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身心健康指导
7340300000050

第50章 学习与心理健康(3)

在思维方面,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比高中阶段的独立性、批判性、自觉性有显著增长,但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大学阶段向着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方面进一步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中阶段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大学阶段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追求新异,日益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思维能力比较明显地从高中阶段的“经验型”抽象思维向大学阶段的“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也就是从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的抽象思维,向根据理论来进行逻辑思维的抽象思维发展。然而,在大学这个特定教育环境下,学生接触到新课程,有许多是高中阶段未曾学习过甚至是未曾听过的内容,因此根本没有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另外,由于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专业培训中,同学们要获得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所以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别于普通高中。

大学的各种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技术原理或法则,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场所,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物质条件,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各种技术现象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解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既借助于直观经验,又借助于概念。所以,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将是“经验型”抽象思维与“理论型”抽象思维交替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想象内容的丰富性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也在逐步增加,想象中的现实性不断提高。在艺术表现、科技小发明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少大学生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较高的创造性和务实性,这是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和现实性品质日趋发展的例证。

二、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经验表明,在智力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够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通常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学状态。学习积极性高,就能在学习中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能有顽强的自制力与坚强的毅力去勇于克服。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必然缺少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动机的成因

学习动机不是先天的或不受外界形式影响的内在力量,它是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其学习动机是不同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动机作过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可以分成以下4种类型。

(1)为了好分数,不落在别人后面,或为了得到家人和教师的表扬,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

(2)为履行组织(少先队、共青团)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组织、集体(学校、班级)争光而学习,如为了入团、争当“三好生”等。

(3)为了个人前途,为升学、为当专家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的幸福而发愤读书。

(4)为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勤奋学习。

实际上,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分类很复杂。但在各种的学习动机中,有一种动机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动机,往往决定或支配着学习行为,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调查结果表明,整个中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低年级第一类学习动机居多。这就是说,中小学生一般还是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虽然第二类为了履行社会义务的学习动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这种学习动机仅仅服从于眼前利益和学校的要求,而缺乏远大的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学习动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动机的分化程度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复杂化。二是高中毕业班的学习动机比率要高于低年级。某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曾做过一份问卷调查,填写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占21%;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个人幸福的占69%。由此可见,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进而更好地引导与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这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习动力至关重要。要做到既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又有动力,要将理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动机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远大的理想

作为跨世纪一代的青年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谈到人才,不仅仅指高层次的人才,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工厂、农村,还是第三产业,岗位成才的事例层出不穷。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想提高经济效益是很困难的。而大学就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同学们要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和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切只考虑个人的利益。高尔基曾说:“我常常重复这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由我们的全部生活经验,即是我观察、阅读、比较和深思熟虑过的一切确定下来的。”

某职业学校的教师曾在一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问道:“你为什么要报考?”回答“解决户口问题”、“高职学习轻松,待遇也可以”、“考大学无望”、“父母意见”、“早日有一个工作”、“减轻家庭负担”的共占70.3%;回答“为四化建设”的占19.9%。从上述数据看,大多数学生在高职的学习活动上并无太高的目标,而只是满足于早日就业、追求轻松舒适的工作等。作为一名大学生,若无远大的理想,不能将自己的前途事业与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那他在学习中就缺少长远的、稳固的学习动机,一旦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挫折,便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况且,即便是混到毕业,走向社会,也会因其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被淘汰。

树立了远大理想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属于第四类型,在学习生活中,积极性与主动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所学专业的一切都希望了解,对时间十分珍惜,能制订较为详细的学习计划,对教师和报刊上介绍的一些伟大人物如何勤奋成才的事例,能仔细研读,并且喜欢把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伟大的名言警句摘录在日记或笔记本上,以激励自己去实现未来的目标。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学习兴趣与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有成就的人,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专业,甚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重要动力。兴趣和爱好吸引学生去从事活动、思考问题,这些外部和内部的活动又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如果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出发,创设新的问题,并提出恰当(难易适度)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索新的问题,这通常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果时,心理上便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对进一步学习又会产生自信,而且会更有兴趣。这样激发的兴趣属于外部引导,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而且并不稳定。在大学,一般在入学时就要进行专业介绍,进行热爱专业的教育,并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当同学们对专业目标有所了解,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感觉到自己正在逐步接近培养目标时,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相应地,学习动力也会越来越大。这种来自于对专业本身的兴趣是稳固和持久的,这种激发的学习兴趣是属于内部因素。

