也就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了。而这正是冒顿所希望的。
果然,没多久,东胡就又派使者前往匈奴,说是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要求冒顿以此相赠。匈奴众将此时已是忍无可忍,内心的气愤无以言表。但又怕冒顿再退让下去。哪料,冒顿此次,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怒声道:“千里荒原,虽杳无人烟,但也是我们匈奴的国土,怎么能随便让人?”于是,召集人马,极力攻打东胡。匈奴将士早已对东胡怀恨在心,愤怒不已,终于有机会为国家出口气了,人人奋勇杀敌,锐不可当。东胡还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中,还在等着自以为唾手可得的荒原,没有丝毫的防备,突遭攻击,败得一塌糊涂,东胡首领被杀于乱军之中,东胡最终灭亡。
王峰是个海归人士,在国外留学5年专攻管理专业,在管理上可谓是个高手。回国后,又在一家外企担任管理人员,既有学识又有经验。因为私人原因辞职后,就来到了刘亮所在的公司做经理助理,刘亮是这家公司的经理,对王峰的学识早有耳闻,他虽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可与王峰比,还是相差甚远。他料定自己不是王峰的对手,因而王峰一来,他就对王峰充满了敌意。第一次见王峰就说:“兄弟,我随时准备让位。”
而在工作中,刘亮却处处提防着王峰,凡是重要的、能够受到上层领导赏识的立功机会,他都一人拦下,根本不让王峰插手。王峰刚开始很是苦恼,这样下去自己待在公司又有什么用呢,来不来上班又有什么区别?想了很久,他决定要对刘亮示弱,处处让着刘亮。于是,他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问题,明明自己可以解决,还是会去请教刘亮,让他帮忙分析;一有立功的机会,他就躲到一边,把机会留给刘亮;在公众场合发言,也故意留下漏洞,以待刘亮补充;在工作上常常只用5分力,故意输给刘亮。时间长了,刘亮觉得王峰也不过如此,就不再敌视他了,有什么事情,该让他做的就让他去做。王峰逐渐放开手脚,在工作中表现出了突出的才能,最终被提为高层管理。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示弱又何尝不是一种经营人生的智慧?人们常爱逞强,不愿示弱,认为示弱是可耻的,即使站在风口浪尖也绝不转舵,宁愿家庭破碎,也不低头认错,宁愿与朋友关系决裂,也不会向其示弱。人们习惯了自强,不甘于示弱。其实,学会示弱,你的人生才会有新的转机,你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工作事业才会更加顺利,生活也会更幸福。因为示弱不是退步,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前进。人不该示强,而应示弱,这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水至柔,得以遍流大地,人要能够放低身段,学会自我调节,该上则上,该下时一定要下,要有敢于低头的勇气,尤其是在面对逆境时,奋进固然重要,妥协示弱更不可少。与知难而退相比,无畏的牺牲更让人痛惜。胡雪岩虽一生精明、自强不息、敢于冒险直进,但他更懂得把握尺度,面对无力挽回的局面时,他宁愿低头求人,而不会为了所谓的名节,坐等灾难降临。
5.忍一时之气,可以成就一世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凡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懂得一个忍字,都能够将忍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能够忍受寂寞,还能忍受各种各样的屈辱,在他们经历了一番忍耐、练就一身忍功之后,他们就成为大有作为的人了。
对于一个商人而言,就必须练就一番“忍”功。当生意不如意时,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经营、去管理;当面对一些恶劣的现象时,必须做到笑脸相迎,不可让自己因为无法“忍”,而失去面子,失去客户,进而让生意走向更加恶劣的地步,何必呢?
做生意就要有极强的“忍”功
胡雪岩认为,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能够忍受一切,在最痛苦的时候想想甜蜜的东西,这样就能渡过痛苦,走向光明。胡雪岩的一生,都是以一个忍字为重。他练就了一番非常深厚的“忍”功,无论他面对如何凶恶的面孔,在他看来都应当以笑脸相迎,并且他都十分有分寸地做到了。他认为,当他们凶恶时,自己面带微笑,不仅不会失面子,反而能够将对方的凶恶之气消除,进而与其化敌为友。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练就强硬的“忍”功,就是因为他早年经历了求学波折之后,得出的深刻教训。
胡雪岩是安徽绩溪人,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安徽绩溪的胡家已名满天下。然而,到了胡雪岩祖父那一代,由于朝中的朋党、满汉之间的斗争加剧,胡家因此而大受牵连,因此繁荣几世的胡家从此一蹶不振。到了胡雪岩这一代,胡家早已从绩溪人们的印象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胡雪岩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有着非常远大的志向。虽然他的父亲去世得很早,家里也十分贫穷。然而,家族里的人看到胡雪岩的聪明才智,于是就将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家族众人一起集资,将胡雪岩送到了江南名儒柳风和的万树书院读书,家族成员都希望胡雪岩能够发愤图强,重新振兴胡家的声誉。
然而,胡雪岩志向却不在于书中的圣人之言,他立志于经世致用。当时的胡雪岩性格争强好胜,总是喜欢出风头。时常与自己的老师辩说、顶撞,惹得一些老师对他十分不满。
一日,胡雪岩与书院的几位年轻人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大谈理想。他们谈着谈着,就谈到了为政之道。其中一位年轻人说道:“老师言之有理,为政之道在于恢复孔孟之礼治,民知礼则不会再生事端,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事端出现了,那么国家治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胡雪岩听完这位年轻人的话之后,他直摇头,并且说道:“非也,非也。”
大家听到胡雪岩的话之后,十分疑惑,便向他问道:“不知雪岩有什么高见?”
