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
7390000000053

第53章 审时度势,听弦外音(1)

胡雪岩有着独到的审时度势眼光,他深谙世道的权变之理,并且极善于在乱世之中以静求“变”。和晚清时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胡雪岩对各种纷乱局势的认识也是逐渐地形成的。他在与洋人的交往中,慢慢了解到洋人也不过是利之所驱。凭借着自身对整个时事的了解与把握,他先于他人进行了筹划,使其可逐一己之利。听出他人的弦外音,故可先人一着,从容应对,懂得审时度势,故可把握先机。与一遇纷乱时事便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胡雪岩的优势便尽显其中。

1.视听敏感,将一切信息为我所用

胡雪岩有着极为敏感的视听,他十分重视对商机的把握。为此,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商机抓住了,就能带来滚滚财富;抓不住,财富就会从你身边悄悄蹈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敏感,胡雪岩才将一切信息都为自己所用,并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听来的地产盈利

他人一句无心的话,都可能成为自己发现市场、赢得利益的重要商机所在。

为了整理江南一带的生丝生意,胡雪岩在上海逗留了不少日子,他在上海期间经常会住在一家名叫裕记的客栈里面。这天,他到裕记客栈外去处理生意上的事情,回来后便在客房的椅子上躺了下来,想要考虑一下下一步的具体生意,无意间却听到了隔壁房中两个人关于上海地产的一番谈话。

听二人的谈话,这两人好像对洋场的情况与上海地区的地产开发方式都有着极深的了解。他们不仅谈到了洋人在进行城市开发时的设计与建设与中国人大有差异。中国人常常是先将房子建好之后、住了人之后再修路。而这种路往往是自发性、顺其自然而成的,没有谁会特别注意修路这么一件事情。先将房子住了人,人走得多了,自然成了路。但是按着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路面开发却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便是等到日后必须修建马路的时候,往往道路的两旁都已经被各种市房、摊贩所挤占,使得道路修筑的难度大大增加。

而洋人的办法则是先开路,有了路之后便会有人到,市面便自然而然地开拓了。在当时,上海的市面便是按着这种方式开拓的。因为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了洋人在中国的群聚地,他们的意见对于整个上海的建筑风格有着支配性的地位。

在谈到了以上的情况之后,其中一个人说道:“按着上海滩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马路、二马路,这样开下去,南北方面的热闹自然是看得到的。其实,向西一带更是一片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如果有眼光的人趁着这个时候,不管它现在是什么水田还是什么荒地,一起大手笔地买下来。等到洋人的路一开到那里,那日后便可以坐在家中等钱来了!”此人说的是实情,今日上海最为繁华、同时也是老上海的标志性地方外滩便是修路修出来的。

两人的谈话使胡雪岩再也坐不住了。出于商人的敏感,他立即感觉到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但是苦于自己根本没有经营地产生意的经验。于是他便等与自己一起出行上海的手下陈世龙回到了客栈之后,便立即拉着陈世龙雇了一辆马车,两人一起由上海的泥城墙往西进行实地的勘查。在勘查的过程,他便拟定出了两个可供选择方案:

第一方案,如果手头的资金允许,便趁着现在的地价便宜,先买下一块,待到日后地价上涨时再转手赚钱。

第二方案,通过古应春,先将洋人的下一步开发计划摸清楚,将洋人准备要修路地界附近的地皮全部抢先买下来。

靠着这次极为偶然的机会,胡雪岩便将眼光盯在了上海的地产生意上,从而为自己发现了一个绝对可以大发其财的财源。胡雪岩向上海地产大举进军的时候,正好是上海的大发展时期开始的时候,虽然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顺着江东一带进军,试图将浙江一带的富庶之地一举占领,但是英、法等国为了自己在华的利益,清廷为了借助于洋人对付太平军,二者之间已经心照不宣地定下了“东南互保”的具体策略,二者联合起来对上海形成了牢固的保卫之势。实际上,上海已经成了唯一一个没有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孤岛式”城市了。

由于太平天国之乱越来越严重,从东南方向逃难到上海租界中的各地富商越来越多,上海的市面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兴旺。事实上,那正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房地产生意高潮到来的前夕。到了19世纪初期,上海地区的每亩地价已经由几十两上涨到了2700两。此后数年间,上海外滩的地价甚至一度涨到了每亩30万两白银。其中的巨利,明眼人一看便知。

