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了解孩子
7380500000027

第27章 意志决定成功,成功始于坚强——认知孩子的(2)

过度严厉。有的父母受自身性格的影响,不懂得尊重和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孩子小则大声呵斥,大则大打出手,过于严厉、粗暴。有的甚至孩子一哭闹,就拖到房里进行“封闭式”教育。也有的父母经常恐吓自己的孩子,孩子一犯错误,就说要惩罚孩子。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乏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就会心情忧郁形成胆怯心理。

期望过高。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地给孩子灌输多方面,甚至高难度的知识。尽管自己的孩子已经很能干,很听话,还总爱拿孩子的弱点跟其他孩子的优点比。听到的永远是“你看你,某某什么又比你强。”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永远比不上人家,不想跟他人去交往,封闭自己,导致胆怯心理。

教育者的消极评价

有些家长或教师对孩子随意下结论,说孩子笨、没出息等。而恰恰有一部分孩子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他们就会在别人的低评价中得出自我低评价,结果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导致胆怯心理的产生。

很多孩子还无能力自我评价,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不加考虑地轻信。所以,当孩子做了某些事被教师或家长否定或批评时,他们就会以为自己不行。久而久之,孩子就越来越胆小,不敢发表意见或独立做事。这样,就会使孩子形成胆怯心理。

甜甜平时少言寡语,玩伴很少,总爱一个人摆弄物品,做事磨蹭,总提不起劲来。于是爸爸妈妈总是批评她,说她是个闷葫芦,以后肯定没出息。结果甜甜变得更加不爱说话,遇事总是畏缩不前。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她发言的声音总是小得很难听清楚,有时还会出现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或欲言又止的怪异行为。即使是平时,老师和同学与她说话,她的声音也一样小如蚊声,显得非常紧张。

孩子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发展时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对人的评价往往受成人评价的影响。成人在面前多表扬几次谁,那个人马上成为他眼中最能干的学生。然而许多父母和教师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指责他们。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表现出对孩子极不尊重,用严厉的态度训斥他们,随意下结论,哪些是好孩子,哪些是坏孩子。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很笨,很差,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这种消极情绪继续一定时间后,孩子就会对周围的东西胆怯。

有的教师从心里讨厌后进生,认为后进生总给自己找麻烦,总给集体抹黑。因此,许多活动不让他们参加,使其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有的教师对后进生往往是不管好不好先给他们泼冷水,或批评一顿,造成学生的胆怯;有的教师总是戴着墨镜看后进生,上课不让发言;有的教师还说上课举手发言要仔细思考,会的可举手,不会的不要举手等。学生怕自己说错,不敢举手,从而产生胆怯心理。

另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过分自卑

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因此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是导致他们胆怯的重要的原因。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而胆怯的潜在原因就是自卑,这些同学给人的感觉是胆小、孤独、沉默寡言。长期的谨小慎微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屡屡受挫使他们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小元是农村人,长得很瘦弱。由于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别的孩子穿着光鲜华丽,而他却总是穿旧衣服;别的孩子能依偎在父亲身边撒娇,而他却享受不到父爱;别的孩子会打各种游戏,而他什么也不会。再加上,母亲经常教育他为人要本分,不可惹是生非。所以,小元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默默无声,逐渐地便养成了自卑的性格。他总觉得低人一等,别人有的他没有,别人会的他不会,便常常躲着人走,不敢与小朋友们一块玩。他也变得越来越胆怯了,虽然成绩很好,但上课时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被老师抽到也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家里来了亲戚,也从不敢出来见,总要等到被母亲从屋里拽出来,才红着脸勉强问一声好,便又赶紧躲回自己小屋去了。