实际上,在校大学生还参加许多课外活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情况。通常是学生通过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如书法、象棋、摄影、科技小制作,以及实验、实习或一些科技活动等,取得了成功,树立了自信心,迁移到专业学习中的结果。参加课外活动,能够促使同学们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掌握学习方法

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适用的教材,并不能保证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学生还必须掌握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同样,明确、了解、掌握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方法正确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掌握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学习是一种个体行为,适用于别人的学习方法未必适用于自己,而且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无论学习什么课程,都存在着掌握某些知识的普遍原理。这些原理使同学们能够更为有效地制订出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

事实上,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同样的时间里,有些学生能比另一些学生做更多的事情,而且并不困难。这里的确有个人的能力问题,但是能力绝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在学校学有所成,当然要有相应的智力水平,但有一些智力水平不低的学生并没有获得成功,这说明仅靠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刻苦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些重要的学习技巧,如记笔记、整理笔记、制订笔记计划等,都必须学会身体力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小学里学到的学习技巧,不一定能适用于大学生的学习。例如,通过课本进行学习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可能有3种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种,单纯阅读和反复阅读;第二种,在课本中重要内容和要点下面画线;第三种,阅读时做纲要性的笔记。这些方法可能是同学们已经采用或正在采用的方法。国外有人已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在历史学科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具备了下述两个条件时,第三种方法是最佳的。这两个条件是:第一,必须先把课文通读一遍,以求得到一个总的印象;第二,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话来做笔记。若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和未受到这方面的训练,那么,第三种方法实际上还不如第一种方法有效。这个例子是在历史学科得出的研究结果,那么,其他课程如何呢?这就要靠同学们选择适合于你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如何听课及做笔记

目前,在大学中大多数课程都是直接讲授式的,特别是那些以传授知识、方法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如何听课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从表面上看,教师讲,学生听并做笔记,对学生来说是被动式的。实际上,学生听课并不是被动的也不应该是被动的。因为学生并不是一台录音机,而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激发思维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地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把它接受下来并尽力将所讲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地听讲所产生的学习效果通常比单纯读书的效果要好,这是因为,在学生亲身参与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热情和态度的感染。此外,一名好的教师,能够比书本更有效地组织和综合本学科各方面的内容,而且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区别对待。在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在授课时会及时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因此授课比起书本来,能较快地反映专业的新发展。

与中学相比较,同学们可能还不习惯记课堂笔记,上了大学以后,同学们必须学会记笔记。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在开始讲课后9个星期,对听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验。做笔记的学生掌握了65%的授课内容,而不做笔记的学生只掌握了25%。做笔记的同学在测验前能够按照笔记进行复习,而其他同学只能偏重以前的少量记忆。

做笔记的详略程度从逐字逐句、有言必录到寥寥数笔不等,究竟记到什么程度合适呢?有3种方式可供同学们选择:第一种,尽可能做完整记录;第二种,做提纲式的笔记,在必要时,可以较为详细地记下一些定义、图表等;第三种,只做概略的提要,或根本不做笔记。第一种方式学生忙于记录,不能随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因此不宜采用。第三种方式只记题目或根本不记笔记,也是不恰当的,除非教师讲课内容是“照本宣科”。第二种方式给人以极其形象的感觉,并且很容易从记忆中再现出来。由于在课堂上同学们并不是自始至终埋头于做笔记,因此在听课时就可以把时间更多地分配在理解所讲的内容上。记笔记时应在各题目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并留下足够的空白,以便整理笔记时补充内容。