后来,胡雪岩请古应春帮忙,打听出来了上海近期之内会在哪个地方进行修路,便赶紧地在路边的地界上买下了大批的田产,并因此而大大地赚了一笔。

一个原本与己无关的行业,几句在他人看来看似极为不经意的话,却被胡雪岩从中看出了生财的门路。他通过对信息的后期分析与勘查,再加上自己身为商人必有的精打细算,立即看出了其中潜在而不可估量的利润。正所谓,生意人人做,就看谁占先,由此可见,胡雪岩是一个善于将一切信息为自己所用的高手。

赢利就靠视听敏感

想要使自己的企业进一步地发展壮大,便需要靠着敏感的视听去捕捉机遇,机遇往往具有极高的偶然性,只在一时一地出现。精明的经商者,一旦了解到了关于机遇的任何信息,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去进行求证。而对于做大生意者来说,练就一种可以捕捉稍纵即逝的机遇的本领是必须的。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可怕的“龙卷风”——艾滋病!当时的医学界已经证明,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阻止在性接触后可能会带来的最为恐怖的后果——在可怕的身体溃烂中慢慢地等待死神的来临。

既向往性开放但是又畏惧死亡的美国人后来发现,有一种小玩意儿竟然可以有效地抵御死神的侵袭,那便是避孕套。在当时,美国国内自产的避孕套早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了。而全球各地新闻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标题是“对艾滋病的恐慌引发美国避孕套销售狂潮”,但是远在东方的两名日本商人却从这个报道中发现了这座“金山”。他们通过在美国的亲友证实了这一信息的真实性后,立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公司的机器全部开动,加班加点地生产出了无数箱的橡胶避孕套,并火速运到了美国大陆。一时之间,美国众多的避孕套销售店面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之间,两亿多只避孕套很快便销售一空了。

望着美国市场上火热销售的景况,这两个早已赚得腰包胀胀的日本人十分得意。因为哪怕是日后各种各样的避孕套可以在质量或者价格上优于自己公司所生产的避孕套,但是由于自己捷足先登,早已经站稳了脚跟,狠狠地捞了一把。

众多实践证明,不管是战场还是商场,把握好信息,将一切机会都抓住是一切成功的保证。而有些时候,运用真实的信息,进一步地创造出假的信息,为自己创造出巨大的商机,也是一种赢得胜利的战略手段。只要时刻保持着敏感的视听,学会将一切信息为自己所用,并善于将各种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选择出来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即使是小生意也可以使你成为大富翁。

胡雪岩赢了,在日益颓废的晚清时期,他还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本身就是一种本领。而他之所以可以赢,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视听敏感,将一切信息都为自己所用。人在商场中,不仅要路子多,关系广,更要耳聪目明,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吸收信息,将一切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充分地掌握各种消息,将市场的情形进行仔细的观察,从众多的资讯来源中找到可以利用的部分,对于消息的来源不吝惜时间地去进行求证,并立即付诸行动,便可以使自己对市场上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有所得。

2.顺势取势,然后做势

胡雪岩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势”理论:“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会顺势,懂得以时取势并不足以使胡雪岩成为中国上下几千年众多商人的代表,会以势做势,才是决定他最终成功的重点所在。

做势乃成大事之根本

商人眼中只能看得到利益,急功近利是许多商人无法逃避的通病,这便是很多人想要在商场中成就大事业,但是却鲜有人可以最终如愿以偿的最大症结所在。懂得顺势的商人不少,懂得取势的商人便不多了,再进一步,会以势做势的商人就更少了。而真正成功的商人却总是“先不必求利,要取势”。

在征收“协饷”一事中,为了筹集征伐太平军的粮钱,清廷要求各地“协饷”。在当时,国内连年内战、内忧外患之下,国家的财政收入已经濒临崩溃了。如今,要将太平天国之乱平定下来,几十万人的军饷与军粮便成了摆在清廷面前的最大问题。国库空虚,清廷只得找几个未受战乱、世面较为平静的省份进行军队粮饷的筹集。

当时朝廷要求协饷不需解部,可直接解送至各大前线军队中。浙江的协饷需要送往江南大营中,本来按着朝廷的规定是要解送现银的,但是当时的江南大营对金陵形成了围攻之势,江北大营对扬州形成了围攻之势,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无法保证饷银的安全。因此,当时的浙江藩司便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或汇解上海,或汇解苏州。当时江南大营的来人已到达上海,并要求浙江承汇的钱庄派人前去朝廷就各项事宜洽谈。由于胡雪岩在当时已经成为浙江地区的最大商业势力,阜康便成为代理协饷汇解的首选钱庄。但是阜康钱庄当时的本金极为有限,无法独自做成此笔生意。胡雪岩必须要亲自去一趟湖州,寻找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人们都认为,胡雪岩会首选信和钱庄,一来信和有实力,二来信和与胡雪岩有着极深的渊源。所以不管从哪一点来看,信和钱庄都是胡雪岩最佳的选择。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胡雪岩却单单选中了大源钱庄。阜康档手刘庆生在知道了这一消息之后,立即向胡雪岩提出了疑问:信和乃是阜康最为忠实的合作伙伴,你为何不选信和来做?