胡雪岩接着说道:“纵观古今,每个时代的人心所向的都是利益。正像古人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利益上考虑,如果不将其作为国家政道的话,那么国家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就更无从治理了。”
大家听完胡雪岩这段话之后,都不禁摇着头说道:“雪岩,你说天下众生,都为利来利往,这难免有些不妥当之处。作为读书人,理应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为大任,又怎么能够跟那些商贾之辈一样,以营取小利,而荒废、淡忘了圣人之言?”
胡雪岩听完这些话后,反驳道:“圣人之言,都不能经世致用,倒不如不学。治理国家的根本就是民生,治理民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利,有利则可以生活下去,无利的话,就无法生存于世。我们作为读书人,都是国家栋梁,日后,或许能够成为朝廷重臣,或许能够成为一方大吏,那时所做出的决策谋略就会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存活,又怎么能够拘泥于孔孟一家的言语,而闭口不谈利字呢?”
大家听了胡雪岩的一番话后,都一时无语,这时一位年轻人停了一会儿说道:“胡兄果然高见,只是不知道将来胡兄会不会‘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当此人说完这句话之后,顿时引来众人的哄堂大笑。胡雪岩这时回击道:“你们之所以来此读书,不也是为了利才来的吗?只不过现在你们所求的利不在小利,而在于求大利罢了。”正当胡雪岩与众人交谈之时,却被正好从此路过的柳风和听到了。
柳风和听到胡雪岩在此说些大不敬的话,就怒气冲冲地走到胡雪岩面前,指着胡雪岩的鼻子说道:“胡雪岩,算你是个有志之人,但在我们这里委屈你了,那就请你另寻高就吧。”
说完这些之后,柳风和就气冲冲地离开了。而胡雪岩就这样被老师赶出了书院,开始了他流浪的生涯。
不过,从这件事中,胡雪岩却懂得有些话只能自己内心清楚就行了,不能将其说出来。于是,他开始练习“忍”功。后来,胡雪岩到了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的时候,他更是将这个深刻的教训铭记于心。虽然当时的胡雪岩就已经胸怀大志,但是身处污浊市井之中,而对着身边的蝇营狗苟之人,他却依然点头哈腰,满脸堆笑。面对弥漫在自己身边的“腥臊”之气,胡雪岩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个“忍”字。
胡雪岩从求学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做人就必须学会“忍”耐。而这些“忍”并不是软弱的奴性的忍,而是能屈能伸的大度之忍。就像《易经》中所讲到的潜龙勿用,就像潜龙在渊一样。当时的胡雪岩就是一条潜龙,处于潜龙时期,所应当做的就是一个“忍”字。胡雪岩做到了,因此,才有了日后的飞龙在天,一跃成为真龙。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苏轼曾有曰:“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意思就是说,高祖之所以能够从战争中取胜,而项羽之所以战败,就是在于忍与不忍。由于项羽百战百胜而不能忍,而高祖却能够忍,因此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且在后来项羽于乌江谱写的一曲悲歌,使得众人为之流泪。试想,如果当时项羽能够体会到“忍”字的真谛,也许历史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众所周知,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着名的军事统帅。然而,他的出身却十分贫贱。从小,韩信就失去了双亲。在他还没有成为统帅之前,他不仅不会经商,而且极其讨厌种地。加之家里没有什么财产。因此,他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时常会受到他人的歧视。他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由于韩信与当地的一些小官有些交情,因此,他时常会到这些小官家混饭吃。可是,时间长了,这些小官的妻子就对他产生了反感。接下来,他们总是有意提前吃饭,当韩信到来时,他们早已是吃过饭了。韩信对此十分恼火,于是就与那些小官断了交情。
为了继续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一天,一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到韩信没饭吃,就将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韩信对此十分感动,他就对老太太说道:“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完韩信的话,十分生气,说道:“你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不能靠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实在可怜才给你饭吃的,谁还希望你报答?”韩信听了老太太的话,感觉十分惭愧,他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而在韩信的老家淮阴,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看不起韩信。有一天,正当韩信佩带着宝剑走在大街上时,却被一位少年拦下,这位少年对韩信说道:“你若是有胆量的话,就拔剑刺我;若你是个懦夫的话,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周围的人都知道是这位少年故意羞辱韩信,大家都想看看韩信会怎么应对。
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韩信想了一会儿之后,就趴在地上,从这位少年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引得在场所有人的一片大笑声。从此,人们更加深信韩信是个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
事实上,韩信却是一个非常有谋略之人,当他看到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的时期。于是,他就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等待出头的一天。韩信的这一谋略使得他有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一跃成为着名的将帅之才。
试想,如果韩信那天在受少年胯下之辱时,他不是选择从少年的裤裆之下钻过去,而是用剑杀了那位少年,那么,韩信必定会受到官府的追杀,最终难免一死。因此,韩信想到这些之后,还是选择从少年的胯下钻过去。正是因为韩信懂得“忍”字、并懂得只有培养自己的才能,才会有日后的大作为。韩信的这种忍,同样不是糊涂,不是懦弱地受气,而是一种坚韧与顽强的表现。因此,能忍者,往往能够比那些事事争先、永不妥协的人更坚强,更富于智慧。其实,能够做到“忍”字,也就得到了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对于一个经商者而言,若没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就很难看到市场带来的商机。但凡那些取得成功的商人,他们都是在忍耐的过程中,遇到更好的选择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绝处逢生。就像胡雪岩一样,如果胡雪岩最初就不甘屈尊于人下,不能在污市之中,做到点头哈腰,那么,他就不可能从中找到发展之路,也更不可能有日后建立的庞大的财富帝国。
因此,虽然在经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局面或者危机,这时就需要经商者做到“忍”字,只有做到了忍,才不会让自己乱了方寸,这样应对起来才能更加自如。相反,如果做不到“忍”字,就会使得局面变得更加不利,危机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