有的孩子,本来并不低于其他人,甚至有比一般人高的能力,但是稍有失败或受到成人及同伴的嘲笑后,便认为自己很无能,自己不如别人。这是自卑的心理状态。

一些孩子屡遭败绩,或成绩考得不好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笨,没用,因此感到自卑。这种类型的孩子,对自身有自卑感,牵涉到学习和学校活动各方面,都是以保守的态度慎重从事,极力回避表现自己。而且在集体里,朋友、同学之间相处不好时,他们也常有不必要的忧虑,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进而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得更加紧张、胆怯。

另外,很多教师由于受陈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孩子的需要,对全体孩子提出共同的目标和要求,这就使得许多能力较差的孩子经常不能达到老师设定的目标。在同伴眼中他们成了差者,他们经过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失去了自信心,因此而感到自卑。从此,不敢在他人面前发表意见,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形成了胆怯心理。

先天原因及心理阴影

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羞的心理,有利于培养他们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有利于智力、能力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胆怯怕羞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学校里,每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爱举手、不爱说话、声音轻微、羞怯沉默。这些胆怯怕羞的学生将自己封锁在焦虑与疏远的围城中,不仅一生中会失去无数美好的机会,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摆脱胆怯心理,让孩子勇敢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那么,究竟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孩子的胆怯呢?

先天原因。在心理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特征,比如黏液质、抑郁质,这是生来就有的。黏液质类型的学生情绪发生得慢而微弱,他们大多不愿在同学中表露自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深思,但往往思路狭窄,在未考虑成熟之前不会轻易发言。偏抑郁质的孩子比较胆小,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更不愿与老师、同学探讨问题,这类孩子在课堂上不活跃,有时即使会也不举手,并且容易悲观失望、情绪低落,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胆怯心理。

条件反射。有的孩子,对事物或人的恐惧属于条件反射式的,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种现象,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看到一些恐怖的事物,形成条件反射,在遇到类似的事物或情景时就会联想起当时的恐怖,于是心惊胆战,坐卧不安。

自尊心、虚荣心过强。有的孩子心理平衡与调节能力较差,自尊心、虚荣心过强,怕出问题,怕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因此事事小心,处处谨慎。无形中,使本来就脆弱的神经更加敏感,每到社交场合便会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缕胆怯之感。

惰性。有些学生一直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上课时,也总是得不到老师的提问,久而久之,积极性便荡然无存,逐渐形成消极、被动的听课习惯。思维上的惰性造成学生胆怯的心理。

社会原因。社会上有些人只重视分数,一开口先问你成绩好不好。对成绩好的就大加赞美,而对成绩差的则瞧不起,这也会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

教育小贴士

引起孩子胆怯心理的最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信,所以,要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就必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首先,父母要相信孩子,支持孩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使孩子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并且充满自信。其次,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要多给以积极肯定。因为孩子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所以,成人对待孩子的评价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再次,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和能力。因此,父母应多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并适当地教给他们正确的交往技能。

人的一生因为懒惰少做了多少件该做的事?错过了多少次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的机会?又因为懒惰浪费了多少时间?减少了多少次可能成功的机会?懒惰,只会使人一事无成。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懒得理发、懒得收拾东西、懒得叠被。不错,确实有些懒惰的孩子,他们缺乏独立性,常常无所事事,清闲自在,什么活都不愿意干,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做,整天一副懒洋洋的姿态。

然而,懒惰的人是不会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成功者的,成功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正如肥沃的田里不种稻子就会生满野草一样,好逸恶劳的人心中长满了野草,从而荒芜了人生。不管何等美好的东西,只有付出劳动与汗水,才能体验到付出的辛苦与得来的不易,也才会更加去珍惜,更会从这种“拥有”中享受到幸福与快乐。

心理专家认为,懒惰是一个人在工作上、学习上或生活上不思进取,该做的事情不想去做,不懂得超越自我的一种态度。而懒惰是时下孩子中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素质,而惰性心理就如同一座城门,若是不打开它,要提高孩子的素质与能力就无从谈起。

因为,惰性心理能够抑制人的思想和激情,有时会让人感觉一无是处或郁郁不得志,做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影响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难以自强自立,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严重者可以导致犯罪。可以说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懒惰的坏习惯。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致使孩子懒惰。