这正是胡雪岩行事的高深之处。在胡雪岩看来,此时的信和早已与阜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才不需要在这笔大生意上与信和联手。想要将自己的钱庄做大,将影响力扩大,自然要广交商界的朋友,将自己的人际关系拉广。这次有生意可以拉上大源,下次有生意了再选另一家,如此类推,时间久了,全国各地所有的钱庄都有可能与阜康建立起利害相关、休戚与共的业务关系。胡雪岩正是靠着这一点,来帮助自己营造商场之势。

胡雪岩曾经说过:“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在他的商业生涯中,经常是商场势力、官场势力一起造。商场势力大,规避风险的能力便大;官场势力大,日后增强实力的机会便大。当然,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培养商场势力与培植官场势力的方式大不相同。但是胡雪岩却对此极为擅长,并不断地在官场找到靠山、结交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为自己营造出了最佳的“势”,而他日后的成功也与此前的造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造势,造就善战者

三国时期,孔明自出茅庐始,便极擅长于造势、借势、用势。刘备赴江东进行招亲,赵云令荆州随行的兵士皆披红彩入南徐,此举便是孔明造势之功。其目的在于营造出一种热热闹闹办喜事的舆论声势。用现代商业角度来看,这既是一种将来意表明的告示,同时也是一种广而告之的轰动效应。结果,此效应将乔国老与吴国太惊动,孙权与周瑜的假戏不得不真唱下去。最后,刘备得到了孙尚香,而且还将荆州保了下来。

万事开头难,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番大业更是如此。过于被动地用势、取势并不是明智之举。与之相反,多用一些智慧,尝试一下曲线救国的方法,却往往可以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扫除,并收到意外的效果,这便是造势的精彩所在。利用别的力量为自己鸣锣开道,从而制造出一种呼之欲出的声势,然后在众人的期盼之下,闪亮登场,这便是造势的最高境界。

1831年的一天,一场李斯特的钢琴演奏会正在巴黎举行。几曲过后,台上的灯光却突然熄灭了,不过音乐声很快再次响起。观众们依然如痴如醉地陶醉于优美的琴声中。一曲结束后,台上的灯光再次亮起。观众们却惊讶地发现,为他们演奏的那个人并不是此次演奏会的主角李斯特。黑暗中,演奏者竟然被掉了包!在疑问中,李斯特走上了台,并隆重地向大家介绍来自于波兰的青年音乐家肖邦,观众们从此之后便记住了这个有着极高音乐才华的年轻人。

肖邦之所以会成功,不仅仅是由于他拥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用一个时髦的词汇来说,与他善于造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借助了李斯特的名声登台亮相,将自己推到了众人的面前,此举算得上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了。通过这一事情,原本囊中羞涩、无力为自己举办音乐会的肖邦,终于受到了巴黎音乐界的认可,迎来了事业的黄金时期。

商战同样需要造势。某一刚刚开张的新企业,刚刚上市的新产品,在知名度低的情况下,企业需要造势以提高知名度,以势为其鸣锣开道;一个拥有雄厚实力的知名企业,某种名牌产品,虽然已经形成了势,但是依然需要造势,以达到巩固市场、提高形象的目的。

有些人认为,实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势力,再人为地进行造势无非是一些花拳绣腿,于大局无补。这种观点明显有些过于片面,有实力自然最好,但是实力还应当被消费者认识到,才会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信任感。因此,造势与不造势便有着极大的区别,企业迁地方,本身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不造势的话,路人便会视而不见,造了势,便极有可能会引起强大的轰动效应。

当某一企业的产品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境地时,当企业的某个活动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时,造势开路最具有效应。如果孔明不嘱咐赵云先行造势的话,江东的百姓连刘备过江这件事情都不会留意,更不会知道他是为何而来的。而诸葛亮的造势之举,无疑是将其来意做了表明。造势之举在政治上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在商战中更会产生无法估量的效应。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仅要学会顺势、取势,更要在没有势的情况下为自己造势。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无往不胜。当然,我们更应该清楚,在顺势取势、造势的过程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最为重要的,它可以说是用势的灵魂所在。在许多具体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场的行事中,哪怕你是一个身份极为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哪怕你的意见极有科学理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如果想要其发生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者影响,我们便必须要选择好恰当的时机,乘势而行。

3.相机而变,以变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