父母的包办

懒惰的孩子大多出现在溺爱的家庭中。从小受到父母的包办代替,使孩子没有劳动观念,没做惯家务,突然叫他去做,他当然不会做,还会认为这不是他的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

俗话说,“勤劳娘育懒惰儿”,这话不无道理。很多事情往往是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父母干得多了孩子自然干得少了,父母太勤快了孩子自然就懒惰了。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孩子到哪儿去锻炼呢?家务劳动本来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的义务,但是,孩子头脑中没有这样的观念,对家庭依赖性强也是顺理成章了。

王元已经上高一了,头脑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就是有一个缺点,非常懒。因为家里就他一个男孩,从小父母什么事都不让他做。等到他长大了,父母为了让他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将来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不但不让他干活,甚至对他的服务更体贴周到,饭菜都要端到他面前来。久而久之,他越来越懒。虽然考上了重点高中,可是他到了住宿学校,衣服袜子总是不洗,臭烘烘地堆成一堆,等到周末拿回家要妈妈洗。在寝室里吃完东西,垃圾乱扔,却不知道收拾。该他值日时,他也不打扫教室卫生,结果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很不好,父母知道后也深感忧虑。

父母从小不让孩子动手,保护过度,事事包办,生活上的事都替他做好了,孩子就没有了动手的机会。因此,孩子的动手权利是被父母剥夺了。

知识面比较窄的孩子通常探索欲很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世界对他来说是充满好奇和诱惑的。但正是在这个喜欢自己动手来探索世界的阶段,父母“无情”地剥夺了他的动手权利。孩子要自己洗衣服,他很笨拙,父母嫌他弄得满地是水,于是便帮他洗了;孩子要学大人的样子做饭,“你太小了,还不能做,弄不好会煤气中毒的。”

大人的温柔拒绝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尤其是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成重中之重,孩子想帮点忙时,一句“这活不用你干,只要你努力学习,把学习搞上去比什么都重要!”就把孩子的积极性打发掉了。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大人为他安排好一切,父母也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服务。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有一天发现孩子不爱劳动、不爱帮忙时,父母才知道:这孩子怎么这么懒惰!但是懒惰已成为习惯!

父母教育的失误

人才,是会思考的而不单是懂得很多知识的人。善于思考,肯于思考才是真正的人才。美国创意思考中心主任李察·博尔说:“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应负七成的责任。”所以,培养孩子的思考力,不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懒惰,关键在于父母的细心培养。

有些孩子由于父母教育的失误,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与好奇心经常受到呵斥和压制,结果造成了孩子享受不到思考带来的乐趣,而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面对一些问题,他们只能猎取别人思考的结果,而自己却因懒于思考而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与生活。

曾有一位母亲抱怨道:“唉,我儿子平时太懒惰,就连学习也要靠家长催促,好像是为父母学习似的。好不容易拿出作业本写作业了,却又不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一会儿跑过来问我一道题,一会儿又跑过来问我一道题。我说你自己动脑筋想想,他就说他不会做。其实,题并不难,他就是不动脑筋!听他的班主任老师说,有时在课堂上要求完成的练习题,他从来不自己思考完成。老师要提问,他就赶忙把同桌的答案拿过来抄一遍了事。这样的孩子真是让父母和老师头疼!”

这反映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不满,或在表达心中的困惑。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孩子懒于思考。思考对于懒惰的孩子来说,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没有感受过思考的乐趣。

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喜欢问这问那。有的父母不是引导孩子思考,而是呵斥制止:“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烦不烦呀。”这样,把孩子的好奇心给封死了。而还有一种父母呢,却积极过度,孩子一问,马上就告诉答案。如果自己答不上来了,又急忙去查找资料来告诉孩子,而不是启发孩子思考,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

这两种家长都在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维“细胞”不再活跃,对周围世界不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